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夢凡
論文名稱: 社區大學學員家庭因素對綠色家庭生活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大臺北地區為例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Factors on Green Household Behaviour for Adult Learners of Community Colleges in Taipei Area
指導教授: 黃馨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社區大學學員家庭因素家人互動關係綠色家庭生活行為
英文關鍵詞: adult learner in community college, family factors, family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s, green household behaviou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00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社區大學學員其家庭因素對綠色家庭生活行為之影響情形。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大臺北地區社區大學學員進行調查,總計回收有效問卷382份;研究工具包括「家人互動關係量表」、「綠色家庭生活行為量表」,以及「個人與家庭背景資料」等三部分;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之結論總計八項,包括︰
    一、一般家庭中的綠色家庭生活行為整體表現尚屬良好。
    二、社區大學學員的綠色家庭生活行為中,「親身力行行動」做得最多,而在「市民行動」、「法律行動」做的最少。
    三、家庭中的女主人對綠色家庭生活行為是最具概念、最具影響力以及執行力是最徹底者,其次皆為家中男主人。
    四、年齡、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月收入及家人環保活動參與經驗不同者其家人互動關係情形有所不同。
    五、個人的綠色家庭生活行為會因年齡、家人環保活動參與經驗而有不同的表現;而年齡、家庭社經地位以及家人環保活動參與經驗不同者,家人的綠色家庭生活行為也會有所差異。
    六、家人互動關係越好者其更能夠力行綠色家庭生活行為於日常生活之中。
    七、個人的綠色家庭生活行為受到年齡、家人環保活動參與經驗、家人訊息交換與家人問題解決所影響。
    八、家人的綠色生活行為受到性別、家人互動關係中的訊息交換以及個人的綠色家庭生活行為所影響。
    最後,研究者亦針對教育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college learners’ family factors on green household behaviour. In order to achieve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mentioned abov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s adopted. The participants are the learners of the community colleges in Taipei area. 382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research tools were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Green Household Behaviour Questionnaire,” “Family Relationships Question- naire,” and “Person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 data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Statistic Descriptiv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green household behaviour in general families appears to be good.
    2.The most of green household behaviours of community college learners is ”physical action’’. Conversely, the least are "civic action" and "legal action".
    3.Mistress is the one in family with the most conceptual, influential and thorough executor in green household behaviour; master is the next.
    4. The difference in the family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s relatives to the different age, social-and-economic status, family income and family- member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5.An individual performance of green household behaviour is regard to the age and family-member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The family-member performance of green household behaviour is related to the difference of age, social-and-economic status and family-member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
    6.The one with good family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is usually a more successful executor in his daily life of green household behaviour.
    7.The green household behaviour for an individual is influenced by age, family-member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exchange of cognition and solution of problem.
