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寶慶
論文名稱: 《三國演義》君臣主從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 楊昌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5
中文關鍵詞: 三國演義君臣主從人物關係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85下載:8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三國演義》素稱最為通俗之小說。究其原因在於它將歷史人物賦予特殊的角色功能,活化個別的行為意識,使之貼近庶民之平易印象。更重要的是結合忠孝節義等倫理道德之內涵,符應仁君賢臣,孚望人心的思維模式,達成溥治天下,安居樂業之郅世目標。因此本論文探討《三國演義》君臣主從關係,特別標櫫君臣關係是倫理道德之上綱,唯其義理涵義獲得釐清,方足以顯示作者羅貫中「志圖王」、「明正統」之宗旨喻意。
    本論文區分八章。第一章緒論,交代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溯自三國正史寖至小說的遞嬗軌跡說起,探討羅貫中的時代背景與創作意識之相關連結。至於研究方法,藉諸文本之系聯與歸納,特別重視小說與史書之對比參證,期以抉微君臣關係之道德內涵。
    第二章針對君臣關係之源由、推衍、定位等角度,探討主從之間的意涵與內容,尤其闡揚倫理道德之正向意義。
    第三章迄第五章分述北魏曹操、西蜀劉備、東吳孫權三大體系之君臣主從關係。擇取具有代表性之文臣與武將數人,以其從屬角色,對應各自君臣之主從意識。並且發微為君者因形貌個性之迥異,造成領導風格強烈鮮明的色彩。
    第六章係以「一炁話三清」之理論,闡述劉備化身為仁義誠信之君主典範;諸葛亮象徵智謀機巧又能忠誠輔弼之文臣典範;而關羽則代表忠義勇猛之武將模範。以此君臣、文武之典型人物,突顯主從關係之核心價值,表現作者羅貫中借寓自我之意識型態。
    第七張綜以明正統、志圖王、尚仁義、盡名分、明禮誠等名目內容,彰顯君臣主從關係之意涵,夾敘夾議,用以述明倫理道德之存在價值。
    第八章結論,總合《三國演義》之通俗價值及其描述技巧,烘托君臣主從關係之實質意義,以資未來研究者勖勉之用。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一、 書史緣由…………………………………………………………………1 二、 元季創作…………………………………………………………………3 第二節 研究方法…………………………………………………………………5 一、 範疇之界定………………………………………………………………5 二、 文本之系聯與歸納………………………………………………………5 三、 小說與史書之相參引伸…………………………………………………7 四、 闡述倫理道德之價值……………………………………………………8 第二章 君臣關係之意涵與內容…………………………………………………11 第一節 君臣關係之意涵…………………………………………………………11 一、 君臣關係之源由探討……………………………………………………11 二、 主從關係之推衍…………………………………………………………18 第二節 君臣關係之內容…………………………………………………………28 一、 君臣關係之定位價值……………………………………………………28 二、 倫理道德之闡揚…………………………………………………………42 第三章 北魏曹操體系之君臣主從關係…………………………………………61 第一節 曹操為君之道……………………………………………………………61 一、 形貌個性…………………………………………………………………61 二、 主從意識…………………………………………………………………63 第二節 曹操體系之文臣角色……………………………………………………78 一、 荀彧………………………………………………………………………78 二、 荀攸………………………………………………………………………79 三、 程昱………………………………………………………………………79 四、 郭嘉………………………………………………………………………81 五、 賈詡………………………………………………………………………81 第三節 曹操體系之武將角色……………………………………………………83 一、 曹仁與曹洪………………………………………………………………83 二、 夏侯惇與夏侯淵…………………………………………………………83 三、 典韋………………………………………………………………………84 四、 許褚………………………………………………………………………85 五、 張遼………………………………………………………………………86 第四章 西蜀劉備體系之君臣主從關係…………………………………………87 第一節 劉備體系之文臣角色……………………………………………………87 一、 龐統………………………………………………………………………88 二、 糜竺………………………………………………………………………89 三、 孫乾………………………………………………………………………89 四、 簡雍………………………………………………………………………91 五、 徐庶………………………………………………………………………92 六、 法正………………………………………………………………………93 七、 伊籍………………………………………………………………………94 第二節 劉備體系之武將角色……………………………………………………96 一、 張飛………………………………………………………………………96 二、 趙雲………………………………………………………………………98 三、 黃忠……………………………………………………………………101 四、 馬超……………………………………………………………………102 五、 魏延……………………………………………………………………104 第五章 東吳孫權體系之君臣主從關係………………………………………107 第一節 孫權為君之道…………………………………………………………107 一、 形貌個性………………………………………………………………107 二、 主從意識………………………………………………………………108 第二節 孫權體系之文臣角色…………………………………………………114 一、 魯肅……………………………………………………………………114 二、 張昭……………………………………………………………………117 三、 顧雍……………………………………………………………………118 四、 闞澤……………………………………………………………………120 五、 諸葛謹…………………………………………………………………121 第三節 孫權體系之武將角色…………………………………………………123 一、 周瑜……………………………………………………………………128 二、 呂蒙……………………………………………………………………123 三、 黃蓋……………………………………………………………………124 四、 周泰……………………………………………………………………126 五、 甘寗……………………………………………………………………128 第六章 核心人物之典型價值…………………………………………………131 第一節 一炁化三清……………………………………………………………131 第二節 諸葛亮…………………………………………………………………133 一、 淡泊寧靜,養重待時…………………………………………………133二、 神機妙算,智珠在……………………………………………………137 三、 廉能守節,公忠體國…………………………………………………147 四、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151 第三節 劉備……………………………………………………………………157 一、 形貌個性………………………………………………………………157 二、 主從意識………………………………………………………………160 第四節 關羽……………………………………………………………………170 一、 人格 ── 忠誠信實,義薄雲天……………………………………170 二、 神格 ── 勇毅威猛,武聖傳奇……………………………………173 第七章 君臣主從關係之彰顯意涵……………………………………………179 第一節 尊劉抑曹,彰明正統…………………………………………………179 一、 