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俊靚
Chun-Ching Wu
論文名稱: 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以竹山鎮國民中小學為例
Research on Sharing of School Buildings and Community Resources:A Case Study of Chu-shan Junior and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 黃世孟
Huang, Shi-M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9
中文關鍵詞: 學校建築社區資源資源共享
英文關鍵詞: school building, community resources, resources shar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46下載:10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為主題,研究以竹山鎮國民中小學與社區為研究對象,採用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法。根據研究發現,得到以下結論:
    一、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的現況:
    (一)鄉村型的學校,較常使用社區自然資源,城鎮型的學校,較常使用社區的人為設施與人力資源。
    (二)鄉村型與城鎮型的社區,都最常使用學校的室外運動休閒設施。
    (三)城鎮型社區使用學校設施頻率高於鄉村型社區,鄉村型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主要建立在學校或社區的大型活動。
    (四)鄉村型與城鎮型的學校,都致力在結合學校與社區資源。
    二、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的問題:
    (一)鄉村型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的問題包括社區資源簡陋缺乏、社區居民對資源共享的觀念不足與社區人口外流嚴重;城鎮型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的問題包括校方安全衛生顧慮與校方能力意願問題。
    (二)學校領導人與社區的公共關係,在鄉村型社區是影響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的關鍵因素。
    三、學校與社區對資源共享的空間需求:
    (一)鄉村型與城鎮型社區對學校的空間需求都不高。
    (二)鄉村型與城鎮型學校都希望社區能提供與學生學習有關的空間設施。
    四、鄉村型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的策略:
    (一)強化社區自然與產業資源融入學校教育。
    (二)建立以學校教學活動為主軸的社區發展活動。
    (三)小型學校功能轉型與硬體設施多目標使用。
    五、城鎮型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的策略:
    (一)強化社區人力、產業與公共設施資源融入學校教育。
    (二)建立學校教學活動與社區活動的連結。
    (三)健全學校設施租借與管理的制度。
    根據研究發現,提供幾點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參考:
    一、對鄉鎮學校的建議
    (一)建議學校購置交通車。
    (二)落實學校設施的規劃與管理。
    (三)增加學校人員資源共享的觀念與能力。
    (四)學校依社區資源發展不同特色。
    (五)加強都市、城鎮與鄉村學校的交流。
    二、對政府單位的建議
    (一)建立鄉鎮社區人口回流與產業升級的配套措施。
    (二)配合財團法人或公益團體等加速推動社區總體營造。
    (三)增加學校閒置空間設施的再利用與多用途使用。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haring of school buildings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The junior and elementary schools with communities in Chu-shan are the target in the research. The study includes three ways to research: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ary analysis. According to research discoveries, the study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sharing situations regarding school buildings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a. Rural schools use more natural resources. Town schools use more man-made facilities and human resources.
    b. No matter what kind of community it is, outdoor sports facilities in schools are used more often.
    c. Town communities use school facilities more often than rural communities. The resource sharing of rural schools with communities lies in large activities held by schools or communities.
    d. Rural schools and town schools both do their best to connect schools with community resources.
    2. The disadvantages produced by the sharing regarding school buildings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are as follows:
    a. The problems in rural schools mainly come from the communities, including inadequate community resources, lack of the sense of resource sharing, and a more serious outflow of residents in rural communities. The problems in town schools mainly come from the schools, including the consideration of school safety and hygiene, and the willingness with ability of school educators.
    b. The main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share of schools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in rural communities are the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of school leaders and communities.
    3. The space demand of resources shared by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a. Rural and town communities have less need of space facilities.
    b. Rural and town schools all hope community can provide space facilities related to students’ learning.
    4. The strategies of resources shared by rural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a. To combine school’s education with natural and industry resources.
    b. To establish community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school’s teaching activities.
    c. The function of small schools transforming and multi-purpose usage of school space facilities.
    5. The strategies of resources shared by tow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a. To combine school’s education with the resource of human, industry, and public facilities.
    b. To make a connection of teaching and community activities.
    c. To make a complete system of school’s lend-lease and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study reach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Suggestions for rural and town schools:
    a. Purchase school buses.
    b. Implement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 facilities.
    c. Advance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about the resource sharing to the staff.
    d. Develop into characteristic school according to community resources.
    e. Increase the interchange of urban school, town schools, and rural schools.