    8.The green household behaviour for the family members is influenced by sex, cognitive exchange of family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s and that for an individual.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also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on this issu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綠色家庭生活的內涵 9 第二節 綠色家庭生活行為之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家人互動相關理論與研究之探討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7 第五節 研究步驟 6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 6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一般家庭中家人互動與綠色家庭生活行為之現況 65 第二節 不同個人及家庭背景者的家人互動關係之情形 77 第三節 不同個人及家庭背景者的綠色家庭生活行為之情形及與家人互動之關係 83 第四節 綠色家庭生活行為的影響因素之分析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6 第一節 結論 106 第二節 建議 110 參考文獻 115 附錄 128 附錄一 「家人互動關係量表」 使用同意信 128 附錄二 預試調查問卷 129 附錄三 預試問卷量表項目與信度分析 136 附錄四 正式調查問卷 139 附錄五 正式問卷量表項目與信度分析 146

    中文部分
    7-ELEVEN綠色基金網站(2010 )。2010年3月26日。取自:http://green.7-11.com.tw/
    丁麗美(2010)。黃金時段戲劇收視與家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 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于寧、賴明伸(2000)。綠色消費運動之緣起、現況及未來。環境工程會刊,11(3),6-15。
    中國株洲市人民政府 (2010)。市婦聯走訪考察綠色家庭。2010年5月12日。取自http://www.zzcity.gov.cn:81/sitepublish/site1/gov/zwdt/bmdt/content_71018.html
    井手敏和著,拉拉譯(2008)。元氣樂活。臺北市:聯經。
    天亞社中文網(2010)。香港首個堂區推行家庭環保約章。2010年5月29日。取自:http://76.75.216.139/2010/05/26/香港首個堂區推行家庭環保約章
    文崇一、章英華、張笠雲、朱瑞玲(1989)。家庭結構及其相關變項的分析:臺北市的例子。伊慶春、朱瑞玲主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頁 1-24)。臺北市: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方紫薇(2008)。大一學生網路上不同來源之社會支持、網路沉迷及孤寂感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2),139-168。
    木村麻紀著,李毓昭譯(2007)。全球樂活潮。臺中市:晨星。
    王從恕(2010)。全球變遷下全球與臺灣的永續發展願景。應用倫理評論,48,61-70。
    王順美、江琇瑩、柯芸婷(2000)。臺灣綠色消費運動的參與分析-主婦聯盟共同購買為例。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5,15-28。
    王靖惠(2006)。中年人生命期發展內涵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鑫、呂光洋、周昌弘、晏涵文、郭允文、楊國賜(1987)。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76-0111-S002-11)。
    田秀蘭(2006)。生涯‧家庭‧我—認識家庭對個人生涯的影響力。2010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twsgi.org.tw/newsinfo.php?news_id=3351&level1_id=2&level2_id=16
    臺北市士林社區大學網(2009)。理念與目標。2011年5月31日。取自:http://www.tscc.org.tw/about_us.asp?type_id=info08
    臺北市中山社區大學網(2009)。2011中山社大100-1「現代公民素養講座」開跑囉。2011年5月31日。取自:http://www.zscc.tp.edu.tw/
    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網(2009)。學校簡介。2011年5月31日。取自:http://www.sscctpe.org.tw/2010ssccweb/
    臺灣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網(無日期)。京都議定書,2010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tri.org.tw/unfccc/Unfccc/UNFCCC02.htm
    石明卿(1990)。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院學報,3,267-309。
    朱瑞玲(1989)。親子關係:子女的知覺與解釋及其影響。載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頁 181-246)。臺北市: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朱瑞玲、章英華(2001,7 月)。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舉辦之「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3)。綠色消費指南。臺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5)。綠色消費與環保標章。2010年12月15日。取自:http://greenliving.epa.gov.tw/GreenLife/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8)。綠色生活資訊網。2010年12月5日。取自:http://greenliving.epa.gov.tw/GreenLife/
    何孟修(2008)。理性與感性綠色廣告訴求之廣告效果研究-以綠色生活型態為干擾變數,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書綾(2010)。國中生家庭關係量表編製及應用之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29。
    利翠珊(1999)。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21-40。
    吳安倉(2006)。九年一貫課程高中職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華南高商為例。立德大學資源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吳信翰(2005)。水土保持義工參與動機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舞鶴水土保持義工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吳淑芬(2010)。屏東縣國小教育行政人員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寧遠(1996)。老年人之家庭支持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2,153-173。
