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淑慧
Lin Shu-hui
論文名稱: 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發展與文化變遷
The Prose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s in Taiwan during Qing-ruling Period
指導教授: 莊萬壽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65
中文關鍵詞: 台灣散文台灣古典文學台灣文學史清治時期台灣散文文學與文化文化變遷台灣文化
英文關鍵詞: Taiwanese prose, Taiw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Taiwanese prose during Qing-ruling Period,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 culture change, Taiwanese cultur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05下載:10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的題材多敘述文化現象或社會議題,呈現文學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聯;所以將散文發展與文化變遷作一互文性的分析,可說是有其必然性。散文與文化的研究所牽涉的議題廣闊,目前仍有多處的學術空白,是一亟待開拓的學術領域。為初步積累台灣清治時期散文史與文化史的基礎研究,本論文廣泛蒐集台灣文獻叢刊、台灣清治時期檔案及碑文、臺灣先賢詩文集或作家手稿等作為研究素材。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著重分析文學與文化的關聯,以及歷史經驗與脈絡的理解;並應用各領域的研究成果,或訪問在地文人的宗親後代,以加深作品內涵的詮釋。由於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的發展與外緣因素有密切關聯,所以第二章先分析散文的發展條件。在第三、四、五章的主要架構上,則先探討各期散文發展大勢,再選擇與各階段文化現象相呼應的散文題材,作為文本分析依據的主軸。
    清治前期(1683-1795)台灣初納入清版圖,來台文人一方面記錄實地見聞;同時也懷著想像與好奇的心態,對台灣這個新的「邊陲」之地,以旅遊書寫的形式來表現。所以本文藉由詮釋此階段大量出現的旅遊巡視題材,以呈顯清治前期散文的特色。清治中期(1796-1866)則就社會教化的層面來詮釋散文的文化意涵。此期在地士紳與遊宦文人擔任書院講席,或參與公共建設與編纂方志,以及社會救濟的情形已漸普遍。清治後期(1867-1895)通商港埠陸續開放後,文人常直率發表對政經局勢的評論,及對文化變遷的省思;故專就議論時事的散文題材,評析這些論述的文化意義。
    散文的內容與形式多相互依存,為鑑賞散文的藝術特質,故先探討意象與主旨的關聯及其審美效用。並分析各類文體的寫作特質,以及字辭、典故或句式與節奏所呈顯的美感。再鑑賞散文的布局。在書寫風格方面,則以旅遊書寫之間相比較,的社會教化書寫;以呈顯議論時事書寫的特色。期望經由文本的爬梳及歷史脈絡的對話,能增進對台灣文學與文化關聯的理解;同時藉由主體性的詮釋,以加深對這塊土地的情感。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參與灌溉這個學術領域,在過去與現在不斷的對話中,逐漸開出辛勤耕耘的成果。

    The subject matters of prose in Taiwan during Qing-ruling period mostly described the cultural circumstances and social issues, which presented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n inter-literary analysis of prose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s. The issues that are involved in both prose and cultural studies are very broad. Currently there are numerous scholastic realms left blank, these scholastic realms urgently need to be developed.
    In order to accumulate a basis research of prose hist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in Taiwan during the Qing-ruling period, this essay has expansively collected Taiwanese documents and series of books, files and inscriptions in Taiwan during the Qing-ruling period, along with virtuous Taiwanese poetry and article collections and hand drafts, etc. as research materia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documents, analyz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was stressed as well a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sequences of events. Moreover, the results from the various realms of the research were applied along with field visits to the relatives or later generations of the local scholar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ntent explanations of this essay.
    Since there wa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se development and outer factors in Taiwan during Qing-ruling period;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will first analyze the developing qualifications of prose in Chapter II. In regards to the primary structures of Chapter III, IV and V, this research will first discuss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s of prose in each period, and then select the prose subjects that go along with the cultural conditions of each stage as the primary, accordance to documentation analysis.
    During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Qing ruling (1683-1795), Taiwan was first brought into Qing territory. The scholars who came to Taiwan on one hand recorded what they had seen and heard here,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y were simultaneously full of curiosity and imagination towards Taiwan, this new “ border” land so they expressed their knowledge in the formation of a tour guide. Therefore, this essay will present clearly the features of prose in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Qing ruling by explaining a great deal of materials pertaining traveling and inspection-tour subjects.
    This research will explore the areas of social education to explain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prose which existed during the middle period of Qing ruling, during (1796-1866). During this period it was already common for the local gentlemen and traveling scholars to hold lectures in the classical academy or participate in public constructions along with editing local chronicles and social welfare commentaries.
    In the latter period of Qing ruling (1867-1895), the scholars oftentimes expressed their critiques about politics and economics directly along with considerations towards cultural changes after the continual openness of trading port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mplements prose materials as current-affair discussions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cultural meanings of these expositions.
    The body and formations of prose mostly co-exist. In order to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qualities, one has to first discuss the connection of the visions along with the thesis and the aesthetic effects in analyzing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every font that is beautifully portrayed by the rhythm and forms of each word, allusion or sentence.
