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蕙昀
Yang, Hui-Yun
論文名稱: 課外輔助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之運用─以「台灣歷史館」叢書為例
指導教授: 吳志鏗
Wu, Chih-K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台灣歷史館課外輔助教材文化主體性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1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歷史教育長久以來在國民黨政府黨國機器的主導下,失去文化的發言權,1997年國中《認識台灣》系列的教材實施後,以台灣為本位的歷史論述逐漸顯現。然而每經政權更迭,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大中國主義的歷史敘事觀點便又再度出現在教科書當中,青年學子始終未能正確的、全面的認知台灣歷史。延續兩年多的高中課綱微調案更加披露了問題的嚴重性,2015年起,台灣學界對於8月即將上路的新課綱表達強烈抗議,不滿程序違法以及罔顧台灣主體性,甚且嚴重扭曲史實。當教科書中台灣文化主體性的論述不足,如何善用其他較具系統性的課外教材做為輔助,相對顯得重要。「台灣歷史館」叢書是一套非常適宜做為社會學科的課外補充教材,尤其在台灣底層歷史的呈現上。它涵蓋了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生態、族群諸多層面,特別是對於教科書中時常忽略的日治時期在台從事研究學者有詳盡的介紹,真正能夠以台灣本位角度敘述台灣的歷來以往,能使教師不受教科書的侷限,自由運用於教學上。本文依文化學角度將「台灣歷史館」叢書歸類為豐富多彩的自然吟詠、常民文化的鄉土采風、「海角七號」之外─被遺忘的日治歷史以及休戚與共的本土關懷四個層面,析論叢書內容深具文化主體性的部分,並將叢書與可配合的國中社會領域及歷史科章節做教學融入的設計,同時針對現今國中教學現況擬定可供實施的策略,提供教師在教科書的既定內容之外,能夠有不同的補充教材選擇。希望經由本研究發揮拋磚引玉之效,使教師對於教材的選取及課程的設計上能有更多的發想,培育下一代養成認同土地,與台灣本土休戚與共的自尊自榮情感。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17 第二章 晨星出版社及「台灣歷史館」叢書的出版 19 第一節 晨星出版社的創辦理念及出版概況 20 第二節 「台灣歷史館」叢書的出版及其特色 30 第三章 「台灣歷史館」叢書中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展現 43 第一節 豐富多彩的自然吟詠 44 第二節 常民文化的鄉土采風 49 第三節 「海角七號」之外─被遺忘的日治歷史 68 第四節 休戚與共的本土關懷 81 第四章 「台灣歷史館」叢書融入國中台灣史教學 95 第一節 台灣歷史教育現況及課綱微調危機 95 第二節 「台灣歷史館」叢書融入歷史科教學 103 第三節 台灣歷史館叢書融入社會科主題式教學 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建議 131 徵引書目 133 附錄 144

