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春妙
Chen, Chun-Miao
論文名稱: 《聊齋誌異》他界書寫之承衍研究──以《太平廣記》、《夷堅志》、《剪燈三話》為主
指導教授: 張素貞
Chang, Su-Chen
康韻梅
Kang, Yun-M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56
中文關鍵詞: 聊齋誌異太平廣記夷堅志剪燈三話他界
英文關鍵詞: Liaozhai Zhiyi, Taiping Guangji, Yijian Zhi, Jiandeng Sanhua, Other World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8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探討《聊齋誌異》他界書寫的承衍現象,將之置於文言小說史的發展脈絡,以《太平廣記》、《夷堅志》和《剪燈三話》為主要參照對象,溯其本事乃至情節主題相似者,意在觀察文際關係的母題承衍和書寫策略的改易,對照出《聊齋誌異》他界故事如何沿襲前代志怪知識及書寫成規,而後出轉精,復返傳奇「盡設幻語」、「作意好奇」和「假小說以寄筆端」的特色,使之別於漢魏六朝志怪以為實錄、簡約記事與以資談噱的書寫取向,愈見《聊齋誌異》入於文心的虛設想像、情節懸念的鋪設構置、奇人奇情的傳述感知、史才詩筆的文采意致。
      擇取《太平廣記》、《夷堅志》和《剪燈三話》三者,為《聊齋誌異》他界書寫的參照譜系,試圖別於前人探討《聊齋誌異》以他界故事的情節主題、人物類型、作者生平等研究取向,而著眼於蒲松齡對他界題材或既有本事的承衍化新,落實於《聊齋誌異》一書反覆指涉的著述立意為何,如何成就異於前代諸作的經典意義和審美追求。

      本論文凡分五章: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試圖由小說史向度的考察、集體思維與作者意識的交涉著眼,參酌前人研究成果和觀照面向,援引相關研究理論和方法,明其研究取徑。

      第二章 視景∕身體感知的臨界跨度:聊齋誌異「他界書寫」的時空形構與敘事生成──以《太平廣記》為對照。本章以《太平廣記》他界故事的他界形構、情節母題與敘事策略為對照,析分「墳塋荒冢」、「冥界遊行」、「神界仙境」、「殊方異域」、「夢境變現」和「精魅現形」六者,意在探究《聊齋誌異》一書如何承繼漢魏至宋初以來的志怪知識和書寫範式,而蒲松齡如何寓一己主體情志和價值觀照於他界故事中,也如何突破傳統文言「筆記」的格局,涵攝更多「傳奇」的為文情思和著述命意,呈現後出轉精的書寫特色。

      第三章 歷史∕地方紀聞的志怪敘述:聊齋誌異「他界書寫」的虛實記憶與轉義修辭──從《夷堅志》說起。本章以《夷堅志》為對照,意在探究文言小說史中,自《太平廣記》以降的志怪故事,一部分已體現向紀實性傾斜的性質,轉向搜羅地方故實、載錄耳目傳聞的書寫策略,似「新聞體」承載著一時代群體或地方記憶的時事表述;而《夷堅志》、《聊齋誌異》部分故事記易代之際戰爭離亂和地方災疫,內容敘述死生變故、易代劫難或政治時事等,既拓展了魏晉六朝志怪以來的題材面向,也隱然可見小說家於文本現身重述、賦託寓意的微言大義,如何詮解或挪用時事史況入志怪框架的書寫觀照。

      第四章 志怪∕傳奇筆法的承衍化新:聊齋誌異「他界書寫」的述奇情志與為文意趣──以《剪燈三話》為對照。本章以《剪燈三話》他界故事的情節主題和著述立意為對照,意在探究《聊齋誌異》如何復返唐人傳奇的書寫特色,深化興感贊述的主體情志展現,與作意好奇的審美追求,至清初復振文言小說之風神,既保留漢魏六朝志怪簡誕之風,又兼見傳奇的奇情韻致和文章筆法。