    Furthermore, one appreciates the overall arrangements of the prose. Regarding the writing styles, the features are the comparison among the traveling writings, writing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and distinguishing the writing for discussing the current events. It is hoped to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connection of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 in Taiwan through the scrambling of the essay and the historical sequenc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deepen the feelings towards this land through the explanations of the whole body. Nevertheless, it is even expected to have more researchers to participate in irrigating this scholastic realms and gradually blossoming with the fruit gained by hard laboring through the continual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自序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成果的回顧...........................................001 一、問題意識的提出.............................................................................001 二、相關研究成果的回顧.....................................................................005 第二節 研究素材與方法.....................................................................010 一、研究素材..........................................................................................011 (一) 台灣文獻叢刊...........................................................................011 (二) 台灣清治時期檔案及碑文......................................................013 (三)臺灣先賢詩文集與作家手稿...................................................015 二、研究方法..........................................................................................016 (一) 文學與文化關聯分析..............................................................016 (二)作品的爬梳與詮釋...................................................................018 (三)歷史經驗與脈絡的理解...........................................................019 第三節 核心議題的義界及研究範疇...........................................021 一、關於「文化變遷」的義界.................................................................021 二、關於文本的擇定與取材依據........................................................025 第二章 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的發展條件..................................031 第一節 台灣清治時期的政經環境................................................031 一、治臺政策的制定與調整.................................................................031 二、農業拓墾與商業發展.....................................................................035 第二節 台灣清治時期的科舉文教................................................038 一、科舉文教機構的設立.....................................................................038 二、傳統教學方式與散文書寫............................................................044 第三節 方志藝文志的典律與文學生產...................................044 一、方志藝文志輯錄散文的典律作用...............................................046 二、散文的刊刻與生產.........................................................................049 第三章 清治前期散文的旅遊巡視書寫..................................055 第一節 清治前期散文發展大勢.....................................................055 一、清治以前的散文概況.....................................................................055 二、清治前期方志藝文志中的散文發展...........................................058 三、清治前期文集的發展.....................................................................061 第二節 旅遊筆記的風土書寫與想像...........................................065 一、遊宦文人對台灣的風土認知與書寫...........................................065 二、異文化接觸的書寫與想像............................................................070 第三節 郁永河的採硫遊歷................................................................074 一、旅遊動機與作者的心態投射........................................................074 二、郁永河的西台灣旅程.....................................................................076 三、民情風俗的參照.............................................................................079 四、異地記憶與情感反應.....................................................................081 第四節 旅遊巡視主題中的帝國之眼...........................................085 一、藍鼎元與黃叔璥的旅遊巡行散文................................................085 (一) 文化場域的位置.......................................................................086 (二) 寫作習性...................................................................................090 (三) 事者與觀察對象的關係......................................................093 (四) 理想情境的外顯.......................................................................094 二、朱士玠《小琉球漫誌》的南台灣書寫...........................................097 第五節 散文的旅遊巡視書寫與文化變遷................................101 一、透顯中心與邊陲的關係.................................................................101 二、原住民文化的想像與再現............................................................104 三、風土書寫的承襲與影響.................................................................108 第四章 清治中期散文的社會教化書寫..................................113 第一節 清治中期散文發展大勢.....................................................113 一、清治中期在地文人的文集............................................................113 二、清治中期遊宦文人的文集............................................................116 第二節 文人有關社會教化的參與及記錄................................120 一、文人講學的記錄.............................................................................121 二、參與公共建設及方志編纂............................................................129 (一) 倡建城牆與橋樑.......................................................................129 (二) 方志資料的蒐羅及編纂..........................................................130 三、宣揚社會救濟的意義.....................................................................134 第三節 散文中的械鬥書寫主題.....................................................140 一、在地文人的械鬥書寫.....................................................................140 (一) 鄭用錫《勸和論》的械鬥書寫................................................141 (二) 曹敬〈問風俗〉的械鬥書寫.....................................................143 二、遊宦文人的械鬥書寫.....................................................................144 (一)姚瑩著作中的械鬥書寫...........................................................145 (二)其他遊宦文人有關械鬥的書寫..............................................149 三、碑文中的械鬥書寫及其文化意涵................................................154 第四節 林豪《東瀛紀事》民變書寫的敘事特性......................155 一、情節編織的安排.............................................................................155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159 三、講述觀點的呈現.............................................................................163 四、內在意義的傳達.............................................................................165 第五節 散文的社會教化書寫與文化變遷................................167 一、文人參與文化活動的意義............................................................167 二、政教合一的文化策略.....................................................................169 三、散文中的儒化規訓與儀式書寫....................................................170 第五章 清治後期散文的議論時事書寫..................................177 第一節 清治後期散文發展大勢.....................................................177 一、清治後期文集的題材特色............................................................177 二、史論散文的餘緒.............................................................................180 第二節 清治後期文人對時事的評論...........................................183 一、吳子光《一肚皮集》的台灣紀事....................................................183 (一) 有關台灣時事的批評..............................................................184 (二) 有關文風教化的評論..............................................................187 二、李春生與西洋文化的交會............................................................189 (一) 李春生在清治末期文化場域的位置.....................................189 (二) 媒體提供公共論壇的空間......................................................193 (三) 《主津新集》中有關夷夏的論述...........................................196 第三節 遊宦官員議論時事的書寫................................................200 一、防務的闕失及其改革.....................................................................201 二、新政的推行及其侷限.....................................................................204 三、文教措施的改革.............................................................................209 第四節 經世理念的傳達與議論時事的書寫...........................212 一、洪棄生《寄鶴齋文集》的經世觀....................................................212 (一) 書院儒生的經世理念..............................................................212 (二) 關懷民生的論述.......................................................................214 