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顥
Chang, Hao
論文名稱: 公民地震科學素養問卷之研發與初探
Development of Citizen Seismology Literacy (CSL)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陳卉瑄
Chen, Hui-Hsuan
吳昱鋒
Wu, Yu-F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6
中文關鍵詞: 台灣地震學園公民地震科學素養人格特質
英文關鍵詞: Earthquake School in the Cloud: Citizen Seismologists in Taiwan (CSTaiwan), Citizen Seismology Literacy (CSL), Personality portrait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11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6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達到提升地震科學素養之目標,「台灣地震學園」是一個結合防災教育、地震科學、和志工運算的教學資源平台。2013年6月起,由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開始推廣「台灣地震學園」, 舉辦種子教師工作坊及研習活動。過程中發現提升地震科學素養不單只有知識的傳遞,當地震科學影響的層面涉及社會安全及公眾時,需要瞭解其它面向才能有效地探討公民,及其與地震科學素養的關係。為了更有效的幫助未來在推廣地震科學的目標以及培訓種子教師的計畫,本研究提出「公民地震科學素養」(Citizen Seismological Literacy, CSL)的指標,以及進行素養問卷的開發。研究第一階段中,地震與科學教育專家根據知識、態度(或情意)、技能發展出問卷第一版,經225份問卷回收,並由EFA、CFA分析結果,有效將地震科學素養縮減為四向度(地震科學認知、地震科學態度、科技技能、學習意願)。各向度並具有一定效度,能檢測出受測者地震科學素養四面向之水準。第二階段,主要以參與研習活動之現職教師(134人)及台灣師範大學學生(通識課修課人數41人,地球科學系修課人數50人)為研究對象,將225位受測者分為三群組,分別進行背景資訊與公民地震科學素養面向之相關性。統計結果顯示,受測群體在公民地震科學素養的表現上於:教師學歷(碩博士>學士)、教師及學生畢業相關科系(地球物理學相關>地球物理學非相關),二個分類有所差異。受測者人格特質中的宜人性、嚴謹性、智力/想像可預測公民地震科學素養之向度。本研究在公民地震科學素養中之面向與背景資訊之差異原因有深入探討。在對於未來開發並推廣「台灣地震學園」教材模型至全民,推動公民地震科學素養,以及相關未來研究之建議,皆有論述。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公民科學素養………………………………………………………………8 第二節 防災教育現況與地震科學………………………………………………12 第三節 地震科學素養與背景資訊………………………………………………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24 第一節 研究架構………………………………………………………………24 第二節 研究對象………………………………………………………………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26 第四節 統計分析………………………………………………………………27 第五節 資料分析………………………………………………………………30 第六節 研究流程………………………………………………………………31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32 第一節 專家效度………………………………………………………………32 第二節 地震科學素養問卷因素分析…………………………………………32 第三節 整體配適度指標檢定…………………………………………………36 第四節 驗證性因素分析…………………………………………………………37 第五節 地震科學素養面向與背景資訊T-test………………………………38 第六節 地震科學素養向度與人格特質相關性分析…………………………50 第五章 問題與討論…………………………………………………………57 第一節 問卷內容之探討…………………………………………………………57 第二節 受測者背景探討…………………………………………………………58 第三節 公民地震科學素養與人格特質探討……………………………………58 第四節 地震科學素養面向探討…………………………………………………59 第五節 地震科學素養向度與背景資訊相關性………………………………60 第六節 問卷研發之限制與問題…………………………………………………61 第七節 結果與建議………………………………………………………………62 參考文獻……………………………………………………………………64

    中央氣象局(2015)。取自:http://www.cwb.gov.tw/
    內政部(2015)。災害防救法。
    內政部(2012)。震災災害防救業務計畫。
    內政部(2009)。震災災害防救業務計畫。
    王保進(2006)。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心理出版社,臺北市。
    王財隱(2004)。中部地區國小學生環境災害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颱風、地震為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文旗(2010)。調查中學地球科學教育現況及學生應具備之地球科學素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林佳賢(2011)。高中與大學學生地震防災知識與態度現況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林明聖(2010)。花蓮地區高級中學學生地球科學素養現況研究。國立東華大學
    環境學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未出版,花蓮縣。
    張正杰、楊芳瑩。台灣地區高中生地震防災概念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No.44, 1-19。
    陳玉青(2007)。天然災害防災教育融入式課程之教學實驗研究—以國中地理科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靜德(2005)。多媒體輔助防震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郭靜晃(2013)。SPSS統計實務操作。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新北市。
    陳卉瑄(2015)。建立捕震網 - 雲端學地震。科學月刊,三月號,543期,P.190~193。科學月刊。