    吳聰賢(1989)。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13 版),上冊(463-491 頁)。臺北市:東華圖書。
    呂素美(1997)。我們算不算是一家人?-「家人關係問卷」調查分析。學前 教育,19(11),6-19。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臺北市:胡氏圖書。
    李永展、陳錦賜(2001)。永續發展之反思。建築與規劃學報,2(1),43-57。
    李伯黍等譯 (2002)。Arthur S. Reber著。心理學辭典。臺北市:五南。
    李明和 (2002)。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
    李珮菱(2008)。比較都會區與離島地區學童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立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淑清(2001)。家庭因素對家庭綠色消費傾向影響之研究-以鳳山市家計單位為對象。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鴻圖(2007)。樂活的九個覺悟。臺北:聯經。
    沈廣城(2002)。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
    周麗端與唐先梅(2010)。國人家人互動調查。教育部發起「愛家 515-家人無距離」實施及調查結果。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明良(2006)。中年男性教師空巢期生活經驗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美吟(2008)。利他、利己綠色廣告訴求之廣告效果研究-以綠色生活型態為干擾變數。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淑玲(2008)。國中生綠色消費之調查研究-以臺北縣新莊學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新沛、鄭時宜(2001)。環境行為調查中追問對作答的影響。調查研究,10,105-120。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10)。2010年-數字看社大。2010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napcu.org.tw/website/2487/comment-page-1#comment-162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爲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柯俊欽(2003)。南投縣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洪俐玲(1999)。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野生動物保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 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市。
    洪晟惠(2009a,10 月)。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年世代為例。論文發表於中國測驗學會所舉辦之「2009 年會暨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洪晟惠(2009b,9 月)。中年世代的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論文發表於臺灣心理學會所舉辦之「第 48 屆年會心理學在臺灣的發展: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洪晟惠(2010)。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年世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逸涵(2002)。聘請外籍幫傭對已婚職業婦女家人關係的影響。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毓璟(2009)。臺南縣市國小學生及教師對綠色生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柴松林(1995)。消費者主義發展的新方向。消費者保護研究,1,17-22 。
    柴松林(1996)。綠色消費主義。環保標章簡訊,5 ,4-7 。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馬永年、梁婉華(譯)(2009)。James M.White, David M. Klein著。家庭理論(Family Theories)。臺北市:五南。
    高雁翎、吳語玲 (2009)。從Bowen 家庭系統理論談孩童運動習慣的養成。中華體育季刊,23(1),頁89-96。
    國家永續發展全球資訊網(2004)。永續發展小百科。2010年11月20日。取自:http://sta.epa.gov.tw/NSDN/
    張子超(1995)。環保教師對新環境典範態度分析。環境教育季刊,26,37-46。
    張兆球、郭黎玉(1998)。香港兒童對父母管教訊息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傾向。本土心理學研究 ,9,281-301。
    張怡萱(2008)。民眾環境態度、環境行為與願付價值關係之研究 -以山仔頂植物園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農學院農學研究所林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思嘉(1999)。從系統觀點看婚姻適應的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111-123。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圖書。
    張純瑛(2003)。臺中市民眾對「購物限用塑膠袋」政策之環境態度與行為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筑潔(2008)。臺北市社區大學學員的環保認知與環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隆盛、葉俊宏(1999)。永續發展的精髓-簡樸生活。環境教育季刊,37,2-11。
    許雅婷(2002)。綠色生活-一個國小環境課程之試驗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秀華(2006)。家庭結構與學生知覺之家庭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的影響研究 -以基隆地區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秋澕(1998)。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曼麗(2001)。綠色消費從生活做起。環保標章簡訊,25。
    陳曼麗(2008)。在永續發展下,臺灣環保團體的角色轉變 <2008年臺灣環境政策總體檢座談會>。發表於香港長春社成立 40 週年國際會議-共創綠色伙伴,邁向可持續發展:環保團體、政府及商界之合作,香港。
    陳敬中(2003)。花蓮縣政府人員之 環境知識、環境典範及環境行為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敬旻、趙亭姝(譯)(2009)。Ray, P. H. & Anderson, S. R.著。文化創意人 : 5000萬人如何改變世界 。臺北市:相映文化。
