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秋貞
論文名稱: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武王踐阼》研究
指導教授: 季旭昇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31
中文關鍵詞: 武王踐阼丹書上博七楚簡戰國文字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7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戰國楚簡研究已成為當今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它帶動著整個文字學研究的發展,目前除了文字學家外,包括哲學、歷史、語言學、及文獻學的學者都熱烈鑽研這一個領域。2008年底《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出版,筆者即以其中一篇〈武王踐阼〉為研究對象。目前楚簡〈武王踐阼〉是所知最早的版本,它的價值彌足珍貴,故本論文研究的目的,是將所見楚簡的文字和內容作考釋和翻譯,並配合閱覽相關典籍,試圖梳理過去的闕疑,從中爬羅剔抉,將〈武王踐阼〉篇的內容還原至早期的面貌,以期為日後相關的研究作奠基。
    本論文分為四章。第一章「緒論」攄陳筆者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竹簡形制、目前研究現況。第二章「簡文考釋」分為五節:第一節甲本「武王問道」、第二節甲本「師上父告之以丹書」、第三節甲本「武王鑄器銘以自戒」、第四節乙本「武王問道於太公」、第五節乙本「太公告以丹書之言」。第三章「結論」分二節:第一節作「釋文和語譯」、第二節介紹本論文「研究成果」。第四章「餘論」分四節:第一節「楚簡本和今本的比較」、第二節探討「版本和價值」、第三節「簡本書手研究」、第四節「簡本韻讀研究」。論文末為參考文獻和附錄三篇:楚簡的圖版、今本〈武王踐阼〉全文、元明清三代刊本。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0 第三節 〈武王踐阼〉竹簡形制...........13 第四節 〈武王踐阼〉研究現況..........18 第二章 〈武王踐阼〉簡文考釋 ............29 第一節 甲本:武王問道............. 31 第二節 甲本:師上父告之以丹書.........148 第三節 甲本:武王鑄器銘以自戒.........184 第四節 乙本:武王問道於太公..........372 第五節 乙本:太公告以丹書之言.........378 第三章 結論 ....................402 第一節 〈武王踐阼〉釋文與語譯.........402 第二節 本論文的研究成果............406 第四章 餘論 ....................414 第一節 楚簡本和今本的比較...........414 第二節 〈武王踐阼〉的版本和價值........442 第三節 〈武王踐阼〉簡本書手研究........469 第四節 〈武王踐阼〉簡本韻讀研究........481 參考文獻 .....................487 附錄一  〈武王踐阼〉圖版.............502 附錄二  今本:文淵閣四庫全書版..........517 附錄三 宋代王應麟〈踐阼篇集解〉仍代刊本……………518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明代覆刊宋淳熙本 …524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清代刊本 ……………526 跋語……………………………………………………………530

    一、 傳統文獻:

    ﹝漢﹞許慎著,﹝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07年4月,北京第26次印刷。
    ﹝漢﹞許慎著,﹝宋﹞徐鍇《說文解字徐氏繫傳》,文海出版社,1968年6月再版。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經韻樓藏版,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8月。
    ﹝南朝梁﹞顧野王撰《玉篇》,涵芬樓影印宋刊本,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安徽教育出版社。
    ﹝後周﹞郭忠恕撰,﹝清﹞鄭珍箋《汗簡箋正》,廣文書局,1974年3月初版。
    ﹝宋﹞夏竦《古文四聲韻》,學海出版社,1978年5月初版。
    ﹝宋﹞王應麟《踐阼篇集解》,《玉海》第六冊附刻,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7年。
    ﹝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11册。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8月第二次印刷。
    ﹝宋﹞司馬光等撰《類篇》,汲古閣影宋本,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安徽教育出版社。
    ﹝宋﹞戴侗撰《六書故》,此為四庫全書本,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安徽教育出版社。
    ﹝清﹞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出版。
    ﹝清﹞阮元,文選樓藏本,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禮記》,新文豐出版社。
    ﹝清﹞阮元輯《皇清經解》三禮類彙編,藝文印書館。
    ﹝清﹞王先謙主編《皇清經解續編》三禮類彙編,藝文印書館。
    ﹝清﹞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印書館1939年。
    ﹝清﹞孔廣森《禮學卮言》,﹝清﹞阮元、王先謙編:《皇清經解》卷693,上海書店出版1988年。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前言,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992年1月。
    ﹝清﹞王樹楠《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印書館,1939年。
    ﹝清﹞俞樾撰,劉師培補《古書疑義舉例》,商務印書館,1939年。
    ﹝清﹞俞樾等《古書疑義舉例五種》,中華書局,2005年第二版。

    二、 近人論著專書:(依筆畫順序排列)

    丁原植:《《文子》資料探索》,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9月初版。
    丁福保編纂:《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于省吾:《雙劍誃易經新證》,《雙劍誃群經新證•雙劍誃諸子新證》,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第一刷。
    中國社科學院考古所編輯:《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青銅器全集》1-16,文物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1965年9月。
    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第6次印刷。
    王海根:《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01第1次印刷。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2月。
