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方志華 FANG, ZHI-HUA |
---|---|
論文名稱: |
王船山「即學言性」之教育原理 |
指導教授: |
曾昭旭
Zeng, Zhao-Xu 崔光宙 Cui, Guang-Zho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畢業學年度: | 8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4 |
中文關鍵詞: | 即學言性 、教育 、因材施教 、教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彰顯王船山「即學言性」之教育原理。除緒綸與結論外,又分為五章。緒
論部分,提出研究之動機是希望建立儒家觀點的教育原理,並因此而彰顯船山在中國
教育思想上「承先啟後」的地位。本文之研究方法以疏解及詮釋為主。在「船山學簡
述」中,闡述船山治器明道、即氣言體、乾坤並建等重要觀念,並歸結于船山「兩端
而一致」的思維方式,以掌握船山的思想理路。
首章揭示船山「學以繼喜」、「習與性成」的人性學習思想。以「學」與「習」為人
性呈用之兩端,而其一致為當下的學習實踐,並以「即學言性」為教育原理之基礎。
第二章以「修中庸之道,學知能之用」來闡述教育本質之原理。學習是建立于人性「
知」、「能」兩端之分秩,而「教」由于學習有成,而對人發出的影響力。
第三章以「體用兼修,顯仁藏用」來闡述教育目的之原理、「教育目的」須在「教育
途徑」中呈顯,因此學習過程中應用「實感」與「實效」可以把握。
第四章以「明誠相資,知幾入德」來闡述教育功能之原理、「明」是人通過感官對現
實世界的認知,然其本源則在于「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的人性之「誠」,因此明是
聖人立教之本,然人因不誠而顯浮明,或因不明而不誠,則顯現出明的限制,這也是
教育功能的限制。
第五章以「詩禮樂與成德之教」來闡述教育內容之原理。言明教育是生命在文化神中
之浸淫以化作人格,並將教育之勝境歸結于「樂在學習」,這也是孔子「好學不倦」
精神之彰顯。
結論是闡述船山「即學言性」之教育原理在教育思想上有「承先啟後」價值。在「承
先」方面,是以船山「即學言性」之教育原理來融攝孟、荀之教育思想。孟、荀是繼
承孔子思想之大儒,二人皆相信人性有發展或改造的潛能,而可以教育的力量完成之
。然孟子重內修,荀子重外塑。船山「兩端而一致」之思維方法,融攝了孟、荀天人
關係、教育之人性基礎及教育實施理論之歧異思路,故可承先以啟後。在「啟後」方
面,船山「即學言性」之教育原理揭示了在學習歷程中,人性有其「自由」卻又「必
然」的存在實現,因此重新詮釋了「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教育實施原則,而
可為現今教育實施之反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