    一、專書
    Benedict Anderson 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台北:時報,1999。
    Edward Said 著,梁永安譯,《文化與抵抗》,台北:立緒,2004。
    Laurence Eyton 著,董恆秀譯,《打破神話:台灣人的認同與國民黨殖民遺害》, 台北:玉山社,2004。
    Michel Foucault 著,余碧平譯,《主體解釋學》,上海:上海,2005。
    Tim Gresswell 著,王志宏、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
    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國家定位論壇》,台北:前衛,2009。
    石計生,《意識型態與台灣教科書》,台北:前衛,1995。
    吳文星,《《台灣通史》課程教材編纂計劃成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99。
    吳永華,《群鳥飛躍在蘭陽》,台中:晨星,1993。
    吳明益,《台灣自然寫作選》,台北:二魚,2003。
    吳錦發,《悲情的山林》,台中:晨星,1988。
    李永熾、李喬、莊萬壽、郭生玉編撰,《台灣主體性的建構》,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
    李咏吟、單文經,《教學原理》,台北:遠流,1997。
    李喬,〈台灣主體性的追尋〉,《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4。
    李喬,《文化.台灣文化.新國家》,高雄:春暉,2001。
    李筱峰,《台灣,我的選擇》,台北:玉山社,1995。
    杜正勝,《台灣心 台灣魂》,高雄:河畔,1998。
    杜正勝,《走過關鍵十年(1990-2000)》(上、下冊),台北:麥田,2000。
    林雙不,《最後的拜訪》,台北:紅樹林,1984。
    林寶山,《實用教學原理》,台北:心理,2003。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張炎憲、陳美容,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
    洪銘水,《台灣文學散論─傳統與現代》,台北:文津,1999。
    高雄市政府,《2003年打狗文學獎作品集》,高雄:春暉,2004。
    康原,《記憶》,台中:晨星,1986。
    康原,《港都的心靈律動》,台中:晨星,2013。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1986。
    張茂桂 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
    章綺霞,《追尋心靈原鄉─康原的鄉土書寫研究》,台中:晨星,2010。
    莊萬壽,〈台灣本土文化之理論建構〉,《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4。
    許南村 編,《《認識台灣》教科書評析》,台北:人間,1999。
    許毓峰,《解嚴前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台灣圖像》,台北:稻鄉,2007。
    陳水源,《台灣人應有的歷史觀》,台中:晨星,2011。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 一九二O~一九五O》,台北:遠流,2008。
    陳銘城、張國權等編著,《台灣兵影像故事》,台北:前衛,1997。
    陳儀深、林美容、葉海煙、林有土等著,《台灣的社會─從移民社會、多元文化到土地認同》,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
    陳憲明,《台灣的地理》,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臺灣史》,台北:五南,2003。
    楊青矗,《台灣意識對抗中國黨》,台北:敦理,2005。
    楊南郡,《台灣百年花火》,台北:玉山社,2002。
    楊南郡,《尋訪月亮腳印》,台中:晨星,1996。
    萬康仁,《蕭蕭年少遠》,台中:晨星,1984。
    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鄉,2001。
    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台北:稻鄉,
    2003。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 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
    戴寶村,《台灣島.台灣省.台灣國-歷史文化評論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 中心,1996。
    戴寶村、王峙萍,《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台北:玉山社,2004。
    薛化元、戴寶村、周美里,《台灣不是中國的-台灣國民的歷史》,台北:財團 法人群策會,2005。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慧,《多元文化教育》,台北:高等文化教育,2012。
    顏新珠,《打開新港人的相簿》,台北:遠流,1995。

    二、「台灣歷史館」叢書
    山崎柄根著、楊南郡譯,《鹿野忠雄》,台中:晨星,1999。
    中薗英助著、楊南郡譯,《鳥居龍藏》,台中:晨星,1998。
    史哲 主編,《港埔遺落的鹹味》,台中:晨星,2008。
    白棟樑,《平埔足跡》,台中:晨星,1997。
    吳永華,《台灣特有植物發現史》,台中:晨星,2006。
    吳永華,《台灣動物探險》,台中:晨星,2001。
    吳永華,《台灣森林探險》,台中:晨星,2003。
    吳永華,《台灣植物探險》,台中:晨星,1999。
    吳永華,《台灣歷史紀念物》,台中:晨星,2000。
    吳永華,《被遺忘的日籍台灣動物學者》,台中:晨星,1996。
    吳永華,《被遺忘的日籍台灣植物學者》,台中:晨星,1997。
    李展平,《長崎原爆-台灣醫生陳新賜.王文其歷險記》,台中:晨星,2012。
    李億勳,《紅毛港文化故事》,台中:晨星,2006。
    沼井鐵太郎著、吳永華譯,《台灣登山小史》,台中:晨星,1997。
    施福珍,《台灣囝仔歌一百年》,台中:晨星,2003。
    康原,《大師的視界─台灣》,台中:晨星,2007。
    康原,《台灣農村一百年》,台中:晨星,1999。
    陳玉峰,《認識台灣》,台中:晨星,1996。
    葉榮鐘,《少奇吟草》,台中:晨星,2001。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台中:晨星,2000。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台中:晨星,2000。
    葉榮鐘,《日據下近代台灣經濟金融發展史》,台中:晨星,2002。
    葉榮鐘,《半壁書齋隨筆》(上)(下),台中:晨星,2001。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2000。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台中:晨星,2002。
    葉榮鐘,《葉榮鐘年表》,台中:晨星,2002。
    葉榮鐘,《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晨星,2002。
    路寒袖 主編,《乍見城市之光》,台中:晨星,2007。
    路寒袖 主編,《為歷史的蒼茫打光》,台中:晨星,2006。
    路寒袖 主編,《散文高雄》,台中:晨星,2007。
    路寒袖 主編,《謬思最喜歡居住的城市:閱讀高雄城市文化館》,台中:晨星,
    2007。
    鈴木茂夫著、陳千武譯,《台灣處分一九四五》,台中:晨星,2003。
    鈴木茂夫著、陳千武譯,《最後的台灣總督府》,台中:晨星,2004。
    鄧相揚,《愛在福爾摩莎》,台中:晨星,2003。
    鄭安睎,《台灣最後祕境》,台中:晨星,2000。
    磯村生得著、李英茂譯,《少年上戰場》,台中:晨星,1998。
    磯村生得著、李英茂譯,《失落祖國的人》,台中:晨星,1996。
    藍博洲,《天未亮》,台中:晨星,2000。
    藍博洲,《紅色客家人》,台中:晨星,2003。
    藍博洲,《麥浪歌詠隊》,台中:晨星,2001。

