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炳勳 Ping-Hsun, Huang |
---|---|
論文名稱: |
梁又銘「戰爭圖像」作品研究 A Study of Battle-Pieces by Laing Yu-Ming before 1949 |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7 |
中文關鍵詞: | 梁又銘 、戰爭圖像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5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梁又銘從1951年開始在政工幹部學校擔任教授,培育了許多現今仍活躍的畫家。相對於梁又銘在臺灣美術教育上的貢獻,1949年移居臺灣前事跡與作品卻鮮少被深入討論,例如梁又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作品與展覽活動。因此本論文以梁又銘1949年前的作品作為研究的主體,希望能夠進而理解部分中國近代戰爭圖像的製作、展示與源流。
本論文主要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主要是討論中國戰爭圖像的相關研究與梁又銘習畫的過程。清末的中國南方在經歷過多場戰爭與動亂後,商業與藝術的中心逐漸由蘇州與揚州轉移至上海,也因為商業美術的發達,造就了有利於梁又銘習畫且能以此志業的環境。梁又銘早年任職上海藝海布景公司,主要的業務是繪製相館拍照布景與舞台布景。梁又銘在離開上海華童公學後很可能便進入上海藝海布景公司一面工作一面習畫。
第二部分主要是討論梁又銘的作品《中國空軍抗戰史畫》與《抗戰速寫》兩套作品。《中國空軍抗戰史畫》與《抗戰速寫》是梁又銘在1926年進入軍隊後所繪製,主要的目的是做為對抗日本侵略的宣傳。從這兩套作品中,除了可以看見梁又銘受到西方畫家與嶺南畫派的影響外,也說明梁又銘深受當時上海多元文化的滋養。另外,作為職業畫家,梁又銘的作品除了有個人的觀點外,更可見贊助者的影響。
第三部分將焦點從畫家轉移至中國與日本政府,兩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以武器作為工具攻擊敵方,不同媒材的宣傳與對於敵對陣營文宣的管制也是戰爭中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從遠在加拿大的《大漢公報》的報導可看到,日本政府確實意識到,當時國民黨政府所發行的宣傳品可能造成威脅。顯示梁又銘的作品有著不同的閱者,與超越美感的好惡。
梁又銘的作品雖不能被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紀實,但卻是中國近代繪畫史中重要的一環。有別於徐悲鴻與蔣兆和哀悼戰爭中受難者,梁又銘的作品則呈現較為多元的面向,例如頌揚軍功,或宣導政令等,包含了較為複雜的脈絡,深具歷史意義與價值。
關鍵字:梁又銘、戰爭圖像、第二次世界大戰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專書
上海圖書館編(2008),中國近現代話劇圖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上海攝影家協會、上海大學文學院編(1992),上海攝影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王丹(2009),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李超(1995),上海油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李鑄晉、萬青力(2000),中國現代繪畫史 : 晚清之部1840-1911,臺北:石頭出版社。
林家治(2008),民國商業美術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空軍司令部編(1956),領袖與空軍畫史,台北:空軍司令部。
唐健風編(2004),梁又銘畫集,台北:梁又銘藝術基金會。
馬琳(2007),周湘與上海早期美術教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2010),鼎藝千秋─梁鼎銘、梁又銘、梁中銘紀念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張研、孫燕京編(2009),民國史料叢刊1114宣傳部第一屆全國宣傳會議實錄、非常時期的宣傳政策,鄭州:大象出版社。
梁又銘(1937),中國空軍抗戰畫史,上海:正氣出版社。
曹伯韓(1938),宣傳技術讀本,漢口:生活書局。
郭沫若(1940),戰時宣傳工作,重慶:青年書局。
陳國友、朱炳旭編(2004),吳印鹹,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黃宗賢(2000),大憂患時代的抉擇:抗戰時期大後方美術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
黃宗賢(2005),抗日戰爭美術圖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萬靑力(2005),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
趙超構(1938),戰時各國宣傳方策,重慶,正忠書局。
顏娟英編,上海美術風雲:1872–1949申報藝術資料條目索引,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06年。
蘇珊.桑格塔,陳耀威譯(2004),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出版。
期刊論文
張世瑛(2011),1950年代臺灣政治漫畫初探,臺灣文獻,6月,頁351-402。
梁又銘(1977),中國人物畫,復興崗學報,16期,頁367-378。
梁又銘(1979),歷代人物畫之興衰,中國美術學報,3月,頁18。
梁又銘(1978),歷代人物畫之興衰,國魂,7月,頁51。
梁又銘、梁中銘(1976),中華民國革命建國畫頁,中央月刊,1月,頁43-47。
蔡盛琦(2009),臺灣流行閱讀的上海連環圖畫,國家圖書館館刊,6月,頁55-92。
虞奇(1984),悼念梁又銘先生,廣東文獻季刊,12月,頁52-55。
學位論文
林玓熹(2002),戰後臺灣現代國畫運動與在臺國畫家之因應(1945-1991),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吳怡萍(2009),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其運作,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洪瑞鴻(2011),美術救國:梁中銘反共漫畫研究(1949–196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陳佩佩(2006),梁鼎銘(1898-1959)大陸時期西畫創作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逢申(2004),戰爭與文宣:以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話劇、音樂及漫畫為例(1937–1945),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鄭士榮(1987),抗戰前後中央文化宣傳方略之硏究(1928–1945) : 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功能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鄭雅文(2004),梁鼎銘昆仲繪畫之研究,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
日文部分
專書
田中日佐夫(1985),日本の戦争画 : その系譜と特質,東京:ペりかん社。
西村捨也(1942),抗戦支那の宣伝 上卷,上海:支那派遣軍総司令部。
椹木野衣、蔵屋美香、河田明久、平瀬礼太、大谷省吾、針生一郎(2007),戦争と美術 1937−1945,東京:国書刊行会 。
溝口郁夫(2011),絵具と戦争―従軍画家たちと戦争画の軌跡,東京:国書刊行会 。
姜河龜、鶴田武良編(1984),近代中国絵画,東京:日貿出版社。
鶴田武良(1974),近代中国絵画,東京:角川書店。
鶴田武良編(1991),民囯期美術学校畢業同学録、美術团体会員録集成,大阪: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
期刊論文
柳原伸洋(2009),ヴァイマル期ドイツの空襲像—未来戦争イメージと民間防空の宣伝,ヨーロッパ研究,3月,頁43-61。
鶴田武良(1974),近百年来中国画人資料1,美術研究,5月,頁27-38。
鶴田武良(1974),近百年来中国画人資料2,美術研究,7月,頁29-34。
鶴田武良(1976),近百年来中国画人資料3,美術研究,1月,頁166-181。
鶴田武良(1978),近百年来中国画人資料4,美術研究,9月,頁97-112。
鶴田武良(2004),二○世紀中国美術研究の状況,東方,8月,頁2-7。
西文部分
專書
Ralph Croizier(1988). Art and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ul Gough(2009). A Terrible Beauty : War, Art and Imagination 1914-1918. Bristol : Sansom & Company.
Susan Sontag(2003).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New York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期刊論文
Steve Poleskie(1985). “Art and Flight: Historical Origins to Contemporary Works”, Leonardo Vol. 18, No. 2 :pp. 6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