      第五章 結論。歸結本論文研究要點,析分為「實錄與虛構:著述立意和書寫策略的改易」、「原型與母題:集體思維和主體情志的示現」、「粗陳梗概至敘述宛轉:用傳奇法以志怪的審視」三者,試圖以歷時性的承衍軌跡,提挈魏晉六朝至《聊齋誌異》的衍變脈絡,並說明可待深化的開展面向。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小說史向度的考察 3  二、 集體思維與作者意識的交涉:對「作者中心」研究取徑的其他思  考 5 第二節 研究文獻探討 7  一、 作者著述意識與主題思想 7  二、 故事情節類型與人物形象 8  三、 讀者詮解與接受現象 9  四、 他界書寫與敘事承衍 9  五、 《太平廣記》、《夷堅志》、《剪燈三話》相涉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3  一、 「他界」的定義、觀念與類型 13  二、 研究範圍與擇取依據 16  三、 研究方法與理論參照 17 第二章 視景∕身體感知的臨界跨度:聊齋誌異「他界書寫」的時空形構與     敘事生成──以《太平廣記》為對照  19 第一節 墳塋荒冢 20  一、 人死歸墓:死之歸向與生之幻相 22  二、 出入之際:懸念設計與宿願報償 23 第二節 冥界遊行 26  一、 肉身受懲:身體痕記與因果論述 27  二、 輪迴轉世:前生記憶與擬真傳述 34  三、 幽明交通:場域疊合與窺看敘述 37 第三節 神界仙境 40  一、 仙凡路殊:迅速位移與跋涉尋訪 41  二、 肉身療癒:身體歸原與神靈報償 49  三、 歸返之後:時間動力與空間陌異 54 第四節 殊方異域 64  一、 遠方遐聞的知識衍化 65  二、 人情世相的時境推移 68 第五節 夢境變現 72  一、 「夢」延展現世∕他界的敘事時空 75  二、 「夢」出入真幻∕死生的敘事意涵 89 第六節 精魅現形 92  一、 幻設化居:追蹤復尋與景貌感知 94  二、 變形化身:遊戲意趣與癡情志態 101 小結  105 第三章 歷史∕地方紀聞的志怪敘述:聊齋誌異「他界書寫」的虛實記憶與轉    義修辭──從《夷堅志》說起 111 第一節 死生流離的時空縮影 118  一、 形見:變異非常的存亡視景 120  二、 祭享:安定亡魂的秩序思考 125 第二節 易代之際的劫難敘述 130  一、 示告:天命定數的詮釋話語 132  二、 因果:劫後餘生的微言寓意 136  三、 病癘:鬼神致疾的災異解釋 142  四、 神驗:冥報不假的他界觀照 145 第三節 殉難亡故的女性聲影 148  一、 臨危:貞節烈行的擬史書寫 150  二、 殊途:人鬼情緣的豔異想像 153  三、 孕生:鬼魅產子的死生奇聞 159 小結 161 第四章 志怪∕傳奇筆法的承衍化新:聊齋誌異「他界書寫」的述奇情志與為    文意趣──以《剪燈三話》為對照 163 第一節 述異話奇:孤憤情志的想像投射 166  一、 文才見賞 170  二、 奇情豔遇 174  三、 敘史抒懷 185 第二節 以文為戲:幻設作文的奇情思致 196  一、 諧隱意趣 197  二、 援典用事 201 第三節 神道設教:小說末道的微言寓意 206  一、 冥報因果 209  二、 天命定數 216  三、 人情世相 220 小結 228 第五章 結論 231  一、 實錄與虛構:著述立意和書寫策略的改易 231  二、 原型與母題:集體思維和主體情志的示現 232  三、 粗陳梗概至敘述宛轉:「用傳奇法以志怪」的審視 233 參考文獻 237 附錄   247 【表一】 《太平廣記》出入墳塋荒冢之情節主題 249 【表二】 《太平廣記》出入冥府地獄之情節主題:肉身受懲 251 【表三】 《太平廣記》出入冥府地獄之情節主題:復活原由 258 【表四】 《太平廣記》歷經輪迴轉世之情節主題:記前生   268 【表五】 《太平廣記》出入神界仙境之情節主題:空間位移 271 【表六】 《太平廣記》服食修煉之情節主題 284 【表七】 《太平廣記》仙凡情緣之情節主題 288 【表八】 《太平廣記》殊方異域之情節主題:神異紀聞 295 【表九】 《太平廣記》夜叉故事之情節主題 300 【表十】 《太平廣記》記夢故事之情節主題 302 【表十一】《太平廣記》精怪物類之情節主題 320

