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淑美 Chang, Sui-Mei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立北投國民中學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Participation Motives and Barriers of Taipei Municipal Beitou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After School Sports |
指導教授: |
程紹同
Cheng, Shao-T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國民中學 、課後運動 、參與動機 、阻礙因素 |
英文關鍵詞: | Junior high school, after class sports, participation motives, barrier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0 下載:3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暸解臺北市立北投國民中學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相關情形。透過自編問卷,採便利取樣方式進行調查,總計得到409份有效問卷,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事後比較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臺北市立北投國民中學學生運動參與時間以「假日、非假日兩者皆有」人數最多佔(47.9%);運動時段以「放學後」比例最高佔(72.1%);每週參與運動次數以「二次」者為主(32.5%);每次參與運動時間以「一至二小時」為最多,佔(48.4%);動參與友伴以「同學朋友」為主要對象(39.1%);參與運動地點比例最高為「學校」(32.3%);運動參與主要項目「籃球」,比例達(23.5%)。
二、臺北市立北投國民中學學生的運動參與動機排名前五項為:「可以增進身體健康」、「增進自己體適能」、「享受運動的樂趣」、「可以紓解生活的壓力和緊張」、「可以得到快樂」。
三、臺北市立北投國民中學學生的運動參與阻礙因素排名前五項為:「天候不佳」、「沒有時間」、「學業壓力繁重」、「沒有同伴的陪同」及「沒有適合的場地」。
四、不同「性別」、「年級」、「是否參與社團」、「住家運動環境」的臺北市立北投國民中學學生,在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性別」、「年級」、「是否參與社團」的臺北市立北投國民中學學生,在參與阻礙上有顯著差異。
六、臺北市立北投國民中學學生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間有顯著的負相關。
The purpose of thwa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otives and barriers of students in Taipei Municipal Beitou Junior High School participation in after school sports. Through self-design questionnaires, we took samples in a convenient way and carry out investigation. We obtained 409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hich w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wa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Independent One-way ANOVA, Scheffe’s Method, and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The study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aipei Municipal Beitou Junior High School has most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sports “both holiday and weekday” (47.9%); “after school” has the highest proportion (72.1%); they mainly participate in sports “two times” a week (32.5%); time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was “one to two hours” accounts the most (48.4%); the companions are “classmates and friends” (39.1%); the place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was “school” accounts the highest proportion (32.3%); the most commonly sports was “basketball” (23.5%).
2.The top five motives of Taipei Municipal Beitou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re: “improve health,” “strengthen physical strength,” “enjoy in the fun of doing sports,” “relieve life pressure and tension,” and “happy.”
3.The top five barriers of Taipei Municipal Beitou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re: “bad weather,” “no time,” “heavy school work,” “no companion,” and “no suitable location.”
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gender,” “grades,” “whether joining in clubs,” and “household sport environment” of Taipei Municipal Beitou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prominent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tion motives.
5.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gender” “grades,” and “whether joining in clubs,” of Taipei Municipal Beitou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prominent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tion barriers.
6.The relation of participation motives and barriers of Taipei Municipal Beitou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s prominent negative correlation.
一、中文部份
王同茂(1992)。美國與奧地利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概況。臺灣省學校體育,(7),8-9。
王建堯(1999)。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王順正(2001)。運動與身體發展〔電子版〕。2010年1月12日,取自運動生理生理學,運動生理週訊網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 repno=93。
王梅香、江澤群(2003)。臺北市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北體學報,(11),203-216。
王清欉、黃郁琦(2004)。不同性別大專學生運動參與動機與運動阻礙因素之分析研究。政大體育研究,(16),83-96。
王儷儒(2004)。臺南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王天威(2005)。臺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逸君(20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運動態度、運動行為與健康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智賢(2008)。臺北市國小田徑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振宇(2009)。臺北市國小資優生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7)。青少年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2008)。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臺北市:行政院。
江澤群、林國瑞(2001)。臺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北體學報,(9),105-117。
江書良(2002)。臺北縣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傾向與場地設施及休閒參與機會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季蓁、劉影梅、何卓飛、洪嘉文、呂生源(2009)。不同國家兒童及青少年身體活動的推薦量與政策比較。國民體育,38(3), 73-79。
江素祝(2011)。進修學院學生運動動機對運動休閒參與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余青忠(2003)。桃園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智東(2006)。我國殘障桌球選手運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明憲(1998)。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以花蓮宜昌國民小學、宜昌國民中學二所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世昌(2000)。同儕對休閒活動影響之研究-以南開工商專科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李宜霖、陳怡伶、孫瓏珣、陳沛蓉(2007)。優游天地、樂活玩家-高雄市國中生不同性別、年級從事休閒活動之研究。高雄區96年度國中資優教育學生獨立研究成果發表,2011年4月8日,取自http://web2.spec.kh.edu.tw/69/20090515105739.pdf
李志凌(2010)。屏北地區青少年從事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
李思昭(2000)。護理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易儒、李易穎、林淑惠(2010)。臺北市國小學生休閒運動動機與利益知覺關聯性研究。休閒事業研究,8(3),125-144。
林子軒(2008)。運動人口倍增計畫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林東泰、楊國賜(1989)。國民文化與休閒喜好調查。民意學術專刊秋季號,(145),55-106。
林國瑞(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效能信念及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科正。
林靖斌(2001)。國中學生規律運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宜蘭縣文化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晉榮、黃珍鈺(2005)。青少年憂鬱情緒與休閒運動效益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9(4),26-31。
林雅婷(2007)。臺南市社區環境、運動組織與居民運動行為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志坤(2009)。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騎乘自行車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金松(2009)。臺北市北區國小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祐鋐、吳海助(2010)。臺中縣青少年休閒參與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弘光學報,(59),42-59。
