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癸雲 |
---|---|
論文名稱: |
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 |
指導教授: | 陳鵬翔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8 |
中文關鍵詞: | 台灣現代詩 、台灣現代女詩人 、女性主體 、書寫主體性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02 下載:1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朦朧、清明與流動
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
論文摘要
本文以「朦朧、清明與流動」為階段議題,探討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各層面的女性主體問題,章節內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導論,架構本文的理論觀點,說明女性主體被建制的論述內容,以及本文研究動機、範圍、研究方法和預期成果。
第二章論述女詩人作品中的主體位置。先說明女詩人從邊緣化的角度(「無聲/幻像」、「柵欄/禁錮」、「逆光/陰影」)自視並自我省思,發出許多不平之鳴;進而對抗男性中心的定位,透過「出走」、「顛覆」和「占據中心」的書寫來作為反制的策略;甚而擺脫父權眼光的定位,試圖藉由突顯男性大歷史背後的「小敘述」以及對「野史」的重釋,來確立女性主體的中心位置。在最後的部份,她們的書寫眼光是流動的,試著將歷史從單一的價值觀中釋放出來,放射成多種形式的肯定。
第三章討論女詩人作品中的性別認同。許多女詩人省思女性主體受到「道德命名」、「角色扮演」和「依附愛情」的束縛,而成為「男性他者」的處境;也有具有強烈女性意識覺醒的作品,試著掙扎出他者身份,從「打破鏡像」到樹立「新道德論」,並主動書寫身體情慾,以奪回主體性;也有少數女詩人能讓詩中性別流動起來,帶著嘲諷「扮裝模仿」,以男裝揶揄男性論述,冀求實現「陰陽同體」的烏托邦境界,在此境界中,差異可以消融,兩性可以和諧共處。
第四章討論女詩人的語言實踐。她們的語言呈現多樣面貌,有評論家以婉約定型的「自戀式語言」,以及一意以男性陽剛口吻為雄偉風格的模仿。除此,女詩人也開闢了女性詩語言的「荒野地帶」,著重男性中心的批判性,更以己身生理和心理的獨特經驗,畫出女性中心書寫的彊域。在「流體詩學」的思考下,女詩人更嘗試從「多重觀點」、「直覺感官」和「流動意旨」三方面來獲致詩的流動性。
除了討論女詩人在男性語言機制之下重建身份外,本文第五章則專就女性主體在不倚賴或對抗男性時,女詩人如何「自我詮釋」、(主要從三個層面:「母女同源」、「真實身體」、「心理異質」)和「自我塑造」(本文歸納三種形象:「英雌」、「靈視者:先知-女神-女巫」、「水的形象:創生與包容」)。本文第五章同時特意說明女詩人具有自我開啟的前膽性,她們將尚未普遍書寫的自我意識作了預示,這包括了「集體的力量」、「內在對話」、「無界自我」三個女性聲音與力量。
第六章總結本文討論的主要脈絡與成果,並開展未來研究的方向。
女詩人作品書目(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四劃
方娥真(1954-) 《娥眉賦》 台北:四季,1977。
尹玲(1945-) 《當夜綻放如花》 自印,1991。
《一隻白鴿飛過》 台北:九歌,1997。
王麗華(1954-) 《他們對著我的窗口演講》 高雄:春暉,1988。
五劃
古月(1942-) 《追隨太陽步伐的人》 台北:葡萄園詩社,1967。
《我愛》 台北:小報文化,1994。
丘緩(1964-) 《掉入頭皮屑的陷阱》 自印,1990。
六劃
江文瑜(1961-) 《男人的乳頭》 台北:元尊,1999。
朵思(1939-) 《側影》 台北:創世紀詩社,1963。
《窗的感覺》 自印,1990。
《心痕索驥》 台北:創世紀詩社,1994。
《飛翔咖啡屋》 台北:爾雅,1997。
《從池塘出發》 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9。
七劃
杜潘芳格(1927-) 《慶壽》 台北:笠詩社,1977。
《淮山完海》 台北:笠詩社,1986。
《朝晴》 台北:笠詩社,1990a。
《遠千湖》 台北:笠詩社,1990b。
《青鳳蘭波》 台北:前衛,1993。