    王錦光、洪震寰:《中國古代物理學史話》,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朱鳳瀚:《文物鑑定指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次印刷。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上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第3次印刷。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下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第3次印刷。
    宋兆麟:《中國原始社會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李家浩:《包山二六六號簡所記木器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國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李家浩:《包山卜筮簡218—219號研究》,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12月。
    李零:《戰國鳥書箴銘帶鉤考釋》,《古文字研究》第8輯,中華書局1983年。
    李零:《考古發現與神話傳說》,《李零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17輯,三聯書店1999年。
    李零:《論 公盨發現的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萬卷樓,1993年4月初版二刷。
    李學勤:《李學勤文集.考古新發現與中國學術史》,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聯經出版,2005年。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5年出版。
    季旭昇師:《說文新證》上册,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10初版二刷。
    季旭昇師:《說文新證》下册,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11初版。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上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9月。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下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9月。
    胡星斗:《姜子牙《六韜》譯注》,1993年6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學海出版社,1986年8月。
    孫海、藺新建主編:《中國考古集成》華南卷10,商周至秦漢(二),中州古籍出版社。
    孫詒讓撰、雪克點校:《大戴禮記斠補》,齊魯書社,1988年。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7月第1版。
    徐中舒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9月。
    徐中舒:《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
    郝士宏:《古漢字同源分化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高亨編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7月第1版。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06修訂版第三次印刷。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2008年6月。
    高明:《古文字類編》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合編:《包山楚簡文字編》,藝文印書館。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張涌泉:《漢語俗字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
    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第二次印刷。
    盛冬鈴:《六韜譯注》,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許世瑛:《常用虛字用法淺釋》,復興書局,1963年4月初版。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陳新雄:《古音學發微》,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
    陳新雄:《訓詁學》上册,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9月。
    陳新雄:《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4月。
    陳霞村編、左秀靈校:《古代漢語虛詞類解》,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年。
    湖南省博物館等:《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10月。
    湖南省博物館等:《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7月。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二次印刷。
    黃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黃錫全:《汗簡注釋》,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黃懷信、孔德立、周海生:《大戴禮記彙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
    楚永安:《文言複式虛詞》,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86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中華書局,2004年。
    葉茂林:《陶器投資與鑒賞》,台北,台灣廣廈出版,1996年9月。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合著:《經學通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10月一版二刷。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秦漢魏晉漢隸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
    臧克和:《中古漢字流變》,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1月。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次印刷。
    厲兵、魏勵編著:《簡化字、繁體字、異體字辨析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蔡賓牟、袁運開:《物理學史講義──中國古代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
    戴念祖:《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羅福頤主編:《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三、 單篇論文:

    上海向明中學創明小組:〈也說欹器之謎〉,〈科學24小時〉2003年6月。
    凡國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8,2007.07.09。
    大丙:〈《吳命》篇「暑日」補說〉,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22,2009.01.05。
    小龍:〈也說「幾」、「(微-彳)」〉,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93,2009.01.02。
    毛穎:〈弩機概論〉,《東南文化》1998年第3期總第121期。
    王大鈞:〈半坡的尖底紅陶瓶〉,《力學與實踐》1990年12月。
    任銘善:〈大戴禮記考論三篇〉,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年。
    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年第1期。
    何有祖,〈上博簡《武王踐阼》初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56,2007.12.04。
    何有祖:〈釋「當『楣』」〉,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5, 2008.12.30。
    何有祖:〈上博七《武王踐阼》「盥」字補釋〉,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35,2009.01.02。
    何有祖:〈《武王踐阼》小札〉,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45,2009.01.04。
    何琳儀:〈郭店竹簡選釋〉,《文物研究》總第12輯,1999年12月。又《簡帛研究二○○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吳振武:〈古璽姓氏考〉(複姓十五篇),出土文獻研究第三輯,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吳振武:〈戰國文字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構形方式〉,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吳筱文:〈《郭店•五行》簡46「泉」字考釋〉,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225#_ednref6,2010.07.23。
    吳鎮烽、師小群:〈三年大將吏弩機考〉,《文物》2006年第4期。
    宋華強:《由新蔡簡「肩背疾」說到平夜君成所患為心痛之證》,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20id=127,2005.12.07。
    宋華強:《新蔡簡「肩」字補證》,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4,2006.03.14。
    宋華強:〈釋上博簡中讀為「曰」的一個字〉,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39,2008.06.10。
    宋華強:〈《武王踐阼》「祈」及從「祈」之字試解〉,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04,2009.06.27。
    宋華強:〈《武王踐阼》「微忽」試解〉,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09#_ftnref15,2009.07.07。
    李守奎:〈包山楚簡120——123號簡補釋,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61#_ednref33, 2009.08.01。
    李松儒:〈上博七《武王踐阼》的抄寫特徵及文本構成〉,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89,2009.05.18。
    李家浩:〈釋老簋銘文中的「 」字——兼談「只」字的來源〉,《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9月。
    李恕豪:〈揚雄《方言》中僅見于楚地的方言詞語研究〉,http://www.colips.org/conference/icicsie2002/papers/LiShuhao.doc。
    李銳:〈《武王踐阼》研讀〉,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861,2008.12.31。
    李學勤:〈平山墓葬群與中山國的文化〉,《文物》1979年第1期。
    李學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發現〉,《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
    李學勤:〈郭店簡與《禮記》〉,「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史》1988年第4期。
    李學勤:〈論雷鼓墩尊盤的性質〉,《江漢考古》1989年第4期。
    李學勤:《平山墓葬群與中山國文化》,見《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原載《文物》1979年第1期。
    李學勤:〈釋東周器名巵及有關文字〉,出自《文物中的古文明》一書,商務印書館,2008年10月。本文亦收入在張光裕主編《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0月。
    沈培《〈上博七〉殘字辨識兩則》,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98,2008.12.31。
    沈培:〈《武王踐阼》篇的「昌」〉,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98,2009.01.02。
    周宏偉:〈也說上博七「沱」字之義〉,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23,2009.04.14。
    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卜憲君、楊振紅主編,《簡帛研究二〇〇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1.htm,2005.02.15。
    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續)〉,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2.htm,2005.03.06。
    孟蓬生:〈「瞻」字異構補釋〉,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87 ,2007.07.23。
    季旭昇師:〈上博五芻議(下)〉,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6 ,2006.02.18。
    季旭昇師:〈談古文字考釋的「集體歸納法」〉,台北,學生書局,2008年10月。
    季旭昇師:〈上博七芻議〉,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88 ,2009.01.01。
    林文華:〈上博七.武王踐阼》「民之反俛(覆)」解〉,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33,2009.01.02。
    林素娟:〈飲食禮儀的身心過渡意涵及文化象徵意義──以《三禮》齋戒、祭祖為核心進行探討〉,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三十二期,2008年3月。
