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瑩 |
---|---|
論文名稱: |
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資訊行為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Information Behaviors of Natural History Museum Curators |
指導教授: | 柯皓仁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9 |
中文關鍵詞: | 資訊行為 、資訊需求 、資訊尋求 、資訊使用 、自然史博物館 、策展人 |
英文關鍵詞: | Information Behavior, Information Needs, Information Seeking, Information Us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Curator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6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整理分析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的資訊需求及特性、資訊尋求行為及影響行為之因素,以及其資訊使用之情況;最後歸納出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的資訊行為模式。期望藉由本研究,可以對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在規劃展覽時的資訊行為有更進一步的瞭解與掌握。茲將本研究之結果歸納如下。
在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的資訊需求方面:(一)資訊需求與工作任務之相關性高:策展人的資訊需求由策展工作而產生,透過其主觀認知來完整呈現展場的整體設計規劃,用以解決處理工作相關問題;(二)策展人的資訊需求因展示個案之主題與目的性而異(三)影響策展人資訊需求特性之因素複雜:策展人的資訊需求因人口資料特性、展覽主題複雜性、策展頻率、可預測性、展示籌劃時間、目標觀眾等複雜因素影響而有所改變;(四)策展人的資訊需求可能持續變動直到展示完成。
在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的資訊尋求方面:(一)策展人尋求的資訊管道具多重性,個人知識和人際管道是重要來源:策展人的資訊管道可歸納為個人知識、人際管道、其他博物館與機構、圖書館、學會/協會與組織、研討會、網際網路、電視頻道等九種,以個人知識和人際管道是為重要;(二)策展人尋求資訊的類型多樣化;(三)影響策展人資訊選用之要素:策展人最重視資料的正確性,同時要求資料的可用性、適用性及品質,資訊的可得性、及時性與費用也是評估的要素。
在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的資訊使用方面:(一)展覽是最重要的資訊產出:資訊產出內容包含展場內所有的展示物件,還有展覽相關出版品以及展覽網頁、解說導覽訓練與科學教育活動,展覽是策展人資訊使用的具體結果;(二)投稿與出版專書是最常見的資訊再利用方式:策展人因為策展需求所取得的資料,除了直接使用在展覽上,最常見的再利用方式就是投稿與出版。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自然史博物館及自然史博物館附屬圖書館(室)提出以下幾項建議:一、對自然史博物館博物館:(一)給予充裕的展覽籌備時間;(二)建立自然史博物館館際共享之藏品資料庫;(三)提供專業策展訓練。二、對自然史博物館附屬圖書館(室)的建議:(一)定期進行使用者需求調查;(二)加強圖書館(室)資源及服務宣導;(三)建置自然史專業領域文獻資料庫。
This study employed a qualitativ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pproach to gain the data for analyzing the information needs and characteristics,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and variables, and the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use of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s curators; consequently, the information behavior models of the curators in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were generalized. This study may be of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the information behaviors of natural history museum curators when they plan exhibition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yielded positive evidence as follows:
1. About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s curators:
(1) There wa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needs and work tasks.
(2) The information needs were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cases.
(3) There were complex factors to aff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rators’ information needs.
(4)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the curators were continually varied.
2. About the curators’ information seeking:
(1) There were multiple information channels for the curators; particularly, the personal knowledg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 among the channels.
(2) There were various types of the curators’ information seeking.
(3) There were some factors to affect on the curators choosing information; particularly, the curators focused on the data validity, availability, adaptability and quality. They also evaluated the availability, timeliness, and expenses of information.
3. About the curators’ information use:
(1) The exhibition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yield.
(2) The frequent methods of information reuse were submitting a piece of writing for publication and publishing.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below:
1. Suggestions for natural history museums:
(1) To offer the abundant period for preparing the exhibitions.
(2) To establish a database to share the information on collections between natural history museums.
(3) To provid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planning the exhibitions.
2. Suggestions for the librari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s:
(1) To investigate the users’ needs at regular period.
(2) To enhance the promotion of the resources and services of the libraries.
(3) To establish the A&I and/or full-text database for the professional domain of natural history documents.
