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薛安
Hsueh, An
論文名稱: 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地區私立大學為例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Career Maturity Attitude for College Students - Based on the Data from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Central Taiwan
指導教授: 劉若蘭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3
中文關鍵詞: 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生涯成熟態度
英文關鍵詞: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experience, career maturity attitud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EL.016.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0下載:5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之關係,運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106學年度中部地區私立大學校院的學生共600位學生。本研究編製課外學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量表,其中包括個人背景:性別、學校性質、社團參與經歷、工讀經驗、住宿經驗、家庭社經地位、入學方式;課外學習經驗:社團參與、學校活動方案、校務參與、師生互動、學生自治、同儕關係等;生涯成熟態度:生涯信念、生涯探索、生涯規劃、生涯感受等。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相關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法,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課外學習經驗中本研究大學生「同儕關係」平均分數最高,「學生自治」平均分數最低。
    二、生涯成熟態度中本研究大學生「生涯信念」平均分數最高,「生涯感受」平均分數最低。
    三、不同性別、年級、學校性質、社團參與經歷、工讀經驗、住宿經驗、家庭社經地位、入學方式的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有部分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年級、學校性質、社團參與經歷、工讀經驗、住宿經驗、家庭社經地位、入學方式的大學生生涯成熟態度有部分顯著差異。
    五、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六、階層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學校活動方案」、「師生互動」及「同儕關係」對於生涯成熟態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關係,而所有因素對於生涯成熟態度之解釋力介於12.9%至37.5%。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學校單位的建議包括:(一)重視學生之課外學習經驗;(二)落實老師與學生間互動機制。對於學務人員的建議包括:(一)提供適性學務方案輔導學生舉辦多元活動;(二)鼓勵學生參與公務事務並強化輔導品質。最後,對後續研究亦提出建議。

    This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career maturity attitud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earch data was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samples of this study are 600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central Taiwan. The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experience scale and the career maturity attitude scale were developed, and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personal background ( gender, school typ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student club, experience of part time job for study, accommodation experience, social-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admission way),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experience (student club participation, school activity project, school administration participation, interaction with teacher and student, pupil self-government, peer relationship ), career maturity attitude (career belief, career exploration, career planning, career feeling).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f independent sample,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1.The average scores in the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experience scale, peer relationship experience is the highest, and pupil self-government experience is the lowest.
    2.The average scores in the career maturity attitude, career belief is the highest, and career feeling is the lowest.
    3.There a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the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experience among different gender, grade, school typ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student club, experience of part time job for study, accommodation experience, social-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admission way.
    4.There a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the career maturity attitude among different gender, grade, school typ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student club, experience of part time job for study, accommodation experience, social-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admission way.
    5.There is significant medium correlation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career maturity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6.The finding of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school activity project, interaction of teacher and student, peer relationship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relationship with career maturity attitude, and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all factors for career maturity attitude is between 12.9% and 37.5%.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university are as follows: (1) Pay more attention to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experience; (2)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program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student affair staff are: (1) Provide proper programs for students to organize multiple activities; (2)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 an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guidance.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resented.