《芙蓉花的季節》 台北:前衛,1997。
利玉芳(1952-) 《活的滋味》 台北:笠詩社,1989。
《貓》 台北:笠詩社,1991。
《向日葵》 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
沈花末(1953-) 《有夢的從前》 台北:皇冠,1989。
《每一個句子都是因為你》 台北:圓神,1991。
李元貞(1946-) 《女人詩眼》 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李政乃(1934-) 《千羽是詩》 新竹:竹一出版社,1984。
宋后穎 《歲月的光環》 台北:揚智,1995。
八劃
林泠(1938-) 《林泠詩集》 台北:洪範,1982。
九劃
洪素麗(1947-) 《十年詩草》 台北:時報,1981。
《盛夏的南台灣》 台北:前衛,1986。
《流亡》 台北:自立報系,1990。
洪淑苓(1962-) 《合婚》 自印,1994。
胡品清(1921-) 《人造花》 台北:文星,1965。
《夢的船》 台北:皇冠,1966。
《夢幻組曲》 台中:水牛,1967。
《夢之花》 台北:水芙蓉,1975。
《玻璃人》 台中:學人文化,1978。
《芒花球》 台北:水牛,1969初版,1979再版。
《晚開的歐薄荷》 台北:水牛,1968初版,1981再版。
《另一種夏娃》 台北:文化大學,1984。
《冷香》 台北:漢藝色妍,1987。
《薔薇田》 台北:華欣文化,1991。
十劃
席慕蓉(1943-) 《畫詩》 台北:皇冠,1979。
《七里香》 台北:大地,1981。
《無怨的青春》 台北:大地,1983。
《時光九篇》 台北:爾雅,1987。
《水與石的對話》 花蓮:內政部,1993。
《邊緣光影》 台北:爾雅,1999。
夏宇(1956-) 《備忘錄》 自印,1984初版,1986再版。
《腹語術》 台北:現代詩社,1991。
《摩擦,無以名狀》 台北:現代詩社,1995。
《Salsa》 台北:唐山,1999。
涂靜怡(1941-) 《從苦難中成長》 台北:水芙蓉,1980a。
《歷史的傷痕》 台北:秋水詩刊社,1980b。
《飲水思源》 台北:采風,1986。
《秋箋》 台北:漢藝色研,1990。
《畫夢》 台北:漢藝色研,1991。
海瑩(1949-) 《敲窗雨》 台北:台笠,1993。
十一劃
張秀亞(1919-) 《水上琴聲》 彰化:樂天,1956。
《秋池畔》 台北:光啟社,1966。
《愛的又一日》 台北:光復書局,1987。
張香華(1939-) 《不眠青青草》 台北:星光,1978。
《愛荷華詩抄》 台北:林白,1985。
《千般是情》 台北:漢藝色研,1987。
《茶,不說話》(歌詞) 台北:遠流,1995。
《燃燒的星》 瀋陽:春風文藝,1998。
張芳慈(1964-) 《越軌》 高雄:笠詩社,1993。
《紅色漩渦》 台北:女書,1999。
淡瑩(1943-) 《千萬遍陽關》 台北:星座詩社,1966。
《單人道》 台北:星座詩社,1968。
《太極詩譜》 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9。
《髮上歲月》 新加坡:七洋出版社,1993。
陳秀喜(1921-) 《陳秀喜全集》詩集ⅠⅡ 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
陳敏華(1934-) 《雛菊》 台北:葡萄園詩社,1967。
《水晶集》 台北:葡萄園詩社,1970。
《琴窗詩抄》 台北:三民,1971。
《星海的風笛》 台北:世界文物供應社,1973。
陳斐雯(1963-) 《陳斐雯詩集》 自印,1986。
《貓蚤札》 台北:自立晚報,1988。
陳育虹 《關於詩》 台北:遠流,1996。
《其實,海》 台北:皇冠,1999。
十二劃
馮青(1950-) 《天河的水聲》 台北:爾雅,1983。
《雪原奔火》 台北:漢光,1989。
《快樂或不快樂的魚》 台北:尚書,1990。
翔翎(1948-) 詩集手稿。
〈歲暮一則〉 張默編《剪成碧玉葉層層》台北:爾雅,1981,
頁198-199。
斯人(1952-) 《薔薇花事》 台北:書林,1995。
曾淑美(1962-) 《墜入花叢的女子》 台北:人間雜誌,1987。
喻麗清(1945-) 《短歌》 台中:光啟社,1976。
《沿著時間的邊緣走》 台北:格林,1999。
十三劃
筱曉(1957-) 《印象詩集1977-1986》 高雄:心臟詩社,1986。
《牽著你的手》 高雄:高雄市立文化中心,1994。
零雨(1959-) 《城的連作》 台北:現代詩社,1990。
