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賈承恩 Chia Cheng-En,Jia Cheng-En |
---|---|
論文名稱: |
存在的張力--王船山哲學辯證性之詮釋 |
指導教授: |
林安梧
Lin, An-Wu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5 |
中文關鍵詞: | 道器合一 、理氣合一 、理欲合一 、道心人心互藏交發 、有機的目的論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1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第一章先廓清了歷來對船山學的誤解,「道器合一」其實是由存有論與存在的歷史性在人類的文化中所發展出的必然歸屬。船山《周易內傳》對「一陰一陽之謂道」之道詮釋為「一之一之」、「主持分劑」的天道在世界的對立殊相之動態妙用,而《周易外傳》「道者器之道,器也者不可謂之道之器也」之「道」所指涉者根本不是作為形上學本體之道,而是人類文化中的不同時代制度及吾人改造自然物為社會物之道,即精神對其自己地把自身外化出去,實現自己在自然界之中而創作出第二個自然性──人文社會,每一個器都可以成為價值中介的載體,故而《內傳》與《外傳》的命題並不矛盾。
本論文第二章則指出船山心中的世界圖像歸宗於張橫渠的《正蒙》又有相異之處,太和之道(太極)自身本具陰陽二端,二端異質卻必然動涵互相作用故能在絪緼之中生化萬物。故太和之道即太極由合而分由分而合的宇宙生命活動,即用顯體,由之吾人得見太和之神永恒不已地貫通於萬象之中。就本體宇宙論的意義而言,「天地絪緼」即人道存在的方式必然亦如天道「以陽舒陰斂」為自身的活動模態。故船山對「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提出了不同於朱子的詮釋。太極不在天地之外,自身即是流行的存在、存在的流行,全體的生動不已。「太極為陰陽之合撰」,由於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故天地間沒有截然對立不可融通二物,任何個體的存在都依於全體,故全體中每一部分都可能導致個體的改變。船山詮釋「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既指宇宙的行程義又兼於本體的妙運義,補充了朱子學的不足,又豐富了周濂溪《太極圖說》之意義。
本論文第三章則先討論船山對《易傳》「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予以新意解為「道大善小,善大性小」的理論意義。提出「命」為天之流行於人物的「授」與「受」,故而一切存在物皆天道之善之凝,吾人不可輕賤而棄之。善是外延,性是內涵,故善外無性,但量有分殊之異。吾人之繼善是自由意志的體現,而吾人不繼善而害物以妨善則不能歸罪於天而只能歸罪於自己。於是船山駁斥了氣稟惡源說及王充以來的性成命定及其後在民間發展的算命理論,因為這都會導向決定論而將自身不能主動地逆覺體證推責到輪迴業力等理論,反使人流於姑息自身的缺點而在道德行為上無力向上。船山反對張載視「氣質之性」與「天地之性」之分,以「氣」為一對比於心物兩端的辯證性概念,故「氣質之性」為「氣質中之性」。氣是實存之人精神與物質的統一體,而精神又能主導自身自由自律超出物質的物理因果。物理因果所導致的「惡」是因吾人自身環境本是一有限的環境,故所體現的精神也只是一時一地的時代精神或特定的階層精神,吾人一出生便直接與世界舊有的意識型態及風俗習慣統一而接受之,故人是「習與性成」的存在者,外在之習可染執內化為吾人的偏見,但吾人也可以「竭善成能」而改變以往的限制性向於道德自覺而篤切實踐。
本論文第四章論船山學中心、性、情的問題。第一節中,船山視性為生理,故性是能活動的實現之理,道德法則。「性」中辯證地含有仁、智兩端,仁是陰之順,智是陽之健,仁是性之本,其本質之普遍性根源於天人物我之合而為一,故近於坤道之厚德載物,是為體物不遺的保固原則。知(智)則是由無分別之仁進一步而分別善與惡、普遍與特殊之異,由於主體對物時「能」「所」二分方能作是非之判斷故而起了對立相,但由於人我之對立故主體能實踐地起而改變此矛盾對立。第二節到第三節中,論述船山視「道心」與「人心」的關係是道德理性與人主體的情感之關係,而人心之中本內具道德情感,因為人以自然情感的好惡為判斷及行為的規則,遂使人心危殆不安而凌駕在道德法則之上。道心是客觀的道德法則又是能動的主體,但吾人若欲依道德法則發為道德行為必動態地涵著喜怒哀樂之情,因為道心人心「互藏交發」,吾人的行為都意指對有限性的超越,此表示出對現實中一事判斷的否定性,在吾人判斷之時道德情感同時分化而與仁義禮智辯證地合為一體並發出真實行為。但人心實難免於主觀性,故會流變為「情識而肆」。欲矯枉「人心之下流」者之情識而肆者又過度而流於「虛玄而蕩」,船山由是對佛、老的虛寂工夫提出批判,認為人的存在不可能無喜哀樂之情,吾人不能因為人心的主觀而將其源於普遍客觀的道心之性也否決掉了。第四節討論船山對《中庸》「未發」與「已發」的問題,伊川視「中」為「在中」,船山承之又出新解,以喜怒哀樂之情內在於仁義禮智之中,論證了中是「性情合一」,人心在道心之中,「庸」是中體之用而不是朱子所謂的「平常」。由是人心道心經由主體自覺而能自律地合而為一,體用一源理論到了船山開創新局。第五節研究了船山道德動機與行為結果目的不相一致的問題,而道德的動機之方向能卓然挺立在於「意志」之純粹化自己依於道德法則而成為普遍意志。船山將〈大學〉八條目的順序加以創造在自身系統內圓融的詮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由外向內步步向主體內部逼顯出必然性,而不是道德實踐的理論先後問題。船山舉申生、匡章雖有孝心但反成不孝,即在於不能理解客觀的後果,故提出了「致知」既是主體之自覺之知又是對物之知,故與「格物」有異,故「知」統攝了先驗主體性及經驗認識的客觀必然性。正心之「心」近於孟子之「志」,是盧梭的「普遍意志」,為形式原則;而誠意之「意」是吾人創生價值的意念,故需人道工夫能克己之私而後「誠之」方可「全意是心」、「全用是體」而行。
第五章則由宏觀的歷史視域詮釋「理欲合一」到「理勢合一」是船山思想中歷史客觀目的論在人性展開的辯證發展。船山由「公私合一」及「義利合一」證成天理不外於人欲的「理欲合一」。「理欲合一」乃實存之人在自然性到歷史中經由矛盾與對立而自覺地建構出社會社序之歷程,故「理欲合一」是透過「理勢合一」而完成的,天道經由人自身的兩向度使人能超越感性及自私性的限制而在人間世中完成「公私合一」。陽明偏於良知的主體性而較不將客觀制度法律固定化,良知學發展到明末蕺山將心、意、知、物、家、國、天下全緊縮於一心,內在一元論遂而有了獨我論的弊端;到船山學則步步外化主體性而客觀化並規範化主體的行為以實踐於歷史制度人倫日用中,終於廣化且總結了宋明理學的發展而將天道與世界做出了辯證的圓融與物各付物的和諧規定。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
