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高焜源 |
---|---|
論文名稱: |
徐復觀思想研究---一個台灣戰後思想史的考察 |
指導教授: | 莊萬壽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86 |
中文關鍵詞: | 徐復觀 、新儒家 、戰後台灣 、台灣思想史 、戰後儒學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2 下載: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九五○年以後的三十年,在台灣思想史上,大約可以以十年為一單位來劃分,即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三個時期。五十年代雖然是白色恐佈時代,但是也是自由主義最積極的時代,直到一九六○年九月四日「雷震案」發生為止;六十年代在經過雷震案的驚嚇過後,思想界不再向政治的禁區刺探,轉而在文化問題上過招;又因為中共的文化大革命的推動,所以國民黨在台灣順勢推出與五十年代完全相反的文化政策,思想界有洗文化三溫暖的感覺。但是最後的贏家還是專制政府。七十年代因為國際局勢的轉變,政治的問題再度熱絡起來,而且是伴隨文化的推展而起。政治的禁區再度被掀開神秘面紗,但是已經成為本土意識的鬥爭與發展區。國際局勢的孤立使得國家定位被重新思考,所以獨立意識大大被新知識份子宣傳與肯定,國民黨的模糊政策在內外夾攻下已經出現搖晃的態勢,台籍精英紛紛上了重要政治舞臺;在七十年代後期接連出現許多重大事件後,台獨論也漸漸成為檯面上的話題,終於導致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的發生,也寫下了台灣在七十年代的思想史新頁。
徐復觀在一九四九年五月到台中定居,在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因胃癌死於台大醫院,跟這段三十年的台灣思想史有很深的關係。五十年代,他雖然初入學術之門,但是因為曾經在國民黨高層待過很長一段時間,所以當他與自由主義者並肩作戰時,對於當時的國民黨而言是一個頭痛問題。他的言論不過激而能一針見血,所以得到很多人的喜歡與推崇;後來進入學術界,又以精湛的學養,益增文章的華彩與說服力,再加上學生日漸增多,所以名聲更是日漸增高,成為高層的黑名單之一。
不過,他的獨立思想使他雖然與自由主義者向政治禁區發炮,卻不願與他們的文化觀點茍同,所以在文化上的爭論因此而起,這就構成了他與政府與自由主義者之間的特殊三角關係,這關係演變到六十年代的文化爭論還是沒有改變。六十年代初期的文化論戰,原本是徐復觀等人與自由主義者之間的爭執,後來因為政府政策的明確,西化的自由主義者前途轉趨黯淡。徐復觀等人的堅持本該受到重視與起用,不過徐復觀後來發現政府的政策仍是政治性的,不是全站在文化上的,所以他就與政府再度劃清界限,這又使他們與自由主義者還是成為當局的黑名單。但是他們又與自由主義者有不能妥協的文化觀點,這是他獨立思想的表現之一。
在不能受容於台灣當局的情況下,徐復觀在七十年代移居香港,這是很不得已的決定。因為當初他的么兒還在台灣讀書,他也不願離開已經有很多新朋友的台中,不過,為了經濟自主與延續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他只好忍痛移居香港。在港期間,雖然轉向批評中國的文章增多,對台灣的公開批評變少,但是在回憶性的文章中,卻可以看到更多國民黨的秘密,在那個還有禁忌的時代,他的表白也還有冒險的意義在。願意這樣冒險,當然還是他獨立思想在支持,自由的精神在贊助。
主要參考書目:
一、徐復觀著作
《象山學述》,台北:民主評論社,一九五四年。
《中國思想史論集》,台中:東海大學,一九六八年。
《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五九年,初版。一九九二年,初版九刷。
《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一九八二年。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中:東海大學,一九六三年。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一九六九年,初版;一九九○年,十版。
《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七三年,三版。
《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七六年,增補五版。
《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一九六六年,初版,一九九八年,十二刷。
《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七四年,增補二版。
《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二○○一年,五版。
《中國文學論集續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一九八一年。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二年。
《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八八年,增訂再版。
《公孫龍子講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七六年,三版。
《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台北 : 台灣學生書局,一九八○年,初版。
《三版改名兩漢思想史.卷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五年,七版(臺六版)。
《增訂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七六年,初版,一九八五年,三版。
《兩漢思想史.卷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七九年,初版,一九八四年,再版。
《學術與政治之間》,甲集,台中:中央書局,一九五六年,初版,一九五七年,再版。
《學術與政治之間》,乙集,台中:中央書局,一九五七年,初版。
《新版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學生書局,一九八○年,臺一版。
《不思不想的時代》,台北:萌芽,一九七○年。
《徐復觀文錄》四冊,台北市:環宇,一九七一年。
《徐復觀雜文-論中共○1》,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八○年。
《徐復觀雜文-看世局○2》,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八○年。
《徐復觀雜文-記所思○3》,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八○年。
《徐復觀雜文-憶往事○4》,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八○年。
《徐復觀雜文.續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八一年。
《徐復觀最後雜文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
《徐復觀文錄選粹》,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八○年。
《論戰與譯述》台北 : 志文,一九八二年,初版
《無慚尺布裹頭歸 : 徐復觀最後日記》,台北:允晨,一九八七年。