《消失在地圖的名字》 台北:時報,1992。
《特技家族》 台北:現代詩社,1996。
《木冬詠歌集》 自印,台北:唐山經銷,2000。
萬志為(1953-) 〈無韻體〉 張默編《剪成碧玉葉層層》台北:爾雅,1981,
頁228-229。
十四劃
敻虹(1940-) 《金蛹》 台北:藍星詩社,1968。
《敻虹詩集》 台北:大地,1976。
《紅珊瑚》台北:大地,1983。
《愛結》 台北:大地,1991。
蓉子(1928-) 《蓉子詩抄》 台北:藍星詩社,1965。
《維納麗沙組曲》 台北:純文學,1969。
《青鳥集》 台北:爾雅,1971。
《橫笛與豎琴的晌午》 台北:三民,1974。
《天堂鳥》 台北:道聲,1977。
《雪是我的童年》 台北:環球,1978。
《這一站不到神話》 台北:大地,1986。
《只要我們有根》 台北:文經,1989。
《千曲之聲》 台北:文史哲,1995。
《黑海上的晨曦》 台北:九歌,1997。
十五劃
蔡秀菊(1953-) 《蛹變》 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7。
十七劃
鍾玲(1945-) 《群山呼喚我》 台北:遠景,1981。
《芬芳的海》 台北:大地,1988。
鐘曉陽(1962-) 《槁木死灰集》 台北:元尊,1998。
謝馨 《波斯貓》 台北:殿堂,1990。
十八劃
顏艾琳(1968-) 《顏艾琳的秘密口袋》 台北:石頭,1992。
《抽象的地圖》 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
《骨皮肉》 台北:時報,1997。
藍路(1976-) 《藍路1996-1999》 台北:台大詩文學社,1999。
十九劃
羅任玲(1963-) 《密碼》 台北:曼陀羅詩社,1990。
《逆光飛行》 台北:麥田,1998。
羅英(1940-) 《雲的捕手》 台北:林白,1982。
《二分之一的喜悅》 台北:九歌,1987。
二十劃
蘇凌(1945-) 《明澈集》 台北:星座詩社,1969。
《卜居》 台北:大學圖書,1974。
《蝶歌》 台北:書林,1981。
合集
張默編 《剪成碧玉葉層層》 台北:爾雅,1981。
李元貞編 《紅得發紫:台灣現代女性詩選》 台北:女書,2001。
江文瑜編 《詩在女鯨擊浪時》 台北:書林,1998。收有王麗華、江文瑜、李
元貞、利玉芳、沈花末、杜潘芳格、海瑩、陳玉玲、張芳慈、劉毓秀、蕭
泰和顏艾琳等人之詩。
女鯨詩社 《詩壇顯影》 台北:書林,1999。收有王麗華、江文瑜、李元貞、
利玉芳、沈花末、杜潘芳格、林鷺、張芳慈、蔡秀菊、劉毓秀等人之詩。
何雅雯、邱稚亙、林思涵、潘寧馨、洪書勤、楊宗翰合著 《畢業紀念冊──
植物園六人詩選》 台北:台明,1998。
「網路女詩人專輯」 《雙子星》詩刊第八期:1999、3。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三劃
丁乃非著,蔡秀枝、奚修君譯 〈鞦韆、腳帶、紅睡鞋〉 《中外文學》22卷6
期:1993、11,頁26-54。
子宛玉編 《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 台北:谷風,1988。
上官予 〈賦《天河的水聲》〉 《文訊月刊》第六期:1983、12,頁242-246。
四劃
王開平 〈有體溫的水,與記憶──訪小說家平路〉 《聯合報讀書人周報》,41
版,2000/5/22。
王逢振 《女性主義》 台北:揚智,1995。
王潤華 〈兩個平等聲音融合為一個調子,還是不同個體間持續的對話──從
夫妻的作品看女性文本書寫的特點〉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1999,頁65-80。
王德威 〈「考掘學」與「宗譜學」──再論傅柯的歷史文化觀〉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3,頁39-66。
丹菲爾德(Rene Denfeld)著,劉泗翰譯 《誰背叛了女性主義:年輕女性對舊
女性主義的挑戰》 台北:智庫,1997。
毛羽譯,Erica Jong著 《怕飛(Fear of Flying)》 台北:方智,1995。
五劃
古繼堂 《台灣新詩發展史》 台北:文史哲,1989。
── 《台灣青年詩人論》 台北:人間,1996。
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范進、楊君游、柯錦華等譯 《國家的神話》 台
北:桂冠,1992.
