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千嘉
Huang, Chien-Chia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紙芝居」活動──以戰時動員為中心的觀察(1937-1945)
The Campaign of Kamishibai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Focusing on War Mobilization (1937-1945)
指導教授: 蔡淵洯
Tsai, Yuan-Chi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紙芝居臺灣紙芝居協會戰爭動員皇民化運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66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紙芝居」以「邊抽換畫片邊說故事」的表演模式,結合商業運作,於1930年代成為風靡日本街頭的商業藝文活動,其內容被教育者所注意,後續也被納入政府進行戰爭宣傳的工具之一,這種發展模式隨後也被引入臺灣。除了學校教師作為運用於教學外,殖民政府也在推動「國民精神總動員」或「皇民奉公會」中使用,甚至成立了以「紙芝居」活動為主的「臺灣紙芝居協會」,企圖透過「紙芝居」填補其他宣傳工具的不足。殖民政府引入日本本土出版的「紙芝居」、發行自有出版品、舉辦「紙芝居競演會」和講習會、組成各地「挺身隊」等方式推廣「紙芝居」,並透過畫片抽換技巧、串場於其他活動、使用觀眾習慣語言等方式吸引觀眾注意。內容上則透過戰爭元素的使用、強烈的對比手法、使用地圖與科學數據等方式來塑造政府推行南進政策的正當性和對未來的正面想像,企圖讓臺灣人達到認識時局後,隨政府指導從事戰時生活,並配合國策進行人力與物力的動員。

    紙芝居作為宣傳工具的一種,相較靜態宣傳如漫畫、海報,多了聽覺和視覺的刺激;和動態宣傳如廣播、電影、戲劇的演出比較上,更無人力、物力調配的限制,「簡易」、「便利」、「深入基層」是紙芝居活動得到政府支持而快速發展的原因,但也因其與日本緊密連結和戰後特殊的統治氛圍,使紙芝居在戰後無法持續發展。不過隨著政治風氣的開放、新血的投入,紙芝居亦以新的面貌重為臺灣人所認識。

    Kamishibai, a form of performance in which narrators tell stories by changing a set of illustrated boards, combined with business operations, became a popular commercial street art activity in Japan during the 1930s. This form of storytelling drew the attention of educators and was subsequently included i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toolkit for wartime propaganda. Such applications were later introduced into Taiwan. Aside from being utilized as a learning medium at schools, kamishibai was also adopted by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Spiritual Mobil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Kominhokokai. Moreover, the Taiwanese Kamishibai Association was founded to promote kamishibai, seeking to complement other propaganda approaches.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brought in Japan-published kamishibai materials, issued its own publications, organized kamishibai contests and workshops, and formed regional volunteer corps to popularize kamishibai. Narrators commanded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through picture changing techniques, brief performances during other events, and use of the audience’s familiar languages. In terms of the content, kamishibai created a legitimate sense of Japan’s South Forward Policy and a positive vision for the future through the use of warfare elements, striking contrast techniques, maps, scientific data, etc.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attempted to give Taiwanese people a picture of the social context through kamishibai propaganda, so that they would lead wartime liv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overnment’s guidance while further participating in huma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mobilization in compliance with national policies.

    As a type of propaganda tool, kamishibai provided more auditory and visual stimul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static propaganda means such as comics and posters. Meanwhile, it was subject to fewer human or material resource allocation restrictions in comparison with dynamic propaganda vehicles such as broadcasts, films, and dramas. Simple, convenient, and relatable to the grassroots, kamishibai enjoyed strong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and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 due to its close association with Japan as well as the special postwar political context, kamishibai was discontinued after the war. Luckily, with a more liberal political climate and the engagement of new blood, kamishibai has been revitalized and reintroduced to Taiwanese people with a fresh new look.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史料應用 9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日本本土「紙芝居」的發展與傳入臺灣 15 第一節 「紙芝居」的形成與組織 15 第二節 日本的戰爭動員與「紙芝居」活動 23 第三節 「紙芝居」活動傳入臺灣 32 第三章 戰時體制下的「紙芝居」活動 39 第一節 戰時體制下的政治宣傳與「紙芝居」 39 第二節 國民精神總動員時期的「紙芝居」活動 44 第三節 皇民奉公會時期的「紙芝居」活動 47 第四節 臺灣紙芝居協會的運作 53 第四章 「紙芝居」宣傳的展演和內容 65 第一節 「紙芝居」展演過程 65 第二節 「紙芝居」的宣傳主題與內容(一):「時局認識」與「戰時生活指導」 76 第三節 「紙芝居」的宣傳主題與內容(二):「經濟統制」與「人力動員」 84 第五章 結論 93 參考文獻: 99 附錄1:《ニュース紙芝居 第一輯》 106 附錄2:《ニュース紙芝居 第三輯》 114

