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郁升
論文名稱: 林獻堂《環球遊記》及其現代性論述
指導教授: 林淑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林獻堂環球遊記觀光旅遊現代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58下載:5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內容,主要在呈現林獻堂自1927年5月15至1928年5月25日止的環球之旅以及當時所留下《環球遊記》的樣貌。這部記載林獻堂首次壯遊世界的見聞紀錄,不僅是了解作者思想與情感的材料外,也是臺灣人走向世界、學習先進、找尋民族出路、追求現代化的精神實錄,實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是故,筆者希望藉由議題的分析,使這部劃時代的紀遊能夠有更完整的輪廓出現。在內容的論述上,首章以林獻堂的環球旅遊動機、歷程、閱讀記憶來完整此趟旅遊的輪廓、接下來則分別以文明世界風景、異國文化風情,為論述主軸來進行研究。
    在討論林獻堂的旅遊歷程時,首先考察林獻堂旅遊以及寫作的動機分別為何,並將林獻堂留下的日記與遊記相互參照,對旅程本身作一個更仔細完整的認識,此外,康梁等人對林獻堂旅遊及遊記的影響,潛藏的閱讀記憶帶領著林獻堂的旅遊走往什麼方向,也是本章的研究重點之一。接下來,關於遊記中林獻堂討論異國的文明樣貌,則以城市、博物館、歷史名勝、公園四個地方做為要項進行分析,從中反映林獻堂理想中的「文明國家」該是何種樣貌。而在林獻堂遊記中對各國的精神文化層面的論述上,筆者則以風俗慶典、殖民種族、以及女性議題為主題,去剖析林獻堂書寫的內容背後,試圖想傳達給臺灣人民的意義。期望藉由本論文的撰寫,能為林獻堂的環球之旅,以及《環球遊記》作一個更為清楚完整的呈現。

    This study aimed to depic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Lin Hsien-tang’s globetrotting since May 15, 1927 to May 25, 1928.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attempted to present the scenario of Lin Hsien-tang’s “Universal Travel”, which not only represented the pioneering work of traveling round the world but also advocated the spirit of Taiwanese’ globaliz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modernization. As drawing the outline of this tour, the motivation and process of Lin Hsien-tang’s globetrotting were introduced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n, sceneries of those civilized countries and their various cultures were respectively illustrated and investigated in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is study.
    To compare with Lin’s manuscript diary, the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was established with examining the motivation of Lin writing the Universal Travel and his globetrotting; additionally, the influences of Kang You-wei’s and Liang Qi-chao’s writing on Lin’s tour were also evaluated. In regards to the civilization of different countries, views of cities, museums, ancient monuments, and natural scenery parks were all included, analyzed, and then reflected Lin’s “ideal civilized country.”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scriptions of various cultures were elaborated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customs, traditions, colonized races, and issues of feminism. This study intended to thoroughly demonstrate Lin’s one-year worldwide tour and his “Universal Travel”; moreover, this study sought for the information which Lin endeavored to convey to Taiwanese peopl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01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05 第三節 研究方法........................................11 第四節 論文架構........................................13 第二章 文明源頭的追尋──林獻堂的環球遊歷 第一節 環遊世界之動機與寫作目的.....................14 第二節 朝聖歷程.....................................20 第三節 梁啟超與林獻堂遊記的對照........................40 第四節 記憶的纏繞......................................61 第三章 世界地圖的生成──異國空間的形塑與想像 第一節 都市.............................................68 第二節 歷史名勝.........................................77 第三節 博物館...........................................83 第四節 公園.............................................93 第四章 文化風俗論述的建構 第一節 風俗慶典.......................................101 第二節 女性議題.......................................111 第三節 種族與殖民議題.................................117 第五章 結論.....................................128 參考文獻........................................132

    一、專書