六劃
西蘇(Helene Cixous)著,黃曉紅譯 〈美杜莎的笑聲〉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
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頁188-211。
──,李家沂譯 〈從潛意識這一幕到歷史的那一景〉 《中外文學》24卷11
期:1996、4,頁69-89。
吉爾伯特和格巴(Sandra Gillbert and Susan Gubar)著,董之林譯 〈鏡與
妖女:對女性主義批評的反思〉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北京:北京大學,1992,頁271-302。
吉爾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著,林淑琴譯 《她鄉(黃色壁紙)》
台北:女書,1998。
七劃
李元貞 〈台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觀〉 《中外文學》17卷10期:1989、3,頁
23-39。
── 〈自由的女靈──談台灣現代女詩人的突破〉 《解放愛與美》台北:婦
女新知,1990a,頁173-190。
──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下的台灣文壇──立基於一九八六年的省思〉 《解
放愛與美》台北:婦女新知,1990b,頁191-210。
── 〈台灣女詩人眼中的國家〉 《島嶼邊緣》第9期:1993、10,頁18-22。
── 〈從「性別敘事」的觀點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我」之敘事方式〉
《中外文學》25卷7期:1996、12,頁4-41。
── 〈為誰寫詩?──論台灣現代女詩人詩中的女性身份〉 《中外文學》26
卷2期:1997、7,頁49-74。
── 〈詩與性別的鏡像政變〉 《台灣日報副刊》1999、5、7。(1999a)
── 〈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身體」與「情慾」的想像〉 《中外文學》
28卷4期:1999、9,頁43-81。(1999b)
── 〈台灣現代女詩人的詩壇顯影〉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1999,頁19-63。(1999c)
── 〈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語言實踐〉 《台灣詩學季刊》第29期:1999、
12,頁106-140。(1999d)
李元貞 《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 台北:女書,2000。
本書收錄以上部份單篇論文。
李金梅 〈女性主義敗在衣服上嗎?──從服飾的再現形式論女性化的建構〉
《中國論壇》25卷11期:1992、3,頁94-97。
李仕芬 《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 》台北:聯合文學,2000。
李昂 《自傳的小說:謝雪紅評傳》 台北:皇冠,2000、3。
李癸雲 〈現實底下的潛航──馮青詩研究〉 《與詩對話──台灣現代詩評論
集》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2000,頁165-220。
余光中 〈李清照以後〉 《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1994,頁285-302。
宋美 華 〈經驗論與理念論:女性主義批評之修辭兩極〉 《中外文學》14卷
12期:1986、5,頁34-51。
── 〈資本主義與女權意識:性別差異和權力抗爭〉 《聯合文學》4卷12期:
1988、10,頁30-35。
何金蘭 〈屈服抑或抗拒?──剖析淡瑩「髮上歲月」一詩〉 淡江大學中文系
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1999,頁
1-18。(1999a)
── 〈女性自我意識:主體/幻象/鏡像/主體──剖析蓉子「我的妝鏡是一隻
弓背的貓」一詩〉 《台灣詩學季利》第29期:1999、12,頁144-161。(1999b)
何春蕤編 《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 台北:麥田,2000。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著,林塵等人譯 〈自我與本我〉 《佛洛依德後期
著作選》上海:上海譯文,1986,頁159-209。
──,林克明譯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台北:志文,1990再版。
──,賴其萬.符傳孝譯 《夢的解析》 台北:志文,1995再版。(1995a)
──,楊庸一譯 《圖騰與禁忌》 台北:志文,1995再版。(1995b)
──,葉頌壽譯 〈女人的問題〉 《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台北:志
文,1997再版,頁537-558。(1997a)
──,林克明譯 《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 台北:志文,1997再版。(1997b)
──,王嘉陵等編譯 《佛洛依德文集》 北京:東方,1997。(1997c)
杜聲鋒 《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 台北:遠流,1997。
吳心怡 〈血染空白的一頁:從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血」的意象談女性創造力〉
《中外文學》27卷10期:1999、3,頁93-111。
吳燕娜編著,魏綸助編 《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第一集 台北:稻鄉,1999。