    三、《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
    吳學明,《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9: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台北:日創社,2007。
    李筱峰,《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5:唐山看台灣-228 事件前後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證》,台北:日創社,2006。
    林昌華,《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2:來自遙遠的福爾摩沙》,台北:日創社,2006。
    陳君愷,《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3:狂飆的年代-1920 年代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台北:日創社,2006。
    詹素娟,《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7:舊文獻 新發現-台灣原住民歷史文獻解讀》,台北:日創社,2007。
    蔡錦堂,《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4: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2006。
    賴福順,《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8:鳥瞰清代台灣的開拓》,台北:日創社,2007。
    戴寶村,《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1:藍布衫 油紙傘-台灣客家歷史文化》,台北:日創社,2006。
    薛化元,《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10:台灣地位關係文書》,台北:日創社,2007。
    薛化元,《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6:自由化 民主化-台灣通往民主憲政的道路》,台北:日創社,2006。

    四、期刊論文
    王明珂,〈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105 期,1996.10,頁34-40。
    王前龍,〈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教科書中之國家認同論述》〉,《教育研究集刊》45 輯,2000.7,頁139-169。
    吳乃德,〈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第1 期,1996.7,頁5-39。
    吳豐維,〈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4,2007.1,頁63-78。
    杜正勝,〈鄉土史與歷史意識的建立〉,《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第3卷,第4期,1996。
    杜正勝,〈一個新史觀的誕生〉,《當代》,第120 期,1997.8.1,頁20-31。
    杜正勝,〈歷史教育的改造〉,《師鐸心聲》第四期,1995.6,頁1-4。
    沈松僑,〈召喚沉默的亡者:跨越國族歷史的界線〉,《思想》,第2 期,2006.6,頁75-92。
    沈松僑,〈江山如此多嬌-1930 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臺大歷史學報》37 期,2006.6,頁145-216。
    周婉窈,〈歷史的記憶與遺忘-「台籍日本兵」之戰爭經驗的省思〉,《當代》,第107 期,1995.3,頁34-49。
    周梁楷,〈大眾史學:人人都是史家〉,《當代》第206期,2004.10,頁18-26。
    周梁楷,〈影視史學與歷史思維-以「青少年次文化中的歷史圖像」為教學實例〉,《當代》第118期,1996.08,頁8-21。
    林玉茹,〈1945 年以來台灣學者台灣史研究的回顧-課題與研究趨勢的討論(1945~2000)〉,《臺灣史料研究》21,2003.9,頁2-33。
    張茂桂,〈評蕭阿勤及盧建榮書〉,《臺大社會學刊》29 期,2001.2,頁293-299。
    曹永和,〈台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台灣島史」概念〉,《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5,1990.6,頁7-9。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清華歷史教學》,第16期,2005。
    陳翠蓮,〈臺灣的國家認同研究近況〉,《國史館館刊》復刊第33 期,2002.12,
    頁10-17。
    陳翠蓮,〈戰後初期臺灣人的認同轉變〉,《兩岸發展史研究》,第4 期, 2007.12,頁81-124。
    黃得時,〈辛酸五十年淚血寫滄田〉,《臺灣文藝》,革新第9號,1977.03,頁232-235。
    楊青矗,〈建立台灣文化的主體性〉,《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4期, 2008.12,頁60。
    蔡昀臻,〈歡愛與核電的文字對弈─專訪劉黎兒〉,《文訊雜誌》2012.02,頁25-31。
    鄧天德,〈九年一貫課程與鄉土教育〉,《課程與教學季刊》第3卷第3期, 2000,頁17-30。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第6卷第2期,2000.10,頁77-138。
    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第1期,1997,頁252。
    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1999.08,頁12-16。
    戴寶村,〈解嚴歷史與歷史解嚴: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的檢視〉,《臺灣文獻》,第58 卷第4 期,2007.12,頁399-425。
    薛化元,〈長老教會與台灣主體性的追求-以一九七0 年代為中心〉,《當代》,第237 期,2007.8,頁64-79。
    薛化元,〈建構台灣主體性與國家認同正常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0期,2007.12,頁70-74。

