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淑媚
Shu-Mei Chang
論文名稱: 有機蔬菜產業發展限制與社會資本的關係-以彰化縣為例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limit of the organic vegetables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capital theories
指導教授: 林聖欽
Lin, Sheng-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農業糧食供應鏈社會資本有機蔬菜農業產銷
英文關鍵詞: Agro-food supply chain, Social capital, Organic vegetables,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of agricultur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84下載:5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有機農業發展至今已逾二十年,且近年來亦是台灣農業發展的重要施政計畫之ㄧ,但目前台灣有機作物種植的面積仍相當有限。因此,本研究選擇彰化地區有機蔬菜產業為研究個案,研究觀點則基於農村社會網絡的基礎上,以一般蔬菜產業作為對照,利用「農業糧食供應鏈」與「社會資本」的概念,了解有機農民與一般農民從生產到銷售的過程中。其社會資本運作,包括:網絡合作、信任關係與互惠關係,三面向如何影響其社會網絡的建構。經由產銷結構與其社會資本的運作的整理,以了解現今一般農業與有機農業所呈現出的社會空間特色,並比較兩者間的產銷結構、社會資本運作差異,從中探究限制彰化地區有機蔬菜產業發展的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限制彰化地區有機蔬菜發展的因素為:1、在生產結構上,有機農民須支付較多的費用高,資材使用的限制程度大,需要較專業的知識內容且對投入農民條件的要求高;2、在銷售結構上,有機產業整體市場小,且農民之間的競爭性大,銷售地點分散,交通的運輸與運費的負擔造成有機農民的不便。3、在生產的社會資本運作上,有機農業的知識型態較內隱性,且注重同業間學習與知識的分享,故要透過開放性的生產網絡的連結,以協助有機農民解決田間管理上所面臨的問題,但新加入的農民相對可擁有的資源較少,對其發展較不利;4、在銷售的社會資本運作上,有機蔬菜的市場需求量少,且其銷售網絡型態較封閉,新近加入的農民或作物供應量不穩定者,容易被排除於網絡之外。因此,不論在生產或銷售的社會空間上,有機農民所須聯繫的社會空間範圍皆大於一般農民。

    The organic agriculture in Taiwan has been developed over twenty years. Nowadays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on agrarianism, but the area of the organic cultivated lands is still restricted.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take the organic vegetables industry in Changhua as a case study. The viewpoint is based on the network of rural society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industry. We try to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social capital in comparing with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farmers by the concept of the “agro-food supply chain” and the “social capital theories” through th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in three aspects: network cooperation, trust, and benefit relationship which construct the society network. Consequently, we manage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ion and marking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social capital to assert the soci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hen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limit reasons of the organic vegetable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anghua. We compare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ion and marking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social capital.