    目 次 I 表 次 III 圖 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五節 研究價值與重要性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課外學習經驗的意涵、相關概念理論與測量 11 第二節 生涯成熟態度的意涵、相關理論與測量 34 第三節 課外學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之相關研究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0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 6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3 第五節 研究步驟 7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5 第一節 個人背景變項分析 85 第二節 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之現況分析 9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差異分析 98 第四節 大學生背景變項、課外學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之關係 1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9 第一節 結論 169 第二節 建議 173 參考文獻 177 中文部分 177 英文部分 189 附 錄 195 附錄一 問卷專家效度審查名單 195 附錄二 本研究問卷專家評定及研究者回應 196 附錄三 本研究預試調查問卷 211 附錄四 預試問卷項目分析表 218 附錄五 本研究正式調查問卷 226 附錄六 個人背景之虛擬變項編碼方式 232

    一、中文部分
    1111人力銀行(2015)。2015企業最愛大學調查,2017年11月1日,取自https://hs.1111.com.tw/db/files/%E4%BC%81%E6%A5%AD%E6%9C%80%E6%84%9B%E5%A4%A7%E5%AD%B8_0629.pdf
    丁芳敏(2007)。中原大學學生全人教育目標知覺、校園參與經驗及學習成果的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天下雜誌(2007)。2007年最佳大學指南-在大學預定未來。天下雜誌,特刊,頁26-61。
    牛文茜(1999)。五專生生涯成熟與生活角色重要性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秀敏(2012)。台灣北區私立技職大學學生人格特質、社團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明賜(2013)。大學學生自治組織選舉與學生參與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王麗菱、李淑卿、黃小惠(2005)。北部地區高職餐飲管理科三年級學生工作價值觀與生涯成熟的影響。中華家政學刊,38,33-56。
    王麗菱、傅淑玲(2005)。台灣地區美容相關系科大四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成熟與生涯阻礙之相關研究。餐旅暨家政學刊,2(4),573-592。
    王麗雲(2012a)。99學年度大三學生問卷調查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王麗雲(2012b)。99學年度大專畢業生問卷調查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田秀蘭(1991)。生涯輔導工作的現況與展望。載於中國輔導學會主編:輔導理論與實務-現況與展望(271-305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田秀蘭(2015)。生涯諮商與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學富。
    田秀蘭、郭乃文(2005)。成人生涯認知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田瑞良、游志青(2004)。打造花田城市—從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談起,社區發展季刊,107,162-169。
    全曉通(2009)。高校學生社團與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問題的研究。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11(5),109-112。
    江玉娟、趙善如(2007)。原住民部落少年的生涯成熟與未來生涯抉擇-以屏東縣少年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6,79-122。
    江東亮(2016)。大學特性與校務評鑑結果:第一週期的啟示。評鑑雙月刊,61,18-20。
    何希慧、王淑芳(2009)。建構學生學習能力指標:以東吳大學結合學生e-portfolio為例。評鑑雙月刊,19,12-18。
    何進財(2000)。亦師亦友的貴人。高中教育,10,4-6。
    吳兆田(2012)。引導反思的第一本書。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實務: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欣華(2007)。大學生之生涯決策型態、人格特質與生涯成熟關係研究─以高高屏區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
    吳修廷、廖主民(2010)。運動領域中同儕關係的概念與測量。中華體育季刊,23(3),131-140。
    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吳貽誠(2002)。高職進修學校學生生涯成熟與生活角色重要性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扶名福、王家芳(2004)。大學潛在課程與人才成長。南投:暨南大學。
    李育齊(2014)。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關係之研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育齊、劉若蘭(2016)。投入社區的翻轉學習: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融入聯課活動之實施品質、學生投入及學習成果模式研究。課程與教學,19(4),61-92。
    李亞真、葉一舵(2007)。大學生的生涯成熟度研究。教育評論,6,59-61。
    李怡禛、陳雅柔、湯淑貞、廖茂宏(2011)。生涯成熟度與訓練遷移動機之關係:目標導向之調節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1(4),49-61。
    李美玲(2010)。大學住宿生之公民參與態度與公民參與行為研究—以北部一所公立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美蘭(2004)。大學生社團參與、社團運作及社團評價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社團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郁文(2000)。社團輔導工作的心得與建言。訓育研究,39(1),40-46。
    李境(2012)。生涯成熟對工作契合及工作滿意之影響-以生涯韌性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杜繐芬(2010)。台灣南部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對公民素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沈六(1995)。訓育生態學,訓育研究,34(4),頁1-16。