    五、學位論文
    申惠豐,《台灣歷史小說中的土地映象─土地意識的回歸、認同與實踐歷史》,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江智浩,《日治末期(1937~1945)台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余昭玟,《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國立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李玉姬,《台灣兒童雜誌《東方少年》(1954~1961)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李雅婷,《建構台灣藝術主體性的困境─戰後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周素珍,《吟唱土地的聲音─康原台語詩歌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邱雅蘭,《「青少年台灣文庫」與國家認同形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徐秀琴,《「中國本位」與「台灣本位」意識型態形成制度過程的衝突與調和:以國民中學納入「認識台灣」課程為例》,台北: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期玲,《國家認同的塑造:以國中的歷史教科書為焦點(1950-2000)》,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2004。
    陳月芳,《臺灣出版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之研究(1896-200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
    黃瓊玟,《「中華兒童叢書」與國家認同形塑(1965-200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
    劉曉芬,《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台灣史教材的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蔡佩如,《中華民國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台灣論述為核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蔡尚志,《葉榮鐘及其《少奇吟草》研究》,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賴建國,《台灣主體意識發展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六、報紙
    〈政院通令公文書用日據 在野痛批去台灣化〉,《自由時報》,2013.07.23, A1版。
    〈台灣南社、台灣北社、台灣中社、台灣客社與教育台灣化聯盟昨發表聯合聲明〉,《自由時報》,2013.07. 23, A1版。
    〈杜維運:歷史神聖不可侵犯〉,《聯合報》,2004.12.27,A10版。
    〈台灣紀錄片發燒〉,《聯合報》,2013.12.03,C4版。
    〈周樑楷:未觸及未定論〉,《自由時報》,2004.11.12,「政治新聞」第4頁。
    〈杜正勝:教育不應捲入政治爭議〉,《自由時報》,2004.11.14,「焦點新聞」 第2頁。
    〈綠:有助下一代認識台灣〉,《自由時報》,2004.11.11,「政治新聞」第4頁。
    〈扁強調主權 不接受未定論〉,《自由時報》,2004.11.12,「政治新聞」第4頁。
    〈姚嘉文:台灣主權屬台灣全民〉,《自由時報》,2004.11.14,「焦點新聞」第2頁。
    〈高中歷史課綱 爭議和約刪了〉,《自由時報》,2004.11.30,「生活新聞」第22頁。
    〈課綱定案 高中歷史刪主權爭議〉,《聯合報》,2005.1.1,A1 版。

    七、教科書
    尹詩惠、江筱婷、周怡君、洪立健、莊惠如、徐靜欣、陳昱齊、蔡毓智、劉玉萍、簡明慧主編,《康軒版國民中學歷史第一冊》,台北:康軒,2014。
    尹詩惠、江筱婷、周怡君、洪立健、莊惠如、徐靜欣、陳昱齊、蔡毓智、劉玉萍、簡明慧主編,《康軒版國民中學歷史第二冊》,台北:康軒,2014。

    八、網頁
    〈要不,繼續假裝看不見〉─《看見台灣》齊柏林專訪,網址:http://cue.com.tw/view.php?v=167。
    當代台灣論壇,〈台灣的主體性與現代性〉,網址:
    http://taiwanus.net/Taiwan_Future/twforum/index.htm。
    晨星官網,網址:http://star.morningstar.com.tw/aboutstar2.html。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普通高級中學國文與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微調之說明〉,網址:
    (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22433&Index=1&WI
    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
    周婉窈臉書,〈關於「反課綱」微調最新發展的幾點回應〉,網址:
    (https://zh-cn.facebook.com/chou.wanyao/posts/10203041505713374)。
    南方電子報,〈新政府撥亂反正?還是歷史教育大復辟─高中歷史課綱要改成怎樣,請大家來關心!〉,網址(http://enews.url.com.tw/south/5649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