    一、古籍
    (漢)劉向撰,張敬註譯:《列女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1994年6月)
    (晉)郭璞著,袁珂點校:《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7月)
    (晉)干寶撰,曹光甫校點:《搜神記》,《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晉)張華撰,王根林校點:《博物志》,《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唐)孟棨撰,(清)丁福保訂:《本事詩》,《歷代詩話統編.貳》(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
    (唐)段成式著:《酉陽雜俎》(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7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金)元好問撰,常振國點校:《續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元)佚名撰,金心點校:《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元)托克托等奉敕撰:《宋史》,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元)托克托等奉敕撰:《金史》,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宋濂等奉敕撰:《元史》,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楊士奇等奉敕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輯校:《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明)瞿佑等著,周楞伽校注:《剪燈新話外二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8月)
    (明)陶輔撰,程毅中點校:《花影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明史》,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錄:《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9月)
    (清)蒲松齡著,盛偉編校:《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12月)
    (清)紀昀著,袁彥平、王恒柱、魯南言校點:《閱微草堂筆記》(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7月)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1974年10月)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江蘇:齊魯書社,1996年)

    二、近人論著
    丁 敏:《佛教神通: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7年9月)
    王 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王璦玲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年10月)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6月)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10月)
    林 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朱一玄:《明清小說資料選編》(山東:齊魯書社,1990年2月)
    朱一玄:《聊齋志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朱一玄、寧稼雨、陳桂聲編著:《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5月)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1986年4月)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1996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9月)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索引(甲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年3月)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0月)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12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11月)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臺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10月)
    袁世碩、徐仲偉:《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7月)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3月)
    陳益源:《剪燈新話與傳奇漫錄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學生,1990年7月)
    陳文新:《中國文言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二魚文化,2005年7月)
    陳 玨:《初唐傳奇文鈎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陳國軍:《明代志怪傳奇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陳葆文:《聊齋誌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月)
    張景樵:《清蒲松齡先生留仙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4月)
    張 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喬光輝:《明代「剪燈」系列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黃 霖、韓同文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
    趙 園:《明清之際的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葉慶炳:《古典小說論評》(臺北:幼獅出版社,1985年)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2月)
    楊 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1995年)
    趙曉彬:《普羅普民俗學思想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魯 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它》(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1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1月)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臺北:臺灣學生,1989年11月)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蕭登福:《道佛十王地獄說》(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2006年)

    三、外文論著
    Arthur Asa Berger著、姚媛譯:《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1989年1月)
    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1990年10月)
    Douwe Fokkema、Elrud Ibsch著,俞國強譯:《文學研究與文化參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Edward Tylor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Frances A. Yates著,薛絢譯:《記憶之術》(臺北:大塊文化,2007年4月)
    Halbwachs, M.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Hayden White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Hayden White著,陳新譯:《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11月)
    Jean Laplanche、J.-B. Pontalis著,沈志中、王文基譯:《精神分析辭彙》(臺北:行人,2000年12月)
    Jean Leduc著,林錚譯:《史家與時間》(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1月)
    Judith T. Zeitlin, The Phantom Heroine : Ghosts and Gen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Keith Jenkins著,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從卡耳和艾爾頓到羅逖與懷特》(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10月)
    Lucien Levy 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2001年)
    Martin, W.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Maurice 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臺北:典藏藝術,2007年10月)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出版社,2001年1月)
    Paul Ricoeur著,王文融譯:《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時間與敘事卷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4月)
    Peter Brooks著,朱生堅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欲望對象》(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
    Robert H. Hopcke著,蔣韜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1月)
    Seymour Menton , Magic Realism Rediscovered, 1918-1981(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1983)
    Susan So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臺北:大田,2008年9月)
    Tiphaine Samoyault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Vladimir Jakovleoic Propp著,賈放譯:《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Wolfgang Iser著,霍佳桓、李寶彥譯:《審美過程研究──閱讀活動:審美響應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12月)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2008年6月)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