二、蔣師轍《臺游日記》中有關文教的評論.......................................217 三、池志澂《全臺遊記》的觀察與議論................................................220 四、史久龍《憶臺雜記》的時事評論................................................224 第五節 議論時事的書寫與文化變遷...........................................227 一、政治教化的論述.............................................................................228 (一) 傳達務實的變革觀..................................................................228 (二) 評論吏治管理問題..................................................................229 (三) 檢視教化機制...........................................................................229 二、經濟民生的論述.............................................................................230 (一) 拓展國際貿易的重商思想......................................................230 (二) 重視開發效用的價值觀..........................................................231 (三) 批判稅收制度的經世理念......................................................232 第六章 清治時期散文中的文化變遷書寫鑑賞................235 第一節 意象的鑑賞...............................................................................235 一、意象與主旨的關聯.........................................................................236 二、意象於散文中的審美效用............................................................240 第二節 文體的鑑賞...............................................................................243 一、記敘類散文的鑑賞.........................................................................244 二、說理類散文的鑑賞.........................................................................246 三、實用類散文的鑑賞.........................................................................247 第三節 布局的鑑賞...............................................................................251 一、事理的對照......................................................................................251 二、空間的安排......................................................................................253 三、時間的變化......................................................................................255 四、照應與過渡的技巧.........................................................................257 第四節 修辭的鑑賞...............................................................................259 一、字辭的錘鍊......................................................................................259 二、典故的運用......................................................................................263 三、句式與節奏......................................................................................265 第五節 文化變遷書寫風格的鑑賞................................................268 一、旅遊巡視書寫風格的比較............................................................268 二、社會教化書寫風格的比較............................................................271 三、議論時事書寫風格的比較............................................................273 第七章 結論...................................................................................................277 附錄表一「台灣清治時期文集一覽表」..................................287 附錄表二「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發展繫年表」....................297 參考文獻..........................................................................................................317

    一、臺灣鄭氏時期.清治時期文獻與方志
    陳第
    1959 《東番記》收錄於沈有容《閩海贈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56種。
    ( 以下若由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的「臺灣文獻叢刊」,簡稱為「臺灣文叢」,並註明出版年及該書於叢刊的編號。)
    楊英
    1958 《從征實錄》,台灣文叢32種。
    施琅
    1958 《靖海紀事》,臺灣文叢13種。
    季麒光
    1965 《臺灣雜記》,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輿地彙鈔》,臺灣文叢216種。
    林謙光
    1966 《臺灣紀略》,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據龍威祕書本排印,第797冊。
    徐懷祖
    1965 《臺灣隨筆》,收錄於《臺灣輿地彙鈔》。
    郁永河
    1959 《裨海紀遊》,臺灣文叢44種。
    陳璸
    1961 《陳清端公文選》,臺灣文叢116種。
    吳桭臣
    1965 《閩遊偶記》,收錄於《臺灣輿地彙鈔》。
    藍鼎元
    1951 《東征集》,臺灣文叢12種。
    1951 《平臺紀略》,臺灣文叢14種。
    黃叔璥
    1996 《南征記程》臺南﹕莊嚴出版社影印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四年黃氏刻本,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二)史部傳記類第128冊。
    1957 《臺海使槎錄》,臺灣文叢4種。
    陳倫炯
    1958 《海國聞見錄》,臺灣文叢26種。
    六十七
    1961 《使署閒情》,臺灣文叢122種。
    《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叢90種。
    朱仕玠
    1957 《小琉球漫誌》,臺灣文叢3種。
    朱景英
    1958 《海東劄記》,臺灣文叢19種。
    董天工
    1961 《臺海見聞錄》,臺灣文叢129種。
    章甫
    1958 《半崧集簡編》,臺灣文叢20種。
    翟灝
    1958 《臺陽筆記》,臺灣文叢20種。
    鄭兼才
    1963 《六亭文選》,臺灣文叢143種。
    鄭用錫
    1991 《北郭園全集》,(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二輯),臺北:龍文出版社。
    1992 《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鄭用鑑
    2000 《靜遠堂詩文鈔》,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施瓊芳
    1992 《石蘭山館遺稿》,臺北:龍文出版社。
    抄本五冊及遺稿收錄於《臺南文化》第六卷第一期、第八卷第一期。
    丁紹儀
    1957 《東瀛識略》,臺北:臺灣文叢2種。
    姚瑩
    1957 《東槎紀略》,臺灣文叢7種。
    1958 《東溟奏稿》,臺灣文叢49種。
    1960 《中復堂選集》,臺灣文叢83種。
    陳盛韶
    1997 《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蔡廷蘭
    1959 《海南雜著》,臺灣文叢42種。
    丁曰健
    1959 《治臺必告錄》,臺灣文叢17種。
    徐宗幹
    1960 《斯未信齋文編》,臺灣文叢87種。
    吳子光
    1958 《臺灣紀事》,臺灣文叢36種。
    2001 《一肚皮集》(雙峰草堂藏板),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三輯,第二冊。
    2001 《芸閣山人集》,收錄於《一肚皮集》第七冊。
    陳維英
    1953 《偷閒錄》,收錄於《臺北文獻》2卷2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曹敬
    曹敬手稿及抄本(曹家珍藏)
    1971 《曹敬詩文略集》收錄於《臺北文獻》15、16期合刊
    林豪
    1957 《東瀛紀事》,臺灣文叢8種。
    施士洁
    1992 《後蘇龕合集》,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
    沈葆楨
    1959 《福建臺灣奏摺》,臺灣文叢29種,。
    羅大春
    1972 《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灣文叢308種。
    劉璈
    1958 《巡臺退思錄》,臺灣文叢刊21種。
    胡傳
    1960 《臺灣日記與稟啟》,臺灣文叢71種。
    劉銘傳
    1958 《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叢27種。
    洪棄生
    1970 《寄鶴齋函札》,臺北:成文出版社。
    1993 《寄鶴齋古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收錄於「洪棄生先生全集」。
    池志徵
    1960 《全臺遊記》,臺灣文叢89種。
    蔣師轍
    1957 《臺遊日記》,臺灣文叢6種。
    唐贊袞
    1958 《臺陽見聞錄》,臺灣文叢30種。
    李春生
    2004 《主津新集》,臺北:南天書局。收錄於「李春生著作集」。
    吳德功
    1959 《戴施兩案紀略》,臺灣文叢47種。
    蔡青筠
    1964 《戴案紀略》,臺灣文叢206種。
    鄭鵬雲
    1914 《浯江鄭氏家乘》,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1 《師友風義錄》,臺北:廣文出版社
    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編
    1981 《海東三鳳集》,臺北: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蔣毓英主編
    1993 《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高拱乾主編
    1960 《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文達主編
    1963 《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 《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元文主編
    1959 《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鍾瑄主編
    1962 《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良璧主編
    1961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范咸主編
    1961 《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必昌主編
    1961 《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余文儀主編
    1962 《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瑛曾主編
    1962 《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謝金鑾主編
    1962 《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培桂主編
    1963 《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豪主編
    1963 《澎湖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璽主編
    1962 《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倪贊元主編
    1959 《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屠繼善主編
    1963 《恆春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輯
    1959 《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鄭鵬雲、曾逢辰主編
    1959 《新竹縣志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二、古籍與史料
    蕭統編〔梁〕、李善注〔唐〕
    1987 《文選》新校胡刻宋本,台北:華正書局。
    劉勰著〔梁〕、范文瀾註
    1991 《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顧炎武〔明〕
    1970 《原鈔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
    姚鼐〔清〕
    1966 《古文辭類纂》,臺北﹕藝文印書館。
    尹健餘編〔清〕
    1997 《北學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崑崗〔清〕
    1953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啟文出版社。
    紀昀主編〔清〕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四庫全書本),卷六十八,史部地理類序,冊二。
    李垣〔清〕
    1966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文海書局
    海東書院輯〔清〕
    1851 《瀛洲校士錄》,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線裝書及微捲)
    嵇璜〔清〕
    1936 《清朝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
    寶鋆等纂修〔清〕
    1966 《籌辦夷務始末》,臺北:文海出版社據故宮博物院抄本影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72 《明清史料戊編》,臺北﹕維新書局。
