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佳紅
Jian, Jia-Hong
論文名稱: 印尼產學專班華語課的教學反思
Teaching Reflections on CSL Course of Indonesian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Class
指導教授: 曾金金
Tseng, Chin-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產學班大班課教學技巧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英文關鍵詞: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class, Large class, Teaching skills, Course design, Teaching reflection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25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8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般來說,華語教師所受的專業知識或是教學訓練,針對課型與對象大多是小班制、動機高的學習者,並無培訓教師處理如產學班華語課這樣學時少、動機低、學生人數眾多的班級。除此之外,在教材無法更換,以及師生缺乏共同教學媒介語的情況下,教師如何使用目的語進行有效教學,且讓每位學生參與課堂,成為最大挑戰之一。故探析研究者的教學流程規劃與教學技巧使用,是否能讓學習者有效學習為本研究的重點之一。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與「調查研究法」,研究對象為產學班七十名印尼籍學習者,分析各項研究資料如教學反思、投影片、相關測驗、學生背景調查問卷、課程回饋問卷等,紀錄與分析教學過程,旨在透過觀察與反思,並結合文獻探討與資料分析結果,優化教學大綱與教學流程設計,評估學習成效與課程回饋,歸納並整理出適合印尼產學班的教學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在教師的教學規劃下,學習成效評估一、準備級能力測驗: 總題數是25題,A班平均答對題數是18.4題、B班是17.7題;二、期中考成就測驗:滿分是100分,高達總人數的60%超過70分,其中A班平均分數為78.13分、B班72.87分;三、課程回饋問卷:最後一題「這樣的課程訓練紮實,我很推薦」得到了4.01的高分。顯示教師經過反思後的教學技巧使用與流程設計有其效果,學生也對此給予高度肯定。

    Generally speak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eaching training that CSL teachers receive is for learners with high motivation and a small class size. There are no specific programs to train teachers how to deal with classes with low motivation, and a large scale, such as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classes. Apart from this, in the event that teachers cannot change the textbook and lack of a mediating language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how to teach effectively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let every student participate in the course becomes one of the biggest challenges. Therefore, the main point of this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the design of these course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skills.
    This study uses content analysis and survey research. The participants consisted of 70 Indonesia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an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class. The teaching processes recorded and analysed include several research materials such as teaching reflections, slides, examinations, background survey of students, questionnaire on course feedback, etc. The aim is to optimize the course syllabus and design, evaluate the learning result and course feedback, and summarize appropriate teaching advices for similar learners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Learning evaluations illustrate that participants highly value these reflective teaching skills and course design. Firstly, in the novice level reading test, 25 of total questions, the average correct score of class A was 18.4, and 17.7 for class B. Secondly, in the midterm examination, more than 60% of learners got scores over 70, which the full credit was 100. The average score of class A was 78.13, and in class B, 72.87. Thirdly, in the course feedback questionnaire, the last statement (“We were well trained by this course, I recommend it.”) received a score of 4.01. This means use of effective teaching skills and well-designed courses truly do show results, and this is supported by positive confirmation from stud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一、研究目的 4 二、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論文架構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一、新南向專班 5 二、產學班 5 三、大班 6 四、綜合課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7 一、教學反思的意義 7 二、教學反思的做法 8 三、小結 11 第二節 課堂教學技巧 12 一、 語音、聲調教學與練習技巧 12 二、 詞彙教學與練習技巧 20 三、 語法教學技巧與策略 31 四、 小結 38 第三節 教學方法 41 一、直接教學法(the Direct Method) 43 二、聽說教學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 44 三、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47 四、合作學習法(Coopera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48 五、小結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1 一、內容分析法 51 二、調查研究法 5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2 一、發現問題 52 二、閱讀文獻 52 三、資料蒐集 52 四、評估教學 52 五、研究結論 53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資料 54 一、研究場域 54 二、研究資料 54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 59 第四章 課程分析與教學設計反思 60 第一節 課程分析 60 一、使用教材分析 60 二、教學對象分析 65 第二節 課室經營理念 69 第三節 教學設計與範例 74 一、教學大綱 75 二、教學目標 80 三、教學流程規劃 82 四、教案設計與範例 84 第五章 教學實踐反思及成效評估 99 第一節 教學實踐 99 一、 該課生詞聲調練習 100 二、 認字活動 101 三、 聽對話錄音回答問題 104 四、 看圖說出完整課文 105 五、 生詞教學 106 六、 語法教學 107 七、 複習課文 109 八、 課室活動 110 九、 小考 110 第二節 成效評估 114 一、能力測驗 114 二、成就測驗 119 三、課程回饋 121 第六章 研究結果與結論 127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27 第二節 教學建議 129 一、課程規劃方面 129 二、教學環境方面 130 四、 教學設計方面 130 五、 師生互動方面 13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31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131 二、研究對象的限制 131 三、教學流程設計限制 132 四、學習成效評估限制 132 第四節 未來展望 133 一、 行政單位方面 133 二、 研究者方面 133 參考文獻 135 書籍類 135 期刊與雜誌類 136 其他研究報告或論文 137 網路 138 附錄一:學生背景調查問卷 139 附錄二:錄影同意書 144 附錄三:學習單範例 145 附錄四:小考考卷 146 附錄五:華測會準備級能力測驗卷 147 附錄六:期中考卷(五-六課) 159 附錄七:課堂教學日誌 164 附錄八:課程回饋問卷 166