(一)船山著作部分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 《船山全書》 長沙:嶽麓書社 1996年
船山全書第一冊:《船山全書序例》、《周易內傳》、《周易稗疏》、《總目》、《周易大象解》、《周易外傳》
船山全書第二冊:《尚書稗疏》、《尚書引義》
船山全書第三冊:《詩經稗疏》、《詩廣傳》
船山全書第四冊:《禮記章句》
船山全書第五冊:《春秋稗疏》、《春秋家說》、《春秋世論》、《續春秋左氏傳博議》
船山全書第六冊:《四書稗疏》、《四書考異》、《四書箋解》、《讀四書大全說》
船山全書第七冊:《四書訓義》(上)
船山全書第八冊:《四書訓義》(下)
船山全書第九冊:《說文廣義》
船山全書第十冊:《讀通鑑論》
船山全書第十一冊:《宋論》、《籜史》、《永曆實錄》、《蓮峰志》
船山全書第十二冊:《張子正蒙注》、《俟解》、《噩夢》、《搔首問》、《思問錄》、《黃書》、《識小錄》、《龍源夜話》
船山全書第十三冊:《老子衍》、《莊子通》、《愚鼓詞》、《莊子解》、《相宗絡索》、《船山經義》
船山全書第十四冊:《楚辭通釋》、《唐詩評選》、《古詩評選》、《明詩評選》
船山全書第十五冊:《薑齋文集》、《薑齋詞集》、《龍舟會雜劇》、《薑齋詩集》、《薑齋詩話》、《詩文拾遺》
船山全書第十六冊:《傳記》、《年譜》、《雜錄》、《船山全書編輯紀事》
(二)古籍部分
宋.周敦頤 《周子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
宋.張載 《張載集》 臺北:漢京出版社 1983年
宋.程頤、程顥 《二程集》 臺北:漢京出版社 1983年
宋.胡宏 《知言》 臺北:中文出版社 1973年
宋.朱熹 《朱文公文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年
宋.朱熹 《四書章句集註》 臺北:鵝湖出版社 1984年
宋.朱熹編、張伯行集解 《近思錄》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
宋.朱熹撰、黎靖德編 《朱子語類》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86年
宋.朱熹 《朱熹集》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年
宋.陸九淵 《陸九淵集》 臺北:里仁書局 1981年
宋.陳亮 《陳亮集》臺北:漢京出版社 1983年
明.王守仁 《王陽明全集》 臺北:河洛圖書有限公司 1978年
明.王畿 《王龍溪語錄》 臺北:廣文書局 1986年
明.羅欽順 《困知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90年
明.劉宗周 《劉子全書及遺編》 臺北:中文出版社 1981年
清.陳確 《陳確集》 臺北:漢京出版社 1984年
清.王夫之 《船山全書》 長沙:嶽麓書社 1990年
清.顧炎武 《日知錄集釋》 臺北:世界書局 1963年
清.顧炎武 《亭林文集》 臺北:世界書局 1963年
清.黃宗羲 《黃宗羲全集》 杭州:古籍出版社 1993年
(三)思想史部(依作者姓氏筆劃多寡排序)
方克立 《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年
王永祥 《西方同一思想史》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1年
李志林 《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0年
李紀祥 《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2年
牟宗三 《才性與玄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6年
牟宗三 《佛性與般若》(上)(下)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7年
牟宗三 《心體與性體》 臺北:正中書局 1995年
牟宗三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0年
牟宗三 《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 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3年
韋政通 《中國思想史》(下) 臺北:水牛出版社 1994年
侯外廬 《船山學案》 長沙:嶽麓書社 1982年
侯外廬 邱漢生 張豈之等主編 《宋明理學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年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9年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0年
唐君毅 《哲學概論》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0年
張立文 《心》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3年
張立文 《理》 臺北:漢興書局 1994年
張立文 《氣》 臺北:漢興書局 1994年
張立文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5
年
張立文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5
年
張立文 《性》 臺北:七略出版社 1996年
張立文 《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
傅偉勳 《西洋哲學史》 臺北:三民書局 2004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二)(三上)(三下) 臺北:三民書局
1995年
馮友蘭 《三松堂全集》 鄭州:人民出版社 2000年
馮友蘭 《新編中國哲學史》(五)(六)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年
楊國榮 《存在之維》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年
葛榮晉 《中國哲學範疇導論》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3年
歐陽康 《哲學研究方法論》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8年
陳來 《宋明理學》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004年