    故宮博物院
    1977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二輯。
    1976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四十六輯,臺北﹕故宮博物院。
    1995 《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朱保炯、謝沛霖編
    1981 《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趙爾巽等編
    1981 《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3 《淡水廳築城案卷》,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叢171種。
    《臺灣對外關係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五十一輯)。
    《述報法兵侵臺紀事殘輯》,臺灣文叢253種。

    1959 《臺灣教育碑記》,臺灣文叢54種。
    1961 《臺灣私法人事編》,臺灣文叢117種。
    1977 《臺灣文獻叢刊提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聖祖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世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4 《清文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德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邱秀堂編
    1986 《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典權
    1988 《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枝萬
    1962 《台灣中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侯中一主編
    1977 《沈光文斯菴先生專集》,臺北:寧波同鄉月刊社。
    蔣元樞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臺灣文叢283種。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1908 《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臺北:臺灣總督府。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結果表》,臺北:臺灣總督府。
    鄭觀應
    1965 《盛世危言增訂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鄭鵬雲主編
    1941 《浯江鄭氏家乘》,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連橫
    1962 《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熊祥主編
    1964 《臺灣省通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李汝和主編
    1980 《臺灣省通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1989 《臺中縣志.藝文志》,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何培夫編
    1993 《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2001 《南瀛古碑志》,臺南:臺南縣文化局。(南瀛文化研究叢書26)

    三、專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1984 《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8 《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方豪
    1994 《臺灣早期史綱》,臺北﹕學生書局。
    王立
    1992 《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王更生
    1991 《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
    王靖宇
    1999 《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王爾敏
    1995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商務印書館。
    王國璠
    1976 《臺灣金石木書畫略》,臺中: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
    王鎮華
    1986 《書院教育與建築》,臺北:故鄉出版社。
    尹章義
    1989 《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石萬壽
    2000 《臺灣的媽祖信仰》,臺北:臺原出版社。
    田啟文
    2003 《臺灣古典散文選讀》,臺北:五南出版社。
    江樹生譯註
    1999 《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江寶釵
    1998 《嘉義地區文學發展史》。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台灣古典詩面面觀》。
    朱世英
    1995 《中國散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史明
    1998 《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草根文化出版社。
    余英時
    1983 《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
    宋文薰等編
    1992 《臺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文星
    1987 〈白手起家的稻江巨商李春生〉,收錄於《臺灣近代名人誌》,臺北:自立晚報社。
    吳福助主編
    1999 《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臺北﹕文津出版社。
    吳瀛濤
    1983 《臺灣諺語》,臺北:臺灣英文出版社。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
    1999 《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2 《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李明輝編
    1995 《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臺北:正中書局。
    李喬
    2004 〈文學主體性的建構〉,收入李永熾編:《臺灣主體性的建構》,臺北:群策會。
    李澤厚
    2001 《美學四講》,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李豐懋主編
    2002 《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
    李豐懋、劉苑如主編
    2002 《空間、地域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
    杜正勝
    1995 《中國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何金蘭
    1898 《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辛廣傳
    2000 《臺灣出版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
    1985 《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帕米爾書店。
    金耀基
    1992 《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林文龍
    1999 《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出版。
    林滿紅
    1997 《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林淑慧
    2004 《臺灣文化采風: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槎錄》,臺北:萬卷樓出版社。
    林衡道
    1981 《臺灣勝蹟採訪冊》第六輯,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林偉盛
    1993 《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林鐘雄
    1979 《西洋經濟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
    周宗賢主編
    1999 《淡水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臺北:國史館。
    周振甫
    1989 《文學風格例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
    2004 《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
    柯慶明
    〈「論」、「說」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探究-中古文學部分的考察〉,收錄於《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
    1986 《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出版社(再版)。
    2000 《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
    柯慶明、林明德編
    1978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散文與論評之部》,臺北:巨流出版社。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
    1993 《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5 《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施懿琳、楊翠
    1997 《彰化地區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施懿琳
    2000 《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
    2004 《國民文選-傳統漢文卷》,臺北:玉山社。
    洪波浪、吳新榮
    1980 《台南縣志》,臺南:台南縣政府。
    胡曉真主編
    2000 《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
    韋政通
    1992 《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主編
    1996 《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主編
    1988 《歷史文化與臺灣》,臺北:臺灣風物出版社。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
    1996 《台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冊),台北:玉山出版社。
    張京媛編
    1993 《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
    1995 《後殖民主義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
    張勝彥
    1993 《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
    張漢良編
    1993 《東西文學理論》。臺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國立臺灣大學。
    張世賢
    1978 《晚清治臺政策》,臺北:東吳大學。
    張春榮
    2001 《現代散文廣角鏡》。臺北:爾雅出版社。
    張勝彥等
    1996 《臺灣開發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耀錡
    1979 《平埔族社名對照表》,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莊萬壽
    1995 《台灣論》,臺北:玉山社。
    1996 《中國論》,臺北:玉山社。
    2003 《臺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臺北:玉山社。
    莫渝、王幼華
    2000 《苗栗縣文學史》。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陸傳傑
    2001 《裨海紀遊新注》,臺北:秋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必祥
    1995 《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明台
    1999 《台中市文學史初編》,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陳滿銘
    2001 《章法學新裁》,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3 《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捷先
    1996 《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陳秋坤
    1994 《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其南
    1987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陳東榮、陳長房主編
    1995 《典律與文學教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陳俊宏
    2002 《李春生的思想與日本觀感》,臺北:南天出版社。
    陳柱
    1987 《中國散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紹馨
    1981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陳植鍔
    1992 《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許俊雅
    1994 《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許俊雅編
    2004 《講座FORMOSA:台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許雪姬
    1986 《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研院近史所專刊54期。
    1993 《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洋務運動與建省》,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莫渝、王幼華
    2000 《苗栗縣文學史》。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曹永和
    1985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000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黃永武
