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嘉洲 Chang, Chia-Chou |
---|---|
論文名稱: |
中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為例 The Study of the Middle-Aged and the Elderly's Motivation and benefits of Participating Recreational Sports: A Case of 18-move Taiji-Qigong in Hsin-Chu Area |
指導教授: |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3 |
中文關鍵詞: | 中老年人 、太極氣功十八式 、參與動機 、參與效益 |
英文關鍵詞: | the middle-aged and the elderly, 18-move Taiji-Qigong,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participation benefi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7 下載:7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中老年人休閒時間參與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之動機與效益,並探討其變項間之關係。以新竹地區年滿四十五歲以上的社區中老年人600位為研究對象,透過「新竹地區中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回收537份問卷。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後,結果發現︰
一、參與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者,在各背景資料調查項目中佔百分比較高者,以女性、年齡56~60歲者、職業是自由業者、婚姻狀況是已婚、同居者、國中教育程度者、月平均收入10,001~20,000元者、就醫有減少者、每週參加5~6天者、運動資歷5~7年者及訊息來自親友介紹者佔最多。
二、在參與動機前五項,依序為:培養興趣、保持身體健康、增進人際互動、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延緩老化等五項。
三、在參與效益前五項,依序為:增進肺臟的功能、增進心臟的功能、使身材健美、增進身體的柔軟度、改善平衡能力等五項。
四、新竹地區中老年人的休閒運動參與動機會因基本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五、新竹地區中老年人的休閒運動參與效益會因基本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六、參與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的動機及效益相關情形,除參與動機的「追求體驗」、「提昇能力」、「自我成長」三個層面分別與參與效益的「生理效益」層面未達顯著相關外,其餘層面均達顯著正相關水準。
The study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 and benefit of the middle-aged and the elderly’s participation in 18-move Taiji-Qigong during their leisure time and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variables. Our subjects were 600 middle-aged and elder people above 45 years old in the communities of Hsin-Chu area. We underwent the research by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s motivation and benefit of participating in recreational sports in Hsin-Chu area” questionnaire and retrieved 537 of them. After the obtain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found:
1. Among 18-move Taiji-Qigong participants, those who took up the highest proportion in each entry of demographical variety investigation were as below: female, 56-60 year-old, self-employed, the married and cohabitated, highest education lev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monthly average income of 10,001-20,000 dollars, reduction of taking medical treatment, 5-6 times participation weekly, 5-7 year continual participation and information source from relatives and friends.
2. In the order of mean from high to low, the first five entries of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were as follows: interest cultivation, physical health maintenanc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enhancement,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enhancement, and anti-aging.
3. In the order of mean from high to low, the first five entries of participation benefit were as follows: lung function enhancement, heart function enhancement, body build-up, bodily flexibility, and bodily balance improvement.
4.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for the middle-aged and the elderly in Hsin-Chu area, the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on varied from different demographical varieties.
5.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for the middle-aged and the elderly in Hsin-Chu area, the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on varied from different demographical varieties.
6. As fo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participation benefit in 18-move Taiji-Qigong, except for that the three layers of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ncluding “seek for experience,” “ability enhancement,” and “self development,” didn’t reach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layer of “physical benefit” in participation benefit, all of the other layers produc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articipation benefit.
