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石麗雯 Li-Wen Shih |
---|---|
論文名稱: |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高成就學生課外閱讀與寫作經驗之研究 A Study on Writing Examinations of High-Achieving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and Writing Experience of in Basic Competency Test of Junior School |
指導教授: |
吳美美
Wu, Mei-M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課外閱讀 、寫作活動 、詮釋現象學 |
英文關鍵詞: | extensive reading, writing activity,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9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寫作能力是國語文領域培養的重點,也是各學科領域學習的必要基礎。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加考寫作測驗,此入學考試的變革,讓國中生的寫作和教學變得很重要。本研究期望瞭解在寫作測驗中,被評定為高成就的學生,他們在國中時期寫作活動有哪些的經驗面向?同時,在許多文獻中指出,課外閱讀對寫作表現,可能有影響,這樣的看法是否適用於基測寫作測驗中獲得肯定的同學呢?這一群背景共通性的學生,他們的課外閱讀有何現象,值得瞭解呢?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中的詮釋現象為理論基礎,用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盼能更深層理解寫作測驗高成就學生的想法。並以半結構訪談法進行,以訪談題綱為本,針對訪談中出現的問題與疑惑進行追問,以獲得更豐富語料。受訪樣本為立意取樣,訪問九十七及九十八學年度獲得寫作測驗滿級分十一位同學,訪談過程錄音並繕打逐字稿,進行理解與分析,以詮釋寫作測驗高成就學生課外閱讀與寫作活動的經驗本質與其深層意義。
研究發現在課外閱讀經驗方面,其動機為內在動機驅策;課外閱讀內容呈現各異其趣、獨愛紙本的趨勢;至於如何從事課外閱讀,則表現善用時間、完整、重覆與檢視閱讀等情況;重要的他人與外在環境是讓受訪學生感受可能改變其課外閱讀的現象。關於寫作經驗,研究結果發現,寫作對高成就學生而言,是一種結合多重能力的知識內化歷程,寫作對其具有蛻變、會意與記錄的生活意義,同時寫作測驗高成就學生的寫作,可能受到與老師、同儕互動及自己對寫作的練習等現象關聯最大;在課外閱讀與寫作表現的部分,生活經驗仍是寫作的關鍵,課外閱讀與寫作表現間則有增益與檢視的意義展現。
基於上述之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教師、圖書館及家長,甚至是有意提升自身閱讀與寫作程度學生,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言,期盼對相關實務與研究領域有所助益。
As writing test is added in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change of entrance examination makes writing become very important. Writing ability is not only emphasized in the training of Chinese language area, but also is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in the learning of each subject area.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what is the experience orientation shown in writing activity of those who are classified as high-achieving students in writing test, when they are in the period of junior high School. Meanwhile, as it is indicated in many literatures that extensive reading experiences may have influence in writing performance, is this opinion suitable for those who are classified as high-achieving students in the writing test of Basic Competence Test? Therefore, for these students who have the same background and commonality, their extensive reading appears what kind of phenomenon, which is worthy of share.
The study uses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theoretical basis, collects materials in the way of depth interview, and expect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opinions of high-achieving students in writing test. Based on interview outline, the interview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way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questions and doubts that occurred in the interviews were made a detailed inquiry, so as to obtain more abundant linguistic data. Interview sampling adopts purposive sampling, in total 11 students who won full-degree scores in 2008 and 2009 writing tests were interviewed. Those interviews were recorded and typed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so as to explain the experience nature and deep meaning of high-achieving students’ extensive reading and writing activity.
The study found that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experience has been driven by intrinsic motivation; the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content shows a trend of various interests and being fond of papers. As for how to engage in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there are circumstances such as good use of time on reading, complete reading, repeated reading and text review etc. Significant others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made the students surveyed probably change the phenomenon of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Concerning writing experience, the study results showed, for high-achieving students, writing is a process of knowledge engraved into brain where multiple capabilities were combined and is a transmutation, an understanding and recording on life meaning. Meanwhile, writing examinations for high-achieving student has maximum association with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among the same generation and self writing practices. Life experience remains critical for writing in section of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Consequently,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is a supplement to writing performance. Conversely, it will be a feedback.