周郁采(2005)。國中體育課程學習成效自評結果對運動休閒參與行為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維敏(2005)。臺南市高中職學生休閒活動之阻礙與滿意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五版。臺北市:五南。
洪志忠(2008)。澎湖地區青少年休閒運動參與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蘭(2010)。閱讀 + 運動,活化大腦抗憂鬱〔電子版〕。康健雜誌。2010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 jsp?id=6352。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文琪(2009)。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慶國(1995)。青少年休閒生活調查報告。臺北市:財團法人金車教育基金會。
翁玉珠(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傾向、凝聚力、與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徐永億、 許弘毅、 李政道(2006)。學生參與規律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研究-以南開技術學院爲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1),31-39。
徐慶忠(2006)。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需求與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臺北市。
許雅琛(1992)。服務業職業婦女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許義雄 (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宏哲(2000)。青少年休閒運動之探討。臺灣體育,(105),50-54。
許樹淵(2000)。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立宏(2005)。運動哲學教育。臺北市:冠學。
曹天瑞(2001)。原住民國中生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以宜蘭縣泰雅族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1999)。中小學課後及假期體育育樂營課程規劃研究。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96年度各級學校運動參與情形調查。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0)。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3)。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2004)。推動培養活力青少年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2008)。98年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陸光(1987)。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陸士毅(2009)。臺北巿國小學生課後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嘉彌、李翠萍(2002)。青少年「課後學習方案」概念與策略之探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39-162。
陳皆榮(2002)。運動與青少年發展。國民體育季刊,132,74-80。
陳婉容(2002)。青少年休閒行為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南琦(2003)。青少年休閒滿意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 4,201-210。
陳麗玉、王宗進(2004)。東華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57-72。
陳素娥(2006)。國中生課後運動參與行為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高彬(2006)。宜蘭縣國中學生課後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民修、張少熙(2007)。國小學童體育學習成就育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北教大體育,2,166-173。
陳月琴(2008)。高雄市國小學生課後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淑芬、章宏智(2010)。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化媒介關係之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29-42。
張坤鄉(1991)。國中教師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臺灣省教師精神修養專輯,(20),106- 113。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榮勳(1998)。國民小學學童課餘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1),273-304。
張明輝(2000)。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及其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123-134。
張少熙(2000)。臺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臺北市:漢文。
張志銘、翁敏哲、林章榜(2001)。明道中學日間部學生課後參與運動休閒之動機研究。體育學報,(30),153-162。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少熙、梁伊傑(2005)。臺北市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8(2),109-120。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一版。臺北市:東華。
張治文(2006)。冒險性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六龜鄉荖濃溪泛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麗玲(1993)。兒童時期課後活動分析。臺北市:師大書院。
郭雅婷、林伯修(2007)。臺北市高中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因素之研究。2007年兩岸體育與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83-108)。臺北市:臺北體育學院。
游家政(1987)。臺北縣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兒童在學期間校外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宗益(2008)。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課餘社團活動動機、阻礙因素及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程紹同(2000)。中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模式研究。臺北市:漢文書店。
黃俊英(1992)。多變量分析。臺北市:華泰書局。
黃翠、王鈺梅、梅艷芳、徐瓊鈺(1996)。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歐洲經委會會議論文 ﹝摘要﹞。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黃郁宜(1984)。國中學生學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原田(2003)。嘉南地區高中職學生休閒活動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致理管理學院,臺南市。
黃壬要(2004)。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景耀(2009)。東吳大學學生休閒活動餐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瑞怡(2004)。臺北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雅秀(2006)。影響澎湖地區青少年水域運動參與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慧青(2009)。臺灣民眾運動習慣與學生運動參與情況分析。2011年6月21日,取自國家政策基金會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 /3/5745。
彭臺臨(2006)。臺灣地區國民運動行為與政策意涵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彭馨潁(2008)。在臺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參與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北體學報,16,192-204
趙麗雲(2002)。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暨發展策略〔電子版〕。國政月刊,2(4),36-44。
趙鴻昌、陳啟發、劉佳鎮(2008)。僑光技術學院學生課後參與運動社團動機之研究。2008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頁1-5)。嘉義縣:吳鳳技術學院。
榮泰生(2009)。SPSS與研究方法第二版。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蔡麗伶(1990)。旅遊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蔡憲國、林聖峰(2006)。運動與情緒的調適。大專體育,(82),141-146。
蔡政杰、林啟賢(2010)。運動是腦的食糧-運動對腦與認知的效應。國民教育,50(4),86-93。
劉俐蓉(2003)。臺北市立士林國中學生中重度身體活動量、運動階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翠薇、黃淑貞(1999)。臺北縣商專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學校衛生,34,1-34。
劉修祥、朱瑞淵、洪先進(2001)。國中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探討。2001年第一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研討會論文集(頁1-5)。高雄市: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劉坤宏(2003)。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惠萍(2004)。臺北市郊山晨間休閒運動之研究—以象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國隆(2009)。臺北市中正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運動社團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潘冠璇(2010)。新北市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溢宏(2004)。彰化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課後運動動機及其阻礙因素之硏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鴻隆(2003)。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謝維玲(譯)(2009)。運動改造大腦-EQ和IQ大進步的關鍵。臺北:野人。(John J. Ratey, MD, with Eric Hagerman, 2009)。
薛銘卿(1996)。臺北市國小學童休閒活動興趣取向、參與狀況及影響因素之相關研究,北體學報,(5),189-200。
魏麗香(2002)。青少年沉迷網咖經驗及其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嚴詠智(2006)。臺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二、英文部份
Andrew, G. M. (1981). Reason for dropout from exercwase programs in post coronary patien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wase, 13 (13), 164-168.