一、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2)。運動與健康。臺北市:漢文書店。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宗吉、徐耀輝(2000)。休閒運動與健康管理。休閒活動專書,15-28。
王宗吉等(1999)。臺灣地區運動參與人口調查。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教育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敏華(2004)。自然公園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富陽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註源(2005)。桃園縣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傳銘(1996)。Recreation與Leisure的含義。戶外遊憩研究,9(1),107-114。
王學中(1995)。不同年齡層慢跑者與無規律運動者體適能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行政院主計處(1994)。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八十二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暨內政部合編。
行政院經建會(2004)。人口老化相關問題及因應對策。2004年8月15日,來源︰http://www.cepd.gov.tw/upload/MANP/Plan/10040.513934467033.welcomeng%20speech.pdf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參考資料(Vol.16)。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何麗芳(1992)。臺北市老人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
吳坤良(1999)。老人的社區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域。
吳郁銘(2003)。活動型老人休閒運動參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萬華會所會員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吳珩潔(2001)。大臺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莉莉(1998)。都市郊山之人與環境研究:公共空間與公共生活。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貴琍(2004)。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抗氧化能力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呂美鈴(2003)。老年人健康狀況、身體活動與功能性體適能相關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文姬(2004)。休閒運動取向之老人健康促進推展策略。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6),45-65。
李世昌(2000)。同儕對休閒活動影響之研究- 以南開工商專科學校為例。朝陽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李世國(2003)。有無規律慢跑運動中老年人平衡能力與下肢肌力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晶(2002)。休閒活動企劃可操控因子對短程型登山健行者休閒效益體驗影響之研究。臺北市:漢文書店。
李瑞金(1997)。老人福利產業開發與建立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社會司。
沈易利(1995)。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臺中:霧峰出版社。
沈易利(1999)。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4), 319-370。
沈桂枝(2001)。活動型老人之社區參與行為與社會支援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卓俊辰(1982)。長期游泳中老年人的心肺適能與身體組成的年間變化。體育學報,4,205-209。
季力康(2004)。運動對心理健康的益處。科學月刊,35(7),518-522。
尚憶薇(1999)。推廣臺灣老年休閒活動-以YMCA 的老年人休閒活動設計為借鏡。中華體育,14(1),77-84。
林世昌(2000)。不同太極拳齡中老年人健康狀況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文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宗毅(1993)。臺中市老年人休閒活動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厚省(2002)。太極氣功十八式。林鬱文化︰臺北市。
林連禎(1990)。從運動社會科學探討大學休閒運動之組織、功能與學生參與。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林瑞興(2000)。運動訓練對高血壓患者的效果探討。中華體育,13(3),111-118。
林麗蓉(2002)。太極拳運動訓練對輕度高血壓患者血壓、血脂肪濃度及焦慮成效之探討。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已出版,臺北市。
相建華、田振華(1999)。老人健身鍛煉法。北京:金盾出版社。
姬榮軍(2001)。動態活動與下階梯動作條件下老年人下肢肌肉勁度調節與肌電圖現象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立忠(1983)。高齡化社會與老人福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2004年10月14日,來源︰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journal/030201.pdf
祝年豐(2002)。身體活動與老人的呼吸循環系統。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第三期文獻回顧研析計畫報告書成果發表會。臺北市:臺大醫院。
袁之琦、游恆山(1990)。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市︰五南。
馬上鈞(2001)。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者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俊雄(1996)。跨世紀運動休閒之舞台與經營。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臺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高迪理(1993)。 老人的文康休閒活動。社區發展季刊,6 4, 84-86 。
張少熙(2000)。臺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臺北市:漢文書店。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少熙(2004)。臺北市民參與休閒運動歷程模式之研究。臺北市︰漢文書店。
張光達(1999)。 運動休閒滿意研究論文之比較分析。大專體育,345, 69-78。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礎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大專院校學生為例。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美江(2000)。體育鍛煉與常見病防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彩秀(1991)。中老年人運動型態﹑體適能及健康狀況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樑治(2002)。安養機構老人人口變項、心流體驗、休閒滿意與生活滿意之關係。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張耀中(2001)。臺中市銀髮族退休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梁伊傑(2001)。臺北市大學生參與休閒運動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智鈞(2005)。臺北都會區老年人健康知識與其休閒活動參與情形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存惠(1995)。太極拳運動者之A型行為組型及壓力知覺的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許志賢(2002)。臺閩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瓊文(1992)。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以臺大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明洲(2002)。有無規律登山老年人體適能與睡眠品質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淑菁(2002)。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文喜(1999)。 政府推展老人休閒活動的預期效益分析。大專體育, 44 ,127-133。
陳在頤(1993 a)。老人運動與保健。國立臺灣體專學報,2,119-132。
陳在頤(1993 b)。 老年時期的休閒活動。國民體育季刊, 2 2 (4) , 39-45。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 7-22。
陳欣宏(2004)。臺中市中老年人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建仁(2000)。八十八年社會指標統計:醫療保健。2000年11月5日,來源︰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2/socialindex/ paper2.doc
陳皆榮(1996)。 動機與休閒活動之相關性研究。臺北技術學院學報, 29 (1 ),203-219 。