《徐復觀文存》,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九一年。
《徐復觀家書精選》,台北 : 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九三年。
《徐復觀雜文補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李明輝,黎漢基編:二○○一年,第一冊~第六冊。
《徐復觀家書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曹永洋,黎漢基編,二○○一年。
《詩的原理》,(日)荻原朔太朗著, 徐復觀譯,台北:學生書局,一九八九年,修訂三版。
《中國人之思惟方法》,(日)中村元著,徐復觀譯。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一年。
二、古籍
《周易.尚書》,清代,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藍燈,覆印本。未註日期。
《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台北,宏業書局,一九九○年再版。
《前漢書》,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清,錢大昕考異。台北,新文豐,一九七五年。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清,錢大昭補表;清,錢大昕考異。台北:新文豐,一九七五年。
《三國志》,西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清,錢大昕考異;民國,盧弼集解。台北:新文豐,一九七五年。
《新編諸子集成》一~八冊,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九一年五月新五版。
三、現代專著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一八六八-一九一九)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臺北市:時報,1985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市:聯經,2003年。
王佐書,《中國文化戰略與安全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中島利郎,《一九三〇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 年,初版。
毛澤東著;姜義華編,《毛澤東著作選》,北京市: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
毛子水,《子水文存》,台北市:文星,1963年。
天兒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臺北市:草根,2001年。
丘慧芬,《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 : 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市:允晨
文化,臺北市:允晨文化,2005年。
丘為君等編,《臺灣學生運動 1949-1979》,臺北縣:稻鄉,2003年。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三民,1995年。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1992年。初版。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1995年。再版。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2007年。二版.
余英時,《未盡的才情 : 從<<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臺北市:聯經, 2007年。
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臺北市:三民,2004年。二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市:聯經,1999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古代篇》,台北市:聯經,1980年。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台北市:聯經,1984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市 : 允晨文化,2004年。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 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總論》,台北市 : 時報文化, 1984年。
余英時,《民主與兩岸動向》,台北市 : 三民, 1993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美國紐澤西州] : 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6年。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市 : 時報文化,2007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 : 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硏究》,台北市 : 華世,1980年,台二版。
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 : 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臺北市 : 聯經,2004年。
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台北市 : 時報文化,1986年。
余英時等著,《五四新論 : 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臺北:聯經,1999年。
李怡,《知識分子與中國》,台北市:遠流,1989年。
李澤厚,林毓生等著,《五四 : 多元的反思》,台北市:風雲時代,1989年。
李世家,《近期台灣哲學》,臺北市:林鬱出版,1992年初版。
李筱峰,《進出歷史》,台北:稻香,1992年。
沈清松,《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臺北市:臺灣商務,2001年。
何卓恩,《殷海光與近代中囯自由主義》,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第一
版。
林安梧,《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臺北市:文海基金會,1996年初版。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市:臺原出版發行,1993年。
林毓生,《殷海光與林毓生書信錄》,台北市:獅谷,1981年。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台北市:桂冠,1989年。
周策縱,《五四與中國》,台北市:時報,1979年。
屈萬里,《屈萬里先生文存》,台北市:聯經,1985年。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年,1~29冊。