    The results of the limit reasons of the organic vegetable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anghua shows that:(1)On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ion, the organic farmers are used to pay higher expenses, more limit in farming implements, more professional agriculture knowledge and higher identification of farmer’s condition.(2)On the structure of the marketing, the market of the organic industry is small, the competition among farmers is strong, the markets is dispersed, the traffic cost and the transportation are heavy.(3)On the operation of the social capital production, the knowledg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s tacit, attached important of knowledge exchange. But, the newcome farmers have less human resources to contraction.(4)On the operation of the social capital marketing, the demand of the organic vegetables is short, the type of the marketing network is closed; the newcome or unstable supplied farmers are easily excluded from the network. Hence, either on the social space of production or marketing, the organic farmers contact with wider space than the conventional farmer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文獻回顧‥‥‥‥‥‥‥‥‥‥‥‥‥‥‥‥‥‥‥‥‥‥‥‥‥‥7 第四節 研究概念與方法 ‥‥‥‥‥‥‥‥‥‥‥‥‥‥‥‥‥‥‥‥‥‥12 第二章 彰化地區蔬菜產業的發展 第一節 蔬菜種植的自然環境背景 ‥‥‥‥‥‥‥‥‥‥‥‥‥‥‥‥‥‥20 第二節 ㄧ般蔬菜產業的發展 ‥‥‥‥‥‥‥‥‥‥‥‥‥‥‥‥‥‥‥‥26 第三節 有機蔬菜產業的發展 ‥‥‥‥‥‥‥‥‥‥‥‥‥‥‥‥‥‥‥‥36 第三章 彰化地區一般蔬菜產業的產銷結構 第一節 一般蔬菜的生產結構 ‥‥‥‥‥‥‥‥‥‥‥‥‥‥‥‥‥‥‥‥41 第二節 一般蔬菜的銷售結構 ‥‥‥‥‥‥‥‥‥‥‥‥‥‥‥‥‥‥‥‥54 第三節 一般蔬菜產業產銷結構的社會資本運作 ‥‥‥‥‥‥‥‥‥‥‥‥60 第四節 小結 ‥‥‥‥‥‥‥‥‥‥‥‥‥‥‥‥‥‥‥‥‥‥‥‥‥‥‥72 第四章 彰化地區有機蔬菜產業的產銷結構 第一節 有機蔬菜的生產結構 ‥‥‥‥‥‥‥‥‥‥‥‥‥‥‥‥‥‥‥‥73 第二節 有機蔬菜的銷售結構 ‥‥‥‥‥‥‥‥‥‥‥‥‥‥‥‥‥‥‥‥82 第三節 有機蔬菜產業產銷結構的社會資本運作 ‥‥‥‥‥‥‥‥‥‥‥‥89 第四節 小結‥‥‥‥‥‥‥‥‥‥‥‥‥‥‥‥‥‥‥‥‥‥‥‥‥‥‥105 第五章 彰化地區蔬菜產業產銷結構的比較 第一節 生產結構的比較‥‥‥‥‥‥‥‥‥‥‥‥‥‥‥‥‥‥‥‥‥‥106 第二節 銷售結構的比較‥‥‥‥‥‥‥‥‥‥‥‥‥‥‥‥‥‥‥‥‥‥112 第三節 社會資本運作的比較‥‥‥‥‥‥‥‥‥‥‥‥‥‥‥‥‥‥‥‥115 第四節 小結‥‥‥‥‥‥‥‥‥‥‥‥‥‥‥‥‥‥‥‥‥‥‥‥‥‥‥119 第六章 彰化縣有機蔬菜產業發展限制與社會資本的關係-結論‥‥‥‥‥120 參考文獻 ‥‥‥‥‥‥‥‥‥‥‥‥‥‥‥‥‥‥‥‥‥‥‥‥‥‥‥‥125 附錄 ‥‥‥‥‥‥‥‥‥‥‥‥‥‥‥‥‥‥‥‥‥‥‥‥‥‥‥‥‥‥132

    ㄧ、中文部份
    中央氣象局(1990)。《氣象報告彙編-第五篇》,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編。
    王銀波(2004)。〈國內有機農業法規〉,《有機農業宣導說明會講義》,中華肥料協會編印,頁49。
    臺灣省政府編(1980)。《臺灣省加速農村建設重要措施執行成果總報告》。南投市:臺灣省政府。
    臺灣大學城鄉所(1996)。《彰化縣土地使用計畫規劃案》。彰化市:彰化縣政府。
    李伯年(1982)。《蔬菜育種與採種》。台北:國立編譯館。
    李三吉 (1984)。《南投縣、彰化縣山坡地土壤調查報告》。南投縣: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山地農牧局編印。
    李惠斌、楊雪冬(2000)。《社會資本與社會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永展、藍逸之(2002)。〈全球化、地方經濟發展與永續性:ㄧ個地方資本重建的初論〉。《規劃學報》,期29,頁21。
    江崇榮(1996)。《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之建立及運作管理85年度子計畫報告》。〈濁水溪沖積扇及屏東平原地下水基本水質試驗分析之研究〉。台北縣:中央地質調查所。
    汪瑞娟(2003)。《有機蔬果行銷者品牌定位與行銷策略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杜素豪、蘇雅惠、劉清蓉(1999)。〈臺灣地區農家婦女之農場工作角色〉。《臺灣銀行季刊》,卷50,期1,頁298。