陳鴻雁(2000)。 臺灣地區五十五歲以上老年人休閒運動行為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九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頁59-63)。雲林縣︰雲林科技大學。
陳麗華(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程紹同(1997)。優質休閒、超值人生。師友,366,15-19。
馮麗花(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103-109。
黃文真( 1985)。臺北市國中生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志炫(2006)。太極氣功十八式十五分鐘可練。中華日報。2006年1月22日,取自http://care.cdnnews.com.tw/20060123/med/jkbj/。
黃金柱(1993)。民眾參與休閒運動態度和參與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四季潛水游泳會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69-94。
黃金柱、林志成、林素卿、陳春蓮、程春美( 1999)。我國青少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參考資料,16。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奕仁(2005)。十六週團體運動介入計畫對老年人全人健康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國禎、郭博昭與陳俊忠(1998)。長期從事太極拳運動對男性老年人安靜心率變異性之影響。體育學報,25,109-118。
葉清華、薛淑琳(1998)。運動與老化。大專體育,36,73-77。
廖威彰( 1993)。從大專體育課談學生體育性休閒活動之培養。中華體育,6(4),33-38。
趙坤景(2003)。桃園縣國中體育課學習成就、學習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欣玲、毛家舟令、蔡娟秀、廖天麟、曾櫻花、楊麗燕、康百淑、雷諾莉(1998)。當代人類發展學,370-375。臺北市:匯華。
蔡碧女(2001)。老人休閒運動之研究-以元極舞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鄭石岩(1999)。在運動中養身養心。學生輔導,63,112-119。
鄭名涵(2002)。不同運動型態中老年人平衡能力、反應時間與下肢肌力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建民、黃新作(2002)。太極拳運動的生物能量分析[摘要]。2002國際運動與健康研討會報告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鄭淑芬( 1987 ):臺北市民生活型態、動機與休閒運動選擇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鄭惠萍(2004)。臺北市郊山晨間休閒運動之研究—以象山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順璁(2000)。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鄧時海(1990)。楊家老架式太極拳教本。臺北市:楊太極武藝總會。
鄧景衡(1990)。休閒的地理觀-開拓休閒空間的新向度。休閒面面觀研討會論文集,51。臺北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協會。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 師大書苑。
蕭淑芬(2002)。中老年人運動行為與醫療就診記錄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遐齡(1995)。臺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謝政論(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 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臺北市: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鍾旻純(2003)。中老年人從事元極舞運動之運動強度與能量消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鍾維倫(2000)。老人家越運動,心情越愉快。2000年10月25日,來源:http://www.trustmed.com.tw/20001025006.html#
藍青(2000)。老祖宗的養生法-太極拳的健身效果及臨床應用。健康世界,292,75-80。
藍孝勤(2000)。太極養生功訓練對大學女生焦慮及憂鬱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1),67-78。
藍青、賴金鑫、黃美娟(1999)。太極拳對中老年人心肺功能之促進及維持效果。復健醫學會雜誌27(2),63-69。
蘇忠信(1997)。高齡者身體活動狀況與身體體能的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黄琳、譚琳(2004)。健身球操對中老年人的健身作用初探。體育科技,25(1),43-44。
二、英文部分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7.
C lough, P., Shepherd, J., & Maughan, R. (1989). Motives for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 runn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4), 297-309.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 and healt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50-361.
Coleman, D., & Iso-Ahola, S. E. (1993). Leisure and healt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 111-128.
Donald, M., & Havighurst, R. T. (1959). The meaning of leisure. Social Forces, 37(4), 335-360.
Driver, B.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 Recreation, 32(12), 38-41.
Fisher, B. J. ( 1995 ). Successful aging, life satisfaction, and gener ativity in later lif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 41(3), 239- 250.
John, W., & Robert, L. (1998/1999). Successful aging. 張嘉倩。活力久久。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Lan, C., Lai, J. S., Chen, S. Y., & Wong, M. K. (1997). 12-month Tai Chi training in the elderly: Its effect on health fitnes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0(3), 345-350.
Lounsbury, J. W., & Hoopes, L. L. (1988). Five-year stability of leisure activity and motivation fact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2), 118-134.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Randall, S. R., Tim, T. P., & Rachel, G. (2005). A spatial analysis of linkages between health care expenditures, physical inactivity, ogesity and recreation suppl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7(2), 216-235.
Rea, L. M., & Parker, R. A (199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Publishers.
Riddick, C. C., & Stewart, D. G. (1994). An examination of the life satisfaction and importance of leisure in the lives of older female retirees: A comparison of blacks to whit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26(1), 75-87.
Russell, R. V. (1987). The importance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and activity participation to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age-segregated retire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4), 273-283.
Ruuskanen, J. M., & Ruoppila, I. (1995). 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people aged 65 to 84 years. Age and Ageing, 24, 292-296.
Wood, R. H., Reyes, R., Welsch, M. A., Favaloro-sabatier, J., Sabatier, M., Lee, C. M., Johnson, L. G., & Hooper, P. F. (2001). Concurrent cardiovascular and resistance training in healthy older adul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751-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