帝王貴冑………………………………………………………………179 二、 檄詔明典………………………………………………………………183 三、 讓位有道………………………………………………………………190 第二節 順天應人,有志圖王…………………………………………………194 一、 王道德化………………………………………………………………194 二、 仁慈忠義………………………………………………………………199 三、 得民者昌………………………………………………………………203 第三節 崇尚仁義,訾責殘暴…………………………………………………207 一、 橫行霸道………………………………………………………………207 二、 不忍之心………………………………………………………………211 三、 勝殘去殺………………………………………………………………216 第四節 善盡名分,適才適所…………………………………………………221 一、 有名適分………………………………………………………………221 二、 忠義節烈………………………………………………………………225 三、 貞正巾幗………………………………………………………………230 第五節 明禮貴誠,駁斥苛薄…………………………………………………234 一、 禮儀節度………………………………………………………………234 二、 明誠識人………………………………………………………………237 三、 非議苛薄………………………………………………………………241 第八章 結論……………………………………………………………………249參考書目 …………………………………………………………………………251 一、 三國演義專著…………………………………………………………251 二、 相關論著………………………………………………………………252 三、 期刊學報………………………………………………………………253 四、 學位論文………………………………………………………………255

    一、三國演義論著
    羅貫中著,毛宗崗批,金聖歎鑑定:《精印清咸豐重刊毛宗崗批本三國演義》,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2000.3
    不著撰人:《三國志平話》,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7.3
    羅貫中撰,吳小林校注:《三國演義校注(一)(二)》,台北:里仁書局,1994.9
    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97.5
    楊家駱:《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7.5
    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11
    張澍撰輯:《新校諸葛亮全集》,台北:世界書局,2010.2
    李厚基、林驊:《三國演義簡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
    沈伯俊、譚良嘯:《三國演義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7
    周兆新:《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2
    周兆新主編:《三國演義叢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7
    倪世槐:《三國人物與故事》,台北:三民書局,1972.8
    馮沅君:《三國演義研究》,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9
    鄭鐵生:《三國演義敘事藝術》,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8
    王前程:《三國演義與傳統文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8
    譚洛非:《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2.4
    傅隆基:《羅貫中話三國》,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5.7
    沈伯俊:《羅貫中與三國演義》,台北:遠流出版社,2007.11
    李則芬:《三國歷史論文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2.10
    陳瑞秀:《三國演義之美學解讀》,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10
    陳翔華:《三國志演義縱橫》,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9
    沈伯俊:《賞味三國》,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11
    譚良嘯:《三國人物評傳》,台北:水牛圖書出版,1998.12
    余振邦:《三國人物叢譚》,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11
    顧念先:《三國人物述評》,台北:臺灣書店,1962.7
    吳桃源:《話說三國人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5
    霍雨佳:《三國人才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11
    惜秋:《蜀漢風雲人物》,台北:三民書局,2004.11
    葛楚英:《三國演義與人才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8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5
    吳玉蓮:《史傳所見三國人物曹操劉備孫權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4

    二、相關論著
    李師辰冬:《李辰冬文學批評自選集》,台北:廣東出版社,1980
    楊師昌年:《古典小說名著析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7
    楊師昌年:《鎔舊鑄新-楊昌年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新地文化藝術公司,2009.11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12
    《禮記鄭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90.9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台北:鳳凰出版社,1978.9
    《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97.5
    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榮文出版社,1979.9
    朱熹:《四書集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4
    《增訂韓非子校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6
    王弼注:《老子‧帛書老子》,台北:學海出版社,1994.5
    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河洛圖書館出版社,1974.12
    張純一:《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2
    《杜甫全集》,台北:臺灣時代書局,1975.3
    蘇軾著,劉文忠評注《東坡志林(插圖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2
    章學誠著,《章氏遺書》,台北漢聲出版社,1973.1