    四、單篇論文
    小川環樹著,張桐生譯:〈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收於王孝廉編譯:《哲學.文學.藝術──日本漢學研究論集》(臺北:時報文化,1985年5月)
    王璦玲:〈明末清初歷史劇之歷史意識與視界呈現〉,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1年11月)
    王 瑾:〈論洪邁創作《夷堅志》的動因〉,《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7月
    方 介:〈談韓愈以文為戲的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2000年3月)
    江乾益:〈漢書五行志中之災異說探論〉,《興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3年6月)
    林麗真:〈從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看「形神生滅離合」問題〉,收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第一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林淑貞:〈地景臨現──六朝志怪「地誌書寫」範式與文化意蘊〉,《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9年12月)
    衣若蘭:〈旌表制度、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論《清史稿.列女傳》賢母傳記之復興〉,《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
    余英時:〈明清變遷時期社會與文化的轉變〉,收於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李豐楙:〈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1996年9月)
    前野直彬著,前田一惠譯:〈冥界遊行〉,收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高桂惠:〈為何志怪──試論清代《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筆記》的續衍辯證〉,《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研究院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6月)
    高桂惠:〈《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續書中「擬唐」與「擬晉」的承衍〉,《第三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10月)
    高桂惠:〈豔與異的續衍辯證:清代文言小說「蒲派」與「紀派」的綺想世界──以《螢窗異草》為主的討論〉,《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008年第1期
    高桂惠:〈評The Phantom Heroine: Ghosts and Gen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by Judith T. Zeitlin〉,《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
    高婉瑜:〈「萬劫不復」與「劫後餘生」──從佛教的「劫」談起〉,《普門學報》第44期(2008年3月)
    孫康宜:〈文章憎命達:再議瞿佑及其《剪燈新話》的遭遇〉,《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康韻梅:〈小說敘事與歷史敘事之異同──對吳保安、謝小娥故事的論析〉,《臺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6年6月)
    康韻梅:〈唐代古文與小說的交涉──以韓愈、柳宗元的作品為考察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2008年5月)
    陳弱水、王汎森、李豐楙:〈世變與文變──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4期(1998年8月)
    陳素貞:〈史家筆下遼金元女性節烈觀綜探〉,《東海中文學報》第13期(2001年7月)
    陳慶浩:〈「海內焚書禁識丁」──丁耀亢生平及其著作〉,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12月)
    陳葆文:〈《聊齋誌異》「悍妒婦女」類型析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7期(2007年12月)
    陳翠英:〈《聊齋誌異》夫婦情義的多重形塑〉,《臺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08年12月)
    張祝平:〈《分類夷堅志》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張 兵:〈瞿佑及其《剪燈新話》〉,《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馮偉民:〈《聊齋志異》本事瑣證〉,《蒲松齡研究》1995年第2期
    馮偉民:〈《聊齋志異》本事瑣證續〉,《蒲松齡研究》1996年第1期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
    董 毅:〈新聞總入夷堅志──蒲松齡的另類「孤憤」〉,《蒲松齡生平研究》2005年第2期(2005年6月)
    楊玉成:〈世紀末的省思──〈桃花源并詩〉的文化與社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4期(1998年8月)
    楊玉成:〈夢囈、嘔吐與醫療:晚明董說文學與心理傳記〉,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主辦「跨界想像與文化書寫──近代中國文人生活的道與藝」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12月)
    廖炳惠:〈兩種「體」現〉,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1993年)
    鄭毓瑜:〈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謝靈運〈山居賦〉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水」論述〉,《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
    劉苑如:〈松柏岡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五輯(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11月)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
    薛洪績:〈瞿佑下獄謫戍原因考辨〉,《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第1期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之敘事特性──以干寶《搜神記》為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9期(2007年6月)
    蕭相愷:〈瞿佑和他的《剪燈新話》〉,《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2期
    蕭相愷:〈試論李昌祺《剪燈餘話》的創作思想──兼與瞿佑《剪燈新話》比較〉,《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

    五、學位論文
    丁 敏:《佛教地獄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1年)
    江慧琪:《先秦至唐狐狸精怪故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3年)
    林真瑜:《三言他界書寫的時空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妍承:《董仲舒春秋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1999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吳玉杏:《《三言》之越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吳俞嫺:《地方.性別.記憶──《聊齋誌異》中的鬼魅考察》(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3年)
    陳玉萍:《唐代小說中他界形象之虛構意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玉萍:《中國古典中短篇小說中的詩文關係與抒情性──以愛情為主題的討論》(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9年)
    張雅惠:《漢文佛典夜叉形象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大江:《《夷堅志》故事流變考迹》(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張文飛:《洪邁《夷堅志》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10月)
    黃文成:《六朝志怪小說夢象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蔡其原:《巫術與文學──以六朝志怪小說為主的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6年)
    劉岱旼:《蒲松齡地獄思想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
    薛米鈞:《頓入人間:蒲松齡的仙境想像》(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賴靜雅:《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死後世界》(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賴信宏:《志怪到傳奇的遞嬗研究──述異話奇的書寫成規與知識利用》(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2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