    陳聖智、劉芳、曾威智(2014)。高齡者教育與多媒體應用-內在、外在因素與創新行為對教學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 2(2), 2014
    許民陽(2009)。我國地震防災教育現況。取自:臺灣地質知識服務網
    許民陽、洪淑琳、吳佳蓉(2005)。台北市國小學童地震相關概念調查研究。中國地質學會九十四年年會論文摘要彙編。
    教育部(2015)。MOE防災教育平台。
    葉欣誠(2006)。各學習階段學生與中小學教師防災素養調查規劃計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葉欣誠、吳燿任、劉湘瑤、于蕙清(2006)。我國國民小學階段防災素養建構之研究。2006 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1-210。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黃台珠(2014)。2012年臺灣公民科學素養概況。科技部技畫執行成果報告。中山大學公民素養推動研究中心,高雄市。
    黃台珠(2011)。國民對科學與技術的瞭解、興趣、與關切度調查計畫執行報告。國科會計畫執行報告。中山大學公民素養推動研究中心,高雄市。游鎮烽(2010)。高中基礎地球科學(上)。泰宇出版社,台北市。
    游鎮烽(2010)。高中基礎地球科學(下)。泰宇出版社,台北市。
    鄒治華、張俊彥、許瑛玿(2000)。颱風防災教育教材開發與推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 89- 2625-Z-003-003。
    榮泰生(2011)。Amos與研究方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劉侑青(2001)。震災後災區國小學童的地震相關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
    —以南投縣某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中市。
    謝秀梅(2008)。臺北市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地震相關防災素養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市。
    魏明通(2005)。我國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18。
    藍雪瑛(1995)。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形成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AAAS (1989). Project 2061. Science for All Amerci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gin, M. (1974). Education for scientif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frame of reference
    and some appli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58, (3).
    AAAS (1993).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row, L. & Haskins, S. (1996). Earthquak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of introductory geology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26(2),143-146.
    Chang, C. Y., &Chang, Y. H. (2010) Enhancing the capacities of natural
    hazard mitigation:a study on a typhoon curriculum module in high schoolearth science. Natural Hazards, Vol.55, 423–440
    Chang,C. Y., Chang, Y. H., & Yang, F. Y. (2009). Exploring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s perceptions on the goals of earth science education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1(17), 2315-2334.
    Coleman, S.L. and Soellner, A.M.(1995).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earthquake prediction: Journal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v. 43, 147-151.
    Campbell, E. Q., Hobson, C. F., McPartland, J., Mood, A. M., Weifeld, F. D., &
    York,R. L.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M. Brent Donnellan, Frederick L. Oswald, Brendan M. Baird, and Richard E. Lucas
    Michigan M. Brent Donnellan, Frederick L. Oswald, Brendan M. Baird, and Richard E.
    Lucas. The Mini-IPIP Scales: Tiny-yet-effective measures of the Big Five Factors of Personality. Michigan: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Williams, A. C., & Penfield, M. P. (1985).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 for characterizing food-related behavio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85, 685-689.
    Yudofsky, S. C., Kopecky, H. J., Kunik, M., Silver, J. M., Endicott, J. (1997).Test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back education posttest. Journal of Orthopedic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24, 78-8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