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宏杰
論文名稱: 楊梅客家話語音變化和語言轉移研究
指導教授: 姚榮松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楊梅客家話語言接觸語言變化語言轉移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出發,以楊梅語言社群為對象,探討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討論楊梅語言社群目前正在發生的語音變異與變化;第二個主題則探討現今楊梅語言社群族群語言的使用與語言轉移的問題。
    楊梅語言社群在海陸與四縣兩種客家次方言長期接觸,以及近幾十年來華語的強勢影響下,逐漸發展出當地的語言特點。ts、ts、s 顎化為t、t、 與y元音的產生是本文主要討論的部分。透過語音的聲學分析,可以觀察到ts、ts、s聲母是否發生顎化及y元音的變異確實存在於楊梅語言社群,發音器官進行調節,使發音部位趨於相近的部位,可能是促使語音發生變化的內在因素;而音變以詞彙擴散的方式逐漸進行,在不同的音類,音變擴散的速度也有差異。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型四個變數與語音變化的關係結果發現,年齡對語音變化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年齡層越高,傾向使用比較保守的語音形式,年齡層越低,傾向使用較新的語音形式。性別變數對語音變化統計的結果顯示沒有影響。教育程度和職業類型對語音變化則各有不同的影響,大體上來說,經常使用華語的社會群體,顯示出傾向使用較新的語音形式。影響語音變化的社會因素多數都與華語使用有關,例如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型對語音變化顯示的情況,而年齡也和華語使用有一定的相關,大體而言,年齡越低的族群,華語能力普遍較佳,使用華語的機會和時間比較多,也比較傾向使用較新的語音形式。
    另一個主題探討語言使用和轉移的問題。當地族群語言能力隨年齡層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大體上的趨勢是隨年齡層降低,語言能力越貧乏,放棄族群語言能力向華語靠攏的情形非常明顯。家庭語言使用上,隨這年齡層降低以華語為家庭語言的比重越高,族群語言在家庭領域中逐漸失去本應扮演的角色與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華語入侵家庭領域。百年來的語言勢力變遷,打破楊梅本為一個多語並存的語言社群。當地的社群的語言不斷萎縮、流失;五十多年來華語凌駕且逐漸取代當地語言;近十多年來閩南語勢力擴張,在族群語言嚴重流失的情況下,反而出現年輕人會講閩南話而不會客家話的情形。從統計結果及案例分析來看,楊梅客家話確實發生轉移與流失的現象。第一語習得的情況更說明了社群中的中年人普遍未將族群語言傳遞給下一代。在這個語言轉移的整個過程中,中年人扮演了相當重要的關鍵角色。從統計資料可以清楚看見,無論語言能力的豐富性與語言使用的變化起點,中年人都顯示出其特殊性。
    人口、社經地位、族群認同、對法律或制度的支持、語言態度和語族活力等社會因素對於語言轉移各有不同的影響,而華語的強勢入侵,使當地年輕族群放棄族群語言,而傾向使用華語,這種現象在少年和青年族群中最明顯,大體而言,隨著年齡遞減,族群語言流失的情況就越嚴重。至於中年人則是最值得注意的關鍵群體。中年人在當地是語言能力最好的群體,不僅習得族群語言能力,亦能習得另一種客語次方言,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習得華語,而與閩南族群接觸的過程中,又能同時習得閩南話,擁有豐富的語言能力;但是中年族群也是語言轉移的關鍵,中年人多半不會要求子女在家庭中必須學習並使用族群語言,而是多遷就子女使用華語與晚輩交談,這種情況使語言在中年人身上開始發生轉移,以致中年人的子女喪失族群語言能力。

    目 錄 4 第一章 緒論 7 1.1 研究動機 7 1.2 研究對象 7 1.2.1 地理位置 7 1.2.2 移民簡史 11 1.2.3 語言現況 11 1.2.4 選擇楊梅語言社群為研究對象的原因 12 1.3 研究的目的與問題 14 1.4 研究架構 15 1.5 研究方法 16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 17 2.1 語音變化研究的論點 17 2.2 台灣地區對變化中語言的相關研究 19 2.3 語言轉移的相關研究 21 2.4 台灣地區對語言轉移的相關研究 22 2.5 研究方法與步驟 23 2.5.1 研究方法 23 2.5.2 研究步驟 24 2.5.3 問卷設計 25 2.5.4 資料蒐集過程 25 第三章 楊梅客家話的語音變化 26 3.1本地音韻 26 3.2楊梅客家話的語音變化與變異 27 3.2.1 ts、tsÁ、s 與tþ、tþÁ、þ 的聲學特性與語音變化 28 3.2.2 y元音的產生 35 3.3 語音變化的詞彙擴散 41 3.3.1 詞彙擴散理論 41 3.3.2 楊梅客家話語音變化的詞彙擴散 42 3.4 語音變化的社會因素 44 3.4.1 影響語音變化的社會因素 44 3.4.2 影響語音變化的社會因素分析 46 3.5 結論 50 第四章 楊梅語言社群的語言能力、語言使用、語言轉移與流失 52 4.1 楊梅語言社群各年齡層的語言能力 52 4.2 家庭語言使用 59 4.3 族群語言在楊梅語言社群內的變遷 66 4.4 閩南語在楊梅語言社群內的變遷 73 4.5 楊梅語言社群語言轉移與流失 75 4.6 結論 76 第五章 楊梅地區語言轉移的社會因素 78 5.1 理論與架構 79 5.1.1 語言轉移的相關理論 79 5.1.2 研究架構與步驟 80 5.2 語言轉移因素的初步分析 81 5.2.1 人口因素 82 5.2.2 社經地位 83 5.2.3 族群認同 84 5.2.4 對法律與制度的支持度 85 5.2.5 主觀語族活力 86 5.2.6 語言態度 87 5.3 楊梅語言社群語言轉移的影響因素 89 5.3.1 社會因素之間的相關分析 89 5.3.2 語言維持或轉移的迴歸分析 90 5.4 人口因素對楊梅語言社群語言轉移的影響 93 5.4.1 年齡層差異對語言轉移或維持的影響 94 5.4.2 性別差異對語言轉移或維持的影響 95 5.4.3 通婚對語言轉移或維持的影響 95 5.4.4 結語 96 5.5 社經地位對楊梅語言社群語言轉移的影響 96 5.5.1 教育程度對楊梅語言社群語言轉移的影響 97 5.5.2 職業類型對楊梅語言社群語言轉移的影響 98 5.5.3 結語 99 5.6 族群認同對楊梅語言社群語言轉移的影響 