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 《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台北:天培,2000。
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著,程巍譯 〈婦女的時間〉 張京媛主編《當
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頁347-371。
佟思(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 《女性主義思潮》 台北:遠流,1996。
八劃
林水福、林燿德主編 《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 台北:時
報,1997。
林芳玫 《解讀瓊瑤愛情王國》 台北:時報,1994。
── 《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 台北:巨流,1996。
林幸謙 〈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 《中外文學》
24卷5期:1995、10,頁93-116。
── 《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 台北:洪葉,2000。
林素英 〈流放者之歌:試論母職理論與《客途秋恨》中之母女關係〉 《中外
文學》28卷5期:1999、110,頁45-59。
林燿德 《一九四九以後》 台北:爾雅,1986。
── 〈永遠的魚拓──論馮青的詩〉 馮青《快樂或不快樂的魚》前序,台北:
尚書,1990,頁5-10。
孟悅.戴錦華合著 《浮出歷史的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 台北:時
報,1993。
孟樊 〈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踐〉 林燿德、孟樊編《世紀末的偏航:
八○年代台灣文學論》 台北:時報,1990,頁145-221。
── 〈當代台灣女性主義詩學〉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
時報,1993,頁141-180。
── 《當代台灣新詩理論》 台北:揚智,1995。
周世箴 〈台灣當代女詩人作品中的語言現象〉 東海大學中文系主辦「婦女文
學學術會議」論文,1995、12。
周英雄 〈中國現當代自我意識初探〉 陳炳良編《中國現當代文學探析》香港:
三聯,1992。
── 〈從感官細節到易位敘述〉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
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頁403-417。
周蕾 〈現代性和敘事--女性的細節描述〉 《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台北:麥
田,1995a,頁167-234。
── 《寫在家國之外》 香港:牛津,1995b。
邱彥彬 〈我被被決定故我在?論傅科與拉崗的主體觀〉 《中外文學》25卷5
期:1996、10,頁79-118。
邱貴芬 《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 台北:元尊,1997。
契斯勒(Phyllis Chesler)著,嚴韻譯 《寫給年輕女性主義者的信》台北:
女書,1999。
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翠屏譯 《西蒙.波娃回憶錄》 台北:志
文,1981初版,1997再版。
──,郭棲慶譯 〈婦女與創造力〉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
京:北京大學,1992a,頁143-160。
──,歐陽子譯 《第二性》第一卷 台北:志文,1992b。
──,楊翠屏譯 《第二性》第二卷 台北:志文,1992c。
──,楊美惠譯 《第二性》第三卷 台北:志文,1992d。
──,賴建誠譯 〈波娃訪問沙特──談女性主義〉 《女性人》第5期:1991、
9,頁171-183。
──,陶鐵柱譯 《第二性》 台北:貓頭鷹,1999。
依蕊格萊(Luce Irigaray)著,朱安譯 〈性別差異〉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
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頁372-385。
九劃
洪淑苓 〈從童話裡流浪出來──評「陳斐雯詩集」〉 《合婚》自印,1994,頁
104-116。
── 〈最美的語音,最美的花瓣──《敻虹詩集》〉 《聯合報.聯合副刊》,
2000/9/8。
胡品清 〈法國新女性主義的書寫〉 《聯合文學》17期:1986、3,頁57-64。
胡錦媛 〈主體、女性書寫與陰性書寫──七、八十年代女詩人的作品〉 封德
屏主編《台灣現代詩史》台北:文訊,1996,頁287-299。
洛夫 〈「夏日詩抄」小評〉 《創世紀詩刊》第四十八期:1978、8,頁39。
── 《石室之死亡》 台北:漢光,1988。
威爾(Susan Ware)著,陳君儀譯 《一個女飛行家的失蹤》 台北:麥田,1998。
侯宜人譯,Lynda Need著 《女性裸體》 台北:遠流,1995。
十劃
孫康宜 《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 台北:聯經,1998。
席慕蓉 〈我愛夏宇─《Salsa》讀前感〉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0/1/13。
格林(Gayle Greene)、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著,陳引馳譯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台北:駱駝,1995。