    陶在樸(1998)。地球文明的永續發展。臺北:中華徵信所。
    彭衍順、黃馨儀(2004)。臺中市地方永續發展策略研究及規劃計畫成果報告摘要。臺中市政府環保局。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臺北:巨流。
    曾俊凱(2004)。國內環保網站內容對使用民眾環境認知、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之影響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游淑華、趙淑珠、陳金燕 (2007)。一對咫尺天涯的雙生涯夫妻--父母次系統動力運作的家庭敘說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3,1-31。
    黃宗堅、周玉慧、張思嘉(2000)。家庭系統的測量與類型:以青少年原生家庭為例之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9-2413-H-032-001。
    黃宗堅、張思嘉、周玉慧(1999)。家庭系統之互動歷程:以青少年原生家庭為例之質性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8-2413-H-032-002。
    黃宗堅、謝雨生、周玉慧(2004)。家人關係的測量與分類:以青少年原生家庭成員互動為例。中華心理學刊,46(4),307-328。
    黃雅蕾(1999)。以「惜福」為主題推行國小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聖桂、程小蘋(2005)。青少年自主展現之研究-一個開放家庭的分析。輔導與諮商學報,27(1),23-46。
    黃詩樺(2007)。學校教育與家庭環境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彰化縣大村鄉國小為例。立德大學資源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馨慧、蕭崑杉 (2010)。臺灣農業推廣體系評估之研究-綠色生活教育資源之整合研究。農委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新華網(2010)。中國逾八成家庭主張綠色消費。2010年12月20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55418
    楊世安(2003)。家庭因素對國小學童環境行為影響模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冠政(1992),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季刊,15,10-23。
    楊冠政 (1997)。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書局。
    葉光輝(2000)。家庭共親職互動文化類型之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4),33-76。
    董德波(1999)。我國環保標章執行成果與綠色消費。環保標章簡訊,15,10-13。
    鄔昆如 (1997)。“環保哲學與簡樸生活”學術研討會記實。哲學與文化,24(2),184-186。
    靳知勤(1994a)。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21,47-59。
    靳知勤 (1994b)。從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間的關係論環境教育目標之達成,環境教育,23,31-40。
    趙梅如(2004)。親子間印象深刻之獎勵與懲罰的情感意涵。應用心理研究,21,219-248。
    劉乃瑛(2004)。工作家庭連結、工作家庭衝突、工作滿足與家人關係的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阿榮、謝登旺(2009)。臺灣永續發展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辯證。國家與社會,6,1-50。
    劉奕蘭(1998)。Family Support, Peer Support and Adolescents' Coping with Different Stressors。臺東師院學報,9,37-59。
    劉潔心、晏涵文、劉貴雲、邱詩揚、李佳容 (2000)。社區居民綠色消費行為相關之訊息傳播調查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3,189-212。
    劉聰德(2008)。臺灣在國際社會的永續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44,71-74。
    劉瓊瑛(1998)。親職教育。臺北市:匯華。
    歐陽儀、吳麗娟、林世華(2006)。青少年依附關係、知覺父母言語管教、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 37(4),319-334。
    蔡必焜(2010,12月)。農村綠色生活圈的意意與建構-農村綠色旅遊。載於國立臺灣大學舉辦之「綠色生活與鄉村發展論壇」研討會手冊,臺北市。
    鄭玉英(1993)。由家庭系統論看家庭功能。觀護,9,6-8。
    鄭時宜(2003)。影響環保團體成員三種環境行為意向之因素的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黎建球(1997)。簡樸生活的倫理原則。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沈清松主編並序。臺北:立緒,頁 255-235。
    蕭崑杉(2010)。綠色生活圈與農村再生。載於國立臺灣大學舉辦之「綠色生活與鄉村發展論壇」會議手冊(頁1-10),臺北市。
    蕭崑杉、黃馨慧、陳姿伶 (2009 )。臺灣農業推廣體系評估之研究-鄉村生活改善推廣體系之探討。農委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賴銀海(2005)。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國小學生對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的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自然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賴錦鴻(2007)。高雄縣岡山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文化與自然資源管理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簡文吟、伊慶春(2001)。臺灣家庭的動態發展:結構分裂與重組。人口學刊,23,1-47。
    羅國英(1997)。青少年至成人前期之親子關係的測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6-2413-H031-004-G11
    蘇慧君(1996)。三代同堂家庭代間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英文部分
    Andrew, G., Stewart, B., & Nichola, F.(2005).Green consumption of sus¬tainable lifestyles? Indentifying the sustainable consumer. Fu¬ture,37(6), 481.