    2.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a. Take related steps to encourage the migration to rural or town communities and to promote the production.
    b. Cooperate with the public welfare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o do community empowering.
    c. Put idle facilities in schools to reuse and multi-purpose usag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學校建築提供社區共享的功能………………………… 11 第二節 社區資源提供學校共享的功能………………………… 23 第三節 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的相關作法………………… 34 第四節 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的可行策略…………………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81 第一節 研究對象………………………………………………… 83 第二節 研究工具………………………………………………… 95 第三節 實施程序………………………………………………… 96 第四節 資料處理………………………………………………… 9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01 第一節 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的現況……………………… 101 第二節 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的問題……………………… 123 第三節 學校與社區對資源共享的空間需求…………………… 132 第四節 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策略的檢驗………………… 136 第五節 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的可行策略………………… 1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7 第一節 結論……………………………………………………… 157 第二節 建議……………………………………………………… 166 參考文獻 …………………………………………………………… 175 一、中文部分 …………………………………………………… 175 二、英文部分 …………………………………………………… 179 附錄 ………………………………………………………………… 181 附錄一 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情形訪談大綱……………… 181 附錄二 社區居民使用學校設施情形觀察表…………………… 183 附錄三 文件分析資料…………………………………………… 184 附錄四 第一階段受訪人員資料與時間表……………………… 185 附錄五 第二階段受訪人員資料與時間表……………………… 186 附錄六 觀察對象與時間表……………………………………… 187 附錄七 訪談紀錄逐字稿………………………………………… 188 附錄八 竹山鎮國民中小學學校基本資料……………………… 229 附錄九 社區資源調查學習單舉隅……………………………… 248

    一、中文部分
    于宗先(1990)。台灣學校建築的時代觀。教育研究,13,13-17。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1995)。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王秀雲(1999)。社區學校與社區教師。教育資料與研究,27(6),27-30。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王貴瑛(2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學校義工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作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吳清山(1990)。學校環境與學校效能。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頁55-74)。台北:台灣書店。
    李政隆譯(1982)。谷口汎邦編:學校教育設施與環境的計劃。台北:大佳。
    李建興(1995)。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的堡壘。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9-16)。臺北:師大書苑。
    李 晶(2001a)。學校提供社區居民休閒活動場地及類型現況調查─以台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台灣教育,602,21-27。
    李 晶(2001b)。國小教師對休閒農場提供資源實施校外教學活動之評估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6(1),93-110。
    李麗日(1999)。論學校與社區的結合─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之角度觀之。社會科教育研究,4,183-203。
    余安邦、林民程、張經昆、陳烘玉、陳浙雲、郭照燕、劉台光、周遠祁、趙家誌(2002)。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台北:遠流。
    林友信(2001)。愛在社寮─社寮國小八十週年校慶特刊。南投:社寮國小。
    林啟峰(1988)。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校園開放問題之規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振春(1996)。社區學校化、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文化發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校化(頁155-194)。臺北:心理。
    林海清、陳彥文、洪淑惠、汪瓊嬌(2000)。學校建築與社區空間資源共享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頁269-303)。台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林進財(1998)。開放教育的變與辯。載於林偉人、林進財(主編):開放的學校規劃與經營(頁3-15)。台北:師大書苑。
    林偉人(1998)。校園與教室的空間規劃。載於林偉人、林進財(主編):開放的學校規劃與經營(頁17-37)。台北:師大書苑。
    林勝義(1995)。學校辦理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林瑞穗、林萬億(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林勤敏(1986)。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台北:五南。
    范琳珮(1995)。從社區發展需求探討國民小學校園開放與規劃─以幸安/和安、日新/建成、清江/奇岩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瑞雲(1997)。鄉土教育之實施與檢討─以台北市為例。載於楊思偉(主編):新教育實踐─開放教育、鄉土教育、田園教學之分析(頁73-92)。台北:師大書苑。
    南投縣政府(2001)。堅忍奮鬥:921大地震重建總報告。南投:作者。
    洪哲義(1997)。社區與學校。臺灣教育月刊,558,20-27。
    姜麗娟(1993)。中小學學校設施共享可行性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胡瓊福(1977)。由社區與學校之關係探討學校之空間組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徐震、林萬億(1986)。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徐薇(199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秦秀蘭(1997)。美國有效能學校經營的新鐘擺─社區參與。高雄:復文。
    許清俊(2001)。鄰里性文教設施週邊環境之形塑─台南市43所國民小學環境調查分析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永欽(2000)。邁向專業化、參與化、精緻化、卓越化的新世紀學校─談學校日。教師天地,108,31-37。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松鎰(1986)。從學校建築談校園倫理。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專題研究(頁477-492)。台北:台灣書店。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新松(19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經昆(2002)。學校社區化之理論與實務─以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碩玲(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鈿富(2001)。2000年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策論壇,4(1),1-27。
    張德永(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新時代。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165-196)。臺北:師大書苑。