99 5.6.1 氏族認同與個人族群認同對楊梅語言社群語言轉移的影響 100 5.6.2 族群認同混淆對楊梅語言社群語言轉移的影響 100 5.6.3 結語 101 5.7法律與制度的支持度對楊梅語言社群語言轉移的影響 101 5.7.1 子代在學校優先選擇學習鄉土語言對語言轉移的影響 102 5.7.2 子代在學校學習客家話的認同度對語言轉移的影響 103 5.7.3 媒體對語言轉移的影響 103 5.7.4 結語 105 5.8 語族活力對楊梅語言社群語言轉移的影響 105 5.8.1 主觀語族活力-人口因素 106 5.8.2 主觀語族活力-社經地位 107 5.8.3 主觀語族活力-制度的支持 110 5.8.4 結語 112 5.9 語言態度對楊梅語言社群語言轉移的影響 112 5.9.1 語言的社會地位與語言轉移 112 5.9.2 語言忠誠度與語言轉移 114 5.9.3 結語 114 5.10 結論 115 第六章 結論 116 6.1 語音變異與變化 116 6.2 語言轉移與維持 116 6.3 未竟之處與未來展望 118 引用文獻 119 中文書目 119 外文書目 123 附錄 126

    丁邦新、楊秀芳
    1991 《臺北市志卷四社會志語言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王 力
    1985 《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2刷。 1988 《漢語史稿》,收入《王力文集》第九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士元
    1982 〈語音變化的詞彙透視〉,《語言研究》2,頁34-48。
    2006 〈語言演化的探索〉,收入鍾榮富等編輯《門內日與月:鄭錦全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語言學研究,頁9-32。
    王士元著 石鋒 等譯
    2000 《語言的探索-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王士元、沈鍾偉
    1991 〈詞彙擴散的動態描寫〉,《語言研究》20,頁15-33。
    王士元、連金發
    2000 〈語音演變的雙向擴散〉,收入王士元著 石鋒等譯《語言的探索-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頁70-116。
    朱 川
    1985 《實驗語音學基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壬癸
    1983 〈兩性語言的差異及其起源〉,《大陸雜誌》67.2,頁88-94。
    李棟明
    1968 《歷來臺灣人口社會增加之研究》,台中:臺灣省衛生處臺灣人口研究中心。
    何萬順
    2009 〈語言與族群認同:從臺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臺灣華語談起〉,《語言暨語言學》10.2,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頁375-419。
    沈鍾偉
    1995 〈詞彙擴散理論〉,收入石鋒譯《漢語研究在海外》,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頁31-47。
    邱湘雲
    2006 《海陸客家話和閩南語構詞對比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范文芳
    1996 〈竹東腔海陸客語之語音現象〉,《語文學報》3,新竹:新竹師範學
    院。
    洪惟仁
    1994 〈臺灣的語言戰爭及戰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編《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頁119-158。
    2003 《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新竹: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閩麟編著
    1980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侯精一主編
    2002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正光主編
    2007 《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徐通鏘
    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袁家驊等
    1989 《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連金發
    1996 〈方言變體、語言接觸、詞彙音韻互動〉,收入石鋒、潘悟雲編《中國語言學的新拓展》,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頁150-177。
    張素玲
    2005 《關西客家話混同關係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曹逢甫
    1993 《應用語言學的探索》,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1997 《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1999 〈臺灣語言的歷史及其目前的狀態與地位〉,《漢學研究》17.2,臺北: 漢學研究中心,頁313-341。
    曹逢甫、連金發、鄭縈、王本瑛
    1996 《新竹地區語言分布與語言互動的調查》,新竹: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2002 〈新竹閩南語正在進行中的四個趨同變化〉,收入丁邦新、張雙慶 編《閩語言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221-231。
    曹逢甫、黃雅榆
    2002 〈客語危機以及客家人對客語和政府語言政策的態度〉,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
    許錟輝