蔡仁厚 《宋明理學.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9年
-------- 《宋明理學.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2年
錢穆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0年
錢穆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 臺北:東大圖書 1990年
錢穆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 臺北:蘭臺出版社 2001年
蒙培元 《理學範疇系統》 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8年
嚴正 《儒學本體論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
(四)研究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多寡排序)
王興國、黃洪基、陳遠寧 《王船山認識論研究》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年
牟宗三 《政道與治道》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70年
------ 《圓善論》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5年
------ 《康德的道德哲學》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2年
------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年
------ 《人文講習錄》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6年
------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6年
------ 《現象與物自身》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6年
------ 《四因說演講錄》 臺北:鵝湖出版社 1997年
------ 《中國哲學的特質》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8年
------ 《周易哲學演講錄》 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3年
余英時 《中國思想史論集.清代篇》 臺北:水牛出版社,1976年
《朱熹的歷史世界》 臺北:允晨出版社 2003年
李天命 《存在主義》 臺灣:學生書局 1993年
李澤厚 《我的哲學提綱》 臺北:三民書局 1996年
李澤厚 《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 臺北:三民書局 1996年
李明輝 《當代儒學的自我轉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年
何兆武 《歷史理性批判論集》 北京:清華大學 2001年
林安梧 《現代儒學論衡》 臺北:業強出版社 1987年
---------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 臺北:東大圖書 1991年
--------- 《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臺北:東大圖書 1993年
--------- 《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 臺北:明文書局 1995年
--------- 《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5年
--------- 《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 臺北:東大圖書 1996年
--------- 《儒學革命論》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8年
--------- 《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 臺北:讀冊文化 2003年
--------- 《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 臺北:臺灣學
生書局 2006年
洪漢鼎 《斯賓諾莎哲學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張西堂 《明王船山先生夫之年表》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
吳立民、徐蓀銘 《王船山佛道思想研究》 長沙:湖南出版社 1992年
汪學群 《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 臺北:東大圖書 2002年
洪鐮德 《馬克思》 臺北:東大 1997年
--------- 《黑格爾哲學之當代詮釋》 新店:人本自然文化 2007年
徐定寶 《黃宗羲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 2002年
袁保新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1年
唐凱麟、張懷承 《六經責我開生面》 長沙:人民出版社 1982年
夏金華 《緣起 佛性 成佛—隋唐佛學三大核心理論的爭議之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許冠三 《王船山的歷史學說》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78年
--------- 《王船山的致知論》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1年
張立文 《宋明理學的總結: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5年
--------- 《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3年
--------- 《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年