On the basis of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made a specific suggestion aiming at schools, teachers, libraries and parents, even students who want an improvement on self reading and writing capabil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 looking forward to helping related practices and studies.
一、 中文部分
中文維基百科(2009)。2009年6月10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6%B1%E8%AE%80&variant=zh-tw
中時新聞資料庫(2008)。2010年3月11日,取自http://vip.tol.com.tw/CT_NS/ctsearch.aspx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8)。閱讀,動起來。台北:天下雜誌。
方子華(2004)。國小學生家庭閱讀活動、學校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屏東。
方鄒珍(2006)。「創作性戲劇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七年級學生寫作能力、寫作興趣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論文。未出版,台北。
毛威麟(2006)。關懷與紀實-在生活與創作之間的思考。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東。
王力行(2009)。閱讀,讓難關攻無不克。遠見雜誌,281,頁30。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京山、邢素麗(主編)(1998)。中小學圖書館讀者研究與讀者服務。北京:北京圖書館。
王昭月(2007)。高雄市高中生課外閱讀行為之研究-以高雄中學與高雄女中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昭琪、蕭文(2007)。國中生之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生活科學學報,11,頁1-31。
王美音、楊子江(譯)(1997)。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著。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apany,1995)。台北:遠流。
王彩鸝(2009)。部落格糾眾嗆聲 學童網路搞幫派。聯合晚報,A02版。
王慧敏(2004)。章法在國小三年級寫作教學之應用:以並列、凡目、今昔三種章法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班。未出版,花蓮。
古秀梅(2005)。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閱讀行為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田本娜(1995)。小學閱讀教學的基本原理。載於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3-240),台東:國立台東師院語教系。
石美倫(譯)(2002)。史蒂芬‧金著。史蒂芬‧金談寫作。台北:商周。
成英姝 (2008)。好作品就是你的老師。載於李濰美(主編)就是愛寫作,(頁28-35)。台北:時報。
朱天衣(2008)。廣泛閱讀持之以恆的書寫。載於李濰美(主編)就是愛寫作,(頁48-54)。台北:時報。
朱耘(譯)(2009)。A. Lamott著。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台北:晴天。
江有(2004)。桃園縣國中生課外閱讀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相關暨差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琦瑜(2007)。從寫作啟動新一波學習革命。載於何琦瑜、吳毓珍(合著),教出寫作力(頁3-7)。台北市:天下雜誌。
何琦瑜、吳毓珍(2007)。教出寫作力。台北:天下雜誌。
何琦瑜、李佩芬(2009)。國中,亟需灌溉的閱讀荒原。親子天下,09,頁42–46。
吳怡靜(2007)。搶救被忽略的寫作力。載於何琦瑜、吳毓珍(合著),教出寫作力(頁14-22)。台北:天下雜誌。
吳芝儀、李鳳儒(譯)(1995)。M. Q. Patton。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雨潔(2006)。由看圖作文評量國小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當(2007)。閱讀是培養寫作能力的泉源。幼獅少年,351,頁65-68。
吳憲昌(2004)。台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語文背景、閱讀行為與心得寫作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錦勳(2007)。越寫,越聰明。商業週刊,1012期,頁84-92。
呂芸樺(2005)。網路超文本的閱讀理解歷程之探討。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美燕(2007)。高雄市五福國中國文教師社群自編作文教材實施成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
呂慶書(2005)。從林志玲到郭台銘~將閱讀企業家傳記導入高中生活科技教學。生活科技教育。38卷7 期,頁75-87。
宋曜廷、劉佩雲、簡馨瑩(2003)。閱讀動機量表的修訂及相關因素研究。測驗學刊,50卷1期,47-71。
李玉梅(譯)(2009)。Krashen,S.D.著。閱讀的力量。台北:心理。
李佩芬、李宜蓁(2009)。孩子已上國中,卻未養成閱讀習慣,還能補救嗎?。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5,頁178。
李欣如(2007)。話題充電站─年輕族群 不能被出版遺忘。書香遠傳,46,頁12-15。
李素足(1998)。台中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瑟(2002)。澳洲不用課本,培養一流公民。天下雜誌,263,72-78。
沈清松(1985)。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
阮綠茵、林益群(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行為與學業成績相關性之研究。教育社會學通訊,68,12-23。