格巴(Susan Gubar)著,孔書玉譯 〈「空白之頁」與女性創造力問題〉 張京
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頁161-187。
約翰遜(Barbara Johnson)著,楊丹品譯 〈我的怪物/我的自我〉 張京媛主
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頁87-99。
夏傳位譯,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 《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
學術論述》 台北:巨流,1998。
十一劃
奚密 〈形式的陷阱──丘緩詩試析〉 《創世紀詩刊》第九十四期:1993、7,
頁80-84。
── 〈從邊緣出發〉 《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a,頁24-43。
── 〈後現代的迷障〉 《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b,頁203-226。
──,米佳燕譯 〈夏宇的女性詩學〉 吳燕娜編著,魏綸助編《中國婦女與文
學論文集》第一集,台北:稻鄉,1999,頁272-305。
殷惠敏 〈女性主義的難局〉 《當代》8期:1986、12,頁104-108。
梁濃剛 《快感與兩性差別──後現代主義文化理論的一些側面》 台北:遠流,
1989a。
── 《回歸佛洛依德》 台北:遠流,1989b。
張小虹 《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 台北:時報,1993。
── 《性別越界》 台北:聯合文學,1995。
── 《自戀女人》 台北:聯合文學,1996a。
── 《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 台北:聯合文學,1996b。
── 《性/別研究讀本》 台北:麥田,1998。
── 《情欲微物論》 台北:大田,1999。
張京媛 〈斯皮瓦克與女性主義批評〉 《二十一世紀》5期:1991、6,頁
110-116。
──主編 《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北京:北京大學,1992。
──主編 《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 北京:北京大學,1993。
──主編 《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 台北:麥田,1995。
張茂桂等著 《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 台北:業強,1993。
張淑英 〈烹飪藝術與女性自我實現──以《巧克力情人》和《春膳》為例〉 《中
外文學》28卷5期:1999、10,頁7-31。
張淑麗 〈書寫「不可能」:西蘇的另類書寫〉 《中外文學》27卷10期:1999、
3,頁10-29。
張愛玲 《流言》 台北:皇冠,1991。
張誦聖 〈台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1999,頁381-400。(1999a)
── 〈從當前對日據時期文學的學術探討看「台灣文學研究」體制化的幾個
面向〉 「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11、12-14。
(1999b)
張漢良 〈導讀馮青的「晚潮」〉 張漢良、蕭蕭合著《現代詩導讀》第三冊,台
北:故鄉,1979,頁93-96。
陳玉玲 《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 嘉義大林:南華
管理學院,台北:紅螞蟻經銷,1998。
── 《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 台北:博揚,2000。
陳炳良 〈照花前後鏡──試析鍾玲的《女詩人之死》〉 《聯合文學》18期:1986、
4,頁211-217。
陳義芝 〈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情欲表現〉 《中外文學》25卷7
期:1996、12,頁42-65。
── 《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 台北:學生,1999。
(1999a)
── 〈台灣女性詩學的建立〉 《中外文學》28卷4期:1999、9,頁82-105。
(1999b)
郭洪紀 《新國家主義》 台北:揚智,1996。
曹莉 《史碧娃克》 台北:生智,1999。
黃逸民 〈法國女性主義的貢獻與盲點〉 《中外文學》21卷9期:1993、2,
頁4-21。
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 《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 台
北:駱駝,1995。
十二劃
游喚 〈幽人意識與自然懷鄉──論台灣新世代詩人的詩〉 林燿德、孟樊編
《世紀末的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 台北:時報,1990,頁229-264。
焦桐 〈前衛詩的形式遊戲〉 《中外文學》第24卷第4期:1995、9,頁104-
137。
── 〈情色詩〉 《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台北:時報,1998,
頁116-145。
賀淑瑋 〈主體分裂與詮釋偏執〉 《中外文學》第28卷第9期:2000、2,頁
172-195。
曾慶豹 《哈伯瑪斯》 台北:生智,1999。
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著,李翠芬節譯 〈三位女性的文本與帝國主
義的批判〉 《中外文學》24卷5期:1995、10,頁6-21。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 《知識的考掘》 台北:麥田,1993,
