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雅慧
Chen-ya-hui
論文名稱: 未婚男女參與婚前教育經驗探討
The inquiry of Unmarried Men and Women's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Premarital education
指導教授: 周麗端
Chou, Li-T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未婚男女婚前教育參與經驗
英文關鍵詞: unmarried men and women, premarital education, participate experie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6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未婚男女參與婚前教育動機及參與經驗,以政府設立之家庭教育中心的婚前教育活動為研究場域,進行為期九週的課堂參與觀察記錄;以立意取樣,邀請6位研究參與者於課程活動結束之後,完成半結構式的訪談。
    本研究發現未婚男女參與婚前教育的求知興趣動機,因為對課程好奇、期待自我成長及增進異性交往的了解;社交關係動機則期待參與婚前教育能擴展人際網絡、結交異性朋友。而未婚男女在課堂上和學員討論分享、實際演練活動參與及講師的引導等學習活動參與;對於原生家庭帶給個人的影響、異性交往、擇偶及婚姻生活有更多的了解是知性的收穫。透過課程活動交流、課餘活動參與開展社交關係;他們在參與過程形成友誼關係,對異性產生好感是社交關係的收穫。未婚男女在參與過程因為人際互動的感受、個人社交技巧、課程交流時間及對參與者的期待落差造成社交關係阻礙。
    未婚男女參與婚前教育的整體經驗回顧與建議,他們肯定參與獲得婚前教育觀念啟發及社交態度轉變,認為值得推薦親友參加有別於婚友聯誼的婚前教育活動;未婚男女建議提供交流時間寬鬆、參與者分眾及課程內容具體深入的婚前教育活動。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建議未婚男女重視異性交往議題的學習、積極參與學習和社交兼具的婚前教育活動、抱持開放心態參與活動;辦理機構應持續婚前教育活動宣傳、課程實施方式兼具教育性和聯誼性;最後對未來研究的方法、實施方式、對象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inquiry is to study in unmarried men’s and women’s motive for and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premarital education. The 9-week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s based on the premarital education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a government-funded family education center. For purposive sampling, 6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invited to joi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fter curriculum activity.
    This study discovers unmarried men’s and women’s congnitive interest motive for participate in premarital education inlcudes being curious to curriculum, seeking for self-growth and wanting to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In terms of social relation motive, the participants look for expanding social network and making friends with heterosexual friends.
    Unmarried men’s and women’s cogni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gained from related learning subjects enable them to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influence of family of origin,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mate selection and marital life through the curriculum. Benefit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curriculum increase because of learning activities such as students’ discussion, sharing,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teacher's guidance .
    Unmarried men’s and women’s social relation experience start to build up through the curriculum activity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Even though they have good feeling about the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as friendship is built during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curriculum, they do not have further association actions. The obstacles of the social relation are caused by the following reason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feeling; socializing techniques, curriculum time and participant’s expectation.
    According to unmarried men’s and women’s feedback and suggestion on overall premarital education experience, they confirm that participating in premarital education indeed leads to the change in social intercourse attitude; they also recommend friends and relatives to attend premarital education activit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marriage friend's friendship ties. The participants suggest a looser schedule arrangement, attendants should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and a curriculum with more concrete exampl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unmarried men and women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related learning activitie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premarital education activity with learning and social relation implications; keep open-minded when participating activities. Also, organizing institutions should continually promote premari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hould be designed for both educational and social purposes;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further study’s methodology, ways of conducting research and research object in the future.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未婚男女側寫 9 第二節 未婚男女參與婚前教育動機 14 第三節 未婚男女參與婚前教育經驗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6 第四節 研究實施 39 第五節 研究嚴謹性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參與婚前教育之未婚男女側寫 45 第二節 未婚男女參與婚前教育動機 58 第三節 未婚男女參與婚前教育經驗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9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省思 115 參考文獻 123 附錄一 婚前教育班簡章 129 附錄二之ㄧ 未婚男女參與婚前教育經驗-研究說明函 131 附錄二之二 未婚男女參與婚前教育經驗- 訪談邀請函 132 附錄二之三 未婚男女參與婚前教育經驗-訪談同意書 133 附錄三 未婚男女參與婚前教育經驗-訪談基本資料及大綱 134 附錄四 未婚男女參與婚前教育經驗-訪談研究備忘錄 137 附錄五 未婚男女參與婚前教育經驗-課堂觀察記錄 138 表目錄 表2-1-1 單身類型…………………………………………………………11 表2-2-1 交友階段-婚前教育相關主題與重要概念 ……………………20 表3-2-1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35 表3-4-1 資料編號表………………………………………………………41 表3-4-2 資料分析編碼表…………………………………………………42 圖目錄 圖3-4-1 研究歷程圖………………………………………………………40