    1996 《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美娥
    2004 《重層現代性鏡象: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
    黃昭弘
    1993 《清末寓華西教士之政論及其影響》,臺北:宇宙光。
    黃朝進
    1996 《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史館。
    黃應貴主編
    1995 《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 《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慶萱
    1992 《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馮永敏
    1997 《散文鑑賞藝術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程玉凰
    1997 《嶙峋志節一書生: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臺北:國史館。
    葉石濤
    1993 《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
    葉連鵬
    2001 《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新竹市政府編
    1991 《新竹市二級古蹟鄭用錫墓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新竹:新竹市政府。
    楊雲萍
    1981 《臺灣史上的人物》,臺北:成文出版社。
    楊民
    2001 《萬川一月—中國古代散文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廖炳惠
    1994 《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2000 《另類現代情》,臺北:允晨文化。
    2003 《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趙豐田
    1975 《晚清五十年經濟思想史》,臺北:華世出版社。
    趙義山、李修生
    2001 《中國分體文學史—散文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賴光臨
    1984 《新聞史》,臺北:允晨文化。
    賴芳伶
    1994 《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臺北:大安出版社。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
    2002 《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59 《臺灣教育碑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5 《淡水廳築城案卷》,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樊開印
    1993 《中國境內各民族細說》,臺北﹕唐山出版社。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
    1981 《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劉登翰等主編
    1991 《臺灣文學史》,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
    黎運漢
    2000 《漢語風格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魏外揚
    1992 《宣教事業與近代中國》,臺北:宇宙光。
    盧建榮主編
    2001 《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
    蕭一山
    1963 《清代通史》,臺北:商務印書館。
    戴炎輝
    1979 《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謝水順、李珽
    1997 《福建古代刻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謝崇耀
    2000 《清代臺灣宦遊文學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
    鄭明娳
    1987 《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
    鄭翼宗
    1992 《歷劫歸來話半生:一個臺灣人教授的自傳》,前衛出版社
    鄭祖安、蔣明宏
    1994 《徐霞客與山水文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劉麗卿
    2002 《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臺北:文津出版社
    戴寶村
    1993 《帝國的入侵:牡丹社事件》,臺北:自立晚報。
    簡炯仁
    1995 《臺灣開發與族群》,臺北﹕前衛出版社。
    龔顯宗
    1997 《臺灣文學家列傳》,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1998 《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8 《臺灣文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龔顯宗、許獻平
    2004 《臺南縣文學史》,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編
    1996 《中外散文比較與展望》,福州:福建教育。
    漢學研究中心
    1995 《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上野專一
    2002 〈與劉銘傳、林維源對談-臺灣視察手記〉,收錄於楊南郡譯註:《臺灣百年花火-清末日初臺灣探險踏查實錄》,臺北:玉山社。
    片山生著、鄭瑞明譯
    1987 〈溺女的陋習〉,收入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3卷11號,臺中:臺中省文獻委員會譯編。
    中西牛郎
    2004 《泰東哲學家李公小傳》收錄李明輝等編:《李春生著作集》附冊。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
    1987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
    伊能嘉矩,王世慶、江慶林等譯
    1985 《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岡松參太郎、陳金田譯
    1990 《臺灣私法》第二卷,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
    1985 《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帕米爾書店。
    田福太郎、古亭書屋編譯
    1999 《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系》,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藤井志津枝
    1992 《近代中日關係史源起:1871-1874年臺灣事件》。

    艾倫.普瑞德(Allan Pred)、許坤榮譯
    1988 〈結構化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結構的形成過程〉,收錄於《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
    江樹生譯註
    2001 《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程紹剛譯註
    2000 《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
    1992 《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黑格爾、朱光潛譯
    1981 《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
    1976 《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
    馬偕著、Macdonld J.A.(馬克勒諾編)、周學普譯
    1960 《臺灣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Adam Kuper,賈士蘅譯
    1988 《英國社會人類學:從馬凌諾斯基到今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Claude Levi-Strauss(李維史托),王志明譯
    1989 《憂鬱的熱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C.E.S.、周學普譯
    1956 《被遺誤之臺灣》,收錄於《臺灣經濟史三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Chris Weedon 著,白曉紅譯
    1994 《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Douwe Fokkema(佛克馬)、Elrud Ibsch(蟻布思),袁鶴翔等譯
    1987 《二十世紀文學理論》,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Edward W. Said著、王淑燕等譯
    1999 《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Edward W. Said,蔡源林譯
    2001 《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Edward J. Mayo, Lance P. Jarvis、蔡麗伶譯
    1990 《旅遊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
    Eric J. Hobsbawm(艾瑞克.霍布斯邦)
    1997 《帝國的年代:1875-1914》,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G. Taylor,劉克襄譯
    1992 《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
    Habermas,曹東衛等譯
    2002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James Joll (詹姆斯.約爾)著、黃丘隆譯
    1989 《葛蘭西》,臺北:結構群。
    James W. Davidson、蔡啟恆譯
    1972 《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Julian H. Steward、張恭啟譯
    1955 《文化變遷的理論》,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Lawrence E. Harrison,Samuel P. Huntington
    2003 《為什麼文化很重要》,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Loan M. Lewis,黃宣衛、劉容貴譯
    1985 《社會人類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R. Keesing﹐張恭啟、于嘉雲譯
    1989 《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出版社。
    Rene Wellek , Austin Warren,梁伯傑譯
    1981 《文學理論》,臺北:大林出版社。
    Robert Bocock(波寇克)、田心喻譯
    1991 《文化霸權》,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Raymond Williams、彭淮棟譯
    1985 《文化與社會:1780-1950年英國文化觀念之發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Terry Eagleton(泰瑞.伊果頓),吳新發譯
    1994 《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社。
    Michel Foucault(傅柯)、王德威譯
    1993 《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社。

    伊能嘉矩
    1928 《臺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
    多賀秋五郎編
    1970 《近世東教育史研究》,東京:學術書出版會。
    李獻璋
    1979 《媽祖信仰研究》,東京:泰山文物社。
    溝口雄三等編著
    1992 《漢字文化圈歷史未來》,東京:大修館書店。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
    1907 〈紳士半面-李春生氏〉,《臺灣慣習記事》第七卷第六號。
    臺灣教育會編
    1933 《芝山巖志》。臺北:臺灣教育會
    1973 《臺灣教育沿革志》,臺北:古亭書屋。

    Allee, Mark A.
    1997 Law and Loca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Northern Taiw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Benedict Anderson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York:Verso。
    Barnes, Trevor J., and James S. Duncan
    1992 Writing Worlds: Discourse, Text and Metaphor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Landscape, New York: Routledge。
    Campbell,W.M.
    1992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Cassirer,Ernst
    1969 The Myth of the Stat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P.
    Davis, Robert Con
    1991 Criticism and culture:The role of critique in modern literary theory.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Eagleton, Terry
    1990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Frances A. Yates
    1966 The Art of Memory,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edric Jameson
    1981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 ,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albwachs, Maurice
    1995 On Collective Memory. Ed. & trans. Lewis A. Coser. Chicago: Chicago UP.
    John, Edward
    1989 Language, Society and Ident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Mary W. Helms
    1988 Ulysses’ Sail: an ethnographic odyssey of power, knowledge, and geographical,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Hardt、Antonio Negri
    2000 Empire, London:Cambridge ,Massachusetts.
    Shepherd, John R.