    吳正宗(2002)。〈綠肥作物栽培與利用〉。有機農業基礎訓練課程講義(二),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有機農業產銷經營協會,輔導補助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台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俊全(1996)。《芳苑鄉誌地理篇》。彰化縣:芳苑鄉公所,頁114、120:行政院環保署(1993)。《鹿港溪及彰化區域排水污染整治規劃》。台北:行政院環保署,頁2-26。
    林燾(2000)。〈臺灣夏季蔬菜契作保價之經濟分析〉。《臺灣銀行季刊》,期51,卷4,頁151。
    周國屏主編 (1997)。《彰化市誌上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編纂,彰化市:彰化市公所。
    郭俊毅(1995)。〈園藝作物 蔬菜篇〉。農業委員會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再版策劃委員會編著。《臺灣家要覽》,增修訂再版。台北市:豐年社。
    施美雪(2004)。《西螺與溪湖果菜市場蔬菜集貨圈結構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施崇武(2005)。《桃園縣觀音與新屋地區的農業經營特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胡淑玲(2002)。《作物有機栽培農民訓練-進階講習班講義》。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農業試驗場編。
    陳憲明、吳信政(1977)。〈臺灣農業生產力與作物組合的區域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期5,頁29-39。
    陳國川(1985)。〈臺灣主要作物的地區性集中與耕地利用的雜異化〉。《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期11,頁246。
    陳憲明(1994)。〈1990臺灣農業區域劃分〉。《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期21,頁168。
    陳文郁(1995)。〈園藝作物 蔬菜篇〉。農業委員會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再版策劃委員會編著。《臺灣家要覽》,增修訂再版。台北市:豐年社。
    陳唐平(1996)。〈臺灣蔬菜之運銷通路〉。《技術服務》,卷7,期2,頁18-20。
    陳能敏編(1997)。《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二版,台北:農業科學資訊服務中心。
    陳清華(1998)。〈臺灣果菜運銷現況與展望〉。《農產運銷季刊》。期116,頁4。
    陳世芳、高德錚(2003)。〈臺中地區重要蔬果產銷班建立共同性品牌意願之研究〉。《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會報》,期80,頁10。
    陳榮五(2003)。《臺灣地區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研討會專刊》,彰化縣: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編印。
    陳建華(2003)。《臺灣蔬菜流通構造與消費行為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榮德(2004)。《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的形成與影響:社會資本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文富(1995)。〈論農產品運銷通路的形成與農民選擇通路自主性的理論與實務--以臺灣蔬菜運銷為例〉。《農業與經濟》,期16,頁1-12。
    許應哲(1996)。〈本省設施蔬菜產銷現況及問題之探討〉。《臺灣農業》,卷32,期4,頁40-53。
    許應哲(2002)。〈臺灣蔬菜自動化育苗廠的營運與問題之探討〉。《臺灣銀行季刊》,卷53,期3,頁190。
    許文富(2004)。《農產運銷學》,修訂版,台北:正中書局。
    莊惠如(2002)。《台南東山和雲林崙背洋香瓜產銷活動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張錦秀(1994)。〈臺灣地蔬菜生產專業區生產調查之研究〉。《臺灣農業》,卷30,期1,頁5-21。
    張宏政(2004)。《農業草根知識發展之研究-卓蘭鎮葡萄栽培技術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武男(2005)。〈蔬菜總論〉。農業委員會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再版策劃委員會編著。《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二) 》,增修訂三版,台北市:豐年社。
    黃美傳(2001)。《社會網絡與地方產業文化發展-白河蓮花節與官田菱角節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黃裕銘(2002a)。〈自然農法之土壤管理〉。發表於MOA自然農法研修講義,主辦單位:財團法人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承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發表地點:國立中興大學農業試驗場。
    黃裕銘(2002b)。〈堆肥製作實習〉。發表於MOA自然農法研修講義,主辦單位:財團法人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承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發表地點:國立中興大學農業試驗場。
    黃璋如、黃淑貞(2005)。〈資訊不對稱與國家驗證標章對有機農產品市場之影響〉。《農產運銷》,期131,頁66-77。