Creswell, John W.(2008). 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張宇樑&吳樎椒譯)。臺北市:學富文化。(原書於2004年出版)。
McCuaig, A. (1999). 博物館與展示設計的趨勢與方向(陳玫岑譯)。科技博物,3(3),69-80。
McLean, K.(2001). 如何為民眾規劃博物館的展示(徐純譯)。屏東縣:國立海洋物博物館。(原書於1993年出版)。
Miles, M.B. & Huberman, A.M.(2005). 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張芬芬譯)。臺北市:雙葉書廊。(原書於2002年出版)。
Morel, S.(2004). 研究案例-國立加拿大文明博物館的專案管理流程。王婉如編:國際交流的拋物線連結/2004策展人論壇文集(第150-167頁)。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Ucko, David A. (1988). 科學素養與科學博物館之展示(葉貴玉譯)。博物館學季刊,2(1),17-22。
Velarde, G. (1988). 展示設計(鄭惠英譯)。博物館學季刊,2(1),23-30。
尹建中(1993)。博物館之文化角色與象徵意義。考古人類學刊,49,132-141。
巴頓(Patton, Michael Quinn)(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臺北縣:桂冠。(原書於1980年出版)。
王俊傑(2004)。猶如獨立製片的展覽策劃-關於當代展覽機制與實踐經驗。王婉如編:國際交流的拋物線連結/2004策展人論壇文集(第168-185頁)。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王嵩山(1998)。誰是「curator」?博物館經驗與館員的日常生活。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1(4),3-7。
王嘉驥(2004)。獨立策展路迢迢!。藝術家,352,239-241。
田倩惠(2008)。國會助理立法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臺北市。
石育平(2010)。半導體晶圓代工產業工程師資訊行為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8,87-118。
立法院第四屆第五會期第十五次會議(一)(2001)。博物館設置條例草案。上網日期:2011年3月30日,檢自:http://lis.ly.gov.tw/lgcgi/ttspage3?4@705192091@1@04051000:402-412@@6123D0D754B01719158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博物館列表。上網日期:2010年4月15日,檢自http://museum.cca.gov.tw/frontsite/museum/MuseumListAction.do?method=doListAllMuseum&kind=1&verify=0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2008)。計畫簡介。上網日期:2011年5月30日,檢自:http://www.nsc.gov.tw/sci/ct.asp?xItem=14029&ctNode=3846
吳紹群(2010)。臺灣地區人文學學術出版與學術傳播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市。
呂佩怡(2004)。策展學?怎麼來的。藝術家,352,224-238。
李郁雅(2000)。探討博士論文研究歷程中資訊行為與情境因素之關係-以植物分類學為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阮昌銳(1999)。博物館的創建。台灣省立博物館創立九十年專刊。臺北市:省博館。
林平(2004)。台灣策展人「光環」的漫漫長路。藝術家,352,226-231。
林志隆(2004)。陪著觀眾成長的展示廳:科博館的物質世界展示區。博物館學季刊,18(1),93-102。
林珊如(2001)。資訊行為研究。圖書資訊學概論。臺北市:空大。
林珊如(2003)。本土化數位圖書館與博物館使用者研究。臺北市:文華。
林玲君(1999)。國立藝術學院教師資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臺北市。
洪楚源(2002)。從培養國民科學素養觀點發展科學博物館的展示。科技博物,6(5),25-35。
胡述兆(1995)。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大辭典。臺北市:漢美。
徐文瑞(2001)。論策展人。藝術家,310,225。
翁駿德(2005)。博物館展示之策展團隊。科技博物,9(1),53-62。
高慧芬編(2010)。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NMNS TW(2011)。使命。上網日期:2011年4月30日,檢自:http://www.facebook.com/COBOFANS?sk=info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編(1998)。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辦事細則。上網日期:2010年3月30日,檢自:http://homesun.nmns.edu.tw/Download/doc/personnel_1_2.doc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編(2007)。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流程作業要點。上網日期:2010年3月30日,檢自:http://homesun.nmns.edu.tw/Download/doc/display_1.doc
張元茜口述、張晴文採訪(2004)。非凡的尺度。藝術家,352,246-249。
張芳薇(2004)。策展拼貼-拼貼策展。藝術家,352,242-245。
張婉貞(2005)。論博物館學。臺北市:典藏藝術家。
張婉貞(2006)。博物館研究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關於其工作性質與養成教育的發展歷程與趨勢。博物館學季刊,20(3),23-35。
張崇山(1993)。博物館的展示規劃。博物館學季刊,7(3),55-64。
張崇山(1999)。博物館展示設計之理念與路徑。科技博物,2(6),21-35。
張譽騰(2007)。台灣的文化政策與博物館發展。研習論壇月刊,73,28-31。
梁光余(2001)。博物館組織概論。臺中市:舜程。
許峰旗(2001)。博物館專題特展之展示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雲林縣。
郭長江(2003)。時空落子—博物館展示設計實務。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向明(200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媛(2002)。博物館四論。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陳雅文(1991)。資訊尋求行為的探討。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48,223-232。
陳雅文(2001)。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與與文學院教師資訊尋求行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臺北市。
陳靜宜(2002)。以研究面向論資訊尋求行為的研究方法。美國資訊科學與技術學會台北學生分會會議,15,113-134。
