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淑汝 Huang, Shu-Ju |
---|---|
論文名稱: |
研究生國際移動教育參與經驗之探討:以亞洲五個大學的合作方案為例 Discussion on International Mobility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of Graduate Students: Taking the Cooperation Program of Five Asian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陳玉娟
Chen, Yu-Chuan |
口試委員: |
陳淑敏
Chen, Shu-Min 張珍瑋 Chang, Chen-Wei 陳玉娟 Chen, Yu-Chuan |
口試日期: | 2021/10/12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7 |
中文關鍵詞: | 國際移動教育 、亞洲教育領導課程 |
英文關鍵詞: | International mobility education, Asia education leader course |
研究方法: | 文件分析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68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國際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的比重日益提升,受到政府鼓勵,大學得到充足的資源與支持來推動國際移動學習。本研究運用文件分析法與訪談,訪談八名分別來自臺灣、中國、日本與韓國的研究生參加亞洲教育領袖課程(由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東北大學與高麗大學共同舉辦)的國際移動學習課程的經驗,探討國際移動學習的普遍誘因與成效。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1. 臺灣、中國、日本與韓國研究生參與國際移動學習的動機為:
(1) 對異國文化感興趣,
(2) 希望結交國際友人,
(3) 期待藉由異國環境刺激來增進自我的語言能力與學術技能。
2. 對臺灣、中國、日本與韓國研究生而言,參與國際移動學習取得的優勢為:
(1) 語言和學術技能得到增進,
(2) 從不同的教室學習模式,體驗新的專業觀點與風格,
(3) 取得機會接受國外知名學者指導。
3. 臺灣、中國、日本與韓國研究生參與國際移動學習所面臨的挑戰:
(1) 語言能力不足以應付報告與溝通的需求,
(2) 不熟悉的教學模式與材料,
(3) 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互動合作,
(4) 不熟悉的生活環境與社會規範,
(5) 高額花費。
整體來說,受訪談的研究生對其參與亞洲教育領袖課程的經驗都抱持相當正面的態度。關於預期的長期影響,多數受訪者認為國際移動學習的經驗拓展了他們的眼界,同時也幫助他們修正或明確職涯規劃。此回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的實務價值與效益。
研究者與文末根據文件資料及訪談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並提出結論及建議以供參考。
The proportion of international mobility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s increasing. On the basis of governmental encouragements, universities are provided with abundant resources and supports. In this research, inquiring into the general incentives and outcomes of international mobility learning was done via studying the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s of eight postgraduates from Taiwan, China, Japan, and Korea that took the Asia education leader course(AEL), an international mobility learning program held b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Tohoku University (Japan), and Korea University (South Korea), with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s and documental analysis. The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are:
1. Motivations of postgraduates from Taiwan, China, Japan, and Korea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mobility learning:
(1) Be highly interested in foreign cultures,
(2) Hope to make international friends with common ideas, and
(3) Wish to improve language and academic skills by exotic simulations.
2. Advantages of Taiwanese,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postgraduates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mobility learning:
(1) Get improvements in language and academic skills,
(2) Receive new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s and styles from different classroom-teaching models, and
(3) Obtain opportunities to be instructed by foreign world-famous scholars.
3. Challenges for postgraduates from Taiwan, China, Japan, and Korea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mobility learning:
(1) Insufficient language abilities for making reports and communications,
(2) Unfamiliar teaching styles and materials,
(3) Interactions and cooperations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bases,
(4) Unacquainted living environments and social customs, and
(5) High cost.
