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即生活,以非正統的西夏王朝來隱喻,王朝裡包覆了如噩夢般不斷衍伸的困境,那些都是作者努力掙脫的社會禁錮。論文以時空羅織成網,在情節的鋪成上灑滿了現代、後現代的裝飾物,作者在創作上「以形養神」,「形」是創作的技法;「神」是指內容而言,作品圍繞著後殖民與後遺民的思想來寫。駱以軍橫跨現代與後現代主義的場域,兼採後設小說與意識流的技法,以此構成小說的外在框架,在框架內植入了他關注的文化認同,且這類議題通常涉及了後殖民與後遺民的身分探討,身分是極難取得定位的,時有轉移,因此人常陷入對自我認同的質疑中,在他的小說裡,悲傷情節是必然的,而快樂只是可能。
《西夏旅館》以「西夏」為小說的背景寄託,而「旅館」象徵一個流離遷徙的意象,取一個歷史的環境來反映現代人的困境,寫人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寫自覺與內視的自己,寫存在與認同的命題。時間在流離失所中慢慢流逝,個體也在不同的空間裡逃亡,小說由真實生活和虛構西夏的兩條時空線交織而成,它們共存,也互為彼此的座標。時而強調故事的流動性,時而著重場景的建構。
小說揉和了虛構與真實,揭示真理與謊言本是一體兩面的,這是作者刻意為之的錯位書寫,寫一部自我想像的家國故事。駱以軍的小說乍看出人意表,細看才知他的文字就是心底的上帝,而書寫是與上帝禱告的唯一方式,向上帝赤裸自己的無助與碎裂,自曝困境所在,希冀藉由書寫來自我救贖。
一、作者著作
駱以軍《紅字團》,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4月。
駱以軍《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臺北:皇冠出版,1993年11月。
駱以軍《妻夢狗》,臺北:元尊,1998年7月。
駱以軍《第三個舞者》,臺北:聯合文學,1999年9月。
駱以軍《月球姓氏》,臺北:聯合文學,2000年11月。
駱以軍《遣悲懷》,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11月。
駱以軍《遠方》,臺北:印刻出版,2003年6月。
駱以軍《我們》,臺北:印刻出版,2004年10月。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臺北:印刻出版,2005年2月。
駱以軍《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臺北:印刻出版,2005年11月。
駱以軍《我愛羅》,臺北:印刻出版,2006年4月。
駱以軍《西夏旅館》,臺北:印刻出版,2008年10月。
駱以軍《經驗匱乏者筆記》,臺北:印刻出版,2008年
二、一般專書
Rebecca Solnit,刁筱華譯《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大江健三郎《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大衛‧洛吉《小說的五十堂課》,臺北:木馬文化,2006年。
巴赫金著,曉河等譯,《哲學美學-審美活動中的作者與主人公》,(石家莊:河北教育學
王安憶《小說家的讀書密碼》,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城邦文化,2007年10月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2001年。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2006年11月。
朱天文《荒人手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臺北:駱駝出版,1987年7月。
李師江《比愛情更假,臺北:寶瓶文化,2002年。
村上龍〈推薦序〉《到處存在的場所 到處不存在的我》,臺北:大田,2004年。
汪文聖《胡塞爾與海德格》,臺北:遠流,1995年。
周英雄、劉紀蕙《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2000年,4月。
房慧真《單向街》,臺北:遠流出版,2007年。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
金哲、陳燮君《時間學》,臺北:弘智文化,1995年。
段義孚《逃避主義Escapism》,臺北:立緒文化事業,2006年。
段德智《死亡哲學》,臺北:洪葉文化,1994年。
胡菊人《小說技巧》,臺北:遠景出版,1978年。
師瓊瑜《寂靜之聲》,臺北:聯合文學,2005年。
泰瑞‧伊果頓《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1999年12月。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臺北:唐山,1995年9月
馬丁‧海德格《存在與時間》,西潮文庫,臺北:唐山出版,1989年。