曾昭旭 《王船山哲學》 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3年
嵇文甫 《王船山學術論叢》 臺北:谷風出版社 1987年
溝口雄三 《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
楊國榮 《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 北京:三聯書局 1998年
范良光 《儒家基本存有論》 臺北:樂學書局 2002年
彭國翔 《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3年
楊祖漢 《當代儒學思辨錄》 臺北:鵝湖出版社 1998年
陶清 《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 臺北:洪葉出版社 1997年
熊十力 《原儒》 臺北:洪氏出版社 1970年
熊十力 《體用論》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7年
陸復初 《王船山學案》 武漢:人民出版社 1987年
陸復初 《王船山沉思錄》 昆明:人民出版社 1991年
劉述先 《黃宗羲心學的定位》 臺北:允晨出版社 1986年
劉述先 《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5年
劉述先 《儒家思想開拓的嘗試》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年
劉又銘 《理在氣中》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0年
鄭曉江 《江右思想家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陳榮捷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3年
陳榮捷 《王陽明與禪》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4年
陳榮捷 《朱子新探》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8年
陳榮捷 《朱學論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8年
陳榮捷 《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 臺北:中央研究院 2000年
陳來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
陳文章 《黃宗羲內聖外王思想之研究》 臺北:東大圖書 1998年
陳贇 《回歸真實的存在》 上海:復旦大學 2002年
陳來 《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
蒙培元 《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0年
錢穆 《朱子新學案》 臺北:三民書局 1971年
------- 《朱子學提綱》 北京:三聯書店 2001年
-------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 北京:三聯書店 2002年
錢穆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 北京: 三聯書店 2002年
------- 《論語新解》 北京:三聯書店 2003年
------- 《莊老通辨》 北京: 三聯書店 2004年
蔡仁厚 《王陽明哲學》 臺北:三民書局 1983年
羅光 《王船山形上學思想》 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1993年
蕭萐父主編 《王夫之辯證法思想引論》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年
蕭萐父主編 《船山學引論》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
蕭萐父 許蘇民 《王夫之評傳》 江蘇:南京大學 2002年
二、西文書(依作者生卒年代先後)
亞里士多德著作:
Aristotle: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 Volume Two, edited by Jonathan Barn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康德著作:
Kant, Immnuel: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74
--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1977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1977
--Die Metaphysik der Sitten, Frankfurt:Suhrkamp,1977
黑格爾及黑格爾哲學的詮釋著作: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Werke,Band 3,Phanomenologie des Geistes, 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70
-- Werke,Band 7,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oder Natrurecht und Staatswissenschaft im Grundrisse,
-- Werke,Band 8,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im Grundrisse, Erster Teil, Die Wissenschaft der Logik,
-- Werke,Band 10,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im Grundrisse, Dritter Teil, Die Philosophie des Geistes, Mit den mundlichen Zusatzen, Frankfurtam Main: Suhrkamp ,1970
-- Werke,Band 18,Vorlesungen u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I, 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kamp,1970