    黃璋如計畫主持(2005)。《宜蘭縣有機農業發展規劃報告》,台北縣:臺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編印。
    黃芳玫、邱敬仁(2005)。〈臺灣農業部門就業期間之研究〉。《農業與經濟》,期34,頁23-30。
    蔡宜峰、戴振洋(2006)。〈有機葉菜類標準生產模式之建立〉。《臺中區農業專訊》,期54 ,頁10。
    蔡依倩(2006)。《桃園地區有機蔬菜農場之經營型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經濟部統一規劃委員會(1989)。《臺灣地區地下水資源》。
    楊萬全、張瑞津、高麗珍(1987)。〈臺灣地區的地下水域劃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期11,頁63。
    楊萬全(1989)。〈濁水溪平原的水文地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期13,頁61-85。
    楊宏瑛(2004)。〈青蔥與青蒜〉。《永續農業》,期21,頁27-28。
    萬鍾汶、葉春淵(1996)。〈臺灣蔬菜批發價格資訊反應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卷47,期4,頁332-361。
    董時叡(2002)。〈從全球觀點探討臺灣有機農業之發展〉。《中華農業學報》,卷3,期4,頁320-323。
    董時叡(2007)。〈有機,有危機,也該有機會!〉。《慈心有機驗證通訊》,期9,頁6-7。
    鄧國雄、董德輝(2005)。〈八卦台地濁水溪階地群階面變動研究〉。2005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主辦單位:彰化縣政府,承辦單位: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發表地點:國立北斗家商。
    鄭健雄(1992)。〈台中地區基層農會推廣人員資訊傳播過程之研究〉。《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會報》,期37,頁53。
    鄭志聖(1999)。〈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發展MOA自然農法理念與作法〉。《有機農業發展研討會專刊》,彰化縣: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編印。
    鄭詩華、黃靜茹(2002)。《有機農業促進城鄉交流模式之研究》,計劃編號:91農科-1.6.3-輔-﹟1(5)。執行機關:中國農村發展規畫學會。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劉明揚、張釉芳(2005)。〈彰化地區太陽輻射與蒸發量之研究〉,2005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主辦單位:彰化縣政府,承辦單位: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發表地點:國立北斗家商。
    蔡靜瑩、雷立芬(2000)。〈蔬菜三級市場價格傳遞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卷51,期2,頁297。
    諶靜吾(1993)。〈蔬菜產業四十年來之回顧〉。《蔬菜生產與發展研討會專刊》,台中縣:臺灣省農業試驗所編印。
    戴登燦(1995)。〈台中區花卉蔬菜產銷班調查研究〉。《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會報》,期48,頁25-34。
    戴振洋、蔡宜峰(2007)。〈有機葉菜類蔬菜之栽培技術〉。《臺中區農情月刊》,期92 ,頁8。
    薛玲(1992)。〈臺灣地區夏季蔬菜產銷穩定方案之研究〉。《農業金融論叢》,期28,頁189。
    薛玲、張錦秀(1993)。〈臺灣地區夏季蔬菜產銷穩定措施之研究〉。《農業金融論叢》,期30,頁413。
    謝慶芳(1994)。〈有機農業可行性觀察試驗(台中試驗區)〉。《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會報》,期45,頁55。
    謝慶芳(2002)。〈有機作物栽培病蟲害與雜草管理〉。有機農業基礎訓練課程講義(二),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有機農業產銷經營協會,輔導補助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戴登燦、卓思齊、高德錚(1995)。〈蔬菜農業產銷班組織之功能與問題〉。《農業經營調適研討會專刊》,期53。
    蕭崑杉(2002)。〈從知識管理談永續農業之推廣策略〉。《永續農業之知識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縣:中華永續農業協會。
    蕭崑杉、蔡必焜(2004)。〈社會資本與社會學習:永續農業知識管理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期20,頁107、116。
    蘇楠榮(1989)。〈臺灣有機農業之未來展望與研究方向〉。《有機農業》,彰化縣: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編印。
    嚴碧吟(2003)。《由農業資材行的運作看栽培技術的發展與擴散─以屏東平原蓮霧產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kmio, M. & Hayami, Y. 1974. Sources of agriculture growth in Japan,1880-1965,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8(3):454-479.
