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樹人
Chung, Shu-Jen
論文名稱: 大河詠歌—鍾樹人寫實主義繪畫創作研究
Ode to the River: Research on Chung Shu-Jen's Realism Painting Creation
指導教授: 王瓊麗
Wang, Chung-Li
口試委員: 王瓊麗
Wang, Chung-Li
林兆藏
Lin, Jaw-Tsang
林偉民
Lin, Wei-Min
口試日期: 2024/11/2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大河詠歌寫實主義美學台灣鄉土寫實主義
英文關鍵詞: Ode to the River, Realism, Aesthetics, Taiwan vernacular Realism
研究方法: 縱貫性研究社會網路分析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01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寫實主義的繪畫創作,呈現當代事物的真實面貌;無論是社會的、人文的、景物的,它所表現的,無非是創作者對於現實社會的關懷,對人文與景物的欣賞與品味。創作的形式秉持傳統的美學觀念,然而,創作的內涵才是它的目的,所以,相較於其它傳統藝術流派,它比較重視務實的一面。
    本論文《大河詠歌》藉著整理、分析、歸納與實踐的方式討論西方美學的脈絡、寫實美的內涵、西方寫實主義、臺灣鄉土寫實繪畫的發展及畫家的表現方式。 筆者以個人的創作表現對生活環境和社會議題的情感與關懷;以寫實為創作形式,內容包括社會現實、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並運用寫實的技法,展現心中的美感與關照。本文共分五章,其內容概述如下 :
    第一章:緒論;說明創作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方法與個人的心路歷程、生活體驗為創作的源泉。第二章:文獻探討;探討西方寫實美學思想的脈絡與性質、西方寫實主義與臺灣鄉土寫實主義之發展及近、當代寫實名家作品對筆者的創作內涵具啟發性者。第三章:敘述創作內容、理念、形式、技法與媒材。第四章:筆者寫實創作之解析;包括發想、實踐、意涵、構圖形式、媒材與技法等。第五章:結論;回顧創作之實踐與呈現,並以此為基礎,敘述對於未來創作的展望。

    Realistic painting creation presents the true appearance of contemporary things. Whether it is social, humanistic, scenery, what it expresses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creator's concern for the real society and his appreciation of humanity scenery and taste. The form of creation adheres to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cepts. However, that connotation of creation is its purpose, Therefore, compared with other traditional art schools, i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agmatic side.
    This thesis Ode to the River discusses the context of Western aesthetics, the connotation of realistic beauty,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alism, Taiwan vernacular realist painting and the painter’s expression methods through collation, analysis, induction and practice.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and concern for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ocial issues calls for the use of the realism as a creative form, Which includes social reality, cultural landscape and nature landscape. Realistic techniques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expres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beauty and care.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contents of which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creation, research scope, methods and personal journey, and how life experience is the source of creation. Chapter 2: Literature discussion; Discuss the contest and nature of Western realistic aesthetic thought,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alism and Taiwanese local realism, and the impact of the works of famou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realists on the author whose creative content is inspiring. Chapter 3: Describe the creative content, concepts, forms, techniques and media. Chapter 4: Analysis of the author's realistic creation; including ideas, practice, meaning, composition form, media and technique, etc. Chapter 5: Conclusion: a review of the practice and presentation of creation and a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creatio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架構4 第四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寫實美學理論的脈絡13 第二節 寫實美的質與量19 第三節 寫實主義的興起及其風格之探討24 第三章 創作理念、內容、形式、技法與媒35 第一節 創作理念35 第二節 創作內容40 第三節 創作形式43 第四節 媒材與技法50 第四章 作品解析55 第一節 景觀之美系列55 第二節 社會與人文系列65 第三節 肖像畫系列77 第五章 結論81 參考文獻85 附錄一 畢業展現場實況91 附錄二 鍾樹人作品圖檔93

    一、中文專書
    1. 王士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市,中研院中山人文科研究所,1998。
    2. 王秀雄等,《西洋美 術辭典》,臺北市雄獅圖書,1990。
    3. 王林,《美術形態學》,臺北市,遠流,1998。
    4. 王德育,〈高彩度的追逐者:李石樵〉,《台灣美術全集8》,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5. 尤煌傑,《美術基本原理:哲學的美學理論建構》,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4。
    6. 戈思明,《濃情楓丹白露:米勒、柯洛與巴比松畫派》,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
    7. 史作檉,《形上美學要義》,臺北市,書香文化,1993。
    8.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六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9. 朱狄,《當代西方美學》新店,谷風出版社,1988。
    10. 朱珮儀、謝東山,《台灣寫實主義美術》,臺北市,典藏藝術家,2006。
    11. 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臺北市,台灣東華書局,2001。
    16. 呂姿瑩,《現代美術》,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16。
    17. 李祥德、鄭欽鏞,《中國美術史話》,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18. 周來祥、周紀文,《美學概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2。
    19. 胡永芬等,《寫實主義旗手庫爾貝》,臺北市,閣林圖書,2001。
    19. 范夢,《寫實到印象》,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97。
    19. 徐文琴,《台灣美術史》,臺北市,南天書局,2007。
    20. 奚靜之,《俄羅斯美術史》,上冊,臺北市藝術家,2006。
    21. 張心龍,《風景•繪畫:西洋風情畫名作欣賞》,臺北市,雄獅,2002。
    22. 郭道正,《構圖學》,臺北市,歐亞出版社,1971。
    23. 郭雪松,《宋江陣:象徵與認同》,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24. 黃明宏,《圖解台灣陣頭:宋江系統武陣》,臺北市,晨星2021。
    25. 蔣勳,〈勞動者的頌歌:礦工畫家洪瑞麟〉,《台灣美術全集12》,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93。
    26. 劉益昌等,《台灣美術史綱》,臺北市,藝術家,2019。
    27. 漢寶德,《漢寶德談美》,臺北市,聯經,2004。
    28. 蔡美麗,《黑格爾》,臺北市,左岸文化,2003。
    29.鄭治桂,〈柯洛、米勒與巴比松畫派〉,《農情楓丹白露》,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