    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台北:世界書局,1963.5
    劉義慶:《世說新語》,台北:華聯出版社,1975.1
    劉卲:《人物志》,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10
    林雲銘評註:《古文析義》,台北,廣文書局,1979.6
    《增訂本古文觀止》,台南:祥一出版社,1997.7
    廚川白村著,吳忠村譯作,《苦悶的象徵》,台北:金楓出版社,1990.11
    陳釗:《相理衡真》,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2.7
    劉鋒:《中國道教發展史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1
    心太平老人校閱:《校訂本中國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77.5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88.12
    王昕:《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12
    紀德君:《中國歷史小說的藝術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3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11
    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台北:河洛圖書,1978.5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文史叢刊,1969.12
    鄭明娳:《古典小說藝術新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12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三、期刊學報
    楊師昌年:<三國演義主角人物表徵的傳統價值觀>,《歷史月刊》第95期,1995.12
    李志宏:<三國志演義作為歷史通俗演義範式的文類意義及其話語表現>,《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05.11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之君臣關係初探>,《台大歷史學報》第21期,1997.12
    王志武:<三國演義的人物、結構和主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第4卷第5期,2004.5
    王邦雄:<名士禰衡冤埋千古——三國演義禰衡罵曹之人物性格分析>,《鵝湖月刊》第10卷第3期,1984.9
    王衛民:<三國演義戲的歷史流傳>,《歷史月刊》第95期,1995.12
    朱鴻:<談諸葛亮的謀略智慧——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龍岩師專學報》第20卷第1期,2002.2
    吳春山:<讀三國演義看「三顧茅廬」>,《現代文學》第45期,1971.12
    呂珍玉:<三國演義人物評議——論陳宮>,《中國文化月刊》第158期,1992.12
    李明裕:<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之比較研究>,《大同學報》第10卷,1980.11
    李明峰:<漢末三國的荊州人才>,《史苑》,1999.1
    沈伯俊:<梟雄與明君——論劉備形象>,《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5卷第1期,2003.3
    徐朔方:<論三國演義的成書>,《書目季刊》第28卷第1期,1994.6
    楊自平:<三國人物綜論>《語文學報》,2002.12
    張火慶:<兩朝開濟老臣心——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鵝湖月刊》第10卷第3期,1977.10
    鄒紀萬:<三國人才現象與人物類型>,《輔仁歷史學報》第8期,1996.12
    鄭鐵生:<三國演義回目的創立及其演進>,《國文天地》8卷12期,1993.5
    田麗華、戚東穎:<淺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性格悲劇>,《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9卷第6期,2001.12
    朱鴻:<談諸葛亮的謀略智慧——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龍岩師專學報》第20卷第1期,2002.2
    佘德余:<孫權——浙江的千古一帝——《三國演義》的人物塑造>,《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2.8
    李栩鈺:<諸葛亮形象之演變試探>,《嶺東學報》第8期,1997.2
    胡萬川:<乍看那些不起眼的角色——傳統小說人物試論之一>,《古典文學》第7卷,1985.8
    洪淑苓:<關公顯聖傳說及其信仰>,《歷史月刊》第95期,1995.12
    陳偉軍,孫愛春<《三國演義》人物塑造的性格化傾向>,《泰安師專學報》第11卷第2期,1998.6
    陳遼:<《三國演義》中的謀士形象>,《南通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1期,1995.3
    張曉蓓:<試析《三國演義》中的謀士>,《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第20卷,1999.8
    劉軍:<《三國演義》人物描寫略論>,《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2期,2001.6

    四、學位論文
    洪淳孝:《三國演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6
    羅永裕《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6
    柳珍姬:《鼎峙春秋與關公造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6
    吳堅立:《三國演義考述》,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5
    陳薏如:《《三國演義》評點研究——以毛評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7
    林素吟:《傳統小說中軍師類型之研究——以《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代表》,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5
    蔣聖安:《三國演義的敘事認知與文本建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7
    黃世孟:《三國志通俗演義著述意識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7
    徐明政:《三國演義張飛、趙雲形象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研究所中國文學組碩士論文,2005.1
    黃俊凱:《三國演義之人物表現》,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7
    謝偉先:《論政治權力對東漢君臣關係之影響》,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6
    劉淑華:《三國志平話與毛評本三國演義之情節比較》,國立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