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潘月雲 Pan, Yueh-Yun |
---|---|
論文名稱: |
潘越雲作品創作探析—以《雲·寂》中詞曲創作為例 A Case Study of Songs and Lyrics for Michelle Pan's Music Creation Lonely Soul |
指導教授: |
李和莆
Lee, Wen-P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流行音樂產學應用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Music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Popular Music Studie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5 |
中文關鍵詞: | 潘越雲 、流行音樂 、作品風格 、詞曲創作 、雲寂 |
英文關鍵詞: | Michelle Pan, Pop Music, Work Style, Songwriting, Lonely Soul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32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流行音樂是一種大眾文化,也是一種商業產物,流行音樂的特性並不只是轉瞬即逝的「感性」,其更具有重要的審美屬性和文化價值,是獨樹一幟的藝術產物。音樂藝術創作應始終關懷人的內心,而非為當代科技裹挾不前。時代向前行進,越多的技術手段只會讓音樂更加豐富多姿,更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
華語流行音樂未來也許將繼續以「商品化」的面貌行之於世,但不可否認,流行音樂和西洋古典音樂、中國傳統音樂一樣,依然會有眾多優秀的作品長久流傳。如何能夠保有創作的生命力,寫出有新意又扛得起「經典」二字的佳作,是整個華語流行樂壇的時代之問。
作為歌手、音樂創作者,只有演唱、創造出更打動人心、製作精良的音樂,不斷提高流行音樂作品的品質,才是一切努力應付諸的目標。從創作實踐角度出發,研究者想藉一張完全由自己進行詞曲創作的音樂作品集,來嘗試表達出內心的情感世界,探索出不一樣的風格、技法,展開更多的可能性。
本創作作品集《雲·寂》努力為創作拓寬表現空間,使創作更具現實價值意義,更期盼能提供學術及實務上具啟發之結論與建議。希望透過這張集創作與演唱於一身的作品集,在音樂樣貌與創作方法上實現新的突破。
Popular music is a kind of mass culture and also a commercial product, the attributes of popular music should not only be sensational, pop music also has an important aesthetic nature and cultural value, it is an unique artistic product. Music creation should always focus on people's hearts instead of holding back on modern technology. As the times move forward, new technology will only make music richer and more colorful; more importantly, it will affect people's inner world more profoundly.
Chinese popular music perhaps keep its “commercial” feature in the future,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popular music, like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has many excellent works that can be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for a long time. How to maintain the vitality of creativity and create masterpieces that are innovative and are worthy of using the term "classic" are the questions for the entire Chinese popular music industry.
As a singer, and a songwriter, singing and creating moving music pieces, producing good music,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pular music works are the goals that we need to strive f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world creation process, I attempt to create a full-length music album collection entirely by myself in order to express my inner sensitive world, explore a different work style, search for new techniques and discover more possibilities.
This album collection “Lonely Soul” is created to broaden the creation expression and make creation more meaningful. I look forward to providing new inspiring expressions and suggestions from academic and practical points of view. I also hope that new breakthrough in music creation method can be discovered through this full-length album creation work.
一、 專書著作
蕭興華。《中國音樂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伍國棟。《中國古代音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陳萬鼐。《中國古代音樂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呂鈺秀。《臺灣音樂史》。臺北:五南書局,2003。
陳郁秀。《音樂臺灣》。臺北:時報文化,1996。
崔光宇。《音樂學新論》。臺北:五南書局,1995。
施正鋒。《臺灣文化》。新北:翰蘆圖書,2014。
曾慧佳。《從臺灣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臺北:桂冠圖書,2000。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2002。
夏學理。《文化創意產業概論》。臺北:五南書局,2008。
林東泰。《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師大書苑,2011。
龍冠海。《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1986。
亦園。《社會科學概論》。臺北:五南書局,1987。
曾昭旭。《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論》。臺北:漢光文化,1993。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上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1989。
沈謙。《文學概論》。臺北:五南書局,2002。
尹雪曼。《中國新文學史論》。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吳宏一。《從詩歌史的觀點選讀古詩》。臺北:臺灣書店,2000。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1984。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集》。臺北:三民書局,1970。
李東陽。《麓堂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何文匯。《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臺灣書店,1999。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書局,2006。
余光中。《掌上雨》。臺北:時報文化,1986。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83。
黃秉寅。《中國音樂與文學史話集》。臺北:國家出版社,1999。
莫渝。《塞納河畔-法國文學掠影》。臺北:華成圖書,2003。
林慶勳。《臺灣閩南語概論》。臺北:心理出版社,2001。
洪惟仁。《臺語文學與臺語文字》。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大雁文化,2008。
李美鵑、鐘士為。《淡水情歌》。臺北:天下遠見,2006。
Neil Postman。《娛樂至死》。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6。
Sigmund Freud。《夢的解析》。臺北:新雨出版社,2019。
Wilbur Schramm。《傳播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10。
二、 學術論文
王晴慧。〈從賦的文體定位論中國敘事詩的形成與發展〉。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2006。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臺灣現代民歌發展史〉。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1991。
苗延威。〈鄉愁四韻——中國現代民歌運動之社會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1。
劉季雲。〈論校園民歌之發展~從民歌運動到文化工業〉。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7。
蔡明振。〈「時代樂府」─民國六○年代校園民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3。
鍾綺華。〈七○年代「校園民歌」之內蘊與藝術性探討〉。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7。
姜振豐。〈從校園民歌的興衰探討八○年代臺灣的社會文化〉。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8。
鄭淑儀。〈臺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年)〉。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92。
陳泓銘。〈臺灣唱片業難過的千禧關卡〉。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0。
陳秀惠。〈音樂產業價值創造系統演進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1。
洪芳怡。〈上海1930-1950年代,一則參差的傳奇:周璇與其歌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4。
黃金鷹。〈先秦音樂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1。
黃飛龍。〈臺灣閩南語修辭美學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1。
林積萍。〈論臺灣一九七○年代通俗文化的集體想像〉。《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7月)。
吳國禎。〈臺語歌曲中的職業與社會寫實主題試探-兼論「主流」與否的界定問題〉。《文史臺灣學報》(2009年)。
施又文。〈三○年代臺語愛情流行歌曲的修辭藝術〉。《明道通識論叢》第5期(2008年)。
侯建州。〈詩與歌:臺灣華文現代詩與歌詞的關係問題試析〉。《玄奘人文學報》(2009年)。
顏崑陽。〈「詩比興」的「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政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16年)。
三、 研討會論文
吳佳珍。〈臺灣流行音樂產業價值鏈的轉變:去中心性、創作與消費意識的抬頭〉。《中華傳播學會2003年會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