On the whole, the inquired postgraduates all exhibited rather positive attitudes to their AELC experiences. In regard of the long-term impacts, most of them thought the experiences of taking international mobility learning turned out to expand their perspectives and help them “correct” or “strengthen” their career blueprints. This, to some extend, reflects the practical value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mobility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壹、中文部分
日本東北大學(2021)。AELcourse。https://www2.sed.tohoku.ac.jp/~aelc/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0)。教育統計數據。2020年12月13日。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
日本文部科學省(2020)。教育統計數據。2020年11月16日。
https://warp.ndl.go.jp/info:ndljp/pid/11293659/www.mext.go.jp/b_menu/toukei/data/syogaikoku/1415074.htm
中國調研公司聯合發布 (2019)。中國留學白皮書。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
王俊編譯(2015)。韓國調整教育國際化戰略以吸引更多國際學生。世界教育信息,377,79。
朱麗文(2021)。世界主要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政策脈絡、國際化經費撥款之比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李振清(2010)。提升教育國際化與競爭力的共識與策略。臺灣教育。663,2-11。
林俐(2013)。英語系與非英語系國家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治理之比較──以美國與臺灣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
林明地(2016)。國際移動力的光譜: 務實而明智的國際移動。教育研究月刊,271,4-16。
林育汝(2013)。OECD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政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研究所。
段世飛(2017)。歐盟和亞洲國家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模式述析。世界教育信息。426(18),60-66。
姜麗娟(2005)。論全球化與跨國高等教育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啟示。中正教育研究,4(1),67-98。
益普索Ipsos(2020)。2020海外留學趨勢報告。https://www.ipsos.com/sites/default/files/2020-09/yipusuoipsos_-_2020haiwailiuxuequshibaogao_marcom.pdf
薛家明(2016)。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影響大學生出國留學意向之因素(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部(2021)。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教育部。
教育部(2019)。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教育部。
教育部(2018)。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教育部。
教育部(2017)。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教育部。
教育部(2016)。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https://cirn.moe.edu.tw/Upload/file/946/67018.pdf
教育部統計處(2020)。教育統計數據。2020年10月24日。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21.aspx?n=48EBDB3B9D51F2B8&sms=F78B10654B1FDBB5
張鈞淇(2019)。當前歐盟高等教育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
張郁雯(2017)。從「留學生 30 萬人計畫」看日本招收境外生之對策與因應。中華日本研究,8,56-73。
張珍瑋、劉秀曦、蘇淑燕(2017)。高等教育實施全球移動課程的理念與實際:以淡江大學俄國語文學系大三學生出國留學為例。課程研究。12(1),41-68。
張曉琪(2016)。國際移動力:美國新世代留學計畫。教育時論。271,32-41。
陳榮政(2014)。韓國之高等教育改革與人才培育政策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64,144-157。
張馨萍(2012)。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
湯堯、黎士鳴(2019)。如何強化大學生之全球移動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6),18-22。
黃玉玲(2018)。初探歐美澳日韓各國提升青年全球移動力之作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8),90-95。
黃月純、王如哲(2013)。臺灣、韓國國際教育之展望。教育研究月刊,230,121-135。
詹盛如(2019)。國際教育迷思解析與未來發展。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7,1-5。
楊武勳(2017)。近年日本高等教育機構之人才培育政策。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9(1),90-96。
董映玲(2017)。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分析及因應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詹盛如(2017)。亞洲跨境學生流動:哪些品質重要呢?評鑑雙月刊,70,19-23。
楊武勳(2016)。日本提升全球移動力之探討 ─以「飛翔吧! 留學Japan」計畫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71,53-69。
蓋浙生(2006)。大學商機──臺灣大學校院財源籌措的新策略。教育研究集刊,52(2),67-93。
劉素珠、林念臻、蔡金田(2018)。我國國際教育政策之比較分析。教育行政論壇。10(2),33-58。
蔡品蓁(2012)。臺灣與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策略之比較研究──以學生國際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黎士鳴、湯堯(2018)。全球移動力 GLOBAL 模式之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59-264。
閻自安(2016)。從青年全球移動力的政策觀點談師資培育的角色。教育研究月刊。271,70-85。
薄占宇、黃頌顯、吳素菁(2011)。海峽兩岸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現況之探討 —兼論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比較與觀察。明道學術論壇,7(3),71-136。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20年10月5日。
https://terms.naer.edu.tw/
貳、外文部分
Bruce K.Lee (2013).Study Korea 2020 project.
http://www.jafsa.org/uploads/20131127KAIE-JAFSA1.pdf
Andrew A. & Mary S.(2016).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migration. The World Economy, 39(5), 621-635.
Richard P. & Eric N.(2013). Geographies of educational mobilities: Exploring the uneven flow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Geographical Journal,180(3), 246-259.
Christopher, J. Z., Grant M.B., Simon M & Sarjit, K. (2011).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strategic responses to globalization(pp.123-140). Dordrecht: Springer.
OECD(2019).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9.
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2019_17d19cd9-en;jsessionid=ZGUTODWrbC9Elrx2rqLR5FdF.ip-10-240-5-31
OECD(2018). How is the tertiary-educated population evolving? Education Indicators in Focus, 61.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2014). UIS releases more timely country-level data for SDG 4 on education.
http://uis.unesco.org/en/news/uis-releases-more-timely-country-level-data-sdg-4-education
교육부(2020)。教育統計數據。https://www.moe.go.kr/boardCnts/list.do?boardID=350&m=0309&s=m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