    張德永(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終生學習的關聯與價值。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校化(頁195-222)。臺北:心理。
    陳其南(1999)。學校、社區與地方的教育學習體系的改革。中等教育,50(6),2-6。
    陳坤宏(2002)。地方文化、學校與社區─安平文化的個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浙雲(2001)。活用社區資源,深化課程內涵─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之理念與實施。研習資訊,18(1),7-17。
    陳慧玲(1990)。國民小學推展學校公共關係之理論與實務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蕙君(1998)。運用社區資源,充實學習內容。資優教育,67,28-31。
    陳賢舜(2000)。南投縣小型國民小學合併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連寬寬(1995)。田園教學與社區資源─故鄉的芬芳,教師天地,76,46-49。
    黃世孟(1993)。論學校建築的研究向度及課題。教師天地,63,2-6。
    黃世孟(2000)。開放教育學習環境之學校建築計畫課題。學校建築研究(頁47-62)。台北:建築情報。
    黃世孟、周鼎金(1997)。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學空間與附屬設施設置基準之調查研究。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黃世孟、周鼎金(1999)。台北市國民中學教學空間與附屬設施設置基準之調查研究。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黃世孟、李永展(1996)。國民學校與鄰近社區資源共享模式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世孟、曾漢珍(1990)。台灣地區學校建築研究之回顧與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頁19-53)。台北:台灣書店。
    黃世孟、曾漢珍(1995)。都市計畫學校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之檢討。都市與計畫,23,235-251。
    黃服賜(1995)。從都市規劃觀點探討小班小校化─學生人口成長管理、社區公共設施複合使用與土地資源規劃管理。教改通訊,13,27-28。
    黃煌雄、郭石吉與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
    黃鳳瑛(1997)。田園課程的教學策略。載於楊思偉(主編):新教育實踐─開放教育、鄉土教育、田園教學之分析(頁175-197)。台北:師大書苑。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湯梅英(1997)。學校社區化─舊觀念?新口號?。教育資料與研究,15,2-8。
    湯志民(1997)。台灣學校建築的發展和方向。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新世紀學校建築革新與展望(頁101-170)。台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1999)。校園文化與學校建築。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校園文化與學校建築(頁1-51)。台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00a)。學校空間革新的思維─「人─境」互動。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頁15-62)。台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00b)。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五南。
    湯志民、王馨敏(2000)。學校建築與社區空間資源共享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頁163-184)。台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曾漢珍(1991)。由整合性觀點探討國民學校學校建築規劃設計歷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理論與實務專題研究(頁83-114)。台北:台灣書店。
    曾漢珍(1994)。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規劃設計合理化之研究:以性統整合之觀點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漢珍(1999)。從學校組織與環境特性探討校園空間規劃設計理念與策略。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校園文化與學校建築(頁77-108)。台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台北:五南。
    楊如晶(1993)。台北縣國民中學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連祺(1996)。美國都市學校及其教室規劃新趨勢。研習資訊,13(4),55-66。
    葉國維(1999)。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園建築更新發展及參與過程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鄭熙彥(1994)。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蔡宏進(1989)。鄉村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瑞榮(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做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83-107)。臺北:師大書苑。
    歐金定(2000)。都市型社區小學之社會與空間計畫書研。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金青(1991)。台北市國民小學建築問題的探討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理論與實務專題研究(頁359-385)。台北:台灣書店。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1998). Design ideas for school of the 21st century.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70 (5), 18-30.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1999). What make an outstanding building.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72 (3), 16.
    Brubaker, C. W. (1998). Planning and designing schools. New York: McGraw-Hill.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DfEE) (1997). Education Action Zones. Retrieved visited January 20, 2001, from http://www.standards.dfee.gov.uk/eaz/
    zones_explained.
    Fanning, R. H., and Howey, C. E. (2000). The jewel of the community.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72 (5), 20-21.
    Johnson, F. K. (1996). Local government and school district:Maximizing use of capital and human resources. 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Faulty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erz, C., and Furman, G. (1997).Community and school :Promise & paradox.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arson, S. R. (1999). Transforming school into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
    Pearson, A. C. (1991). Making the Grade. Architectural Record, January, 91-93.
    Sergiovanni, T. J. (1994). Building community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
    Smylie, M. A., Crowson, R.L., Chou, V., and Levin, R. A. (1996). The principal and community-school connections in Chicago’s radical reform. In James G. Cibulka and William J. Kritek (eds.), Coordination among schoo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Prospects for educational reform.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