周何(2004)。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
周姚萍(2006)。寫作,一種最美好的生活習慣。小作家。150。頁04-08。
周慧菁(2004)。用閱讀搭一座希望之橋。天下雜誌。299。頁。
周慧菁(2007)。因為寫作真的很重要。載於何琦瑜、吳毓珍(合著),教出寫作力(頁83-94)。台北:天下雜誌。
岳修平(譯)(1998)。E. D. Gagné,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著。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
林玉珮(2007)。閱讀寫作 帶動校園學習革命。載於何琦瑜、吳毓珍(合著),教出寫作力(頁244-253)。台北:天下雜誌。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秀娟(2000)。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和閱讀行為之影響。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芝(2005a)。漫卷詩書:伴你我成長的現代作家。台北:正中。
林芝(2005b)。妙筆生花:伴你我成長的現代作家。台北:正中。
林建平(1995)。國小學童的閱讀動機、理解策略與閱讀成就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期,267-294。
林珊如、劉應琳(2003)。從詮釋現象學的觀點看愛書人之休閒閱讀經驗。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1,21-36。
林美青(2008)。老師行,爸媽也行。師有月刊,494。頁84-87。
林倖妃(2008,6月20日)。課業重、沒前途 3成國中生 上網虛擬人生。中國時報,C4 版。
林基興(2005)。閱讀力-收集、解讀、思考、判斷能力的源頭。台北:圓神。
林婉君(2004)。國中生課外閱讀之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照蘭(2009)。深耕範文閱讀 輕鬆模擬寫作。國文天地,24(10)=286。61-70。
林寶貴、錡寶香(2000)。語言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主編。
施並宏(2005)。情境教學論在國小作文教學的實踐與省思-以竹北市光明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施頂清(1999)。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對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的效果比較考驗。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2:培養Super小讀者。台北:天下雜誌。
洪月女(譯)(1998)。K.Goodman著。談閱讀。台北:心理。
洪瑞雲、吳庭瑜(2000)。以知識重建觀點來看後見之明。應用心理研究,6期。1-8。
洪蘭(2003)。活化大腦,激發創造力。載於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台北:天下雜誌。
紀淑琴(1997)。思考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寫作能力、後設認知、批判思考及創造思考影響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名霞(2006)。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台北:金名。
胡秀蘭(2005)。台南縣高中職生閱讀興趣調查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南。
凌靖如(2007)。基測作文如何拿六級分?載於何琦瑜、吳毓珍(合著),教出寫作力(頁95-99)。台北:天下雜誌。
唐諾(2005)。閱讀的故事。台北:INK印刻。
徐宗國(譯)(1997)。Strauss, A. & Corbin,J.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徐明珠(2008)。成語之應用與寫作技巧。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智庫,教文(評) 097-031號。2009年6月14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4330
郝明義(2007)。越讀者。台北:網路與書。
郝明義、朱衣(譯)(2003) J. A. Mortimer, & C. Va Doren。如何閱讀一本書。台北:臺灣商務
郝譽翔(2008,5月21日)。文彩前輩開講。中國時報,E8版。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頁517-576)。台北:學富。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Van Manen M.著。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嘉義:濤石。
涂亞鳳(2006)。心智繪圖寫作教學法對國中生語文創造力及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涂芝嘉(2001)。國小三年級國語科讀寫結合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丫丫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康杏如(2006)。具心理困擾之實習教師的生活經驗探究:以三位修畢教育實習者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台北。
張必隱(1992)。閱讀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張怡婷(2002)。個人認知風格、班級閱讀環境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張曼娟 (2008)。懷抱熱情悠游文學海洋。載於李濰美(主編)就是愛寫作,(頁109-115)。台北:時報。
張新仁 (2004a)。台灣地區寫作研究之回顧與展望。載於單文經(主編),課程與教學新論,(頁245-307)。台北:心理。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張新仁(2004b)。 寫作的認知歷程研究:跨教育階段別、不同寫作能力的學生在不同寫作文體上的寫作歷程和寫作表現(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NSC93-2413- H-017-014.