    林清源:〈上博簡《武王踐阼》「幾」、「微」二字考辨〉,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55,2009.10.13。
    林澐:〈真該走出疑古時代嗎?——對當前中國古典學取向的看法〉,《史學集刊》2007年第3期。
    武漢市文物商店:〈武漢市收集的幾件重要的東周青銅器〉,《江漢考古》1983年第2期。
    侯乃峰:〈《上博七.武王踐阼》小劄三則〉一文中〈也說「民之反仄(側)」的「仄(側)」字〉,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00,2009.01.03。
    侯乃峰:〈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65,2009.01.16。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網站:http://antiquities.npm.gov.tw/~textdb2/NPMv1/show2.php#。
    洛陽博物館:〈洛陽哀成叔墓清理簡報〉,《文物》1981年第7期。
    胡長春:〈釋《上博七.武王踐阼》簡6之「作」字〉,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21,2009.01.05。
    胡德生:〈先秦兩漢時期的家具〉,《中國古代家具》,台灣商務印書館。
    胡德生:〈漫談欹器〉,故宫博物院,家具2008年第1期。
    孫飛燕:〈讀《上博七》劄記二則〉,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889,2009.01.08。
    徐中舒〈弋射與弩之溯源及關於此類名物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1934年。
    草野友子:〈關於上博楚簡《武王踐阼》中誤寫的可能性〉,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15 ,2009.09.22。
    郝士宏:〈《禮記•學記》鄭注、孔疏關於《武王踐阼》的記載〉,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30,2009.01.06。
    郝士宏:〈再讀《武王踐阼》小記二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30,2009.01.06。
    高云峰:〈欹器的原理及設計〉,〈力學與實踐〉,1999年第21卷。
    高至善:〈記長沙、常德出土弩機的戰國墓──兼談有關弩機、弓矢的幾個問題〉,收入於《商周青銅器與楚文化》一書,岳麓書社出版,2000年4月。
    高佑仁:〈也談《武王踐阼》簡1之「微喪」〉,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52,2009.01.13。
    張小豔:〈敦煌籍帳文書釋詞〉,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252#_edn1,2007.12.16。
    張振謙:〈《上博七.武王踐阼》劄記四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13,2009.01.05。
    張崇禮:〈釋〈武王踐阼〉的「矩折」〉,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20,2009.01.05。
    張頷:〈匏形壺與匏瓜星〉,引自http://www.daynews.com.cn/culture/ysrs/429626.html,《晉陽學刊》1988年第五期。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字形檢索網站:http://dict.variants.moe.edu.tw/suo.htm。
    曹建國:《楚竹書〈周易.頤〉卦新釋》,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5 ,2005.12.05。
    許文獻:〈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札記二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37,2009.03.30。
    許文獻:〈上博七「沱」字與《詩經》「江有汜」篇詁訓試說〉,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11,2009.03.30。
    陳志向:〈《上博(七).武王踐阼》韻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38.2009.01.08。
    陳偉:〈讀《武王踐阼》小札〉,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6,2008.12.31。
    陳偉:〈《武王踐阼》「雁曰」應是「諺曰」〉,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1561&fpage=4,2009.01.04。
    陳偉:〈楚簡中某些「外」字疑讀作「間」試説〉,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57,2010.05.28。
    陳偉:〈試説簡牘文獻的年代梯次〉,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85#_ednref20,2010.08.20。
    陳劍:〈《上博(六)》短劄五則〉,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3,2007.07.20。
    陸錫興:〈凭几源流〉,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第1期。
    曾凡:〈關於「陶匏壺」問題〉,《考古》1990年9期。孫海、藺新建主編《中國考古集成》華南卷,商周至秦漢(二),中州古籍出版社。
    程軍:〈欹器與半坡尖底陶罐〉,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2月。
    程燕 :〈「豈」、「 」同源考〉,《古研》26。
    程燕:〈上博七讀後記〉,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86,2008.12.31。
    程燕:〈上博七《武王踐阼》考釋二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07,2009.01.03。
    程燕:〈《武王踐阼》「戶機」考〉,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32,2009.01.06。
    馮沂:〈臨沂洗硯池晉墓出土正始二年弩機考議〉,《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3期。
    馮勝君 :〈出土材料所見先秦古書的載體以及構成和傳布方式〉,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236,2010.08.18。
    黃崇岳、孫霄:〈原始器灌農業與欹器考〉,農業考古1994年01期。
    楊宋鋒:《上博七.武王踐阼》殘字考釋一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22 ,2009.09.26。
    楊春芳:〈中國早期傳統凭几中的人體工學〉,徐州經貿高等職業學校2006年06期。
    楊朝明:〈從《武王踐阼》說到早期兵文化研究〉,《管子學刊》,2005年第3期。
    楊華:〈上博簡《武王踐阼》集釋(下)〉,井岡山大學學報,2010年3月。
    楊澤生:〈《上博七》補說〉,http://www.gwz.fudan.edu.cn/articles/up/0318,2009.01.14。
    楊錫全:〈出土文獻重文用法新探〉,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45,2010.05.10。