    29. 閻國忠,《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87。
    30. 潘襎,《巴比松與寫實主義繪畫》,臺北市,藝術家,2004。
    31. 謝東山,《臺美史 冊7》,新北市,黑巨傳播事業,2024。
    31. 謝東山,《藝術概論》,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
    32. 羅光等,《多瑪斯論文集》,臺北縣,先知出版社,1975。
    二、西文專書
    1. David Jackson,”The Rusian Vision:The Art of Ilya Repin.”BAI.Schoten,2006.
    2. Nel Noddings ,"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lar Educa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3. Richard Schmid, "Alla Prima: Everything I know About Painting" (Vermont: Stove Prairie press, LLC, 2007.)
    4.Wayne Francis, " looking at Seventeenth Century Dutch Art"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三、中文譯書
    1. 米•杜夫海納著,韓樹站譯,《審美經驗現象學》,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
    2. 杜威著,高建平譯,《藝術即經驗》,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5。
    3. 車爾尼雪夫斯基著,周洋譯,《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4. 克羅齊著,朱光潛譯,《美學原理 美學綱要》,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5. 亞里斯多德著,《形而上學》,臺北市,知書房出版社,2001。
    6. 亞里士多德著,劉効鵬譯,《詩學》,臺北市,五南圖書,2021。
    7. 阿•契格達耶夫著,晨鵬譯,《美國美術史》,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
    9. 柏拉圖著,朱光潛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錄》,臺北市,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台灣分公司,2005。
    11. 茨維坦•托多羅夫著,曹丹江譯,《日常生活頌歌:論17世紀荷蘭繪畫》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12. 康德著,牟宗三譯註,《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上冊,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2。
    13. 黑格爾著,寇程鵬譯,《美學》,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14. 達文西著,《達文西論繪畫》,臺北市,雄獅圖書,1990。
    15. 赫爾•福斯特(Hal Foster)主編,呂健忠譯,《反美學:後現代文化論集》,
    新北市,立緒文化2021。
    16. 鮑姆加通著,高鶴文、祁祥德編譯,《鮑姆加通說美學》,武漢市,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8。
    17. 濟慈著,李良錚譯,《濟慈詩選》,臺北市,洪範書局,2006。
    18. 羅曼‧羅蘭著,何君麗、執謙譯,《米勒傳》,臺北市,田原出版社,1976。
    19. Christian Helmut Wenzel著,李純玲譯,《康德美學》,台北市,聯經,2011。
    20. Damian Grant著,蔡娜娜譯,《寫實主義》,臺北市,華明文化,1973。
    21. E.H.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新北市,聯經,2018。
    22. Linda Nochlin著, 刁筱華譯,《寫實主義》,臺北市,遠流1998。
    23. W.Tatarkiewicz 著,劉文潭譯,《西洋六大美術理念史》,臺北市,丹青圖書,1987。
    24. W.Tatarkiewicz著,劉文潭譯,《西洋古代美學》,臺北市,聯經,2001。
    四、期刊與論文
    1. 吳宗棠,《臺灣美術中「寫實」(1910~1954)語境形成與歷史》,(輔仁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12月)。
    2. 黃立中等,〈新冠疫苗研發技術回顧〉,《醫學與健康期刊》第11卷第1期(2021年10月)。
    3. 劉京璇,〈藝術家對肖像本質的追求與挑戰〉,《藝術家》,540期(2020年5月)。
    五、網絡資料
    1. 內政部,〈內政部都市更新入口網〉,《內政部全球資訊網》〈https://www.moi.gov.tw〉(2024年4月25日檢索)
    2.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nrch.culture.tw/〉,(2023年12月10日檢索)。
    3. 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萬華,原來如此〉,《未來城市》〈future city.cw.com.tw/article/2015〉(2024年4月8日檢索)。
    4. 〈紀州庵文學森林〉,《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kishuan.org.tw/aboutus_detail15.htm〉,(2024年3月20日檢索)。
    5. 聖心女中,〈校史〉《新北市聖心女子高級中學》,〈https://www.shgsh.ntpc.edu.tw〉(2024年4月19日檢索)。
    6. 農業部,〈綠肥〉,《農業知識入口網》〈https://kmweb.moa.gov.tw/subject.ph?id=4503c〉(2024年3月10日檢索)。
    7. 賴文誠,〈淡水河〉,《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http://web.arte.gov.tw〉(2024年3月10日檢索)。
    8. 賴品涵,〈砂石政策環評走完未來陸砂可能年採2300萬噸〉,《環境資訊中心》〈e.infa.tw/about〉(2024年3月30日檢索)。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