    周甘逢(1992)。大學社團活動與生活教育。高市鐸聲,3(1),15-21。
    周耿生、方麗娟(2003,6月)。禪與潛在課程。載於華梵大學舉辦之「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359-367),新北市,
    周晴燕(1999)。推動校園社團發展方案。訓育研究,39(1),71-72。
    周談輝(2003)。生涯規劃發展。台北市:全華。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四版)。台北市:巨流。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至善(2004)。潛在課程與社團活動。載於東吳大學學務處出版組(主編),高等教育潛在課程(頁207-222),台北:東吳大學。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第一版)。台北市:五南。
    林幸台(1993)。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第六版)。台北市:五南。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新北市:空大。
    林信維(2013)。大學生職業興趣與生涯成熟之研究-以南部某應用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林梅琴(2003,5月)。大學生投入學校生活之各項學習活動與其全人發展之教育收獲間的關係—以某大學進修部學生為例。載於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舉辦之「社會、人文與全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9),新北市。
    林惠芬(2007)。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生涯成熟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187-205。
    林榮茂(2001)。後期中等教育學生生涯成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五版)。台北市:五南。
    邱皓政(201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金樹人(1988)。生計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天馬。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市:東華。
    金樹人(2011)。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市:東華。
    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95年大專青年就業力調查報告。取自http://hope.nyc.gov.tw/investigate.php?mod=42。
    洪國峰、呂秋慧(2002)。大學社團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研究。學生事務,41(1),34-42。
    洪慧芸(2003)。大學生生涯成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洪錦珠(2008)。大學轉學生轉學因素與轉學適應之研究-以六所大學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孫仲山(1996)。師生互動的教學理論。高市文教,57,38-41。
    徐明、林至善(2011)。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載於黃玉(總校閱),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19-56頁)。台北:洪葉。
    徐維隆(2011)。以部落格輔助生涯發展課程教學對國三學生生涯成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翁若雲(2011)。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成熟與心理幸福感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郝永康(2008)。試論學生社團社會化及其對青年學生職業發展的影響。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18(2),18-20。
    張同廟(主編)(2007)。大專生女性社團負責人暨幹部能力獲得之研究。社團活動理論與實務。台南縣:漢家。
    張良漢、蘇士博(2000)。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運動性社團為例。大專體育,51,140-147。
    張佳晏(2003)。大學女生之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成熟、生涯阻隔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張松年、楊淳皓、蔣忠慈(2008)。大學應屆畢業生自我知覺之核心就業力與其關聯因素分析:以國立宜蘭大學為例。人文及管理學報,5,255-301。
    張家晏(2004)大學女生之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成熟、生涯阻隔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市:五南。
    張雪梅(1994)。我國大學院校學生宿舍輔導規劃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訓委會。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張雪梅(2000)。學校宿舍的角色功能及其和潛在課程,教育品質的關係。「高等教育潛在課程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市:東吳大學。
    張雪梅(2003)。介入或放手---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問題與輔導對策。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350-366)。台北:東吳大學。
    張雪梅(2015)。大三學生學校社團參與經驗及參與效益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3(4),25-45。
    張凱婷(2011)。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慈宜、陳曉郁(2009)。台灣大學生之心理社會發展情形初探。取自http://www.cher.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2.php?no=63&page=7
    張銀富(1992)。大學學生自治政府研究。台北:五南。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80)。大專課外活動工作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17)。105學年度大專校院校別學生數。2017年1月24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5A930C32CC6C3818&sms=91B3AAE8C6388B96&s=96B1633791CBD94E
    梁朝雲(2009)。學習環境對大學生課外活動學習與領導力的影響。99學年度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NSC99-2410-H155-025),未出版。
    梁朝雲(2010)。以學務願景為本的課外學習能力指標之建立-以元智大學為例。學生事務,49(2),17-43。
    梁朝雲、陳新霖(2011)。環境促發了我的領導力-以社會改變模式探討大學校園環境對社團幹部領導力發展的影響。學生事務,50(4),25-61。
