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盧泓文 Lu, Hong-Wen |
---|---|
論文名稱: |
清乾隆朝江南治理與官員協作模式——以皇權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葉高樹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9 |
中文關鍵詞: | 江南 、協作 、乾隆 、皇權 、行省 、治理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33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3 下載: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朝征服江南行省後,陸續設置相對多數的行省官員以資治理,僅江蘇與安徽兩省即有三名總督、兩名巡撫、三名布政使駐紮。但,江南政務沒有因為行政資源增加變得容易治理,反而屢屢因為水患、賦稅等問題,引起行省官員間的傾軋,朝中政治亦遭受牽連而動盪不已。故康雍乾三朝皇帝,為處理江南官員人事及政務,採取各種各樣的肆應策略。
諸帝早先採行的統合策略,乃持續入關時征服江南的原則,不斷設官分職,以減少協調的科層原則達到使官員自動運轉之目的。不過隨著時間越往後,該項原則的效果卻日益銳減。乾隆皇帝初政之際,江南同時飽受水患增多、賦稅減少之苦,行省官員間衝突不斷;朝中、地方社會產生有各種批評皇帝治理江南失策的輿論。迨乾隆二十年代,皇帝改以「協作」方式,組織官員治理水患。協作是統治者以少數官員組成決策團隊,成員來自既有組織的各個層面,少數人會議相對容易達成共識。該協作團體在乾隆二十年代的跨省治水中,展現出統合資訊與匯集共識的作用。官員協作讓乾隆皇帝統合政務變得相對輕鬆,同時也使皇帝吸收許多彙整過的資訊,增加對江南政務的理解程度。之後皇帝不斷鼓勵江南官員「聯為一體」,官員協作遂成為統治江南的新策略。
乾隆三十年代以後,官員協作逐漸在皇權主導下產生一套運作模式。包含行省大吏的選用、跨省治水的會辦章程、欽差與行省官員的協調等,都有一套明顯的運作模式。官員協作與皇權在乾隆朝後期,業已形成相輔相成的關係。皇權得以透過協作掌控更多的政務,官員亦透過皇權的支持得以在仕途獲得明確前景,促成行政權力高度集中,這一結果在乾隆四十年代的儀封、青龍岡大水中表現出來。到乾隆朝晚期,江南政局因皇權支持與協作模式運作穩定,得以獲取比他省安穩的局面。
檔案資料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關於江南織造曹家檔案史料》,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宫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
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7年。
清國史館編,《清史列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官書典籍
《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高宗撰,梁國治等校錄,《清高宗御製詩四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3年。
高晉、薩載、阿桂等編,《欽定南巡盛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國史館編,《滿名臣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國史館編,《漢名臣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鐵保等修,《欽定八旗通志》,景印嘉慶四年刊本影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黃印,《錫金識小錄》,臺北:成文書局,1983年。
蕭奭,《永憲錄》,臺北:新興書局,1982年。
項樟,《玉山文鈔》,清乾隆朝二十六年項成龍刻本,收入國家清史編篡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9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袁枚著,《隨園詩話》,收入袁枚著、王英志校點,《袁枚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袁枚著,《小倉山房文集》,袁枚著、收入王英志校點,《袁枚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趙翼,《簷曝雜記》,收入趙翼著、曹光甫點校,《趙翼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康基田著,《河渠紀聞》,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黎世序等編,《續行水金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陳康祺著,《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錢儀吉編,《碑傳集》,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專書著作
王志明,《雍正朝官僚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史志宏,《清代戶部銀庫收支和庫存統計》,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著,趙剛譯,《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林乾,《言官與康乾政治》,安徽:時代出版社,2013年。
孫文良等著,《乾隆皇帝》,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1年。
郭成康,《十八世紀的中國政治》,臺北:知書房出版集團,2003年。
高王凌,《乾隆十三年》,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年。
張哲郎,《明代巡撫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馬俊亞,《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硏究 (1680-194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莊吉發,《清世宗與賦役制度的改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年。
曾小萍(Madeleine Zelin)著、董建中譯,《州縣官的銀兩——十八世紀中國的合理化財政改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馮爾康,《雍正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詹姆斯.湯普森(James D. Thompson)著,敬義嘉譯,《行動中的組織:行政理論的社會科學基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劉文鵬,《盛世背後:乾隆時代的偽稿案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謝國興主編,《方輿搜覽——大英圖書館所藏中文歷史地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羅威廉(William T. Rowe),陳乃宣等譯,《救世:陳宏謀與十八世紀中國精英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期刊論文
公一兵,〈江南分省考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7卷1期,2002年1月,頁75-84。
石錦,〈清初稅務改革與社會〉,《新史學》,1卷3期,1990年9月,頁29-88。