馬大康、葉世祥、孫鵬程《文學時間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張大春《聆聽父親》,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96年10月。
張國清《後現代情境》,臺北:楊智文化,2000年4月
郭永玉《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臺北:城邦文化,2000年
陳國偉《想像臺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國立編譯館主編:五南,2007年。
陳義芝編《八十二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1994年3月。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洪葉文化,1996年。
喬納森.唐納著,吳曲輝等譯:《社會學理論的結構》,臺北:桂冠圖書,1992年。
舒國治《流浪集-也及走路、喝茶與睡覺》,臺北:大塊文化,2001年
黃碧雲《七宗罪》,臺北:大田出版,1997年
黃錦樹、張錦忠編《重寫‧台灣‧文學史》,臺北:麥田出版,2009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2003年1月。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葛魯嘉、陳若莉《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臺北:貓頭鷹出版,2000年。
董之林翻譯《接受美學導論》,駱駝出版社,1994年。
詹姆斯‧霍爾博士《榮格解夢書-夢的理論與解析》,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6年。
詹明信《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允晨出版,1989年。
路易‧加迪(法)等著:《文化與時間》,臺北:淑馨出版,1992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2003年。
歌德《詩與真》,上海:譯文出版,1979年。
熊哲宏《心靈深處的王國-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臺北:果實出版,2000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1990年5月
劉亮雅《想像的壯遊》,臺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年12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臺北:麥田,2005年。
鄭樹森《從現代到當代》,臺北:三民出版,83年2月。
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
三、期刊評論、單篇論文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讀駱以軍《遠方》〉,《印刻》第3期,2003年11月,頁204-207。
王志弘〈記憶再現體制的構成:臺北市官方城市書寫之分析〉,《中外文學》,第33卷.第9期.2005年2月) ,頁9~51
王德威〈我華麗的淫猥與悲傷-駱以軍的死亡敘事〉,選自駱以軍:《遣悲懷》序論,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1年。
王璦玲:〈評點、詮釋與接受-論吳儀一之《長生殿》評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三期 2003年9月),頁72。
史書美〈離散文化的女性主意書寫〉,選錄自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
李喬〈戲謔的笑顏‧沉重的生命-觀點、後設的重構〉,選自劉亮雅《想像的壯遊》,臺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年12月。
言叔夏〈崛起九O(系列一)〈我的哭牆與我的罪:訪/評駱以軍〉,《幼獅文藝》第605期,1993年5月,頁42-49。
周芷伃、石欣樺〈專訪駱以軍《西夏旅館》的偽歷史〉,臺北:幼獅文藝,2009年2月,頁70-71。
林文淇〈後現代的風格‧後殖民的香港:關錦鵬電影中的女性與(反)國家寓言〉,選錄自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
初安民〈錯過豐饒年代的小說宿命論者—駱以軍〉,臺北: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1期。
柯品文〈那些夾雜在小說書寫中的生命議題─評駱以軍《月球姓氏》〉,《書評》53期,2001年8月,頁26~30。