    Arcury, T. A., & Christianson,E.H. (1993). Rural-Urban Difference in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c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5(1), 19-25.
    Crouter, A. C., Bumpus, M. F., Head, M. R., & Mchalf, S. M. (2001). Implications of Overwork and Overload for the Quality of Men’s Fam¬ily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3, 404–416.
    Davis, J.J. (1993). Strategies for Environmental Advertising,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0, 19-36.
    Dunlap, E. R. &Van Liere,K.D.(1978).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a proposed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9, 10-19.
    Elkington, J. (1989). The Green Consumer, London: Victor Gollanz.
    Elkington,J., Hailes, J.,and Makowe,J.(1993). The Green Consumer . USA Inc:Viking/Penguin .
    Guagnano, G. A., Stern, P. C., & Dietz, T. (1995). Influences on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hips : A natural experiment with curbside recy¬cl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7, 699-718.
    Hines, J.M., Hungerford, H.R., Tomera, A.N.(1985/86).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8(2),1-8.
    Hopper, J. R., and McCarlinielsen, J. M.(1991)Recycling as Altruistic behavior:Normative and behavioral strategies to expand participation in a community recycling program.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3(2),195-220.
    Hungerford, H.R., R.B. Peyton , A.N. Tomera , R.A. Litherl , J.M. Ramsey, and T.L. Volk.(1985)Investigating and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Actions Skill Development Modules, Stipes Publishing Company. (引自楊冠政,1997)
    Jacobson, D. E. (1986). Types and Timing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7(3), 250-264.
    Kang-lin Yang(200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Differentiation and Personal Adjustment.輔仁民生學誌,11(1),33-42.
    Kronus, C.L., & Van Es, J.C.(1976). "Th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Qual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8(1), p19-25.
    Margai, F. L. (1997). Analyzing changes in waste reduction behavior in low income urban community following outreach.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9, 512-524.
    McGoldrick, M., & Gerson, R. (1985) Genograms in family assessment. New York: Norton.
    Miunchin, S. (1974). Family and family therap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ueller, D. J. (1986). Measuring social attitude. A handbook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OECD (2011). Greening Household Behaviour: The Role of Public Policy, OECD Publishing.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096875-en
    Olson, D. H. (2000).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2, 144-167.
    Olson, D. H., Russell, C. S., & Sprenkle, D. H. (1983).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Ⅵ:Theoretical update . Family Process , 22,69-83.
    Oskamp,S., M.J.Harrington, T.C.Edwards, D.L.Sherwood, S.M.Okuda, and D.C.Swanson (1991) Factors Influencing Household Recycling Beha¬vior,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3 (4), 494-519.
    Peattie, K.(1992). Green Marketing. Publishing: London.
    Scott, D., and Willits, F. K.(1994).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 Pennsylvania surve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 26(2),239-260.
    Sia, A. P.,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 (1985). Selecte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2), 31-4
    Smith-Sebasto, N. J., & D'Costa, A. (1995). Designing a Likert-type scale to predict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 multistep proces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7(1), 14-20.
    Smith-Sebasto,N.J.(1992) The Revise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Control Measure :A Review and Analysis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23(2):24-33.
    Stern, P. C. (2000). 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6, 407-424.
    Surrey, J. L. (1985). Self-in-relation: A theory of women'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a Stone Center Collo quium on November 16, 1983.
    Surrey, J. L.(1991). The “Self-in-Relation”: A Theory of Women’s Develop¬ment. In Jordan, J. V., Kaplan, A. G., Miller, J. B., Stiver, I. P., & Surrey, J. L.(Eds.) Women’s Growth In Connection:Writing from Stone Center.. 51-66. New York: Guildford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