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溫春琳
論文名稱: 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的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張秀雄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7
中文關鍵詞: 議題中心教學法公民與道德科行動研究爭論性議題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7下載:8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式,旨在透過實務的行動歷程,以本身任教的台中市某國中二年六班為研究現場,課程內容設計以原教科書(國編本)為主軸,設計相關議題,按學校規定的教學進度,進行體制內議題中心教學。希冀透過研究歷程瞭解「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實際教室中教學的情況、限制、困難與解決方法,並且透過研究的成果,呈現教學情境中師生的互動、學生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獲得的成長;並提出建議以供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在教學上處理爭論性議題之參考。
    經由研究歷程,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
    一、課程的實施方面:
    (一) 議題的選擇
    符合「能配合原有的課程」、「能引發學生興趣」、「能引起學生爭辯」、「能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能在生活中化為行動」等原則。
    (二) 學生分組
    宜採異質分組,全班概分為六組,但要注意組內成員是否差異過大。
    (三) 實施流程
    宜採四節課為佳,若能「二、三、四節連排」討論效果更好,氣氛更為連貫,「小組發表共識與展示」的部分,可以投影片取代海報輔助小組發言。
    (四) 評量方面
    可分為「小組評量」與「個人評量」兩部分,「小組評量」可採「小組紀錄表」與「小組評分表」進行評比,「個人評量」則包含「學習檔案」與「自我檢核表」。
    (五) 教師的角色
    建議採取「Onosko與Swenson」的方式設計議題架構,並扮演「共同探究者」的角色與學生一起探討議題。
    二、學生的學習方面
    (一) 對議題的觀點
    1. 關於對「應不應該解除髮禁」議題的看法,有三組學生贊成,三組反對。
    2. 關於對「國中生是否適合談戀愛」議題的看法,示範組反對國中階段談戀愛。
    3. 關於對「應不應該簽注樂透彩」議題的看法,六組皆持反對。
    4. 關於對「應不應該限制國中生涉足網咖」議題的看法,共有四組贊成「限制國中生涉足網咖」、一組反對「限制國中生涉足網咖」,一組「部分限制國中生涉足網咖」。
    (二) 對議題中心教學的評價
    1. 關於「議題中心教學」的整體看法:學生覺得議題中心教學模式有助於學習興趣與能力的提昇。
    2. 關於「小組討論時間」的看法:對於小組討論的時間安排,大部分學生認為不足。
    3. 關於「小組發表共識」的看法:對於小組發表共識的時間安排與助益方面,大部分學生持肯定態度認為有助於釐清問 題的爭議點。
    4. 關於「學生議題喜好程度」的看法:學生最喜歡「應不應該解除髮禁」議題,「應不應該限制國中生涉足網咖」居次,其次才是「國中生是否適合談戀愛」議題、「應不應該簽注樂透彩」。
    5. 關於「一學期實施議題教學次數」的看法學生對「一學期實施議題教學次數」的看法以三次最多,二次與四次居次,證明學生相當肯定議題中心教學法的實施,但研究者則認為若一學期實施二次以上,教師會面臨課程進度的壓力。
    三、實施的困難與限制
    教師若要實施議題中心教學需克服「課程結構與進度壓力」、「場地限制」、「保守團體的壓力」等問題,更要考慮「學生程度」,「異質分組,組內程度懸殊」等現像,設計適當的議題討論。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 公民科教學實施方面
    (一) 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二) 配合學生程度及經驗設計議題。
    (三) 評量方式宜以「檔案評量」為主,「檢核表」為輔。
    (四) 爭取學校資源的支持。
    (五) 與其他領域教師協同教學。
    二、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 在研究範圍方面
    是否因地區、年齡、性別、教材內容與分組方式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宜進一步探討。
    (二) 在評量方法方面
    未來研究者可嘗試其他評量方式,進一步研究,共同尋找更適切的評量模式。
    (三) 在課程安排方面
    後續研究者可與其他老師協同教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其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議題中心教學的歷史基礎 8 第二節 議題中心教學的理論基礎 13 第三節 議題中心教學的課程設計 33 第四節 議題中心教學的課程實施 46 第五節 議題中心教學的評量方式 53 第六節 議題中心教學在公民教育之應用 6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 74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者的角色 79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82 第四節 課程設計 84 第四章 議題中心教學的實踐歷程 第一節 「議題中心教學」髮禁篇 88 第二節 「議題中心教學」兩性篇 99 第三節 「議題中心教學」樂透篇 106 第四節 「議題中心教學」網咖篇 119 第五節 學生對各項議題的觀點 131 第五章 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行動研究的循環歷程 141 第二節 學生對議題中心教學的評價 153 第三節 教師的反思與成長 157 第四節 實施的困難與限制 16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64 第二節 建議 167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69 二、英文部分 172

    一、中文部分
    王朝明(民83):爭議議題在社會科學教學上的運用。人文及社會學會科教學通訊,5(3),87-92。
    王雅玄(民87):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1),151-168。
    王文科(民89):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1-24。高雄:麗文。
    方慧琴(民88)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談學校課程發展的問題與因應策略。國教新知,46,(1),35 –42。