    1993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arrain, Jorge
    1994 Ideology & Cultural Identity. Cambridge:Polity Press.
    Pierre Bourdieu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ratt, Mary Louise.
    1992 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 New York: Routledge.
    Teng, Emma Jinhua
    1997 Travel Writing and Colonial Collecting: Chinese Travel Accounts of Taiwan from the Seventeenth through Nineteenth Centuries, a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of Harvard University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2004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1683-1895,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 A. Pickering
    1994 Pioneering in Formosa,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四、學位論文
    王文顏
    1979 《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春美
    1976 《姚瑩的生平與思想》,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懿琳
    1991 《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隆志
    1989 《清代臺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連慧珠
    1995 《萬生反―十九世紀後期臺灣民間文化之歷史觀察》,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虹如
    2000 《郁永河《裨海紀遊》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志君
    1996 《劉璈與劉銘傳在臺施政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國棟
    1996 《清代台灣示禁碑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娥
    1998 《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溫振華
    1978 《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永智
    2002 《明清臺南刻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淵洯
    1980 《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1684-1895)》,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妮玲
    1982 《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雪蘭
    1983 《臺灣詩史》,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詹素娟
    1986 《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聖峰
    1992 《清代臺灣竹枝詞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志賜
    1993 《道咸同時期淡水廳文人及其詩文研究-以鄭用錫、陳維英、林占梅為對象》,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鈺翎
    2003 《清代台灣方志中藝文志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期刊論文
    王明珂
    1994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期。
    王文進
    1997 〈中國自然山水文學的三部曲—以南朝「山水詩」到「徐霞客遊記」的觀察〉,《中外文學》26卷6期:78-80。
    王怡方
    2001 〈朱一貴事件之背景分析〉,《地理教育》27:17-32。
    王淑榮
    1979 〈清末臺灣自強運動的研究〉,《臺北師專學報》第七期:73-195。
    王國璠
    1970 〈淡北詩論〉,《臺北文獻》直字13期:205-228;14期:129-133。
    王爾敏
    1984 〈經世思想之義界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3期:27-36。
    方美芬
    2002 〈有關臺灣文學研究的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1960-2000)〉,《文訊月刊》185:53-66。
    田啟文
    2004 〈吳子光古文理論分析〉,《台灣文學評論》4(1):108-129。
    李伯壎
    1976 〈朱一貴事件淺探〉,《臺北文獻》38:269-281。
    李世偉
    1997 〈日據時期臺灣的儒教運動〉,《歷史月刊》116期:80-89。
    李明輝
    1999 〈轉化抑或對話?-李春生所理解的中國經典〉,《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期:133-174。
    李陳順妍
    1972 〈晚清的重商主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期上冊:207-221。
    何培夫
    1999 〈臺灣碑碣的文學資料〉,《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6卷2期:107-113。
    2000 〈臺灣的碑碣史料〉(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6卷4期。
    2001 〈臺灣的碑碣史料〉(下),《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8卷4期。
    何素花
    2002 〈清初大陸文人在台灣之社會觀察-以郁永河《裨海紀遊》為例〉,《台灣文獻》53(1):167-199。
    宋美華
    1997 〈自我主體、階級認同與國族建構:論狄福、菲爾定和包士威爾的旅行書〉,《中外文學》26卷4期:4-28。
    吳槐
    1953 〈大龍峒聞見雜錄〉,《臺北文物》2卷2期:58-59。
    金觀濤、劉青峰
    2003 〈從「經世」到「經濟」-社會組織原則變化的思想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32期:152-154。
    林文龍
    1992 〈台灣中部古碑雜記〉,《史聯雜誌》20期。
    1997 〈清代臺灣書院講席彙錄〉,《臺灣文獻》42卷2期:241-265。
    林玉茹
    1998 〈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團體-類型、成員及功能的討論〉,《臺灣史研究》5(1):47-89。
    林美容
    1990 〈族群關係與文化分立〉,《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六十九輯:103-104。
    林敏勝
    1997 〈吳子光與「一肚皮集」〉,《台北文獻》直63/64期:63-77。
    林淑慧
    2004 〈日治時期臺灣婦女解纏足運動及其文化意義〉,《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0卷2期:76-93。
    2005 〈台灣清治時期遊記的異地記憶與文化意涵〉,《空大人文學報》13期:53-81。
    2005 〈竹塹文人鄭用錫、鄭用鑑散文的文化意涵及其題材特色〉,《中國學術年刊》26期:173-204。