江濤,〈清代江南省分治問題—立足於《清實錄》的考察〉,《清史研究》,第2期,2009年5月,頁14-22。
江曉成,〈工程、技術與帝制:乾隆七年江南河工之爭的政治史解讀〉,《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卷2期,2015年4月,頁14-17。
全漢昇,〈乾隆十三年的米貴問題〉,收於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臺北:清華學報社,1965年,頁333-351。
李智萍,〈屢築屢蟄: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的祥符、儀封大工〉,《農業考古》,第4期,2015年8月,頁144-149。
孟森,〈奏銷案〉,收於氏著,《明清史論著集刊》,臺北:南天書局,1987年,頁434-452。
孟森,〈金聖歎考〉,收於氏著,《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臺北:南天書局,1987年,頁248-253。
巫仁恕,〈乾隆十三年蘇州糧食暴動案〉,收於劉錚雲編,《明清檔案文書(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2年,頁179。
侯仁之,〈靳輔治河始末〉,《史學年報》第2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頁45。
范金民,〈政繁賦重,劃界分疆:清代雍正年間江蘇升州析縣之考察〉,《社會科學》,5期,2010年10月,頁131-142。
高翔,〈尹繼善述論〉,《清史研究》,第1期,1995年2月,頁27-37。
高進,〈從制度面看清代的河防工程──以乾隆時期為範圍的探討〉,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陳捷先,〈乾隆肅貪研究〉,收入氏著《清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頁187-250。
陳煒欣,〈清康熙朝的明珠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涂錦成,〈康熙帝治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莊吉發,〈知道了—奏摺硃批諭旨常見的詞彙〉,收入莊吉發著,《清史論集》,第12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頁7-35。
張勉治(Michael G. Chang)著、唐博譯,〈洞察乾隆:帝王的實踐精神、南巡和治水政治1736-1765〉,收入國家清史編篡委員會翻譯組,《清史譯叢》,第5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6-60。
傅宗懋,〈清代督撫甄補實像之分析〉,收入王壽南、陳水逢編,《清制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頁243-295。
傅林祥,〈江南、湖廣、陝西分省過程與清初省制的變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3卷2期,2008年4月,頁118-126。
劉冬,〈清高宗御製詩與乾隆四十三年儀封河決〉,《歷史檔案》,第3期,2010年9月,頁72-79。
劉鳳雲,〈兩江總督與江南河務——兼論十八世紀行政官僚向技術官僚的轉變〉,《清史研究》,第4期,2010年11月,頁18-39。
劉旭東,〈乾隆朝後期(1775--1795)黃河河南段水災治理研究〉,安徽:安徽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賴惠敏,〈論乾隆朝初期之滿黨與漢黨〉,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頁723-743。
謝湜,〈十五、十六世紀江南賦役改革與荒地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3卷2期,2012年6月,頁345-388。
葉高樹,〈清雍乾時期的旗務問題:以雍正十三年滿、漢文「條陳奏摺」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8期,2007年12月,頁69-152。
鄭永昌,〈雍正初年的吏治整飭:江蘇巡撫吳存禮的個案試析〉,收入李天鳴主編,《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為君難: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時代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年,頁283-306。
蔣明宏,〈雍正後期吏治的一個縮影──趙弘恩督治兩江史實初探〉,《歷史教學問題》,第4期,2006年8月,頁7-11。
濱島敦俊,〈清初蘇松兩府的均田均役改革:江南奏銷案芻議〉,《清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681-695。
羅麗達,〈清初江南地方行政上的滿漢政治衝突——張伯行噶禮互參案研究〉,《新史學》,7卷3期,1996年9月,頁49-90。
龔小峰,〈兩江總督的定制及職掌探述〉,《史林》,第6期,2007年12月,頁69-75。龔小峰,〈清代兩江總督群體結構考察—以任職背景和行政經歷圍視角〉,《江蘇社會科學》,第2期,2009年4月,頁182-188。
龔小峰,〈清代兩江總督的收入及其啟示〉,《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13卷4期,2011年7月,頁47-50。
外文資料
山本英史,〈清朝国家の江南統治と在地勢力〉,收於岩井茂樹編,《中国近世社會の秩序形成》,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4年,頁237-280。
內田直文,〈康熙朝政治史の一考察—江南の弾劾事件をめぐって〉,《九州大学東洋史論集》,第29期,九州,2001年4月,頁66-87。
岩井茂樹,〈清代の版図順荘法とその周辺〉,《東方學報》,京都,第72期,2000年3月,頁381-449。
岸本美緒,〈清初松江府社会と地方官たち〉,收於氏著《明淸交替と江南社會:17世紀中國の秩序問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年,頁197-230。
森正夫,〈錫金識小錄の性格について〉,《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論集》,第41期,名古屋,1995年3月,頁29-48。
Chang, Michael G, A court on horseback : imperial tour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 rule, 1680-1785.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Guy R. Kent, Qing Governors and Their Provinces:The Evolution of Territorial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1644-1796.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0.
Norman Tillman, “The Death of the Xiaoxian Empress: Bureaucratic Betrayals and the Crises of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Rul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6:3, 1997.
線上資料庫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研院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