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嘉琳
論文名稱: 行銷保生大帝─台南縣歸仁鄉仁壽宮的新興宗教化(1945-2010)
指導教授: 蔡淵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仁壽宮保生大帝民俗宗教地方寺廟新興宗教新興宗教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0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學界開始從事新興宗教研究的時間,較其他先進國家來的晚,每個研究學者的看法也具有相當的歧異性。雖然有學者對於一些未脫離傳統宗教,只在組織和發展型態上隨著時代潮流做了某些相應改變的宗教團體,能不能納入新興宗教之列頗有意見和疑慮,但一些傳統宗教團體近年來順應社會變遷和時代需求展現出的新面貌、新舉措,的確與新興宗教多項重要指標特色相符。因此這些在新時代之下的傳統宗教組織團體,可說顯露出明顯的新興宗教化趨勢。位處歸仁的仁壽宮,便是其中一個範例。
    仁壽宮創始於鄭氏時期,主祀保生大帝。祭祀圈範圍內共劃分為五角頭,涵蓋現今八個行政村落。傳統以來仁壽宮和多數一般民間寺廟相同,採取「道德」管理原則,得依個人自我道德判斷為行事標準,因此廟務操作空間和模糊地帶甚大。仁壽宮一度因為管理領導者的保守、消極心態,導致寺廟內外出現衰敗狀況。直到第八屆主任委員羅秋川上任,仁壽宮的困境才有了轉機。
    羅秋川出身地方菁英家族,長期從商經歷使其展現不同傳統寺廟領導者的理念和企圖心。除自內部著手,改以企業經營方式改造管理經營團隊。對外在其主導下,運用過的行銷策略,大致歸納以下幾點:一、經營地方生活與文化;二、邁向國際化申請標準認證;三、屢創新聞性話題,造就仁壽宮三大特色:宗教行銷化、宗教網路化,以及信仰個體化。如此一來,現代仁壽宮發展的背景、歷程與結果,高度符合新興宗教定義和特徵。故仁壽宮雖仍屬民俗宗教廟宇,卻可以「新興宗教化」說明近十多年來的經營傾向。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1 第二章 仁壽宮的創建 17 第一節 歸仁鄉的開拓與發展 17 第二節 仁壽宮的創立與修建 45 第三章 仁壽宮經營方式的轉變 63 第一節 仁壽宮的傳統管理方式 63 第二節 仁壽宮的創新經營理念 83 第四章 宗教超級市場─仁壽宮的行銷化 95 第一節 地方經營與國際認證 95 第二節 話題創造與媒體宣傳 107 第五章 神明也是電腦高手─仁壽宮的網路化 123 第一節 網路祭壇的成立 123 第二節 人神互動方式的變化 134 第六章 結論 139 徵引書目 147

    徵引書目
    一、寺廟年刊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仁壽宮造街計畫圖〉,《歸仁仁壽宮年刊》,辛巳年,2001,封底。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慶祝保生大帝聖誕 第一次依古禮擴大舉行〉,《歸仁仁壽宮年刊》,辛巳年,2001,頁38-39。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歸仁重要文化資產─十三窯之發掘推展〉,《歸仁仁壽宮年刊》,辛巳年,2001年,頁47-49。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城鄉風貌 歸仁造街工程碑記〉,《歸仁仁壽宮年刊》,壬午年,2002年,頁52。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梵宇琳琅─踏查歸仁鄉仁壽宮〉,《歸仁仁壽宮年刊》,壬午年,2002,頁53-55。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服務品質政策〉,《歸仁仁壽宮年刊》,癸未年,2003年,封面。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主委序文〉,《歸仁仁壽宮年刊》,癸未年,2003年,頁2。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台南縣歸仁鄉仁壽宮第九屆九十一年度第一次委員大會會議記錄〉,《歸仁仁壽宮年刊》,癸未年,2003年,頁11-15。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第九屆角頭委員會席次分配表〉,《歸仁仁壽宮年刊》,癸未年,2003年,頁21。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仁壽宮第九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歸仁仁壽宮年刊》,癸未年,2003,頁22-28。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慈悲嬰靈 慶讚中元〉,《歸仁仁壽宮年刊》,甲申年,2004年,頁32-33。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太子爺聖誕祈求長壽龜〉,《歸仁仁壽宮年刊》,甲申年,2004,頁34-36。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假日何處去 廣場請你來〉,《歸仁仁壽宮年刊》,甲申年,2004年,頁61-62。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仁壽宮第十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歸仁仁壽宮年刊》,丁亥年,2007,頁31-37。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中元普渡〉,《歸仁仁壽宮年刊》,戊子年,2008年,頁30-33。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公益慈善〉,《歸仁仁壽宮年刊》,戊子年,2008,頁37-39。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保生大帝聖誕─捐血也要補血〉,《歸仁仁壽宮年刊》,己丑年,2009,頁17-25。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宗教團體公益表揚〉,《歸仁仁壽宮年刊》,己丑年,2009,頁44-45。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台南看守所燈籠彩繪〉,《歸仁仁壽宮年刊》,庚寅年,2010年,頁9-12。
    仁壽宮管理委員會,〈兩岸夜光龍 龍獅藝陣嘉年華〉,《歸仁仁壽宮年刊》,庚寅年,2010年,頁13-14。