    2005 〈清末台灣政經思想-以文人論述為主軸〉,台灣師大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主辦「第四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5 〈台灣清治前期旅遊書寫的文化義蘊〉,《中國學術年刊》27期。
    林莉莉
    1999 〈清代淡水廳磚石城牆營建過程的探討-以《淡水廳城案卷》為中心,《竹塹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9-133。
    林偉盛
    1991 〈清代臺灣分類械鬥的研究介紹〉,《臺北文獻》98期:224-227。
    2001 〈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臺灣風物》52卷2期:17-56。
    林瑞明
    2002 〈兩種文學史-台灣vs.中國〉,發表於「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11月22日舉辦。
    林衡道
    1964 〈臺灣史譚―分類械鬥與臺北盆地〉,《臺灣文獻》15卷3期:99。
    1981 〈漫談竹塹城〉,《臺灣勝蹟採訪冊》第六輯,臺中:臺灣省文獻會:247-248。
    邱麗娟
    1996 〈清末臺灣南北基督長老教會傳教事業的比較研究(1865-1895)〉,《臺南師院學報》29期:99-120。
    周宗賢
    1993 〈大龍峒陳悅記小史〉,《臺北文獻》直字105期:29-44。
    周榮杰
    1989 〈從臺灣諺語來談分類械〉,《史聯雜誌》15期:33-50。
    洪安全
    2001 〈劉銘傳與劉璈關係研究〉,《故宮學術季刊》19卷1期:39-94。
    范勝雄
    1998 〈「開臺進士」說〉,《臺南文化》46期:31-40。
    施添福
    1999 〈開山與築路:晚清臺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30期:65-99。
    施懿琳
    1997 〈由反抗到傾斜-日治時期彰化文人吳德功身分認同之分析〉,《中國學術年刊》18期:319-322。
    2003 〈從《臺灣府志》〈藝文志〉看清領前期臺灣散文正典的生成〉,《臺灣文學學報》第四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36。
    翁聖峰
    1993 〈論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之研究不宜偏廢〉,《台灣文學觀察雜誌》8期
    孫紹誼
    1995 〈通俗文化、意識形態與話語霸權—伯明罕文化研究學派評述〉,《當代》114:68—89。
    莊吉發
    1995 〈故宮檔案與清代臺灣史研究-諭旨檔臺灣史料的價值〉,《臺灣文獻》48(4):49-53。
    2000 〈鴨母王朱一貴事變的性質〉,《歷史月刊》153:64-70。
    莊金德
    1966 〈藍鼎元的治臺讜論〉,《臺灣文獻》17(2):1-27。
    莊雅仲
    1993 〈裨海紀遊﹕徘迴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新史學》四卷三期:61-66。
    莊萬壽
    1995 〈中國上古霸權主義思想〉,《國文學報》24期:183-192。
    2000 〈「夷夏之防」與霸權思想〉,收錄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編:《認識中國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曹永和
    1941 〈士林傳說〉,《民俗臺灣》1卷6期:24。
    1942 〈民俗採訪會─大龍峒三題〉,《民俗臺灣》2卷6期:45。
    許俊雅
    1992 〈陳第與東番記〉,《中國學術年刊》13期:
    許雪姬
    1978 〈首任巡臺御史黃叔璥研究〉,臺北文獻(直44期)
    1985 〈二劉之爭與晚清臺灣政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四期:127-161。
    許達然
    1996 〈械鬥和清朝臺灣社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期:1-81。
    陳文達
    1992 〈乾隆年間「崁頂街庄禁掘沙土護塚約碑」〉,《史聯雜誌》二十期:207-213。
    陳正改
    1996 〈與雲霧有關的諺語〉,《科學研習》35卷7期:38-39。
    陳長房
    1998 〈疆域越界:論後現代英文旅行文學〉,《中外文學》27卷5期。
    陳世榮
    1999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械鬥」問題之研究―兼論清代桃園地區械鬥與區域發展之關係〉,《史匯》第三期:1-34。
    陳炎正
    1979 〈吳子光年譜〉,《台灣風物》29(2):14-20。
    陳培漢
    1953 〈先曾叔祖維英公事蹟〉,《臺北文物》2卷2期:92-93。
    陳俊榮
    2004 〈新歷史主義的臺灣文學史觀〉,《中外文學》32卷8期:35-53。
    陳萬益
    2000 〈現階段區域文學史撰寫的意義和問題〉,收於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2003 〈論台灣文學的主體性〉,收於張德麟編《台灣漢文化之本土化》,台北:前衛出版社,頁243-254
    陳瑞崇
    2003 〈論政治思想史的用處:序言〉,《東吳政治學報》17期:170-171。
    陳運棟
    1986 〈鄭用錫進士取進入學的一篇八股文〉,《臺北文獻》77:319-331。
    2001 〈山城文獻初祖-芸閣山人吳子光舉人〉,《苗栗文獻》1(15):80-82。
    陳墇津
    1975 〈文化霸權:觀念與反省〉,《中國論壇》333期:38-48
    1992 〈傅珂的權力哲學〉,《東亞季刊》24卷2期
    陶行傳
    2002 〈意象的意蘊場―兼論「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2期:33。
    張永堂
    1983 〈一肚皮不合時宜的吳子光先生〉,《臺北文獻》63/64期:63-77。
    張炎憲
    1985 〈臺灣新竹鄭氏家族的發展型態〉,《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9-217。
    1990 〈開臺第一位進士-鄭用錫〉,《國文天地》5(11):52-55。
    張明雄
    1969 〈康熙年間清廷治臺政策及其檢討〉,《臺北文獻》直74:68-77。
    張家銘
    1985 〈農產品外貿與城鎮繁興─以清末臺灣北部地區的發展為例〉,《東海大學歷史學報》:169-187。
    張菼
    1975 〈臺灣反清事件的不同性質及其分類問題〉,《臺灣文獻》26卷3、4期:84-91。
    張雄潮
    1964 〈清循吏姚瑩治臺事蹟及其經世文章〉,《台灣文獻》15卷1期,頁197-214。
    張德南
    1990 〈學界山斗鄭用鑑〉,《臺北文物》直93:131-139。
    1993 〈地方歷史在教學上的運用-以竹塹北門鄭氏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5):159-170。
    張隆志
    1999 〈臺灣平埔族的歷史重建與文化理解—讀《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古今論衡》2:25-26。
    盛清沂
    1974 〈朱景英與海東札記〉,《台灣文獻》25卷4期:54-68。
    郭伶芬
    1993 〈清代臺灣知識份子在社會公益活動中的角色〉,《靜宜人文學報》5:109-139。
    1999 〈清末臺灣門戶開放與社會變遷〉,《臺灣人文生態研究》1卷2期:29-42。
    郭崇美
    2002 〈李春生與大稻埕茶商發展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142期:1-25。
    曾子良
    1996 〈與朱一貴抗清事件有關的俗文學作品〉,《國文天地》13(4):34-39。
    1999 〈「臺灣朱一貴歌」考釋〉,《臺灣文獻》50(3):87-123。
    曾國棟
    1999 〈從示禁碑探討清代臺灣的社會現象〉,《史聯雜誌》35:59-92。
    彭賢林
    1976 〈林爽文事件後的清廷治臺措施〉,《臺灣文獻》27卷3期:183-199。
    黃秀政
    1975 〈清初臺灣的社會救濟措施〉,《臺北文獻》33:143-154。
    1975 〈朱一貴的傳說與歌謠〉,《臺灣文獻》26(3):149-151。
    1977 〈論藍鼎元的積極治臺主張〉,《臺灣文獻》28(2):109-120。