    許品鵑、謝秉弘(2016)。25年來臺灣大專校院學校規模與類型變動趨勢。評鑑雙月刊,63,36-37。
    許雅雯(2009)。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究-以臺北縣市大學社團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慧香(2007)。大專應屆畢業生生涯自我效能與就業服務需求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世佳(2007)。台灣大學生工讀現象之分析。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11)。2018年5月31日,取自http://www.cere.ntnu.edu.tw/files/upload_files/cere/files/hedudb/epaper/%E9%AB%98%E6%95%99%E9%9B%BB%E5%AD%90%E5%A0%B1%E7%AC%AC11%E6%9C%9F_%E7%84%A6%E9%BB%9E%E8%AD%B0%E9%A1%8C.pdf
    陳明國(2018)大學生課外學習成果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校務研究策略觀點探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玫伸(2006)。台北縣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昭雄、林合懋(2005)。大專校院社團幹部參與校園社團活動自我成長認知態度之探討。弘光學報,46,59-78。
    陳淑瓊(2007,11月)。大學生居住類型、重要課外校園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之比較研究—以公立大學大三學生為例。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15)。2018年4月13日,取自http://www.cher.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2.php?no=23
    陳淑瓊(2009)。不同居住類型的大學生在校園投入與心理社會發展上的差異。載於張雪梅、彭森明(編),台灣大學生的學習歷程與表現(頁317)。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出版。
    陳舜芬(2004)。松竹楊梅四校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1-2413-H-007-003)。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陳瑞瑞、牛秀平(2005)。社團活動與大學生社會化的關係研究。石家莊學院學報,7(6),85-89。
    陳筱婷(2013)可能自我在青少年良師與生涯成熟間的中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麗娟(1982)。中學生生涯成熟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麗娟(1983)。影響學生職業成熟的父母因素之預測,輔導學報,6,195-224。
    陳麗娟(1987)。焦慮、內外控信念對大學生職業成熟及職業取向的影響,輔導學報,10,1-14。
    陶韻然(2010)。大學應屆畢業生個人背景因素、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研究—以北部地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勞動部(2017)。失業者統計報告。2017年11月20日,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mon/22040.htm
    黃玉(1996)。大學學生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公民訓育學報,5,167-192。
    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基礎-台灣大學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
    黃玉(2003)。從環境中增進學生事務功能──論學校環境與學生發展。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2-37)。台北:東吳大學。
    黃玉(2005a)。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應用。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405-407)。台北:高等教育。
    黃玉(2005b)。E世代多元背景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心理社會、認知發展歷程之縱貫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413-H- 003-008)。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黃素菲(2016)。生涯興趣與生涯自我效能對專業滿意度與生涯成熟度的相關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輔導與諮商學報,38(1),29-60。
    黃淑芬(1982)。大學自我統整與職業成熟及自我確認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韞臻、林淑惠 (2010)。「大專生生活痛苦指數量表」的編製及分析。測驗學刊,57(2),239-267。
    黃益松、羅麗雲(2007)。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2),17-34。
    塗陽軍、陳劍光(2011)。大學生職業生涯成熟度的調查與干預研究。大學教育科學,127(3)96-101。
    楊淑涵、田秀蘭、吳欣倫、朱惠瓊(2015)。職場工作者生涯自我效能、生涯調適力與工作適應之因素模式驗證。輔導與諮商學報,37(1),21-42。
    楊極東(1976)。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台北市:正中。
    葉昌智(2014)。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其畢業後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某大學校友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葉亮吟(2010)。探討大專生社團經驗、人際關係、學業成績對其職涯發展的影響.。育達科大學報,23,59-80。
    詹淑慧(2013)。中彰投地區高職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廖俞晴(2009)。淡江大學學生課外活動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趙梅如(1989)。國中學生教師信任感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凡嘉(2014)。性別角色取向、共依附特質與高中生生涯成熟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劉若蘭(2005)。大學生對教育的期待、校園經驗、學習成果與學校滿意度之關係。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20。取自http://www.cere.ntnu.edu.tw/files/upload_files/cere/files/hedudb/epaper/%E9%AB%98%E6%95%99%E9%9B%BB%E5%AD%90%E5%A0%B1%E7%AC%AC20%E6%9C%9F_%E7%84%A6%E9%BB%9E%E8%AD%B0%E9%A1%8C.pdf
    劉若蘭(2007)。大學生對教育的期待、校園經驗、學習成果與學校滿意度之關係。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20。2017年12月22日,取自 http://www.cher.ntnu.edu.tw/epaperi/index2.php