    石雅玫(民89):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則剛(民85a):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3-9。
    朱則剛(民85b):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雙月刊,49,39-45。
    江文慈(民86):整合與超越:多元智力取向的評量。測驗與輔導,143,2952-2954。
    江文慈(民89):教師教學評量的關鍵能力。國教天地,137,3-10。
    江雪齡(民87):檔案評量法。中等教育,49(4),79-83。
    余建志(民86):國民中學學校外教學推行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林天佑﹙民88﹚:教育名詞-行動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27,66。
    吳淑芳(民86):論開放教育中低年級音樂科教學評量的實施與探究。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多元評量,109-124。高雄:麗文。
    吳景峰(民86):「個人檔案紀錄評量」在多元化教學評量中的運用。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多元評量,125-137。高雄:麗文。
    吳毓瑩(民87):我看、我畫、我說、我想、我是誰呀—卷宗評量之概念、理論、與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0,13-16。
    吳碧純 (民86):建構主義取向的教學──師生交互猜測、相互成長的活動。教育資料與研究,18,17-20。
    李坤崇(民88):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沈六、呂啟民、周亞貞(民88):台灣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公民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41-78。
    周淑卿(民88):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55-80。
    林振春(民81):團體問題解決方法(上)(中)(下之一)(下之二)。諮商與輔導,76-79。
    林麗羨 (民85):如何成為一個建構主義的教師。國教園地,57/58,46-51。
    林麗羨、陳龍川 (民85):建構主義教室的呈現。國教園地,55/56,22-27。
    封四維(民88):多元智慧教學之實踐 : 一個教師的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封四維(民89):多元智慧教學之實踐-以國中英語科為例。台北:師大書苑。
    施天保(民86):評量在開放教育的實施與運用。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多元評量,97-108。高雄:麗文。
    夏林清(民8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台北:遠流。
    徐宗林(民68):重建主義教育哲學。高雄:復文。
    徐宗林(民77):重建主義教育思潮。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現代教育思潮,231-264。
    徐麗嘉、劉惠玲:(民89)教學行動研究初探—以國語實小為例。教師天地,105,55-57。
    高廣孚(民59):論美國實質主義和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發展。教育與文化,394,32-37。
    張玉山(民82)問題解決法在科技教育上的運用。現代教育,8(2),105-129。
    張秀雄(民84a):教學評量在教學實習課程的運用。學術講演專集,10,110-134。
    張秀雄(民84b):批判思考教學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公民訓育學報,4,75-108。
    張秀雄(民87):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張秀雄、王錦雀(民86):二十一世紀公民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以國中「公民與道德」為例。「邁向二十一世紀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張秀雄、李琪明(民89):我國理想公民資質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張政亮(民88):時空變遷下的社會科教學。國教新知45(5),38-48。
    張美玉(民89):歷程檔案評量的理念與實施。科學教育月刊,231,58-63。
    張振成(民86):教學評量的新趨勢—時做評量與檔案評量。中等教育,48(6),90-94。
    張惠博、黃文吟(民89):科學學習的評量理念評量。科學教育月刊,231,49-57。
    教育部 (民8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莊家坤(民82):科學態度的心裡學基礎。國教天地,100,16-24。
    許良榮(民82):談建構主義之理論觀點與教學的爭論。國教輔導,33(2),8271-8275。
    陳迺臣(民77):教育哲學。高雄:復文。
    陳英豪(民82):二十一世紀我們培養怎樣的國民。中等教育,44(6),86-89。
    陳伯璋 (民88):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3。
    陳昭曄(民88):重建主義教育哲學及其對我國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7,217-231。
    陳啟民(民88):另類的教學評量—卷宗評量。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1),78-84。
    陳添球(民89):「和泥模式」的學校本位社會科發展。花師院刊,34,12-24。
    陳淑絹(民88):社會科教學研究。學生輔導,62,40-49。
    曾榮祥、吳貞宜(民89):混沌理論在教學上的應用。師友,395,52-55。
    游家政(民88):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的圖像—課程綱要的規劃構想與可能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6,4-18。
    湯清二(民86):另一種評量選擇—學習檔案。教育實習輔導,3(1),24-26。
    程建教、林美淑(民89):九年一貫社會科新課程綱要探討。國教新知39(4),2-10。