    1994 〈臺灣地區語文工作綜述〉;收入黃沛榮編《當前語言問題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陳清河
    2007 〈臺灣客家研究概論.廣播電視篇〉,收入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陳淑娟
    1995 《關廟方言「出歸時」的研究》,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2004 《桃園大牛欄方言的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黃玉梅
    2001 《臺灣閩南語語音層次競爭演變之研究》,新竹:新竹師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黃怡慧
    2003 《台灣南部四海話的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傑
    1995 《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黃厚源
    1994 《桃園文獻第二期:我的家鄉桃園縣》,桃園:桃園縣政府。
    黃雪貞
    1987 〈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北京:商務印書館,頁81-96。
    黃雯君
    2005 《台灣四縣海陸客家話比較研究》,新竹: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宣範
    1993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研究》,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游汝杰、鄒嘉彥
    2004 《社會語言學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2刷。
    楊梅鎮公所主計室編印
    2007 《楊梅鎮人口統計分析》,桃園:楊梅鎮公所。
    楊梅鎮志編纂小組編著
    1990 《楊梅鎮志》,桃園:楊梅鎮公所。
    楊時逢
    1957 《臺灣桃園客家方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鄭良偉
    1990 《演變中的臺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鄧盛有
    2000 《台灣四海話的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2003a 〈從新竹縣的「四海話」探究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臺灣語言教學與硏究期刊》5,新竹:新竹師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硏究所,頁1-25。
    2003b 〈臺灣四縣客語與海陸客語的比較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頁30-61。
    2005 〈語言接觸後的語言演變情形-以桃園縣“四海話”為例〉,《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臺灣語言教學與硏究期刊》6,新竹:新竹師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硏究所,頁235-253。
    賴淑芬
    2004 《屏東佳冬客話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瑞明
    2003 〈臺灣的社會階層化過程〉,收入王振寰主編《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鮑懷翹、鄭玉玲
    2001 〈普通話動態顎位圖數據統計分析初探〉,《第五屆全國現代語音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頁9-16。
    蕭素英
    2007 〈閩客雜居地區居民的語言傳承〉,《語言暨語言學》8.3,臺北:中央硏究院語言學研究,頁667-710。
    鍾榮富
    2000 《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客家話導論》,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會。
    2006 〈四海客家話形成的規律與方向〉,《語言暨語言學》7.2,臺北:中央硏究院語言學研究,頁523-544。
    鍾麗美
    2004 《屏東內埔客語的共時變異》,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露昇
    1967 《閩南語在台灣的分佈》,臺北:國科會報告。
    羅肇錦
    1990 《臺灣的客家話》,臺北:台原出版社。
    1998 〈台灣「漳州客」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第四屆國際客家學
    術研討會論文;收入徐正光主編《宗教、語言與音樂:第四屆國際客
    家學硏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
    頁267-283。
    2000 《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7 〈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語言文化篇〉,收入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
    究概論》,臺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Collins, R.著 劉慧珍、吳志功、朱旭東譯
    1979 《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Denes, P. B. & Pinson, E. N. 曹劍芬、任宏謨譯 吳宗濟、張家祿校
    1973 《言語鏈-說與聽的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Fishman , J .A.