    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王洛林總監譯:《臺灣抗日運動史》(4) (臺北:海峽學術,2000年)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臺北:生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方孝謙:《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
    司馬嘯青:《臺灣五大家族》(臺北:玉山社,2001年2月)
    安彦一恵、佐藤康邦編:《風景の哲学》,(日本京都市:ナカニシヤ出版,2002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初版)
    李揚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國的世界觀念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年,初版)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初版)
    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臺北:臺灣學生,2007年11月初版)
    林淑慧:《禮俗.記憶與啟蒙──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臺北:臺灣學生,2009年)
    林獻堂作、沈雲龍主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遺著》(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林獻堂:《環球遊記》,《林獻堂先生紀念集.遺著》(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初版)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0年,初版)
    吳文星:《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86年,初版)
    周佳榮:《言論界之驕子 : 梁啓超與新民叢報》(香港:中華書局,2005年)
    松浦章:《日治時期臺灣海運發展史》(臺北:博揚文化,2004年)
    柳書琴、邱貴芬:《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初版)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合著:《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
    康有為著、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列國遊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初版)
    康有為:《康南海先生遊記彙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初版)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
    許俊雅編注:《梁啟超與林獻堂往來書札》(臺北:萬卷樓,2007年9月,初版)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04年)
    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梅家玲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市:麥田,2006年)
    許雪姬總編輯:《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2008年)
    梁啟超:《歐遊心影錄》(香港:三達出版公司,1961年,初版)
    黃美娥編、張純甫作《張純甫全集──文集》(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黃富三:《林獻堂傳》(南投:臺灣文獻館,2004年)
    黃信彰:《臺灣新文化運動的第一類接觸:海運的立體新世界》(臺北:北市文獻會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2007年)
    《新民叢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臺灣民報》(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臺灣雜誌社(複印本),1973)
    《臺灣日日新報》
    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主編:《臺灣旅遊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技術學院,2005年)
    劉昭明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2001年)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份與再現策略》(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劉紀蕙編:《文化的視覺系統I:帝國-亞洲-主體性》(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9月)
    廖炳惠:《另類現代情》(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初版)
    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
    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8)康有為:《歐洲十一國遊記兩種》;梁啟超:《新大陸遊記及其他》;錢單士釐:《癸卯旅行記》、《歸潛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初版)
    戴寶村:《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2000年)
    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初版)
    EDWARD J. MAYO,LANCE P. JARVIS著,蔡麗玲譯:《旅遊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1990年9月)
    Jeffrey A.Kottler著,黎雅麗譯:《旅行,重新打造自己》(臺北:天下遠見,1998年)
    John Urry著,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臺北:書林出版社,2007)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著,劉森堯譯:《閒暇:文化的基礎》(臺北:立緒文化事業,2003年,初版)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初版)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臺北:麥田,2004年,二版)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約翰.柏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2005年)