    二、報紙
    台灣日日新報社,〈壽何不永〉,《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07年6月2日,4版。
    台灣日日新報社,〈新豐郡が率先して 神社を各庄に造營 全郡下の寺廟は全廢〉,《台灣日日新報》,1939年2月2日,日刊,5版。
    陳正一,〈羅秋川全力推廣廟宇文化〉,《中華日報》,1998年12月29日,30版。
    許榮宗,〈羅秋川 改造廟口文化〉,《中國時報》,1999年1月7日,19版。
    許榮宗,〈歸仁十三窯遺跡鑑定 只欠東風〉,《中國時報》,1999年3月13日,11版。
    林相如,〈網路祭壇發燒 影響香油錢收入〉,《中華日報》,1999年11月23日,25版。
    周宗禎,〈仁壽宮網站受歡迎 引來挑戰〉,《聯合報》,2000年1月5日,18版。
    許榮宗,〈書發仁壽宮歷史〉,《中國時報》,2000年1月29日,19版。
    汪慧星,〈羅秋川 推動優質寺廟文化〉,《中國時報》,2000年4月14日,21版。
    馬尚斌,〈歸仁搶救十三窯遺址〉,《中央日報》,2001年4月17日,17版。
    周宗禎,〈網路祭壇 開放拔虛擬牛毛〉,《聯合晚報》,2001年5月10日,7版。
    林相如,〈羅秋川澄清未花光仁壽宮廟產〉,《中華日報》,2002年6月3日,23版。
    林相如,〈羅氏昆仲熱心公益 歸仁傳佳話〉,《中華日報》,2002年7月11日,25版。
    林佳儒,〈仁壽宮網路祭壇瀏覽人次 破170萬〉,《中華日報》,2003年2月26日,25版。
    林佳儒,〈中英文簡介 仁壽宮國際化〉,《中華日報》,2004年5月22日,4版。
    林佳儒,〈香味靈符 上網可點選〉,《中華日報》,2004年6月10日,6版。
    林佳儒,〈子弟兵騎鐵馬 歸仁玩透透〉,《中華日報》,2004年7月13日,6版。
    蔡青容,〈上網點光明燈 免費喔〉,《中華日報》,2005年2月15日,6版。
    蔡青容,〈仁壽宮普渡 祭品有創意〉,《中華日報》,2005年8月21日,4版。
    蔡青容,〈仁壽宮文化季 名榕會集〉,《中華日報》,2006年1月28日,2版。
    蔡青容,〈仁壽宮浪漫 賣情人套餐〉,《中華日報》,2006年2月10日,7版。
    張清源,〈仁壽宮擲筊 Wii嘛ㄟ通〉,《中華日報》,2008年2月16日,B3版。
    陳正一,〈仁壽宮主委:公開民調流程 釐清爭議〉,《中華日報》,2009年4月16日,B5版。
    陳正一,〈宗教立法透明化 羅秋川:好事一樁〉,《中華日報》,2009年7月16日,B4版。
    張清源,〈仁壽宮虎毛平安符 搶手〉,《中華日報》,2010年2月21日,B8版。
    林偉民,〈仁壽宮主委 羅秋川獲菲博士學位〉,《中華日報》,2010年3月19日,B5版。
    林偉民,〈仁壽宮五虎將 揚名國際〉,《中華日報》,2010年4月7日,B5版。
    林偉民,〈保生大帝生 仁壽宮做公益〉,《中華日報》,2010年4月20日,B5版。
    林偉民,〈羅秋川動向受關注〉,《中華日報》,2010年5月5日,B5版。
    林偉民,〈宋江陣競賽 人神共同評分〉,《中華日報》,2010年5月17日,B1版。