頁39-66。
十三劃
楊大春 《傅柯》 台北:生智,1997。
愛亞 《秋涼出走》 台北:大田,2000。
十四劃
廖咸浩 〈物質主義的叛變:從文學史、女性化、後現代之脈胳看夏宇的『陰
性詩』〉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頁237-
276。
── 《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 台北:聯合文學,1995。
廖炳惠 〈女性主義與文學批評〉 《當代》5期:1986、9,頁35-48。
── 《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 台北:麥田,1994。
廖朝陽 〈批判與分離:當代主體完全存活手冊〉 《中外文學》25卷5期:1996、
10,頁119-153。
齊隆壬 〈女性主義與現代電影理論和批評〉 《當代》5期:1986、9,頁35-48。
黎活仁 〈樹的聯想──席慕蓉、尹玲、洪素麗、零雨和簡媜等的想像力研究〉
中正大學中文系主辦「台灣文學與生態環境研討會」論文,1996、5。
維登(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 《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 台
北:桂冠,1994。
十五劃
鄭至慧 《她鄉女紀:閱讀女人的創作版圖》 台北:元尊,1997。
鄭明娳編 《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 台北:時報,1993。
鄭愁予 《鄭愁予詩選集》 台北:志文,1989再版。
劉介民 〈台灣女性詩歌中的「情慾主題」〉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
台北:時報,1993,頁213-232。
劉紀蕙 〈女性的複製:男性作家筆下二元化的象徵符號〉 《中外文學》18卷
1期:1989、6,頁116-136。
劉亮雅 〈圖解女性主義──《女性主義》〉 《中外文學》24卷7期:1995、12,
頁109-113。
劉毓秀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
書,1996,141-178。
── 《女性.國家.照顧工作》 台北:女書,1997。
弦 《深淵》 台北:晨鐘,1979。
弦主持 〈「女詩人的心靈」──當代女詩人座談會〉 《聯合文學》44期:1988、
6,頁94-103。
墨耕 〈無法相同的詩〉 《曼陀羅詩刊》第五期:1988、9,頁139。
潘恩(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 《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
娃導讀》 台北:書林,1996。
蔡秀枝 〈克莉絲蒂娃對母子關係中「陰性空間」的看法〉 《中外文學》21卷
9期:1993、2,頁35-46。
蔡美麗譯,Herbert Marcuse著 〈社會主義與女性主義〉 《女性人》第四期:
1990、9,頁25-36。
蔡淑玲 〈評論:書寫與主體性:書寫布朗秀的書寫經驗〉 《中外文學》25卷
5期:1996、10,頁76-78。
蔡振興 〈法國女性主義──伊莉佳萊論他者〉 《中外文學》21卷9 期:1993、
2,頁47-65。
蔡源煌 〈莎士比亞對女性問題的一點啟示:獻給我敬愛的婦女們〉 《聯合文
學》17期:1986、3,頁39-45。
十六劃
樸維(Mary Poovey)著,張京媛譯 〈女性主義與解構主義〉 張京媛主編《當
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頁332-346。
邁爾斯(Roselind Miles)著,刁筱華譯 《女人的世界史》 台北:麥田,1998。
蕭嫣嫣 〈典律或大炮?──女性主義之評述〉 《中外文學》21卷2期:1992
、7,頁112-130。
── 〈論法國女性主義的文化空間〉 《中外文學》21卷9 期:1993、2,頁
22- 34。
── 〈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 《中外文學》24卷11期:1996、
4,頁56-67。
蕭瓦特(Elaine Showalter)著,張小虹譯 〈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 《中
外文學》14卷10期:1986、3,頁77-114。
──,張京媛譯 〈我們自己的批評:美國黑人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中的自主與
同化現象〉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
頁239-270。
錢滿素譯,Monique Witting著 〈女人不是「天生的」〉 《女性人》第四期:
1990、9,頁54-62。
十七劃
鍾玲 《現代中國繆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 台北:聯經,1989。
── 〈台灣女詩人作品中的中西文化傳統〉 《中外文學》16卷5期:1987、
10,頁58-109。
── 〈台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義思想〉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
論》台北:時報,1993,頁183-211。
── 〈詩的荒野地帶〉 《中外文學》23卷3期:1994、6,46-69。
── 〈追隨太陽的步伐──六十年代台灣女詩人作品風貌〉 封德屏主編《台
灣現代詩史》台北:文訊,1996,頁225-235。
── 〈愛恨與哀悼:女詩人為父親寫的輓歌〉 《中外文學》28卷4期:1999、
9,頁21-42。
謝敏 〈心理分析與女性主義──簡介夏多若《母性的複製》〉 《女性人》第五
期:1991、9,頁88-95。
十八劃
簡瑛瑛主編 〈女性主義的文學表現〉 《聯合文學》4卷12期:1988、10,頁
10-23。