Alexandrwas, R. K., & Carroll, B. (1997). Perception of constraints and strength of motivation: Their relarionship to rea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in Greece. Journal of Lewasure Research, 29(3), 279-299.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wasure. Lewasure Sciences, 9(2), 119-127.
Charness, N., & Campbell, J. I. (1988). Acquiring skill at mental calculation in adulthood: A task decompos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17(2), 115-129.
Clough, P., Shepherd, J., & Maughan, R. (1989). Motives for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 running. Journal of Lewasure Research, 21(4), 297-309.
Crawford, D. W., Jackson, E. L., & Godbey, G. C. (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wasure constraints. Lewasure Sciences, 13(4), 309-320.
Dwashman, R. K. (1982). Compliance adherence in health-related exercwase. Health Psychology, 1(3), 237-267.
Duffy, P. J. (1988). An analyswas of the inhibitors to participation in sport in two capitalwast countries.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11(1), 11-18.
Gill, D. L., Gross, J. B., & Huddleston, S. (1983).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n youth spor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sychology, 14(1), 1-14.
Gould, D., Feltz, D., & Wewass, M. (1985). Motives for participating in competitive youth swim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6(2), 126-140.
Hillman, C. H., Erickson, K. I., & Kramer. A. F. (2008). Be smart, exercwase your heart: Exercwase effects on brain and cogni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1), 58-65。
Jackson, E. L., & Searle, M. S. (1985). Socioeconmic variations in perceived barriers to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among would-be participants. Lewasure Sciences, 7(2), 227-249.
Jackson, E. L.(1988). Lewa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wasure Sciences, 10(3), 203-215.
Ratey, J. J., & Hagerman, E. (2008). Spark: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wase and
the brain. London: Little ,Brown.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Mathews, M. L. (1990). A study to identify the most prevalent reasons for nonparticip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programs. Columbus, OH: The Ohio Stale University.
Manfredo, M. J., Driver, B . L., & Tarrant, M. A. (1996). Measuring lewasure motivation: A meta-analyswas of the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scales. Journal of Lewasure Research, 28(3), 188-213.
McDonough, M. H., Crocker, P. R., & Peter, R. E. (2005). Sport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n young adolescent girls: The role of friendship quality and self-concept.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wase and Sport, 76(4), 456-467.
Waso-Ahola (1989).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rwask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Lewasure Research, 21(1), 32-39.
Longhurst, K., & Spink, K. S. (1987). Particpation motivation of Australian children involved in organized sport. Canad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12(1), 24-30.
Slenker, S. E. (1984). A investigation of the utility of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in predicting Journal, Jogging Behavior: DAI-A, 44(8), 23-69.
Stern, H. P., Bradley, R. H., Prince, M. T., Stroh, S. E. (1990). Young children in recreational sports.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Clin Pediatr (Phila), 29(2), 89-94.
Seefeldt, V., & Ewing, M. E. (1997). Youth sports in America: An overview. 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Research Digest Series, 2(11), 1-18.
Tabachnick, B. G., & Fidell, L. S. (2007). Using multivariate statwastics(5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Wewass, M. R. (1993).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intensive sport participation on children and youth: Self-esteem and motivation. In B. R. Cahill & J. Pearl (Eds.), Intensive participation in children’s sports (pp. 39-69).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washers.
Wewassinger, E., & Bandalos, D.L. (1995). Developmen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scale to measure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lewasure. Journal of Lewasure Research, 27(4), 379-400.
Wuest, D. A. & Bucher, C. A. (2003). Found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exercwase science, and sport (1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