    196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 and Macro-sociolinguistics in the
    Study of Who Speaks What Language to Whom and When.”;中譯文
    〈研究“誰在何時用何種語言向誰說話”過程中微觀與宏觀社會語言
    學之間的關係〉,胡壯麟譯,收入《社會語言學譯文集》,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1985年,頁79-100。
    Nida ,E.A.
    1985 〈關於社會語言學〉,祝畹瑾譯,收入《社會語言學譯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頁17-35。
    Trudgill, P.著 周紹珩等譯
    1992 《社會語言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Chan, Hui-chen(詹惠珍)
    1983 The phonetic development of mandarin /½/ in Taiwan:A sociolinguistic study.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M.A. Thesis.
    1994 Language shift in Taiwan: Social and political determinant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etown.
    Fasold, R.
    1984 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Oxford: Blackwell.
    1992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 2nded.Oxford: Blackwell.
    Fishman, J.A.
    1972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language shift as a field of inquiry: Revisited.”Language in Sociocultural Change, selected and introduced by Anwar S. Dil., 77-134.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iles, H.; Bourhis, R.Y.; & Taylor, D.M.
    1977 . “Towards a theory of language in ethnic group relations”, Language, Ethnic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London: Academic Press.In Giles H (ed.), 307–348.
    Giles, H. & Johnson P.
    1987 “Ethnoliguistic identity theory: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mainten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68: 69-99
    Joseph, J. E.
    2004 Language and identity: national, ethnic, religious ,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Jakobson, R., C.Gunnar M. Fant & Morris Halle
    1952 Preliminaries to Speech Analysi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Their Correlates. Cambridge: MIT Press.
    Labov, W.
    1966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1994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Internal Factors, Oxford and Cambridge:Blackwell
    Labov, W., Weinreich, U. & Marvin, H.
    1968 “Empirical foundations for a theory of language change.” In Lehmann,W. & Malkiel, Y. (eds.), Directions for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ustin: U. of Texas Press.
    Ladefoged, P.
    1975 A course in phonetics ,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MacKay, G.L.
    1895 From Far Formosa , New York:F. H. Revell Company.
    Macnamara, J.
    1967 “The bilingual’s linguist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3:54-69.
    Peterson, G. E., & Barney , H. E.
    1952 “Control methods used in a study of vowels.”,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4:175-184.
    Ryan, E.B., Giles, H. & Sebastian, R.J.
    1982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attitudes towards language variation.”Attitudes towards language variation, ed. By Ryan, E.B. & Giles, H.,3-19. London: Edward Arnold.
    Scotton, C. M. & Ury, W.
    1977 “Bilingual strategies: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code-switc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13:5-20
    Skutnabb-Kangas, T. & Phillipson , R.
    1995 “Linguistic Human Rights:Overcoming Linguistic Discrimination”, Linguistic human Rights past and present , ed by Skutnabb-Kangas T. & Phillipson ,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tyer.71―110
    Trudgill, P.
    1972 “Sex, covert prestige and linguistic change in the urban British English of Norwich”, Language in Society 1:179-195.
    Tsai, Yu(蔡 瑜)
    2001 A sociolingustic variation study of Southern Min central vowel(«)and(®)in Jincheng of Kinmen. Providence University M.A.Thesis.
    Tzeng, Guo-Sheng(曾國盛)
    2005 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 of Mandarin Alveolopalatal Initials (tþ),(tþÁ),(þ) in the Beipu Hakka Community, Taiwan. Providence University M.A.Thesis.
    Yang, Ming-nuan(楊名暖)
    1989 Language shift among the Hakka in Janghua and Yuenlin.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M.A. Thesis.
    Young, Russell(楊永仕)
    1989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Language Shift among the Chinese on Taiwan.Taipei:Crane.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