    書籍類
    丁迪蒙(2006)。對外漢語的課堂教學技巧。上海市:學林。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建勤(2008)。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
    宋如瑜(2009)。華語文教學實務。新北市:正中書局。
    李泉、高增霞、傅由(2011)。漢語綜合課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市:北京大學。
    周小兵、李海鷗(2004)。對外漢語教學入門。廣州市:中山大學。
    孫德金(2007)。讓科學成就教學。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崔永華、楊寄洲(1997)。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
    崔希亮(2007)。漢語教學:海內外的互動與互補。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盛炎(1990)。語言教學原理。重慶市:重慶出版社。
    張和生(2006)。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張新明(2012)。簡明對外漢語教學法。上海市:學林。
    張輝、楊楠(2006)。漢語綜合課教學法。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劉榮嫦、高紅瑛、康心怡(2013)。教師專業發展檔案實務與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
    楊惠元(2008)。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
    溫曉虹(2012)。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與教學。北京市:北京大學。
    趙金銘(2009)。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台北市:新學林。
    鄧守信主編(2015)。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台北市:聯經。
    劉珣(1997)。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
    Barton, E. P. (2002). Staying on course in education reform. NJ: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Brown, H. D. (1994). 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NJ: Prentice Hall Regent. Second Edition: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Massachusetts: D.C. Health and Company.
    Gibbs, G. (1988). Learning by Doing: A Guide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Oxford: Oxford Brookes Further Education Unit.
    H.Douglas Brown,余光雄(譯)(2003)。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台北市:朗文。
    H.Douglas Brown,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2003)。原則導向教學法。台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Kenneth M. Zeichner & Daniel P.Liston,許健將(譯)(2008)。反思教學導論。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Larsen-Freeman, D.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ul J. Moore (2018). TESOL Encyclopedia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NJ,United States:John Wiley & Sons.
    Richards, J. & Rodgers T. (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ön, D.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期刊與雜誌類
    丁樂(2010)。課後教學反思的重要性。黑龍江科技信息,(23),185。
    尹小芳(2006)。關於反思型外語教師的思考。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3(2),105-106。
    王丹萍(2012)。對外漢語教學的媒介語問題。中國語文通訊,92(2),83-88。
    王希海(2008)。關於如何提高教師反思能力的思考。白城師範學院院報,22(5),87-89。
    王亞娟(2010)。淺談教師提高反思能力的舉措。價值工程,(34),240-241。
    王錄梅、冷澤兵(2007)。教學反思的概念、價值及其途徑。遼寧師範大學學報,30(1),67-69。
    呂必松(1995)。關於語言教學的若干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4),8-19。
    呂必松(1996)。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世界漢語教學,(2),27-182。
    呂洪波(2012)。以行為改進為核心_探索教師反思的有效方法。上海教育科研,(4),60-62。
    陳尚懋(2017)。新南向政策下的人才培育與交流。歐亞研究,(1),77-84。
    陳美玉(2008)。教師學習──有效教學的關鍵動力。課程與教學季刊,11(1),173-192。
    張保杰、馬林青(2010)。教學反思的有效性應用。中國電力教育,(6),87-88。
    單中惠(2002)。杜威的反思性思維與教學理論淺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55-62。
    楊聰榮 (1997)。文化認同與文化資本:印度尼西亞華語文問題的新發展。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教學應用組論文集,249-262。
    劉珣(1997)。試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基本原則──兼論海內外漢語
    教學的學科建設。世界漢語教學,(1),68-77。
    魯健驥(1984)。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3),44-56。
    David W. Johnson & Roger T. Johnson (2015).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roving university instruction by basing practice on validated theory. Journal on Excellence in College Teaching, 25(3&4), 85-118.
    Guskey, T. R. (2002).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9(6), 45-51.
    M.P. Li & B.H. Lam (2013).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1-33.

    其他研究報告或論文
    莊尚花(2004)。針對印尼學生初級華語聽力教學之規劃設計。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黃筱琦(2016)。華語初級班教師跨文化課室經營領導技巧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鍾麗清(2015)。零起點華語短期速成教材之設計理念──以赴臺留學之印
    尼語背景學習者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網路
    行政院新聞(2016)。「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正式啟動。2020年5月20日,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87570745-3460-441d-a6d5-486278efbfa1。
    教育部(2020)。新南向人才培育計畫。台北市:教育部。2020年5月20日,取自https://www.edunsbp.moe.gov.tw/intro.html。
    經濟部工業局(2020)。新南向人才培育計畫(補助技專校院辦理產學合作國際專班)。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2020年5月20日,取自https://www.italent.org.tw/Resource/Plan/54/GP2019120000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