張瀞文(2009)。給他時間和書,從晨讀開始。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5,頁80-83
教育部 (2005)。九十五年國民中學學生寫作測驗試辦實施方案。2009年6月17日取自
http://www.bctest.ntnu.edu.tw/writing/writing_plan.pdf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2009)。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2009年6月17日取自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E%5C&pieceLen=50&fld=1&cat=&ukey=-1867120492&serial=1&recNo=37&op=f&imgFont=1
畢恆達(2007)。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莊淑娥(2005)。五年級讀寫結合之教學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雅雯(2002)。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閱讀漫畫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國小為例。南華大學。未出版,嘉義。
許素梅(2000)。加強閱讀指導,提升資訊運用能力。師友,400,79-83。
許智傑(2006)。材料作文教學與寫作同儕評量對培養國中學生寫作能力之成效。國立臺 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東斌(2001)。成功者如是說。台北:建宏。
郭祖珮(2002)。高層思考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非傳統作文寫作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翠秀(2007)。閱讀教學與國民小學學童閱讀動機及行為的關係:以2005年PIRLS資料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桃園。
郭靜晃(2006)。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洪葉文化。
陳玉芳(2000)。夏丏尊、葉聖陶讀寫理論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佳釧(2008)。「感、思、說、寫、享」提早寫作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佩慈(1996)。成人閱讀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圖書館永春分館讀者為例。圖書與資訊學刊,18,41-61。
陳明來(2001)。台北市公立國中生課外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明琤(2005)。以線上新聞閱讀教學提升國中生閱讀理解及後設認知能力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
陳昭儀、黃欣怡(2005)。傑出文學家創作歷程之探討。發表於教育部、政治大學主辦之「2005年第三屆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A4-03 pp.1-9),台北。
陳柔縉(2008)。感受字句間傳達的律動。載於李濰美(主編)就是愛寫作,(頁92-99)。台北:時報。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5-49)。高雄:麗文文化。
陳美芳、謝佳男、黃楷茹(2007)。影響高中優秀學生寫作表現的因素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卷3期,63-86。
陳珈合(2005)。走進文化的讀書味兒-「讀經自學兒童」閱讀動機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陳智華(2009,4月25日)。周益忠:閱讀七層次 讀書最樂。聯合報,C3版。
陳瑋婷(2004)。自我調整寫作策略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寫作能力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鳳如(2000)。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教與學。學生輔導。62,20-29
陳鳳如(2003)。不同寫作能力的國中生在寫作歷程與讀者覺察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師院學報,16(1),63-88。
陳鳳如(2007)。國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學習潛能評估之分析研究。師大學報。52(2),73-94。
陳麗君(2006)。閱讀在臺灣.春風舞書香。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訊,15卷1/2期,7-9。
陳鑫(1986)。國語科教學研究。屏東:省立屏東師範專科學校。
章五奇(2005)。國小中高年級作文教學問題之探討。中小學國文作文教學理論與實務 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曾啟瑞(2008)。國小學童寫作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曾慧禎(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寫作歷程中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曾瀞瑤、高美齡(譯)(2001)。史蒂芬‧金著。寫作-我的作家生涯。台北:商周。
馮秋萍(1997)。臺灣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兒童課外閱讀行為:以國立政治大學附設實驗學校為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光雄等(譯) (2001)。R.C. Bogdan, & S.K.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台北:濤石。
黃秀文(1999)。不同寫作程度學生在過程寫作教學中的發展情形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5,1-27。
黃育君(1998)。青少年閱讀行為與公共圖書館服務探討:以雲林縣立文化中心圖書館閱覽室青少年讀者為例。圖書資訊學,1998(8), 54-78。
黃春貴(2001)。寫作教學與思考訓諫。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4),51-59。