祈立峰〈作一哥,實難為──讀駱以軍《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臺灣文學評論》第7卷1期,2007年1月,頁247-253。
胡錦媛〈回歸點與出發點在旅行文學中的重要性〉,《幼獅文藝》1997年5月,頁43~46。
范銘如〈放風男子與兒童樂園〉,《臺灣文學學報第五期》2004年6月,頁115~131。
徐宗潔〈我們是那樣被設定了身世──論駱以軍《月球姓氏》與郝譽翔《逆旅》中的姓名、身世與認同〉,《第七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2003年11月,頁173-195。
翁文嫻〈在時間中傾斜的甬道─訪駱以軍〉,《創作的契機》,臺北:唐山,1995年9月。
張小虹〈城市是件花衣裳〉,《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頁166~186。
張惠菁〈小說世界,最後的房間─讀駱以軍「妻夢狗」與「第三個舞者」〉,《誠品好讀月報》,試刊2,2000年5月,頁26
張啟疆〈講評——談駱以軍〈中正紀念堂〉的空間記憶與歷史隱喻〉,《文訊》,206期,2002年12月,頁47。
張瑞芬〈彷彿在君父的城邦—郝譽翔《逆旅》、駱以軍《月球姓氏》、朱天心《漫遊者》三書評介〉,《明道文藝》,2001年,頁29~37。
張瑞芬〈後遺民違建──評介駱以軍《西夏旅館》〉,《文訊》第278期,2008年12月),頁130~131。
張錦忠〈離散想像,或,想像離散-論駱以軍的《西夏旅館》〉,中山大學「駱以軍作品研討會」98年6月17日。
張耀仁〈惦記著那些在他們身世裡的自己-訪駱以軍〉,臺北:明道文藝2007年,9月,頁49。
莊雅涵、王奕婷、吳偉立〈我們活在不同的臺北?─ 臺北政治暨文化性格:1994-2002〉,《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一期,2004年9月,頁49∼74。
許榮哲〈童謠謀殺案:打破駱以軍〉,《聯合文學》第21卷3期,2005年1月,頁60-61。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選錄自周英雄、劉紀蕙《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2000年。
陳芳英〈亦狂亦俠亦溫文─駱以軍和他的作品〉,《文訊》革新號第55期(總號94),1993年8月,頁101~103。
陳皇旭〈戰後臺灣外省小說家文本中的「文化身分」問題〉,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中極學刊》第五輯,2005年12月,頁213~231。
陳清橋〈離析「中國」想像:試論文化現代性中主體的分裂構形〉,選錄自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
陳瑞文〈姚斯的接受美學及其文藝溝通理論:從藝術理論到審美理論〉,《高雄師大學報》,第十期,頁267~281。
開一心〈空間、記憶與屬性認同:論《偶然生為亞裔人》〉,《中外文學》第33卷第12期,2005年5月,頁155~187。
黃錦樹〈死者的房間──讀駱以軍《遣悲懷》〉,《聯合文學》第18卷3期,1991年1月,頁132-134。
黃錦樹〈神的屍骸-駱以軍的傷害美學〉,中山大學「駱以軍作品研討會」98年6月17日。
黃錦樹〈隔壁房間的裂縫─論駱以軍的抒情轉折〉,《謊言或真理的技藝》,臺北:麥田,2003年1月。
楊佳嫻〈在歷史的裂隙中──駱以軍《月球姓氏》的記憶書寫〉,《中外文學》第32卷第一期,2003年6月,頁109-125。
楊佳嫻〈這是一個弄錯地圖的故事──談駱以軍〈中正紀念堂〉的空間記憶與歷史隱喻〉,第六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2002年11月,後收入《文訊》206期,2002年12月,頁47。
楊凱麟〈駱以軍的第四人稱單數書寫(1):空間考古學〉,《中外文學》的34卷9期,2006年2月, 頁283-304。
楊凱麟〈駱以軍的第四人稱單數書寫(2)──時間製圖學〉,《清華學報》第35卷2期,2005年12月,頁369-403。
楊照〈「廢人」存有論——讀童偉格的《無傷時代》〉,頁9,轉引自童偉格:《無傷時代》,臺北:印刻,2005年。
萬仞〈宋遼夏三角戰略關係分析〉,《國防雜誌》,1999年4月,頁35-47。
劉振志〈北宋時期的西北區域強權西夏〉,《歷史月刊》1997年12月,頁28~32。
蔡逸君〈「我們」年代的命名者-駱以軍西夏旅館〉,臺北:《印刻》第4卷第11期,2008年,七月號。
蔡逸君〈搜尋駱以軍的幾個關鍵字──小說家、外省第二代、憂鬱症、學徒、中年一天、快樂、旅館〉,《印刻》第4卷11期,2008年7月,頁35-51。
蔡逸君〈搜尋駱以軍的幾個關鍵字〉,選自《經驗匱乏者筆記》,臺北:《印刻》,2008年。
蕭阿勤〈認同研究中的歷史-過去的事實、社會的過程、與人類經驗的歷史性/敘事性〉,選錄自《重寫‧臺灣‧文學史》黃錦樹、張錦忠編,臺北:麥田,2009年。
四、學位論文
王億儒《駱以軍的《西夏旅館》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2010年。