    Adler, P. S. & Kwon, S. W. 2002.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1): 23-29.
    Atkins, P. & Bower, I. 2001a. Food régimes as an organizing concept. In: Atkins, P. and Bower, I.,(Ed).Food in Society: Economy, Culture, Geography. London: Edward Arnold.
    Atkins, P. & Bower, I. 2001b. Food marketing and the consumer. In: Atkins, P. and Bower, I.,(Ed).Food in Society: Economy, Culture, Geography. London: Edward Arnold.
    Atkins, P. & Bower, I. 2001c. Food quality. In: Atkins, P. and Bower, I.,(Ed).Food in Society: Economy, Culture, Geography. London: Edward Arnold.
    Bello, W. & Rosenfeld, S. 1990. Dragons in Distress, Institute for Food and Policy. SanFrancisco.
    Bowler, I. R. 1992.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Bowler, I. R.(Ed.), The geography of agriculture in developed market economic, New York: Longman Press.
    Coleman, J. S. 1990a. social capital.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 S. 1990b.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 , 94:95-120.
    Celia, U. 2005. Agriculture biotechnology: implications on the food supply chain and food safety. Keiei to Keizai, 85(1):87-112.
    Goodman, D. 1999. Agro-food studies in the ‘age of ecology’: nature, corporeality, bio-politics. Sociologia Ruralis ,39:17-38.
    Goodman, D.2002. Rethinking food production-consumptio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s. Sociologia Ruralis, 42(4): 272-276.
    Gómez Tovar, L., Martin, L, Gómez Cruz, M.A. et al. 2005. Certified organic agriculture in Mexico: Market connections and certification practices in large and small producer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1:461-474.
    Kilduff, M. & Tsai, W. 2003. Social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Pres.
    Marsden, T., Myrdoch, J., Lowe, P., Munton, R., Flynn, A., 1993. Constructing the countryside, London: UCL Press.
    Murdoch, J. 2000. Networks- a new paradigm of ru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6:408.
    Morgan, K. & Murdoch, J. 2000. Organic vs.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knowledge, power and innovation in the food chain. Geoforum,31: 159-173.
    Nahapiet, J. & Ghoshal, S. 1998. .Social capital ,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2):243-266.
    Portes, A. & Lamdolt, P. 1996. The downside of Social Capital. The American Prospect, 26:18-21
    Pretty, J. 2003. Social Capital and connectednes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ACP countries. CTA working document No.8032.,9-11.
    Roux, M. & Blum, A. 1998. Developing standards for sustainable farming in Switzerland. In Roling, N.G. & Wagemakers, M.A.E. 1998, Facilitat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s, T. 2002. Food safety incentives in a changing world food system. Food control,13:73-76.
    Sonnino, R.& Marsden, T. 2006 Beyond the divide: rethink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alternative and conventional food networks in Europe.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6:195.
    Whatmore, S. & Thorne, L. 1997. Nourishing networks: alternative geographies of food. In Goodman, D. and Watts, M. Globalizing food: agrarian questions and global restructuring. London: Routledge.
    Webster, K. 2001. The scope and structure of food supply chain. Eastman, J. et al, Foo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Issue for the Hospitality and Retail Sectors. Reed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Ltd,38.

    三、統計書
    中華民國彰化縣統計要覽
    臺灣地區農村經濟概況
    農產品批發市場年報
    農業年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