相關英譯本: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lated by A. V. Mill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translated by T. M. Knox,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Kojève ,Alexandre :Introduction to the Reading of Hegel ,New York : Basic Books, 1969
三、碩博士論文(依出版時間先後)
曾春海 《王船山易學闡微》 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78年
戴景賢 《王船山之道器論》 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2年
劉紀璐 《論王船山哲學中「歷史中之天理」的問題》 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2年
林安梧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 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林安梧 《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杜保瑞 《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 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 1993年
胡森永 《從理本論到氣本論—明清儒學理氣觀念的轉變》 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1年
吳龍川 《王船山「乾坤並建」理論研究》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
士論文 2005年
陳啟文《王船山「兩端而一致」之思惟的辯證性及其開展》 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年6月
四、研討會論文集 (依作者姓氏筆劃多寡排序)
嵇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 臺北:谷風出版社 1987年
輔仁大學:《王船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縣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
1993年10月
錢穆:《王船山孟子性善義闡釋》 香港:香港大學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第二
集 1996年6月
臺灣大學哲學系:《「傳統中國倫理觀的當代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8年5月
五、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多寡排序)
王汎森1994〈「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的轉變〉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林安梧〈「當代新儒學」及其相關問題之理解與反省(上)〉 《鵝湖月刊》第一九
卷第七期總號第二二三 第10頁~第20頁
--------〈後新儒家哲學的思維向度〉 《鵝湖月刊》第二四卷第七期總號第二八三 第6頁~第15頁
--------〈死裏求生---關於中國思想研究的一些思考〉 《鵝湖月刊》第二五卷第
一○期總號第二九八第2頁~第11頁
--------〈當代新儒學之回顧、反省與前瞻---從「兩層存有論」到「存有三態觀」的確立〉 《鵝湖月刊》第二五卷第一一期總號第二九九 第36頁~第46頁
--------〈從「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學可能—後新儒學的思考〉 《鵝湖月刊》第二七卷第七期總號第三一九 第16頁~第30頁
--------〈明清之際:從「主體性」、「意向性」到「歷史性」的一個過程—以「陽明」、「蕺山」與「船山」為例的探討〉 《台灣師大國文學報》第三十八期 第1頁~第29頁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生命.模式.基礎的探討〉 《哲學與文化》二四卷第五
期 第454頁~第465頁
葉海煙〈「比較」作為一種方法對當代中國哲學的意義〉 《哲學與文化》二四
卷第十二期 第1118頁~第1129頁
傅佩榮〈儒家人性論如何超越唯心與唯物的兩極詮釋〉 《哲學與文化》二十卷
第八期 (1993年8月) 第741頁~第750頁
傅偉勳〈儒家心性論的現代化課題(上)〉 《鵝湖月刊》第十卷第五期 第1頁~第10頁
傅偉勳〈儒家心性論的現代化課題(下)〉 《鵝湖月刊》第卷第期總號116 第6頁~第18頁
董金裕1993〈王船山與張橫渠思想之異同〉 《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9期
陳來 2003〈王船山「論語」詮釋中的理氣觀〉 《文史哲》第4期總號第277
陳來 2003〈王船山「論語」詮釋中的氣質人性論〉 《中國哲學史》第3期
陳來 2003〈王船山的氣善論與宋明儒學論的完成〉 《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
陳贇2001〈理性與感性的整合與溝通〉 《孔孟月刊》第40卷第4期
------ 2002〈形而上與形而下:後形而上學的解讀〉 《復旦學報》第46期
------ 2002〈背負著欲望的理性思考—王船山對宋明儒學存理去欲的批判〉
《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
------ 2002〈王船山理氣之辨的哲學闡釋〉 《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
------ 2002〈道的理化與知行之辨〉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4期
------ 2002〈宋明理學中理一分殊的觀念—以王船山為中心的闡釋〉 《孔孟學
報》第79期
劉紀璐〈論王船山哲學中「歷史之天理」的問題之四──歷史中之實質天理〉
《鵝湖月刊》第123期
鄧輝 〈王船山的宇宙本體觀〉 《鵝湖月刊》總號第3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