    劉振維(2012)。服務-學習課程理論之芻議。止善學報,13,121-144。
    劉惠琴(1994)。台北地區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對通識教育相關之研究。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209324-S200906)。台北市: 東吳大學心理系。
    劉源俊(2000)。大學教育與課外活動。載於曾建元主編,社團學初論:大學、 社團、人(頁1-3)。台北:東吳大學。
    劉麗娜(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社團幹部組織承諾相關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立旭、洪英正(2015)。描繪一所學校的幸福圖像:寓教於樂的具體實踐。大仁學報,46,39-56。
    蔡志賢(2012)。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其評量指標建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志賢(2016)。學生社團經營與輔導-理論實務與應用。台北市,自行出版。
    蔡志賢,陳玟瑜,陳明國(2017)。大學生的校園經驗對課外學習成果影響性之研究-以北部某大學為例。社團經營與輔導,3,31-46。
    鄭琳玲(2012)。大學生課外活動經驗與多元社會能力的關聯性-以清雲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清雲科技大學,桃園縣。
    盧瑞麟(2004)。大學宿舍經驗對學生心理社會發展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蕭雅云(2003)。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戴佳蓉(2013)。大學生參與社團之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關係研究─以大同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鍾宜玲(2004)。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阻隔、生涯成熟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鍾思嘉(2008)。大學生的生涯諮商手冊。台北:心理。
    關永馨、齊隆鯤(2006)。大學生生涯成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部某大學為例。教育科學期刊,6(2),91-106。
    關綺雲(2017)。大學課外活動經歷的意義:大一生師生互動的現象學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5),95-111。
    二、英文部分
    Armour, R. T., Cheng, W. N., & Taplin, M. (1999). Understanding the student experience in Hong Kong Part 1: The adapt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questionnair. Hong Kong: Evaluation of the Student Experience Project.
    Astin, A. W. (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 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al, 25, 297-308.
    Astin, A. W. (1985). 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Astin, A. W. (1991). What really matters in general education: Provocative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tudy of student outcomes. Address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of General and liberal Studies Meeting, Seattle.
    Astin, A. W. (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erk, L. E. (1997). Child Development. Boston: Allyn & Bacon.
    Blackledge, D. & Hunt, B. (1985).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education. Bristol: Worcester.
    Bok. D. (2006).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orges, N. J., Richard, G. V., & Duff y, R. D. (2007). Career Maturi ty of Students in Accelerated Versus Traditional Program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6, 171-176.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1990). Campus life: In search of communi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 (CAS). (2014). General Standards. Retrieved April 14, 2017 from: http://standards.cas.edu/getpdf.cfm?PDF=E868395C-F784-2293-129ED7842334B22A.
    Crites, J. O. (1961). A model for the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8, 255-259.
    Crites, J. O. (1965). The measure of vocational maturity in adolescence: I. The attitude test of th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79, 122-128.
    Crites, J. O. (1969). Vocational psychological. NY: McGraw-Hill.
    Crites, J. O. (1974).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 A model of vocational maturity. In E. L. Herr(Eds.), Vocational guidance and human development(pp.296-320). Hopewell, NJ: Houghton Mifflin.
    Crites, J. O., & Savickas, M. L. (1996). Revision of the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4, 131-138.
    Davidson, H.H., & Lang, G. (1960).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teachers' feelings towards them related to self perception, school achievement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29, 107-108.