── 〈叛逆女性的絕叫:從《傀儡家庭》到《莎菲女士的日記》〉 《中外文學》18卷
10期:1990、3,頁51-74。
── 《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 台北:土緒,1997。
── 《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 台北:聯合
文學,1998。
十九劃
譚國根 《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 香港:牛津大學,2000。
懷特(Hayden White)著,王建開譯 〈歷史主義、歷史與修辭想像〉 張京媛
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頁180-200。
二十劃
蘇子中 〈書寫與主體性:書寫布朗秀的書寫經驗〉 《中外文學》25卷5期:
1996、10,頁60-75。
蘇偉貞 〈女性出走──虛構.女性.小說〉 《聯合報》「讀書人周報」,42版,
2000/6/12。
二十一劃
顧燕翎 〈生態女性主義〉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
頁259-282。
──、鄭至慧主編 《女性主義經典》 台北:女書,1999。
二、英文部分(依字母順序排列)
Bult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New York :Routledge,1990.
── Feminists Theorize The Political. New York :Routledge,1992.
Chodorow,Nancy.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inia Press,1978.
Cixous, Helene. The Newly Born Woman. Trans. Betsy Bets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6.
── Readings: The Poetics of Blanchot, Joyce, Kafka, Kleist,
Lispector, and Tsvetayeva. Ed. Trans. and Intro. Verena Andermatt
Conle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1.
── The Helene Cixous Reader. Ed. Susan Sellers. London :Routledge,
1994.
Freud, Sigmund. "Som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natom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exs." Collected Papers Vol.Ⅴ.
London :Basic Books,1959:187-197.
Irigary Luce. "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 Ed E. Marks and I. De Courtivron.
New Fench Feminisms, Brighton :Harvester,1981.
Kristeva, Julia. About Chinese Women. Trans. Anita Barrows.New
York :Urizen Books, 1974.
── Powers of Horror. Trans. Leon S Roudiez.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ss,1982.
── The Kristeva Reader. Ed. Toril Moi. Britain :Basil Blackwell
Ltd,1986.
── Tales of Love. Trans. Leon S. Roudiez.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Lacan, Jacques. Ecrits:A Selection. Trans. Alan Sheridan.
London :Routledge, 1989.
Massey,Doreen. Space,Place and Gender.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4.
Mitchell, Juliet.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 . New York : Random
House,1975.
Millett, Kate. Sexual Politics. New York : Simon& Schuster, 1990.
Showalter, Elaine.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 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 Ed. The New Feminist Criticism:Essays on Women, Literature, and Theory.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5.
Sichtermann, Barbara. The Politics of the Personal.
Trans.Whitlam ,John. Ed. Helga Geyer-Ryan.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6.
Woolf, Virginia. A Room of One's Own and Three Guineas. Intro.
Hermione Lee.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