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瓊鎂
Hsu, Chiung-Mei
論文名稱: 生命的異想空間─許瓊鎂孕育圖像之創作探討
Fantasy Land of Life─A Research on Hsu, Chiung-Mei's Creation of Images
指導教授: 李振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生命孕育母體存在虛實空間
英文關鍵詞: life, breeding, motherhood, existence, the virtual and actual statu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2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自身孕育生命的體驗,作為自我與時代下生命觀的研究探討,思索宇宙萬物的源頭,觀看人類生殖行為的本質,詮釋人生哲學與生命存在的價值。並透過文獻探討與相關藝術脈絡分析,試著從藝術家情感的表露,追尋孕育生命的美好,思考孕育生命對人類的社會結構、性別意識及環境改變來重新解讀當今社會現象。
      創作的來源即是與胎兒間互動思考,從心聆聽,摸索這生命空間存在的異想世界,以內心的生命紀錄方式,呈現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時期的孕育歷程,表達內心深處真實的情緒變化與創作時主觀情感語彙表現,省思生命的真相本質以及人類對孕育生命的深層價值思考。
    藝術是關懷、撫慰人類心靈的特殊語言。透過深刻的繪畫方式,實際的創作表現,重新認識自己,表達對於生命的體悟及主題意識形態,傳達出屬於個人的藝術符號。

    With the self-experience of breeding life, the researcher aims to discuss the outlook between the ego and the life. Thinking the origin of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and looking on the essence of human recreation, the researcher also hopes to decipher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the value of existence.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s and analysis of relating artistic thread of thought, the researcher tentatively ponders on how breeding influences on social structure,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o reinterpret the phenomenon in current society.
    The source of creation come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etus and the researcher herself. Listening to the heart,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grope the existence of this fantasy land of life and to present the process of breeding at every age as well as stage. Meanwhile, by expressing the real change of inherent emotions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subjective affections, the researcher also attempts to think the essence of life and the deep value of human breeding.
    Art is a unique language which cares about and comforts human spirit. With the profound way of painting as well as the presentation of her real creation,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re-understand herself, to express her appreciation of life and ideology, and to convey the symbol of art that belongs to the researcher herself.

    授權書 論文審定書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圖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內容 3 第三節 侷限與解決之道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生命源起與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孕育生命之起始觀 7 第二節 從生物醫學談生命孕育 11 第三節 生命哲學思想之探索 15 第三章 從藝術探究生命觀 19 第一節 畫家筆下生與孕圖像之展現 19 第二節 時下社會對生命的孕育觀 24 第三節 當代藝術的生命思維 29 第四章 孕育生命的創作理念 34 第一節 創作理念 34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內容 40 第三節 創作元素之媒材運用 43 第五章 作品分析 45 作品(一)《孕育》 45 作品(二)《花世界》 48 作品(三)《41週的心情筆記》系列 51 作品(四)《誕生》 58 作品(五)《換白花》 65 作品(六)《換紅花》 69 作品(七)《繫》 73 作品(八)《DNA》 76 第六章 結論 79 參考書目 80