洪王俞萍《文化身分的追尋及其形構——駱以軍與黃錦樹小說之比較研究》,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洪瑛君《靈魂的鄉愁—林燿德及其小說的「認同主題」研究》,南華大學文學所,2005年。
陳惠菁《新國民浮世繪──以駱以軍為中心的臺灣新世代小說研究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奕翔《族裔書寫的自我身份形塑:駱以軍作品中所再現的匱乏與焦慮》,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曾憶文《虛擬自傳的形成—論駱以軍小說的主題開展》,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玉秀《看不見的意象-心靈的象徵、符號與圖像》,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劉淑貞《肉與字:九0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蔡麗美《中林聚落生活場域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所碩士論文,2004年。
賴雅慧《女性空間旅行經驗研究-以1949-2000 年臺灣女作家的旅行文學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2005年。
嚴婕瑜《駱以軍小說的自我主體建構》,臺北教育大學與文與創作所碩士論文,2009年。
五、報紙資料
鍾文音〈無根的家族樹〉,《中國時報》2000年 12 月 07 日第42版。
吳潛誠:<炫耀的「後現代」表演者>,《中國時報》,1994年1月20日第42版。
王浩威〈反向的青春謳歌─駱以軍詩集《棄的故事》〉,《中國時報》1995年5月20日第42版。
徐淑卿〈駱以軍─執著於小說形式的極至探索〉,《中國時報》1998年7月30日第42版。
黃錦樹〈小說與故事的隔壁關係─評《第三個舞者》〉,《中央日報》1999年9月20日。
廖炳惠〈來自懵懂的記憶角落〉,《中央日報》2001年1月3日,21版。
焦桐〈深情的家族拼圖─駱以軍《月球姓氏》〉,《中央日報》2001年4月9日第21版。
江世芳〈駱以軍文寄邱妙津,小說新作「遣悲懷」七月問世〉,《中國時報》2001年6月20日。
江世芳〈列入弱勢族群,新住民等同原住民?眷村文學作家憤怒、無奈〉,《中國時報》2001年8月23日。
李奭學〈神聖與褻瀆〉,《聯合報》2001年12月17日第30版。
廖炳惠〈預知死亡,話別災難〉,《中央日報》2002年1月7日。
王俊三〈遺體小說的嘗試〉,《中國時報》2002年1月27日。
張耀仁〈小論「駱以軍現象?」〉,《聯合報》2004年4月16日E7版。
馮復華、羅嘉薇、陳義芝〈羅智成、駱以軍-美夢與惡夢邂逅〉,《聯合報》2006年12月05日。
六、網路資訊
志槐〈閱讀西夏旅館〉 http://blog.udn.com/Souffle1980/detail
林欣誼〈駱以軍《西夏旅館》獲香港紅樓夢獎〉2010-07-17中國時報網:http://www.sudu.cc/front/bin/ftdetail.phtml?Part=INAB11&Seq=68987
梁文道《一個擬仿物很無聊地死了-忘記布希亞》,獨立媒體,2007年4月10日http://www.inmediahk.net/node/206693
范銘如〈書評:靈光閃爍的迷魅---遠方〉,(中國時報,開卷書店,2003/07/27)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2003book/vote/Vote1/14.htm
蕭瑞莆《尋找視框外的身份認同:談艾騰.伊格言《月曆》中多元﹝重﹞視觀的創造力》http://hermes.hrc.ntu.edu.tw/lctd/asp/works/364/study.htm
張謙〈駱以軍獲港浸大紅樓夢獎首獎〉華視新聞網,2010年7月17日http://news.cts.com.tw/cna/international/201007/201007160519310.html
趙啟麟〈城市修行的老靈魂-朱天心〉,訪問時間:2001年7月13日
http://www.books.com.tw/2000author/20010713/2001071301.html
楊如英〈多重互文、多重空間︰論〈古都〉中的文化認同與文本定位〉(1998年) Http://www.complit.fju.edu.tw/TaiwanLit/students/多重互文多重空間.htm,頁12
劉佳玲〈搶搭文學大師末班車的駱以軍〉,訪問日期:2000年10月16日
http://www.books.com.tw/editorial/author/2002032001all.htm
<我愛羅>書評:http://www.sudu.cc/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INA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