    三、專書
    (一)中文專書
    丁仁傑,《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台北:聯經,2004。
    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1994。
    王瑞興,《仁壽宮志》,台南:仁壽宮管理委員會,1999。
    王禮,《台灣縣志》,台北:文建會,2005。
    方淑美,《南瀛地形誌》,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0。
    台灣總督府,《台灣列紳傳》,台北:台灣總督府,1916。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江燦騰主編,增田福太郎原著,黃有興中譯,《台灣宗教信仰》,台北:東大,2005。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宋義祥、鍾和邦,《仁德鄉志》,台南:仁德鄉公所,1994。
    李國棟編,《歸仁典籍》,台南:歸仁鄉公所,2002。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台北:文建會,2007。
    林勝俊,《台灣寺廟的職權與功能之研究》,台北:文史哲,1988。
    林聖欽等作,《臺灣地名辭書卷七:台南縣》,南投:台灣文獻館,2002。
    吳騰達,《宋江陣研究》,南投:台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
    吳建民等作,《台灣地區水資源史》,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0。
    周鍾瑄,《諸羅縣志》,台北:文建會,2005。
    周璽,《彰化縣志》,台北:文建會,2006。
    金勛,《現代日本的新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金勛,《韓國新宗教的源流和嬗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范正義,《保生大帝信仰與閩台社會》,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范正義,《保生大帝─吳真人信仰的由來與分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洪波浪、吳新榮主修,《台南縣志》,台南:台南縣政府,1980。
    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1989。
    馬書田,《華夏諸神》(俗神卷),台北:雲龍,1993。
    高拱乾,《台灣府志》,台北:文建會,2004。
    高師寧,《新興宗教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許清保,《南瀛遺址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04。
    連橫,《雅堂文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陳清誥、謝石城合編,《台南縣市寺廟大觀》,台南:興台文化,1963。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1987。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1992。
    黃文博,《南瀛地名誌》,台南:台南縣文化局,1998。
    溫國良編譯,《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二)─宗教系列之一》,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董芳苑,《認識台灣民間信仰》,台北:長春,1986。
    渡邊欣雄,《漢族的民俗宗教》,台北:地景,2000。
    張容寬、謝忠穆,《ISO9001:2000品質管理系統》,台北:商周,2001。
    張家麟,《當代台灣宗教發展》,台北:文景,2005。
    楊東震,《非營利事業行銷與管理》,台北:新文京,2008。
    蔣毓英,《台灣府志》,台北:文建會,2004。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醮事卷》,台北:臺原,1994。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台北:臺原,1994。
    鄭佳韻等作,《南瀛探索:台南地區發展史》,台南:台南縣政府,2004。

    (二)外文專書
    台南州廳,《台南州產業狀況》,台南州:台南州廳,1937。
    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鑑》,台南州: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1933。
    宮本延人,《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臺灣寺廟整理問題》,日本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8。