黃郁婷(2006)。國中學生文化資本、同儕互動及內化判準對寫作動機與作文品質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淑清(1998),以方法論的觀點來看深度訪談研究法,輔導季刊:34卷第1 期,39-45。
黃錦綿(2004)。高雄市立圖書館閱讀服務品質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黃馨儀(2002)。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量表之編製與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長苓(2000)。質性研究工作坊系列一:訪談法(1)。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6,2-7。
楊裕貿(1995)。臺灣省中部四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童之應用文寫作能力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曉雯(1996)。高中生閱讀行為研究: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為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媜婷(2008)。國小高年級友誼主題兒童小說閱讀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麗萍(2007)。苗栗縣國中生課外閱讀行為之研究。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苗栗。
廖彩燕(2006)。提升國中生作文能力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
趙永芬(譯)(2003)。蘿拉‧羅伯著。中學生閱讀策略。台北:天衛文化。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等(2003)。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台北:天下雜誌。
齊藤孝(2006)。提問力-3分鐘擄獲人心的溝通術。台北:如何。
劉安訓(2003)。台北縣國小推展兒童閱讀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劉紹廷(2003)。一位小學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歷程之研究:以修辭、句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潘麗珠(2008)。閱讀的策略。台北:商周。
蔡純瓊(2008)。網路語言對國中生寫作能力之影響-以高雄市翠屏國中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榮昌(1979)。作文教學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慧美(2005)。國中生課外閱讀行為與經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蔡慧美(2008)。整合大量閱讀與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
談麗梅(2002)。兒童閱讀運動中教師推行信念、學校策略與兒童閱讀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博貞(1996)。寫作修改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寫作修改表現、寫作修改能力、寫作品質和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南。
鄭博貞(2003)。作文教學革新。台南,漢風。
鄭慧婷(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科學類課外書籍興趣與「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鄧曉芒(譯)(2004)。I. Kant著。判斷力批判。台北:聯經。
賴淑賢(1999)。「公共圖書館兒童青少年服務」。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6(4),32-40。
薛荷玉(2009,6月4日)。連結手與我,作文滿分多。聯合報,A03版。
謝玉玲(2007)。「道德媳婦」的當代生活實踐:女性代間照護處境之經驗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謝金美(2008)。閱讀與寫作。高雄:麗文文化。
謝彩瑤(2001)。臺東師院學生課外閱讀行為調查研究。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東。
謝英玲(2009)。繪本引導式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台北。
鍾添騰(2002)。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教學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3(4),16-38。
鍾肇政(2000)。台灣文學十講。台北:前衛。
韓良憶(譯)(2002)。N. Goldberg著。心靈寫作。台北:心靈工坊。
簡蕙宜(2006)。基測寫作的思維鍛鍊。國文天地,264,頁28-35。
叢秀梅(2006)。閱讀輔助文章在國小三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應用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美鳳(2002)。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嚴平(譯)(1992) R. E. Palmer著。詮釋學(Hermeneutics)。台北:桂冠。
嚴媚玲(1999)。大學生的閱讀活動與其管道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勤惠(2006)。以文學作品進行國中生閱讀與討論教學之行動研究-性別學習優勢觀點。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
蘇蘅(1994)。青少年閱讀漫畫動機與行為之研究。新聞學研究,第48集,123-145。
二、西文部分
Baker, L., & Wigfied, A.(1999). Dimens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and their relations to reading activity and reading achievement.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34,452-457.