    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炳煌(民88):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科課程改革。http ://jendo.aide.gov.tw。
    黃炳煌(民89):社會科從新出發。載於社會學習領域研習手冊。台北:翰林。
    楊國賜(民67):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哲學思想探源。師友,133,18-25。
    楊國賜(民71):進步主義教育哲學與運用。台北:水牛。
    楊龍立 (民86a):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8,1-6。
    楊龍立(民86b):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41-56。
    董秀蘭(民84):民主國家的政治教育-基本觀念的澄清。人文及社會科學通訊,6(2),36-46。
    董秀蘭(民87)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結構性爭論模式的實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53-64
    詹志禹(民88):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背後的哲學觀。教育研究,66,54-60。
    詹佩琳(民84):國民小學社會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添富(民87):議題中心教學對國中學生公民參與態度之實驗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趙一葦(民87):當代教育哲學大綱。台北:正中。
    劉美慧 (民87):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公民教育之應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研討會。
    劉秀嫚(民90):我們全體人民—公民養成方案手冊。研習資料
    劉淑雯(民85):平面與立體的歷程:兩性平等教育之卷宗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13,50-54。
    歐用生(民83):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究資訊,11(2),1-7。
    潘世尊(民88):根本建構主義及其教學意含。教育研究,7,203-216。
    蔡仁勝(民88):卷宗評量的前景。北縣教育,29,56-59。
    蔡清田(民88):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145-169。
    蔡清田(民89a):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民89b):行動研究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307-333。高雄:麗文。
    蔡斌祥(民86):談開放教育的教學評量。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多元評量,67-80。高雄:麗文。
    鄭玉卿(民88):教師進行課程統整設計的先備工作。國教新知46(1),27-34。
    盧美貴(民89):教學行動研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關鍵。教師天地,105,27-34。
    謝秀月(民82):學習科學課程的新模式。國教之友,44(2),39-42。
    簡茂發(民71):教學評量原理與方法。師友,184,17-21。
    簡成熙(民80):教育哲學—理論實務與文選。高雄:復文。
    簡妙娟(民89):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饒見維(民89):如何培養教師之課程設計能力以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34,1-17。
    二、英文部份
    Allen, R. F. (1996). The Engle-Ochoa decision making model for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R.W. Evans, & D. W.Saxe, (Eds. ),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 pp.51-58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Avery.P. G. Sullivan, J. L., Smith, E. S.& Sandell, S. (1996). Issues-centered approaches to teaching civics and government.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199-210).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Brandhorst. A.R (1992)Foreign policy issue :A high school application of the Engle and Ochoa reflective teaching model. The Social Studies, 80 (5), 104-107。
    Cherryholmes .C (1996). Critical pedagogy and social education .In R.W. Evans, & D. W . Saxe, (Eds. ),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 pp.75-80).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Engle.S. H. &Ochoa. A .S(1989).The learning process in a democracy.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 pp.88-89)
    Engle.S. H. (1989). Proposal for a typical issue-centered curriculum. The Social Studies, 80 (5), 187-191。
    Evans, R. W. (1989). A dream unrealized: A brief look at the history of issue-centered approaches. The Social Studies, 80 (5), 178-184
    Evans, R. W. (1992). Introduction: What do we mean by issues-centered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The Social Studies, 83 (3), 93-94.