韋正通,《自由民主的思想與文化》,臺北市:自立晚報,1990年第一版。
韋政通,《思想的貧困》,台北市:東大,1985年。
韋政通,《思想的探險》,台北市:正中,1994年。
胡適,《胡適文集》,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胡適論學近著》,上海:商務,1935年。
段承璞,《台灣戰後經濟》,台北市:人間,1992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八年。
殷海光,《怎樣判別是非》,臺北市:文星,1962年,再版。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市:桂冠,1988年。
馬繼森,《外交部文革紀實》,香港:中文大學出版;[臺北市]:臺灣商務總代理, 2003年。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1~30冊,台北市:學生,1991年。
莊萬壽,《台灣的文學》,台北: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年第一版。
莊萬壽,《台灣文化論 : 主體性之建構》,臺北市 : 玉山社出版 ,2003年。
莊萬壽,《中國論》,台北市 : 玉山社出版,1996年。
莊萬壽,《台灣論》,台北市:玉山社出版,1996年。
莊萬壽,《史通通論》,台北:萬卷樓,2009年。
莊萬壽主編,《臺灣獨立的理論與歷史》,臺北市 : 前衛出版,2002年。
章清,《"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第一版。
陳序經,《中國文化的出路》,台北市:牧童,1977年。
陳序經,《文化學槪觀》,[上海]:商務,1947年。
陳勝長,《考證與反思》,台北市:東大,1995年。
陳鼓應,《容忍與瞭解》,臺北市:環宇,1971年。
陳鼓應,《言論廣場》,臺北市:遠景,1979年,三版。
陳海文,《啓蒙論 : 社會學與中國文化啓蒙》,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台北市:里仁,1979年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市:遠景,1978年。
陶希聖,《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台北市:全民,1955年。
郭齊勇,《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市:遠流,1990年。
張忠棟,《胡適.雷震.殷海光 : 自由主義人物畫像》,臺北市:自立晚報,1990
年第一版。
張忠棟等人,《什麼是自由主義》,臺北市:唐山,1999年,初版。
張漱菡,《胡秋原傳 : 直心巨筆一書生》,台北市:皇冠,1988年。
張富美編,《台灣問題討論集 : 台灣現狀與台灣前途》,台北市:前衛,1989年。
張君勱, 丁文江等著,《科學與人生觀 : 科學與玄學論戰集》,台北市:問學,1977年。
勞思光,《歷史之懲罰》,台北:風雲出版社,1993年。
黃樸民,《董仲舒與新儒學》,台北市:文津,1992年。
黃克劍,周勤著,《寂寞中的復興 : 論當代新儒家》,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
黃國昌,《「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臺北市:五南,1995年。
黃俊傑,《戰後臺灣的教育與思想》,台北市:東大出版,三民,1993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市: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年。
黃俊傑,《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臺北市: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台北市:東大出版,1983年。
黃俊傑,《儒學與現代臺灣》,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黃俊傑,《光復初期的臺灣 : 思想與文化的轉型》,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黃俊傑,《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市 : 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 : 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市:正中,2000年。
曾品滄, 許瑞浩訪問;曾品滄記錄,《一九六〇年代的獨立運動 : 全國靑年團結促進會事件訪談錄》,臺北縣:國史館,2004年。
楊祖漢主編,《儒學與當今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萬麗鵑編註;潘光哲校對,《萬山不許一溪奔 : 胡適雷震來往書信選集》,臺北市: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2001年。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市:晨星發行,2000年。
趙岡, 陳鍾毅同著,《紅樓夢硏究新編》,台北市:聯經,1975年。
廖仁義,《異端觀點 : 戰後臺灣文化霸權的批判》,台北市:桂冠,1990年。
鄭明娳,《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初版。
黎漢基,《殷海光思想硏究 : 由五四到戰後臺灣,一九一九-一九六九》,臺北市: 正中,2000年,台初版。
劉述先,《當代中國哲學論-問題篇》,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6年。
蔣為文,《語言、文學kap台灣國家再想像》,臺南市:成大,2007年。
鄭家棟,《斷裂中的傳統 : 信念與理性之間》,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鄭家棟,《當代新儒學論衡》,台北市:桂冠,1995年。
歐陽哲生編,《胡適學朮文化隨筆》,北京市:中國靑年出版社出版,1996年。
潘重規,《紅學六十年》,台北市:三民,1991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1~54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稻香,1996年。
戴國煇,《台灣結與中國結 : 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台北市:遠流,1994年。
瞿海源等著,《自由主義的發展及問題 : 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硏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桂冠,2002年初版。
蘇瑞鏘,《戰後臺灣組黨運動的濫觴 : 「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臺北縣:稻鄉,2005年。
蘇瑞鏘,《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 : 傅正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臺北市:前衛,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