Csikszentmihalyi, M.(1991). 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New York:HaperPerennial
Flower, L., & Hayes, J. R.(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 365-387.
Flower, L., & Hayes, J. R.(1983). Uncovering 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An introduction to protocol analysis. In P. Mosenthal, L. Tamor, & S. A. Wairnsley (Eds.),Research on writ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 N. Y.: Long man.
Flower, L., & Hayes, J. R.(1986). Writing research and the writer. American Psychologist,41(10),1106-1113.
Gambrell, L. B.(1996). 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50:1,14-25.
Gough, P. B.(1972). One second of reading.In J. F. Kavanagh & I.G.Matting(Eds),Language by ear and eye.Cambridge:MIT Press.
Goodman, K.S.(1967).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6(4), 126-135.
Graham, S. & Weiner, B. (1996). Theories and principle of motivation.In D. C. Berliner & R. C. Calfee(Eds.),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pp.63-84).Simon & Schuster MacMillian.
Hatt, F. (1976). What does the reader want.The reading proces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London: Clive Bingley.
Hayes, J. R. (1996). A New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ognition and Affect in Writing. In C. M. Levy, & S. Ransdell (Eds.), The Science of Writing: Theories, Method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Applications. Mahwah, N. J.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umman, H. A.(1990). ”Reading,”in 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 Chicago : World Book,1990,109.
Juel, C. (1988).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54 children from first through fourth gra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 437-447.
Kintsch, W. (1998). Comprehension: A paradigm for cogn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gum, S. E., & Krashen, S. D. (1972).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a composition program. Los Alamitors, Cal.: Southwest Regional Laborator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RIC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08239)
Mellon, C. A.(1987). Teenagers do read: what rural youth say about leisure reading. School Library journal, 33(6), 27-30.
Mellon, C. A.(1992). It’s the best thing in the world: Rural children talk about reading. School Library Journal, 38(8), 37-40.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W.L.Crabtree & B.F.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3-28.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ystrand, M.(1989). A social-interactive model of writing.Written Communication,6(1), 66-85.
Nystrand, M., & Himley, M. (1984). Written text as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23(3), 198-207.
Rohman, D. G.(1965). Prewriting, the stage of discovery in the writing proces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7, 165-171.
Roth, R. G. (1987). The evolving audience: Alternatives to audience a accommodation.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8, 47-55.
Scardamalia, M., & Bereiter, C.(1986), Knowledge telling and knowledge transforming in Written composition, In Rosenberg, S. (Ed.), Advances in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Vo.2: Reading, Writing, and Language learning, 142-175, New York: Cambridge Uuiversity Press.
Smart Girl(2009).Teen Read Weekly Survey: Reading Habits,Respondent Behavior and Opinion. Retrieved 2009.06.13,from http://www.smartgirl.org/speakout/archives/trw1999/trwreadinghabits.html
Vygotsky, L. S. (1978).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 L. S. (1986). Thought and language (A. Kozulin, Ed.). Cambridge, M.A.: MIT Press.
White, S.,& Kapinus, B. (1994).1994 NAEP Assessment in Reading.Focus On NAEP,1(1).
Whitehead, R. J.(1984). A Guide to Selecting Books for Children.New Jersey:Scarecrow Press.139-262.
Wicks, J.(1995). Patterns of Reading among Teenage boys :The Reading Habits and Book Preferences of 13-15-year-old boys . New Library World 96: 1122(1995):14.
Wigfield, A. (1997). Reading motivation: A domain-specific approach to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2,59-68.
Yarrow, F., & Topping, K. J.(2001). Collaborative writing: The effects of metacognitive prompting and structured peer interaction.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26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