    羅貝爾.朗卡爾(Lanquar,Robert)著,陳立春譯:《旅遊和旅行社會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初版)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符號學原理》(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初版)
    大林太良編:《文化摩擦の一般理論》(日本東京都:巌南堂書店,1982年)

    二、碩博士論文
    尤靜嫺:《帝國之眼:晚清旅美遊記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徐千惠:《日治時期臺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耿秋芳:《郁達夫遊記散文創作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明柔:《日據時代臺灣知識分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1920──1937)》 (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室如:《出發與回歸的辯證──臺灣現代旅行書寫(1949-2002)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室如:《中國近代域外遊記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許茹菁:《掙扎輿圖:女性/旅行/書寫》(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莊燕玉:《康南海《列國遊記》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黃慧貞:《日治時期臺灣「上流階層」興趣之探討──以《臺灣人士鑑》為分析樣本》(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張倩容:《日治時期臺灣的觀光旅遊活動》(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靜茹:《以林癡仙、連雅堂、洪棄生、周定山的上海經驗論其身分認同的追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6年)
    顏麗珠:《單士釐及其旅遊文學兼論女性遊歷書寫》(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三、期刊論文
    川島真著、鍾淑敏譯:〈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館藏臺灣人出國護照相關資料之介紹(1897-1934)〉,《臺灣史研究》4期2卷(1999年6月)
    方孝謙:〈一九二○年代殖民地臺灣的民族認同政治〉,《Jaakko Suvantola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0期(2000年12月)
    尤靜嫺:〈遊目歐美,遊心臺灣──試論林獻堂《環球遊記》中的現代性〉(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
    呂文翠:〈晚清上海的跨文化行旅:談王韜與袁祖志的泰西遊記〉,《中外文學》34卷9期(2006年2月)
    宋冬陽:〈朝向許願中的黎明──試論吳濁流作品中的中國經驗〉,《文學界》10期(1984年5月)
    宋美璍:〈自我主體、階級認同與國族建構──論狄福、菲爾定和包士威爾的旅行書 〉,《中外文學》26卷4期(1997年9月)
    李秀娟:〈航向帝國邊境:女性旅行與吳爾芙《出航》中的慾望版圖〉,《中外文學》,27卷12期(1999年5月)
    沈松橋:〈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臺大歷史學報》37期(2006年6月)
    林柏燕:〈吳濁流的大陸經驗〉,封德屏主編:《鄉土與臺灣》(臺灣:文訊雜誌社,1994年,初版)
    周憲:〈旅行者的眼光──從近現代遊記文學看現代性體驗的形成〉,《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01)頁405-424。
    洪桂已:〈林獻堂與梁啟超(上)〉,《中外雜誌》29卷5期(1981年5月)
    洪桂已:〈林獻堂與梁啟超(下)〉,《中外雜誌》29卷6期(1981年6月)
    洪銘水:〈梁啟超與林獻堂的美國遊記〉,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旅遊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翁聖峰:〈江亢虎遊臺爭議與《臺游追記》書寫〉,《臺北師院語文集刊》9期(2004年11月)
    陳佳立:〈生命中不可再現之痛:論戰爭紀念博物館之展示與敘事策略〉,《博物館學季刊》第21卷第1期(2007年)
    陳長房:〈建構東方與追尋主體──論當代英美旅行文學 〉,《中外文學》26卷4期(1997年9月)
    陳長房:〈疆域越界:論後現代英文旅行文學 〉,《中外文學》27卷5期(1998年10月)
    梁華璜:〈日據時代臺民赴華之旅券制度〉,《臺灣風物》39卷3期(1989年9月)
    許雪姬:〈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臺灣文獻》49卷2期(1998年6月)
    許雪姬:〈《灌園先生日記》中的澎湖遊記〉,《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0期(1998年3月)
    許雪姬:〈〈林獻堂先生日記〉的史料價值〉,《近代中國通史研究通訊》20期(1995年9月)
    黃得時:〈梁任公遊臺考〉,《臺灣文獻》第16卷第3期(1965年9月)
    黃得時:〈梁任公與國民常識學會──留存在臺灣的一些珍貴資料〉,《東方雜誌》復刊第1卷第3期(1967年9月)
    張惠珍:〈他者之域的文化想像與國族論述──林獻堂《環球遊記》析論〉,《臺灣文學學報》6期(2005年2月)
    張圍東:〈日據時代臺灣報紙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5卷3期 (1999年3月)
    葉榮鐘:〈林獻堂與梁啟超〉,《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晨星出版社,2000年)
    廖炳惠:〈異國記憶與另類現代性:試探吳濁流的《南京雜感》〉,《中外文學》29卷2期(2000年7月)
    廖炳惠:〈旅行、記憶與認同〉,《當代》175期(2002年3月)
    鄭大華、哈豔:〈論梁啟超晚年的文化取向和政治取向及其疏離──以《歐遊心影》為中心的分析〉,《中州學刊》149期(2005年5月)
    鄭淑蓮:〈梁啟超之遊臺與林獻堂(1907-1911)〉《弘光學報》30期(1997年10月)
    謝秋萍:〈梁啟超與霧峰林家三傑的臺灣情誼〉,《臺灣文學觀察雜誌》8期(1993年9月)
    鍾淑敏:〈日本外交史料館所藏「臺灣籍民」關係檔案介紹〉,《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6期(1993年9月)
    賴維菁:〈帝國與遊記──以三部維多利亞時期作品為例〉,《中外文學》26卷4期(1997年9月)
    賴維菁:〈不列顛之外的粉紅色世界──試讀安東尼‧崔珞普的《澳洲行》〉,《中外文學》27卷5期(1998年10月)
    Wolff, Janet作、黃筱茵譯:〈重新上路:文化批評中的旅行隱喻〉,《中外文學》27卷12期(1999年5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