    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續四)〉,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9,2007.07.23。
    裘錫圭:〈甲骨文字特殊書寫習慣對甲骨文考釋的影響舉例〉,《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一版。。
    裘錫圭:〈說「悤」、「聰」〉,《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一版。
    裘錫圭:〈說以〉,《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一版。
    裘錫圭:〈說字小記〉,《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一版。
    裘錫圭:《釋郭店〈緇衣〉「出言有丨,黎民有 」──兼說「丨」為「針」之初文》,荆門郭店楚簡研究(國際)中心編《古墓新知》,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
    裘錫圭:〈是「恒先」,還是「極先」?〉,「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7」研討會論文,臺灣大學2007年11月。
    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字和從「悤」、從「兇」之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裘錫圭:〈再談古書中與重文有關的誤文〉,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19,2009.06.08。
    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武王踐阼》篇管窺〉,刊於《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4號,收入作者文集《新出楚簡試論》,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熊立章:《上博七•武王踐阼》引諺入銘與《烝民》引言入詩合論,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84,2009.01.29。
    福田哲之:〈《上博七•武王踐阼》簡6、簡8簡首缺字說〉,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07,2009.03.24。
    趙平安:〈《武王踐阼》「曼」字補說〉,http://www.gwz.fudan.edu.cn/articles/up/0320,2009.01.15。
    趙曉軍、姜濤、周明霞先生:〈洛陽發現兩件西漢有銘銅弩機及其相關問題〉,華夏考古2010年第1期。
    劉信芳:〈竹書《武王踐阼》「反昃」試說〉,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9,2009.01.01。
    劉信芳:〈《上博藏(七)》試說(之三)〉,http://www.gwz.fudan.edu.cn/articles/up/0331,2009.01.18。
    劉洪濤:〈談上博竹書《武王踐阼》的器名「枳」〉,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26,2009.01.01。
    劉洪濤:〈談上博竹書《武王踐阼》的機銘〉,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01,2009.01.03。
    劉洪濤:〈《民之父母》、《武王踐阼》合編一卷說〉,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14,2009.01.05。
    劉洪濤:〈用簡本校讀傳本〈武王踐阼〉〉,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97 ,2009.03.03。
    劉洪濤:〈上博竹書《武王踐阼》所謂「卣」字應釋為「戶」〉,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03,2009.03.14。
    劉洪濤:〈《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忿疐」的「疐」非誤字〉,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1600&fpage=3,2009.03.19。
    劉洪濤:〈釋上博竹書《武王踐阼》的「齋」字〉,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44,2009.04.05。
    劉洪濤:〈試說《武王踐阼》的機銘(修訂)〉,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68,2009.06.07。
    劉秋瑞:〈再論〈武王踐阼〉是兩個版本〉,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39,2009.01.08。
    劉剛: 〈讀簡雜記.上博七〉,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24,2009.01.05。
    劉釗:〈讀郭店楚簡字詞札記〉,《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劉釗:《〈上博五.君子為禮〉釋字一則》,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54,2007.08.06。
    劉翔:〈說 〉,《江漢考古》,1986年第2期。
    劉雲:〈上博七詞義五札〉,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04,2009.03.17。
    劉雲:〈說上博簡中的從「屯」之字〉,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18,2009.01.05。
    劉嬌:〈《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76,2008.12.30。
    禤健聰:〈上博(七)零劄三則〉,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70,2009.01.14。
    聶菲:〈楚系墓葬出土漆木几研究〉,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05期。
    魏宜輝:《讀上博楚簡(四)劄記》,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weiyihui001.htm,2005. 03.15。
    龐光華:〈論〈金人銘〉的產生時代〉,《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
    蘇建洲:《上博七.武王踐阼》簡6「 」字說,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79,2008.12.31。
    蘇建洲:〈《武王踐祚》簡4「悤」字說〉,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23,2009.01.05。 
    蘇建洲:〈說《武王踐祚》簡3「曲(从木)」字〉,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01,2009.03.11。

    四、 學位論文:(依筆畫順序排列)

    李明慈:《《大戴禮記》盧辯注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陳宜均:《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陳嘉凌:《楚系簡帛文字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