    〈清代臺灣的分類械鬥事件〉,《文史學報》第九期:135-136。
    黃典權
    1965 〈石蘭山館遺稿序〉,《臺南文化》8卷1期:1。
    黃美娥
    1997 〈明志書院的教育家-鄭用鑑〉,《竹塹文獻》5:53-74。
    1997 〈新竹地區傳統文學史料存佚現況〉(清朝-日據時代),《國家圖書館館刊》1:117-137。
    1997 〈一種新史料的發現-談鄭用錫《北郭園詩文鈔》稿本的意義與價值〉,《竹塹文獻》4期。
    2005 〈台灣古典文學史概說(1651-1945)〉,《台北文獻》151:215-269。
    黃得時著、葉石濤譯
    1996 〈臺灣文學史序說〉,收錄於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1》,高
    雄:春輝出版社,頁3-19。
    1996 〈台灣文學史-第一章明鄭時代〉,收入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 2》,高雄:春暉出版社,頁19-40。
    1996 〈台灣文學史-第二章康熙雍正時代〉,收入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 2》,高雄:春暉出版社,頁41-92。
    黃啟木
    1953 〈分類械鬥與艋舺〉,《臺北文物》1卷2期:57。
    黃進興
    1990 〈道統與治統之間:從明嘉靖九年(1530)孔廟改制談起〉,《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917-941。
    1997 〈作為宗教的儒教:一個比較宗教的初步探討〉,《亞洲研究》23期:184-223。
    黃應貴
    1984 〈光復後臺灣地區人類學研究的發展〉,《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5期:124。
    湯熙勇
    1988 〈清代臺灣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80。
    詹素娟
    1988 〈從中文文獻資料談平埔族研究〉,收入《臺灣平埔族研究書目彙 編》,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1999 〈文化符碼與歷史圖像—再看《番社采風圖》〉,《古今論衡》2:16。
    楊清池
    1936 〈辛丑一歌詩〉(二),《臺灣新文學》第一卷第九號:63。
    楊雲萍
    1941 〈士林先哲傳記資料初輯〉,《民俗臺灣》第1卷6號(昭和十六年十二月五日):3。
    楊麗中
    1993 〈傅柯與後殖民論述:現代情境的問題〉,《中外文學》22卷3期:58-59。
    溫振華
    1989 〈清代後期臺北盆地士人階層的成長〉,《臺北文獻》90:1-31。
    葉大沛
    1996 〈曹士桂《宦海日記》述略〉,《台灣文獻》47卷4期。
    臺北市文獻會
    1953 〈大龍峒耆宿座談會〉,《臺北文物》2卷2期:70。
    蔡淵洯
    1986 〈清代臺灣的望族-新竹北郭園鄭家〉,收於國學文獻館編:《第三屆亞洲族譜學研討會會議記錄》,臺北:國學文獻館:545-546。
    1995 〈清代臺灣的學術發展〉,《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53-566。
    蔡青筠
    1980 〈鹿港綠相居主人自述-菜耕紀事〉,《臺灣風物》30卷2期:87-98。
    蔣秀純
    1986 〈士林區耆老個別訪問記〉,《臺北文獻》77期:19-20。
    賴子清
    1969 〈清代臺灣考選〉(下),《臺北文獻》直字10、11期合刊:43-61。
    賴維菁
    1997 〈帝國與遊記-以三部維多利亞時期作品為例〉,《中外文學》26卷4期:70-82。
    賴建誠
    1991 〈西洋經濟思想對晚清經濟思潮的影響〉,《新史學》2卷1期:81-113。
    賴鶴洲
    1958 〈臺灣古代詩文社〉(一)(二),《臺北文物》8(2):80-87; 8(2):80-87
    〈臺灣古代詩文社〉(三)(四)(五)(六),《臺北文物》8(4):140-147;9(1):129-135;9(2)(3):137-144;9(4):137-142。
    廖炳惠
    2002 〈旅行、記憶與認同〉,《當代》175期
    趙建群
    1996 〈清代「溺女之風」與相應措施〉,《歷史月刊》105期:65-69。
    鄭喜夫
    1977 〈季麒光在臺事蹟及其遺作彙輯〉,《臺灣文獻》28(3):11-39
    1981、1982 〈吳芸閣先生年譜初稿〉,《臺灣風物》第31卷第1、2、3期,32卷1、2期,1981年3、6、9月,1982年3、6月。
    鄭淑蓮
    1999 〈清末臺灣基督教女子教育的發展―以臺南長老教女學之設立為例〉,《弘光學報》33期:283-306。
    薛化元
    1983 〈開港貿易與清末臺灣經濟社會變遷的探討(1860-1895)〉,《臺灣風物》33卷4期:1-24。
    謝碧連
    2002 〈府城臺南父子雙進士-施瓊芳、施士洁〉,《臺南文化》53期:43-63。
    羅士傑
    2001 〈試探清代漢人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為中心〉,《臺灣史蹟》38期:135-160。
    羅運治
    1991 〈鴉片戰爭時姚瑩防台措施的探討〉《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3:93-120。
    蘇梅芳
    1997 〈李鴻章、劉銘傳與鐵路自強方案〉,《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3號:50-52。
    龔顯宗
    1996 〈鄭用錫田園壤〉,《鄉城生活雜誌》32期。
    1997 〈正直菩薩盧若騰〉,《鄉城生活雜誌》40、41期。
    1997 〈不為功名亦讀書-論鄭用錫詩的題材多樣與風格統一〉,《第五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主辦)。
    山中樵
    1933 〈台南州官田庄同文古碑〉,《南方土俗》2卷4號:1-6。
    伊能嘉矩
    1903 〈淡水偉人鄭用錫〉《臺灣慣習記事》3:12,4:1,4:2,4:
    5,4:6。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村上直次郎著、許賢瑤譯
    2000 〈荷蘭人的番社教化〉《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6卷5期,頁86-94;原載《臺灣文化史說》(臺南:臺南州共榮會臺南支會,1935年10月),頁93-120。
    松本盛長
    1936 〈台灣史料調查室報告第一〉,《南方土俗》4卷2號:52-57。
    1937 〈台灣史料調查室報告第二〉,《南方土俗》4卷3號:51-55。
    1938 〈台灣史料調查室報告第三〉,《南方土俗》4卷4號:32-34。
    落合泰藏著、下條久馬一註、賴麟徵譯
    1995 〈明治七年牡丹社事件醫誌(上)〉,《臺灣史料研究第五號》,頁87。
    島田謹二、葉笛譯
    1997 〈臺灣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上)《文學臺灣》22:159-169。
    1998 〈臺灣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下)《文學臺灣》23:174-192。
    清水純
    1988 〈平埔族漢化〉,東京﹕《文化人類學》第5期。
    森田明
    1973 〈清代臺灣中部水利開發〉,福岡大學研究所報,18期:2-5。
    臺灣史料調查室
    1936 〈台灣史料調查室設立〉(有關石碑調查及拓片),《南方土俗》4卷2號:51-52。

    Thompson, Laurence G.
    1969 Formosan Aborigines in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Huang
    Shu-Ching’s FAN-SU LIU-K’AO”,Monumenta Serica , no. 28,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Zuckert, Catherine.
    1995 ”Why Political Scientists Want to Study Literature”,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Vol.20, No.2, pp.189-19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