    四、期刊論文
    石萬壽,〈二層行溪流域行政區劃的變遷〉,《思與言》,第26卷第1期,1988,頁3-37。
    余光弘,〈台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3期,1982,頁67-105。
    林本炫,〈「新興宗教運動」的意義及其社會學意涵〉,《世界宗教學刊》,第3期,2004,頁1-26。
    胡珊,〈歸園 古時的豪門大宅〉,《南瀛文獻》,改版後第一輯,2002,頁274-277。
    陳漢光,〈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23卷第1期,1972,頁85-104。
    陳春木,〈最近台南縣出土的古文物〉,《南瀛文獻》,第18期,1973,頁100-106。
    陳杏枝,〈台北市加蚋地區的宮廟神壇〉,《台灣社會學刊》,第31期,2003,頁93-152。
    陳世榮,〈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近代社會菁英的研究典範與未來的研究趨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4期,2006,頁129-168。
    許清保,〈尋訪南瀛十五街〉,《南瀛文獻》,改版後第2輯,2003,頁254-265。
    黃士強,〈台南縣歸仁鄉八甲村遺址調查〉,《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35期,1974,頁62-68。
    黃文博,〈歸仁地區的王船信仰〉,《城鄉生活雜誌》,第52期,1998,頁44-53。
    張志成,〈1965年後台南地區民間信仰發展與廟宇建築型態〉,《南瀛文獻》,改版後第3輯,2004,頁189-220。
    趙文榮,〈清代台南地區移墾社會的建立〉,《鄉土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期,1999,頁131-164。
    趙星光,〈宗教消費商品化:論當代宗教與社會互動關係的質變〉,《宗教哲學》,第30期,2004,頁1-19。
    蔡相煇,〈台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簡讀學報》,第8期,1979,頁317-336。
    鄭志明,〈台灣「新興宗教」的現象商議〉,《宗教哲學》,第1卷第4期,1995
    ,頁83-100。
    賴子清,〈南縣科甲縉紳錄及科舉詩文集〉,《南瀛文獻》,第5期,1959,頁23-38。
    顏章炮,〈略談清代台灣民間對寺廟的管理─台灣清代寺廟碑文研究之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6,頁53-59。

    五、學位論文
    林奕欣,〈寺廟與地域文化─以關廟鄉山西宮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莊芳榮,〈台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陳秀蓉,〈戰後台灣寺廟管理政策之變遷〉,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陳怡秀,〈保西長興二里開發之研究〉,台南:台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建宏,〈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普濟堂為例(1902~2001)〉,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黃麗芬,〈保生大帝信仰文化意涵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詹惠萍,〈宗教行銷活動與信仰的探討─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為例〉,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9。
    賴玉玲,〈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羅秋川,〈非營利事業網路行銷之研究─以仁壽宮網站為例〉,台南: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簡辰全,〈終戰前歸仁市街之發展—從舊社街道舊菜市場的空間變遷〉,台南: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六、口述訪談
    李明田先生,2008.6.30,於八甲村代天府。
    張主明先生,2010.5.13,於受訪者自宅。
    張太平先生,2010.5.13,於文化村辦公室。
    楊輝文先生,2010.5.3,於受訪者自宅。
    劉火榮先生,2010.8.25,於仁壽宮。
    羅秋川先生,2010.6.9,於仁壽宮。

    七、網站
    仁壽宮網站 http://www.renshow.org.tw/
    中華民國內政部所屬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 http://www.moi.gov.tw/stat/
    台南縣政府 http://www.tainan.gov.tw/cp/10151/organization.aspx
    環保署地方環境資料庫─台南縣歸仁鄉http://edb.epa.gov.tw/localenvdb/TaiNan/Gueiren/index.htm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
    中華日報電子報 http://www.cdns.com.tw/

    八、其他
    內政部編,〈台南縣歸仁鄉行政區域圖〉,台北:內政部,2005。
    陳宗福編,《浚尾派歸仁陳系祖譜》,台南:編者自印,1979。
    歸仁鄉戶政事務所提供,〈台南廳歸仁北里歸仁北庄千五百四十七番地〉,《明治二十一年戶口調查簿》,冊號75,頁142。
    歸仁鄉戶政事務所提供,〈台南廳歸仁北里歸仁北庄二百二番地寄留〉,《明治四十二年寄留戶口調查簿》,冊號67,頁33。
    歸仁鄉戶政事務所提供,〈台灣省台南縣歸仁鄉許厝村七鄰十七號〉,《民國三十五年戶口調查簿》,冊號16,頁21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