    Diulekmen, M. (2007). Orientation program and adapt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01, 1141-1144.
    Durkin (1995). Development Social Psychology: From Infancy to Old Ag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Erikson, E. H. (1969). Psychosocial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Norton.
    Evans, N. J., Forney, D. S., & Guido-DiBrito, F. (1998).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idler, B. (1997). School leadership: Some key ideas.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17(1), 23-38.
    Ginzberg, E., Ginsburg, S. W., Axelrad, S., & Herma, J.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onyea, R. M., Kish, K. A., Kuh, G. D., Muthiah, R. N., &Thomas, A. D. (2003). 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revised norms for the 4th edition. Bloomington, IN: 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Research Program, Center for Postsecondary Research, Policy, and Planning.
    Hansen, J. I. (1974). Test review: J. O. Crites,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1(2), 168-176.
    Herr, E. L., & Cramer, S. H. (1996).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 Systematic approaches (3eds).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Hoffman, E. M. (2014). Faculty and student relationships: Context matters. College Teaching, 62(1), 13–19.
    Jordaan, J. P., & Heyde, M. B. (1979). Vocational maturity during the high school years. NY: Teachers College.
    Kezar, A., & Rhoads, R. A. (2001). The dynamic tensions of servic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72(2), 148-171.
    Kilpatrick, W. H. (1925). Foundations of method. New York: MacMellan.
    Kuh, G.D. (1993). In their own words: What student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2), 277-304.
    Kuh, G.D., Schuh, J. H., Whitt, E.J., & Associates. (1991). Involving colleges: Successful approaches to fostering 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utside the classroo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air, J. (1984). Change induction groups,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grity groups, peer counseling. In R. J. Corsini(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2, 493-494.
    Laird, T. F. N. (2005). College students’ experiences with diversity and their effects on academic self-confidence, social agency, and disposition toward critical thinking.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46, 365-387.
    Miller, T.K. (2010). The rol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 housing CAS standards contextual statement. In T.K. Miller(Ed.). CAS-The book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Monroe, W. (1952).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N. Y.: The MacMillan Company.
    Moos, R. H. (1979).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Procedures, measures,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Sun Francisco: Jossey-Bass.
    Pace, C. R. (1988). CSEQ: Test manual & norm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valuation.
    Pascarella, E. T. (2001). Identifying excellen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re we even close?Change, 33 (1), 18-23.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 (1991).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Findings and insights from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Publishers.
    Rothwell, A., Jewell, S., & Hardie, M. (2009). Self-perceived employability: Investigating the responses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75(2), 152-161.
    Santrock, J.W. (2003). Adolescence. Texas: McGraw-Hill.
    Schuh, J.H., Upcraft, M.L., & Associates. (2001). Assessment practice in student Affairs: An applications manual.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idle, M. W., & McReynolds, J. (2009). 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 Student retention and student success. NASPA journal, 46, 802-814.
    Strong, E. K. (1943) Vocational Interests of Men & Women,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uper, D. E. (1955). The dimensions and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 Teacher College Record, 57, 151-163.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ew York: Harper & Row.
    Super, D. E. (1974). Measuring vocational maturity for counseling and evaluation. Washington: American Personnel and Guidance Association.
    Super, D. E. (1983). Assessment in career guidance: Toward truly development counseling.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l61, 555-562.
    Super, D. E. (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Brown, D., Brooks, L., & Associates(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SanFrancisco, CA : Jossey-Bass.
    Super, D. E., & Overstreet, P.L. (1960). The vocational maturity of ninth grade boys. New York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Watson, M. B. (2008). Career Maturity Assessment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In J. A. Athanasou & R. V. Esbroeck(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areer Guidance. (pp.511-524). Media B. V.: Springer.
    Woodard, J. L. (1993).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Wechsler Memory Scale—Revised in a mixed clinical sampl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15, 968-97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