    中文部份
    1111人力銀行網站 (2006)。單身新聞調查。2006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1111.com.tw/zone/pr/headline.asp?autono=1498。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 (2009)。性別統計指標:97年臺閩地區現十五歲以上現住人口數按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及教育程度分。2009年2月23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03.xls。
    內政部戶政司 (2009)。戶籍人口歷年統計表:60年至96年底臺閩地區歷年結婚年齡中位數與平均數。2009年2月23日。取自http://www.ris.gov.tw/version96/stpeqr00.html。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 (2009)。內政統計年報:65年至97年底臺閩地區現住人口婚姻狀況。2009年2月23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03.xls。
    王昭正、朱瑞淵譯 (1999)。Danny L. Jorgensen著。參與觀察法。台北市:弘智文化。
    王瑞琪 (2004)。兩性交往-約會、戀愛、擇偶。載於晏涵文(著)。兩性關係與性教育(137-164)。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中國時報 (2009)。網路聊天動芳心她情財兩空。2009年2月23日。取
    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3055+112009022300416,00.html。
    白秀玲、柯淑敏 (2006)。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江欣怡 (2006)。30世代單身黃金女郎 寧可不婚,也不昏。30雜誌。2006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30.com.tw/overdue/overdue.asp。
    朱敬先 (1981)。大學生異性交友態度調查研究。政大學報,44,27-76。
    余振民 (1998)。未婚男性的愛情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漢儀 (2001)。社會研究的倫理。顏祥鷺(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市:三民書局。
    吳明玨 (2002)。臺灣婚姻教育的里程碑-研發本土化婚姻教育教材之啟示。推動婚前教育種子培訓工作坊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主辦。
    吳玲佳 (2003)。國小未婚女性教師感情態度與感情抉擇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輔導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美枝 (1996)。兩性關係的社會生物學原型在傳統中國與今日台灣的表現型態。本土心理學研究,5,114-174。
    杜江先 (2001)。交往心理與交往技巧。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09)。家庭教育法法規檢索。2009年2月23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09)。民法法規檢索。2009年2月23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社會發展趨勢調查主題網 (2009)。社會發展趨勢:家庭生活。2009年2月23日。取自http://win.dgbas.gov.tw/dgbas03/ca/society/index.html。
    沈文英 (1998)。成人參與學習動機之探討--以空大學生為例。隔空教育論叢,10,109-167。
    宋博鳳、蔡雅容 (2002)。When We Are Falling in Love-性別平等教育活動。推動婚前教育種子培訓工作坊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主辦。
    林如萍 (2001a)。家庭生活教育:婚姻教育議題。家庭生活教育。台北市:中華民國家庭教育會主編。
    林如萍 (2001b)。婚前教育方案發展與實施成效-以「Before You Say ‘Yes, I Do!」婚前教育手冊。婚前教育種子培訓營-研習手冊。教育部主辦。
    林如萍 (2002a)。婚前教育方案發展行動研究-「When we are falling in love」婚前教育手冊交友篇。推動婚前教育種子培訓工作坊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主辦。
    林如萍 (2002b)。寫在手冊之前。載於林如萍主編,When We Are Falling in Love婚前教育手冊-交友篇。台北市:教育部。
    林如萍 (2003a)。婚前教育方案之發展-以「婚前101」為例分析。生命歷程中的家庭教育研討會。教育部主辦。
    林如萍 (2003b)。婚前教育方案之發展-以「遇見幸福」婚前教育活動為例分析。家庭生活教育新紀元。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如萍 (2004)。婚姻教育(二)婚前教育的方案與實施。載於黃迺毓、周麗端、鄭淑子、林如萍、陳若琳、唐先梅(主編),家庭生活教育導論(115-138)。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秀如 (2001)。臺北市家庭教育中心婚前教育之方案發展與推廣策略。黃富順,國內婚前教育之方案發展與推廣策略經驗談。婚前教育策略國際研討會,國家圖書館。

    林秀如 (2002)。婚前教育課程為未婚男女創造更多愛人與被愛的機會。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館刊,13,26-27。
    林萃芬、謝茉莉 (2007)。型塑兩性聯誼參與者追尋愛情的樣貌。當前家庭教育的挑戰與對策。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蕙瑛 (1998)。約會與戀愛。性教育。台北市:性林文化。
    林鴻達 (2003)。婚前教育與輔導的必要性與重要內涵。玉山神學院學報,10,117-129。
    卓紋君 (2000a)。臺灣人愛情發展的歷程初探兼兩性輔導之重點。諮商輔導文粹-高師輔導所刊,5,1-30。
    卓紋君 (2000b)。從兩性關係發展的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輔導季刊,36(2),31-44。
    周麗端 (2004)。國人家庭教育需求與分析。健康婚姻與家庭國際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主辦。
    周麗端、林如萍 (2003)。婚前家庭教育四小時課程大綱規劃,教育部。
    邵麗芳 (1988)。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良方 (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復文出版。
    胡幼慧、姚美華 (1996)。ㄧ個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圖書。
    柯淑敏 (2001)。兩性關係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洪敏琬譯 (1998)。成人學習規劃。卡法瑞拉著。台北市:五南。
    徐西森 (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徐宗國譯 (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市:巨流圖書。