陸定邦(1997)。展示策略與方法之分析。博物館學季刊,11(2),11-22。
陸蓉之(2004)。台灣「策展人」的昨天今天與明天。藝術家,352,250-251。
傅雅秀(1996)。從科學傳播的觀點探討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專家的資訊尋求行為。圖書館學刊,11,133-163。
傅雅秀(1997)。資訊尋求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20,13-28。
博寇(Burcaw, G. Eills)(2000). 博物館這一行(張譽騰譯)。臺北市:五觀藝術。(原書於1995年出版)。
曾愛文(2011)。國會法案助理資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市。
黃光男(2006)。博物館展覽理念與規劃。書畫藝術學刊,1,1-14。
黃慕萱(1994)。情境模式在解釋資訊尋求行為之適用性探討。圖書館學刊,9,49-70。
楊翎(1994)。博物館特展之作業流程-以巴布亞原始藝術展為例。博物館學季刊,8(3),37-47。
楊婷雅(2005)。文化紀錄片工作者之資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臺北市。
楊曉雯(1998)。科學家資訊搜尋行為的探討。圖書與資訊學刊,25,35-37。
葉乃嘉(2006)。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臺北市:五南。
葉蓉樺&黃佳琳(2005)。科學展示的引起動機設計對觀眾參觀行為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19,123-133。
漢寶德(1993)。為什麼「展示」?。博物館學季刊,7(3),1。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臺北市:田園城市。
劉憶諄(2006)。自然史博物館之蒐藏實踐。博物館學季刊,20(2),47-6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鄭麗敏(1992)。人文學者搜尋資訊行為的探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29(4),388-410。
謝明昕(2009)。流行音樂類型電台節目主持人之資訊尋求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市。
Belkin, N. J. (1978). Information Concepts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34(10), 55-85
Byström K., & Järvelin, K. (1995). Task complexity affects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u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1(2), 191-213.
Dervin, B. (1992). From the Mind’s Eye of the User: the Sense-Making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nglewood: Libraries Unlimited.
Ellis, D. (1989). A Behavioral Approach 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Design. Journal of Document, 45(3), 171-212.
Glaser, J. R. & Zenetou, A. A. (1996). Museums,a place to work : planning museum career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Leckie, G. J., Pettigrew, K. E., & Sylvain, C. (1996). Modeling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of professionals: A general model derived from research on engineers,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and lawyers. Library Quarterly, 66 (2), 161–193.
McLean K. (1993). Planning for people in museum exhibitions. Associ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Centers in Washington, DC.
Mcllvaney N. (ed.) (2000). Rethinking the exhibit teams: A cyberspace forum。Exhibitionist 19(1), 8-15.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2010)。Retrieved April 15, 2009, from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
Taylor, R.S. (1968). Question-negotiation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in libraries.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29, 178-194.
The World Museum Community (2007).ICOM Statutes. Retrieved March 30, 2010, from http://icom.museum/statutes.html#3
Wilson, T.D. (1981).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37(1), 3-5.
Wilson, T.D. (1999). 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s research.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5(3), 249-270.
Wilson, T.D. (2000).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Informing Science, 3(2), 49-56. Retrieved March 15, 2010, from http:// inform.nu/Articles/Vol3/v3n2p49-56.pdf
Wilson, T.D. (2007). Evolution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modeling: Wilson's model. In, K. Fisher, S. Erdelez & L.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pp. 31-36). Medford, NJ: Information Today. [Slightly revised and updated October 2007] Retrieved March 30, 2010, from http://informationr.net/tdw/publ/papers/2005SIGU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