    專書:
    1.(宋) 朱熹注,《周易》第三卷〈繫辭〉,上海:上海古籍,1996二刷。
    2.王林,《美術形態學》,台北市:亞太圖書,1993。
    3.石聲漢,《生命新觀》,台北市: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一年十二月初版。
    4.伍至學,《生命之愛》,台北縣:聯合發行中心,1994年7月出版。
    5.伍至學,《生命之愛》,台北縣:聯合發行中心,1994年7月出版。
    6.江如海,《觀想與超越:藝術中的人與物》,台北市:東大,2006初版一刷。
    7.老子,《道德經》,辜正坤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2007年第一版。
    8.何政廣,《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民91年6月。
    9.李秀娥,《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中:晨星,2003年初版。
    10.沈麗蕙,《佳慶藝術圖書館─1 了解藝術》台北市:佳慶文化,1993。
    11.阮昌銳,《歲時與神誕》,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民80初版。
    12.佟景韓、易英,《造型藝術美學卷》,台北市:洪葉文化,1994。
    13.林佩淳,《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市:女書文化,1998年初版。
    14.施並錫,《生命的誕生與茁壯:施並錫母與子系列畫集》,台北:草根,1997年。
    15.胡永芬,《千濤拍岸─台灣美術一百年》,台北,藝術家出版,民國2000年3月31日。
    16.胡永芬,《台灣當代美術大亨,議題篇:慾望‧禁忌》台北:文建會,2003年初版。
    17.倪在沁,《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市:藝術家,民國96年7月。
    18.袁金塔,《人性進化論─2004袁金塔作品選》,台北市:正因文化,2004。
    19.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的比較研究》,台北市:設計家文化,民國73年3月。
    20.高千惠著,《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領域閱讀》,台北,藝術圖書,民國2004年1月。
    21.高玉珍,《潘玉良畫集》,台北市:歷史博物館,1995年。
    22.張旭光《藝術涵養》,台北縣:普林斯頓國際,民96.08初版。
    23.張武恭《藝術與創意觀念》,台北縣:新文京開發,民94初版。
    24.陳俊輝《生命思想v.s生命意義》,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年初版。
    25.陳英偉,《變幻的容顏:藝術中的人與人》,台北市:東大,2005年初版。
    26.陳進傳,《歷史傳承與文化典範》,台北縣:新文京開發,2006年初版。
    27.楊文敏,《岔路與轉角:藝術中的人與自我》,台北市:東大,2006初版。
    28.葉玉靜,《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台北市:雄獅美術,民國83年8月。
    29.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1992年元月二版。
    30.劉耿一,《由夢幻到真實》,台北市:雄獅圖書,1993年12月初版。
    31.劉勰《文心雕龍》,龍必錕譯,臺北市 : 臺灣古籍出版,民85初版。
    32.劉還月、陳阿昭、陳靜芳,《台灣島民的生命禮俗》,台北:常民文化,2003年初版。
    33.蕭瓊瑞,《盡頭的起點:藝術中的人與自然》,台北市:東大,2005初版。
    34.謝鴻均,《台灣當代美術大系—陰性‧酷語》,台北文建會:藝術家,2003。
    35.謝鴻均,《原好:混混乃陰性空間,瀝瀝如母性系譜》,臺北市;台灣商務,2006。
    36.蘇軾,《蘇東坡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96年初版七刷。
    37.A.I.Oparin,《生命的性質、起源與發展》,詹崑源、林耀輝譯,台北市:台灣商務,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初版。
    38.André Bazin,《電影是什麼》,崔君衍譯,台北,遠流出版,1998年4月。
    39.大喬,《人生哲學寶庫》,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92初版。
    40.大衛‧班布里基(David Bainbridge),《體內小訪客:性、懷孕、分娩的生命奧妙》,林丹卉、楊育明譯,台北市:商周出版,2002年初版。
    41.托爾斯泰,《藝術論》,台北:遠流,1996初版六刷,頁64、65。
    42.吳玉成 譯《造型的生命》,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民國90年10月。
    43.杜若洲 譯《視覺經驗》,台北市:雄獅圖書,民65。
    44.威廉 哈維,《心血運動論》,黃維榮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民59年第一版。
    45.柏格森,《創化論》,張君譯,台北,先知出版,民56年。
    46.康丁斯基,《藝術的精神性》,吳瑪琍譯,台北:藝術圖書,1985初版。
    47.梅洛龐蒂,《眼與心》,龔卓軍譯,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7年初版。
    48.郭英譯,《邏輯哲學論叢》,台北市:唐山,民78年。
    49.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出版,1979年第二版。
    50.維荷尼克‧安瑞-安德森,《藝術有什麼用?─認識藝術的第一堂課》,賴慧芸譯,台北市:先覺,2005年初版。
    51.蘇珊‧朗格,《感情與形式》,劉大基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7第2刷。

    專刊論文:
    1.吳雅慧、黃美湄,〈當媽媽,滿足〉《學前教育》第2期,台北:信誼出版,2008年5月,頁12~27。
    2.李炎鴻,《女人的肚子住了什麼?─女性生殖美學的再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3.許芳菊,〈夫妻同盟共親職〉,《親子天下》第7期,台北:天下雜誌,民國98年8月,頁142~145。
    4.郭炎煌,《水墨畫中「生命與環境的省思」─心靈的關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5.陳傳興,〈「現代」匱乏的圖說與意識修辭─一九八0年代台灣之「前」後現代美術狀況〉,《雄獅美術》二五九期,台北:雄獅圖書,1992年9月,頁23。
    6.陳歆怡,〈拓荒、守護、越界:新女人大夢〉,《台灣光華雜誌》第3期,台北:光華畫報雜誌社,99年3月,頁6~33。
    7.彭杏珠,〈8大因素造就台灣少子化奇蹟〉,《遠見》第282期,台北:天下遠見,2009年12月,頁126~132。
    8.彭杏珠,〈邁向2015年1.6個生育數目標〉,《遠見》第282期,台北:天下遠見,2009年12月,頁118~178。
    9.彭瓊萱,《繪畫中母性意象及表現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教學班碩士論文,2009年。
    10.曾琴蓮,〈夫妻離異,誰為孩子發聲? 〉,《蒙特梭利》第83期,台北:蒙特梭利文化事業,2009年6月,頁42~45。
    11.鄧曉如,《生態與生命寓言繪畫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在職班美術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
    12.閻永瑛,《孕與生之繪畫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班碩士美術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

    網站資料:
    劉燕青,〈社會建構空間,空間詮釋社會〉,http://mx.nthu.edu.tw/~iosoc/speech/Wang_Why%20space.htm,2008/05/06瀏覽。
    中華民國內政部,〈婚育結構丕變,98年總生育率為1.03〉,http://www.moi.gov.tw/news_detail.aspx?sn=4183,2010/05/17瀏覽。
    陳炳宏水墨人物創作集,http://www.nhcue.edu.tw/~dface/Cheng/index.htm,2008/05/28瀏覽。
    第二十一屆高雄獎,http://www.kmfa.gov.tw/elearning/21st/a-03.htm,2008/05/29瀏覽。
    李約德,〈繪畫中視覺影像的空間表現〉,
    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topre/201ulee05.htm,2008/06/23瀏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生命〉,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4%9F%E5%91%BD,2010/05/17瀏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