    Evans, R. W., Newmann, F. M. & Saxe, D.W. (1996). Defining issues-centered education. In R.W. Evans, & D. W. Saxe, ( Eds. ),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2-5).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Evans, R. W& Brodkey, J(1996).An issues-centered curriculum f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In R.W. Evans, & D. W. Saxe, ( Eds. ),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254-255).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Gross, R. E. (1989). Reasons for the limited acceptance of the problems approach. The Social Studies, 80 (5), 185-186.
    Hahn, C. L. (1996) Research on issues-centered social studies. In R.W. Evans, & D. W. Saxe, ( Eds. ),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 pp.25-41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Harris, D. (1996). Assessing discussion of public issues: a scoring guide.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287-297). Washington: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Longstreet. W. S. ( 1996 ).
    Harwood.A.M.& Hahn.C.L(1990)Controversial issue in the classroom.(ERIC Clearinghouse for Social Studies/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Blooming IN. ED327453)
    Longstreet. W. S. (1996) Alternative futures and the social studies.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 pp.317-326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Massialas. B. G. (1989). The inevitability of issue-centered discourse in the classroom. The Social Studies, 80 (5), 173-177.
    Massialas. B. G. (1996). Criteria for issues-centered content selection.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 pp.44-50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Mcaulay, J. D. (1965).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the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86 (1), pp.27-30.
    Nelson, J. L. (1996). The historical imperative for issues-centered education.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 pp.317-326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Ochoa-Becher, A. S. (1996). Building a rational for issues-centered education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6-13).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Oliver, D. W., Newman, F. M., & Singleton, L. R. (1992). Teaching public issues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 The Social Studies, 83 (3), 100-103.
    Onosko, J. J. (1996). Exploring issues with students despite the barriers. Social Education, 60 (1), pp.22-27.
    Onosko, J. J., & Swenson, L. (1996). Designing issue-based unit plans. In R.W.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89-98)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Pang, V. O., & Park, C. (1992). Issues-centered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grades. The Social Studies, 83 (3), 108-112.
    Parker, W. C. (1996b).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of an issue-oriented curriculum.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280-288).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Passe, J., & Evans, R. W. (1996). Discussion methods in an issues-centered curriculum.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81-88).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Rossi, J. A. (1995). In-depth study in an issues-oriented social studies classroom.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23 (2), 88-120.
    Rossi, J. A. (1996). Creating strategies and conditions for civil discourse about controversial issues. Social Education, 60 (1), 15-21.
    Shaver, J. P. (1989). Lessons from the past: The future of an issues-centere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The Social Studies, 80 (5), 192-196.
    Shaver, J. P. (1992). Rationales for issues-centered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The Social Studies, 83 (3), 95-99.
    Singleton, L. R., & Giese, J. R. (1996). Preparing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democratic discourse: the public model.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59-65).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Soley, M. (1996). If it‘s controversial, why teach it? Social Education, 60 (1), 9-14.
    Sweeney J. C. & Foster S. (1996). Teaching controversial issues through massialas & Cox inquiry. In R.W. Evans, & D. W. Saxe, ( Eds. ),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 pp.66-74).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Totten, S. & Pederson J. (1996). Issues-centered curricula and instruction at the middle level. In R.W. Evans, & D. W. Saxe, ( Eds. ),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 pp.237-246).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Vontz.T.S&Nixon,W.A(1999)Issue-centered civic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ERIC Clearinghouse for Social Studies/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Blooming IN. ED429929)
    Wraga, W. G. ( 1996 ). Teaching societal issues across the secondary curriculum. In R.W. Evans, & D. W. Saxe, ( Eds. ),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 pp.265-275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