    晏涵文 (1992)。生命與心理的結合:談家庭生活與性教育。台北市:張老師。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 (2001)。麥斯威爾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
    張思嘉 (2001)。擇偶歷程與婚前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3),1-29。
    張思嘉、周玉慧 (2004)。緣與婚前關係的發展。本土心理學研究,21,85-123。
    張春興 (199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 (1969)。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張滿玲譯 (1999)。泰勒、蓓羅、西爾茲著。社會心理學。台北市:雙葉。
    郭筱雯、林如萍、陳若琳 (2003)。婚前兩性交友教育方案實施之探討-以兩個家庭教育機構為例。中華家政學報,34,31-46。
    陳珮庭 (2004)。她為什麼還沒嫁?~台灣當代熟齡女性未婚現象探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錦秋、莊壁光、梁婉華、林秀慧 (2002)。非常選擇、非常Match-單身成長活動。推動婚前教育種子培訓工作坊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主辦。
    畢恆達 (2001)。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顏祥鷺(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市:三民書局。
    彭懷真 (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市:巨流圖書。
    黃秋蘭、郭英馥、吳英實 (2002)。愛的旅程-愛情進行曲。載於林如萍(主編),When We Are Falling in Love婚前教育手冊-交友篇(1-10)。台北市:教育部。
    黃迺毓 (2002)。現代家庭的能量與發展。2002珍愛家庭年系列活動「現代家庭與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社會局主辦。
    黃迺毓、林如萍、鄭淑子 (2000)。婚前教育需求與方案規劃之研究。教育部專案計畫。
    黃富順 (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市:復文。
    黃富順 (1989)。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心理與學習(227-249)。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 (2002)。成人學習。台北市:五南圖書。
    黃瑞琴 (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
    黃慧真譯 (1998)。黛安娜‧芭芭利亞、莎莉‧歐茨著。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台北市:桂冠圖書。(原著出版年:1992年)
    楊美慧 (1991)。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茹憶 (1996)。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靜利、陳寬政(2004)。台灣教育擴張與婚姻變遷。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台北市:台灣人口學會。
    葉高芳 (1980)。婚前準備與輔導:給未婚男女、師長和輔導員。台北市:道聲。
    董智慧、趙淑珠 (1998)。單身類型、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6,267-304。
    廖永靜 (2000)。社會變遷、家庭變遷與家庭教育需求。家庭教育學。台北市:中華民國家庭教育會主編。
    管秋雄、趙筱音、江慧禎、邱雅馨、張雅雲、吳蘭花、袁君宜 (2005)。兩性交
    往之歷程分析。中州學報,21,213-238。
    褚雪梅 (1997)。台灣地區婚前教育工作實施機構之狀況調查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趙淑珠 (2003)。未婚單身女性生活經驗之研究:婚姻意義的反思。教育心理學報,32(4),221-246。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
    蔡文輝 (1999)。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第二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簡春安、鄒平儀 (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圖書。
    蕭韻文 (2001)。婚前教育需求及其方案規劃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薛承泰 (2004)。台灣社會的變臉-近五十年人口與家庭的變遷。健康婚姻與家庭國際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主辦。
    謝文宜 (2005)。從國內將婚伴侶的婚姻承諾談婚前教育。社區諮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
    謝佩珊 (1994)。國中未婚女教師婚姻態度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惠娟 (2000)。成人教育方案規劃的要素與困境分析。成人教育,4,249-274。
    魏惠娟 (2003)。「顧客中心」導向的成人教育方案行銷。成人教育,75,36-43。
    魏惠娟 (2005)。方案規劃在成人教育體系中的定位問題:角色、矛盾與超越。高雄師大學報,19,43-59。
    劉焜輝 (2001)。成人問題與諮商。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嚴祥鷺 (2001)。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市:三民書局。
    TVBS (2006)。把妹講義」3本6萬大學生:受騙。2006年11月18日。取
    自 http://news.yam.com/tvbs/life/200610/20061009418633.html

    英文部分
    Anderson, S. A., & Sabatelli, R. M. (1995). Family interaction : a multigenerational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Darrington, J., Piercy, K. W., & Niehuis, S. (2005).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inglehood among Young, Single Mormons. The Qualitative Report,10,639-661.
    Dwyer, D. (2000).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Fergunson, S. (2000). Challenging traditional marriage: Never married Chi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American Woman. Gender & Society, 14(1), 136-159.
    Gordon, P. A. (2003). The decision to remain single: Implications for woman across culture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5(1), 33-44.
    Hutter, M. (1998). The changing Family.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Spreitzer, E. & Riley, C. (1974).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ingle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6, 533-542.
    Stahmann, R., & Salts, C. (1993). Educating for marriage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In M. E. Arcus, J. D. Schvaneveldt, & J. J. Moss (Eds.), Handbood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1(2), 33-61. Newbury Park, CA: Sage.
    Stanly, S. M. (2001). Making a case for premarital Education. Family Relations, 50, 272-28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