    一、 文獻史料:

    〈帝國少年團協會規約〉,《帝國少年團協會叢書. 第1號》(東京:帝國少年團協會,昭和10年(1935)1月),頁4-7。
    《台灣日日新報》
    《教育紙芝居》
    《部報》
    《新建設》
    《臺中州教育》
    《臺灣時報》
    《臺灣教育》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
    《聯合報/聯合副刊》
    大政翼贊會茨城縣支部,《大政翼贊運動提要》,昭和16年(1941年),7月。
    大政翼贊會福島縣支部,《大政翼贊運動提要》,昭和16年(1941年),9月。
    五味田忠《臺灣年鑑》,株式會社臺灣通信社出版,1943年(昭和18年)。
    東京市社会局,《紙芝居に関する調査のイメージ》,東京市社会局,1935年。
    松永健哉,《教育紙芝居講座》(元宇館版),東京:元宇館,1940年。
    皇民奉公會,《第二年に於ける皇民奉公運動の実績》,臺北:皇民奉公會,1943年。
    皇民奉公會,《第三年目に於ける皇民奉公運動の実績》,臺北:皇民奉公會,1944年。
    皇民奉公會宣傳部,《奉公班常会の手引》,(台北,1941)。
    朝日新聞社原著、闞正宗導讀,《皇民化時期臺灣寫真照片(1944年)》,臺北:博揚文化,2012年。
    賀來猛夫,《紙芝居の演出法 臺灣に於ける其の運動》,台南,1941年(昭和16年) 。
    臺中州教化聯合會,《向陽》。
    臺南末廣公學校紙芝居研究部,《社会教化と紙芝居》,臺南:三榕會,1939年(昭和14年)。
    臺南州,《昭和十五年度社會教育要覽》,1940年。
    臺灣紙芝居協會,《英國侵略史》,1942年(昭和17年)。
    臺灣紙芝居協會,《紙芝居の手引》,臺北:皇民奉公會,1942年 (昭和17年))。
    臺灣紙芝居協會,《畫劇》第2卷第10期,1943年(昭和18年)11月。
    臺灣教材研究會,《コクゴ指導細目並に教材研究 (卷二)》,臺北:神保商店,1942年 (昭和17年)12月5日。
    臺灣教育會,《台湾教育沿革誌》。
    臺灣總督府,《台灣の社會教育》。
    臺灣總督府,《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概要》,昭和13年(1938年)11月。
    臺灣總督府編,《ゴクコ(二)》1942年(昭和17年)7月15日一版),(臺北:南天書局,2003年)。
    臺灣總督府臨時情報部,《新臺灣》,昭和16年(1941年)10月5日,頁48-49。

    二、 近人專書:

    (一)中文:
    丹尼斯.渥德(Denis Woods)著、王志弘等人翻譯,《地圖權力學》(臺北:時報出版,1996年11月),頁6、222。
    石井寬治著 黃紹恆譯,《日本經濟史(第二版)》(臺北:五南,2008年),頁358-364。
    吉田裕著,周保雄翻譯,《亞洲、太平洋戰爭》(香港:香港中和出版,2016),頁185。
    早川忠典著,鳳氣至純平、許倍榕翻譯,《神國日本荒謬的愛國技法:一切都是為了勝利!文宣與雜誌如何為戰爭服務?大東亞戰爭下日本的真實生活》,(台北:遠足文化,2020),頁86、88。
    林呈蓉,《皇民化社會的時代》(臺北:臺灣書房,2010),頁137。
    近藤正己 著,林詩庭 譯,《總戰力與臺灣 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頁29-32、48-59、351。
    洪明宏,《情報視覺化設計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全華,2002年,頁71-7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臺灣文化事典》(臺北:師大書院,2004年),頁564。
    基爾.伊拉姆(Keir Elam)著,王坤 譯,《符號學與戲劇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8年),頁32-49。
    張炎憲等,《青春築夢臺灣國3:發芽》(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頁124。
    強納森‧柯拉瑞(Jonathan Crary)著、蔡佩君譯,《觀察者的技術─論19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臺北:行人出版,2007年,頁18-21。
    葛斯‧喬維特(Garth S. Jowett)著,陳彥希等人翻譯《宣傳與說服》(臺北:韋伯文化,2003年),頁241。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2006)頁7-14、89-91。
    韓叢耀,《圖像傳播學》(臺北:威仕曼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頁50。

    (二)日文:
    加太こうじ,《紙芝居昭和史》(東京:岩波現代文庫,2004)。
    山本武利,《紙芝居 街角のメディア》(東京:吉川弘文館,2000年)。
    小林英夫,《(增補版)大東亞共榮圈の形成と崩壞》(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06)。
    上地ちづ子,《紙芝居の歷史》(東京:久山社,1997年)。
    石山幸弘,《紙芝居文化史:資料で讀み解く紙芝居の歷史》(東京都:萌文書林,2008年)。
    鈴木嘉一,《隣組と常会 常会運営の基礎知識》,(東京:誠文堂新光社,1939)。
    鈴木常勝,《メディアとしての紙芝居》(東京:久山社,2005年)。
    姜峻,《紙芝居と〈不気味なもの〉たちの近代》,(東京:青弓社,2007年)。
    櫻本富雄、今野敏彥,《紙芝居と戰爭 : 銃後の子どもたち》(東京:社会評論社,1985年)。

    三、 近人論文:

    (一)中文:
    石婉舜,〈黃得時與太平洋戰爭期的布袋戲改造〉,《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聯經出版,2011),頁183-208。
    石婉舜〈「厚生演劇研究會」初探〉(《臺灣史研究》第7卷第2期,民國90年06月,頁95-115。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臺北,2002.5),頁297-334。
    李榮聰,〈舉「債」渡「日」─戰時債券〉,《烽火歲月 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史料特展》(南投:臺灣文獻館,2003),頁78-79。
    周婉窈,〈日治末期「國歌少年」的統治神話及其時代背景〉,收於《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頁1-12。
    周婉瑤,〈「莎勇之鐘」的故事及其周邊波瀾〉,《海行兮的年代》(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2月),頁16-19。
    周婉瑤,〈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海行兮的年代》(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2月),頁78-79。
    柳書琴,〈帝國空間塑造、近衛新體制與臺灣「地方文化」〉,《帝國裡的「地方文化」》(臺灣:播種者,2008),頁5-9。
    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ぺ(燈籠褲):戰爭時期台灣女性的服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7期(2009),頁31-66。
    孫秀蕙、陳儀芬,〈臺灣日治時期商業廣告中的「戰爭」符號研究: 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例〉,《新聞學研究》第130期(2017年1月),頁1-47。
    高淑媛,〈台灣戰時生產擴充政策之實施成效——以工業為中心之分析〉,《成大歷史學報》第29號(2005.6),頁169-170。
    許佩賢,〈作為機關裝置的收音機體操與殖民地台灣〉,《文化研究》第12期(2011年),頁159-202。
    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1期》,(臺北:民國88年),頁167-211。
    陳涵郁,〈戰時臺灣兒童的時局認識(1937~1944年初):以學校教育、玩具及紙芝居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臺灣》(台南,2011年),頁199-225。
    陳清泉,〈大東亞共榮圈的地緣政治密碼析論〉,《東亞論壇》第471期,2011年,頁136-138。
    陳慧先,〈華麗島看中國: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歷史、地理科的支那意象〉,《臺灣文獻》第62卷第3期(2011年9月),頁93-124。
    曾令毅,〈植「油」報國--蓖麻栽培與戰時臺灣社會〉,《臺灣史學雜誌》7(2009.12),頁85-114。
    蔡綺,〈美國二戰宣傳海報中的戰爭圖像符號研究〉,《商業設計學報》第12期,2008年,頁105。
    蔡錦堂,〈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18期(臺北:2007年),頁227-245。
    鄭涵云,〈日治時期臺灣高等女學校的制服〉,《臺灣學通訊》94期(2016),頁28-29。

    (二)日文:
    原田広,〈戦意高揚紙芝居コレクションにみる戦時下用語 -「用語編」その1〉,《非文字資料研究 》第33期(横浜 : 神奈川大学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非文字資料研究センター,2005年)。
    三澤裕見子,〈街頭紙芝居の隆盛と衰退についての一考察〉,《有明教育藝術短期大學 紀要》第10卷(2019年),頁106-107。
    新垣夢乃,〈植民地台湾の紙芝居活動についての記録と記憶――植民地紙芝居研究の射程〉,《国策紙芝居からみる日本の戦争》(東京:勉誠出版,2018),頁354-403。
    傅玉香,〈日本統治期の台湾における紙芝居文化の受容〉,《世新日本語文研究》11(台北:世新大學日本語文學系,2019),頁73-101。
    邱昱翔,〈『新建設』から見た台湾紙芝居史〉,《非文字資料研究》第19期(神奈川:神奈川大学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非文字資料研究センター,2020年01月),頁237-244。

    四、 學位論文:

    古蕙華,〈日治後期臺灣皇民化運動中的圖像宣傳與戰時動員(1937-1945)—以漫畫和海報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0年。
    石婉舜,《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年。
    江智浩,《日治末期(1927-1945)臺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吳明純,〈國策、機關誌與再現書寫--以《台灣教育會雜誌》、《台灣愛國婦人》、《新建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高沛秀,《皇民奉公會的音樂動員運動》,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9年。
    張綺真《探究國中社團故事說演服務學習:「紙芝居行動故事劇場」進入社區幼兒園之服務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怡宏,〈臺灣農村的「皇民化」-高雄州「部落」社會教化團體的運作〉,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博士論文,2014年。
    陳晉卿,〈紙芝居在台灣之實踐與推展〉,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
    鄭麗玲,〈戰時抵制下的台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五、 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資料庫 灌園先生日記》。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資料》。
    臺灣文建會,《臺灣大百科全書》

    六、 網頁

    〈葉宏甲生平〉,《客家漫畫數位博物館》,網址:https://hakkacomic.lib.nctu.edu.tw/cartoonist/3(閱覽日期:2020.7.3)。
    EZ優遊網報導,〈「小府城,大歷史」紙芝居公演暨期末成果展〉,網址:https://www.uuez.com.tw/application/news/view?newsId=50(閱覽日期:2020.3.12)。
    水木茂工作室網站,〈げげげ通信 - 水木茂工作室網站〉,網址https://www.mizukipro.com/profile/(閱覽日期:2020.7.1)。
    林百貨,〈鈴木爺爺用中文說日本故事(鈴木さんの紙芝居)〉, 網址:http://www.hayashi.com.tw/act02.asp?id=%7B0CFE82A4-22BA-41F3-B50D-B4D7477DBAEB%7D&articleid=%7BC43E431D-4CD4-43D7-A952-885B322EC48F%7D&nsub=A5A000&lang(閱覽日期:2020.1.25)。
    南臺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2020年舉辦第11屆全國高中職日語「看圖說故事」(紙芝居)比賽〉,網址:https://japan.stust.edu.tw/tc/node/kamisibai(閱覽日期:2020.4.10)。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日治時期臺灣兒少文學讀本行銷活動─校園繪本說故事」活動簡介,網址:https://event.moc.gov.tw/sp.asp?xdurl=ccEvent2016/ccEvent_cp.asp&cuItem=2367272&ctNode=676&mp=1 (閱覽日期:2020.5.1)。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9/1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