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余瑋舲 Wei-Ling Yu |
---|---|
論文名稱: |
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attitude and Leisure Benefits of cyclists in Taipei area |
指導教授: |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自行車 、休閒態度 、休閒效益 |
英文關鍵詞: | bicycles, cyclists, leisure attitude, leisure benefit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7 下載:4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關係。休閒態度所探討為休閒認知、休閒情意及行為意念三個構面;休閒效益所探討為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四個構面。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為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之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工具包含休閒態度量表與休閒效益量表,整理後得到有效問卷494份,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摘錄如下:
一、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以男性為主,教育程度則是大專校院最多,職業以服務業最多,年齡介於21~30歲及31~40歲者佔多數,婚姻狀況未婚居多,每月所得在20,001~40,000元之間,資訊來源主要為網路,休閒同伴多為朋友同事,參與騎乘自行車活動的年數多數為不滿一年,每週休閒頻率以1次為最多。
二、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具有良好的休閒態度,背景變項中在性別、收入水準及參與年數表現出差異情形。
三、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效益感受良好,背景變項中在性別、教育程度、收入水準、參與年數及休閒頻率對休閒效益造成差異情形。
四、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有顯著正相關,以休閒認知及休閒情意構面與生理效益因素構面之相關值最高,行為意念構面與社交效益構面次高,其他構面亦有正向的影響。
五、休閒態度及休閒效益之間,有兩個典型相關係數達到顯著水準。休閒認知、休閒情意及行為意念對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呈現高度相關情形。
本研究發現大臺北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對休閒效益有正面的影響關係,建議政府管理當局能推廣民眾積極參與自行車活動,針對不同需求的自行車參與者,規劃不同的路線,並且能提供自行車參與者在進行休閒活動時的需求,以提升自行車參與者的休閒效益,獲得更佳的生活水準及生活品質。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ttitude and leisure benefits of cyclists in great Taipei area. Leisure attitude focuses on three dimensions - leisure cognition, leisure affe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Leisure benefits discuss four aspects - physiological benefits, psychological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and self-realization. The interviewees of the research are cyclists in great Taipei area an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Study tools include leisure attitude and leisure benefits scale forms. 494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are obtained after reviewed, and th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statistics methods of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is abstracted as follows:
1. Cyclists in great Taipei area are mainly male with education level of college/university. The majority occupies in service industry at the age of 21~30 and 31~40. Most marriage statuses are unmarried and the range of average monthly income is between $20,001~$40,000. The major information source is the Internet. Most cyclists have friends and colleagues as companions, and have less than one year cycling experience. The frequency of cycling is usually once a week.
2. Cyclists in great Taipei area have good leisure attitude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leisure attitude and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sex, income level, and cycling experience.
3. Cyclists in great Taipei area enjoy great leisure benefits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leisure benefits and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sex, education level, income level, cycling experience and frequency.
4. Leisure attitude and leisure benefit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Leisure cognition and leisure affection have highest correlation with physiological benefit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has second highest correlation with social benefits. Other aspects also show positive effects.
5.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sul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ttitude and leisure benefits show the coefficients of two canonical correlations achieve significant level. Leisure cognition, leisure affe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physiological benefits, psychological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and self-realization.
The research proves that leisure attitude of cyclists in great Taipei area has positive effect on leisure benefits. We suggest the authorities should encourag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cycling activities, design suitable routes for participants with different needs, and fulfill cyclists’ needs when doing leisure activities, and therefore enhance leisure benefits, living standard, and life quality of cyclists.
中文部份
王福生(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2008)。單車種類與性能。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6日,取自:http://www.cyclist.org.tw/。
交通部觀光局(1989)。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計準備研究報告。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行政院主計處(2003)。我國十五歲以上人口婚姻概況。上網日期:2009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6020&ctNode=1831
行政院主計處(2009)。98年4月薪資與生產力統計結果。上網日期:2009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962213482271.pdf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九十一年年報。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8年11月8日,取自http://media.justsports.net.tw/spo_demo/publish_local.asp。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臺灣地區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與設置。上網日期:2007年12月25日,取自http://media.justsports.net.tw/spo_demo/online_leisure.asp?m_3_id =466。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7)。臺灣自行車日新聞稿【公告】。上網日期:2008年2月9日,取自:http://www.ncpfs.gov.tw/news/news-1.aspx?No=545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8)。行政院體育委員會運動時報第五期。上網日期:2009年6月12日,取自:http://www.sac.gov.tw/annualreport/sport5/p12.asp
行政院內政部營建署(2003)。國家公園設施規劃設計規範及案例彙編(2版)。臺北:行政院內政部營建署。
余玥林(2004)。單車活動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通訊,60,20-31。
吳永發(2006)。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李美枝(198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天河。
李晶(2002)。休閒活動參與對於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以軍艦岩登山健行步道為例。第一屆北投學學術研討會─社區、文化、生態論文集。(頁29-43)。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李晶(譯)(200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臺北市:桂魯。(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6)
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周正秋(1997)。高雄市專業人員休閒態度與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正秋(1998)。高雄市專業人員休閒態度與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政德(2002)。國際產品生命週期之探索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周瀅瀅(2006)。臺北地區消費者之溫泉知識、休閒態度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君蘭(1990)。國民中學學生對環境保育的態度。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怡君(2007)。遊客涉入程度、服務品質與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以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家楨(2007)。中部地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之深度休閒、休閒體驗對休閒承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益帆(2007)。自行車整體造形與部份特徵之產品意象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林東泰(1994)。都會地區成人及青少年休閒認知和態度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88,41-91。
林東泰(200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師大。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琬婷(2006)。臺灣中部地區大專校院學生一貫信念與休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侯良憲(2005)。自行車通學之環境行為研究-以花蓮女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姚代平(2005)。以休閒為動機之業餘戲劇參與者之態度、涉入與休閒效益之探討-以臺北地區的大學戲劇社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洪昭坤(2002)。南投縣高中職學生修運動設施需求暨休閒運動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育宏(2005)。臺東地區高中職原住民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柴松林(1996)。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14,33-38。
翁士軒(2007)。休閒涉入、心理承諾、知覺可掌握的資源對遊憩替代意願的影響關係之研究—以自行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馬上鈞(2002)。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高俊雄(2002)。運動與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市:志軒
涂哲豪(2007)。生態旅遊觀點剖析臺東舊鐵道路廊使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張少熙(2000)。臺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臺北市:漢文。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文義(2000)。花蓮縣原住民部落休閒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張治文(2006)。冒險性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六龜鄉荖濃溪泛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翠珠(2001)。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張燕麗(2002)。母女在休閒態度、滿意度、憂鬱情緒之相關—以成人初期未婚女性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莊慧秋(1994)。樂在工作之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臺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許義雄(1983)。體育的理念。臺北市:現代體育。
連婷治(1998)。臺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郭榮文(2002)。單親家庭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郭燕如(主編)(2007)。Let’s OFF 騎單車。臺北市:墨刻。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以臺北之公立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心怡(2004)。自行車騎乘者專業化程度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大度山區騎乘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陳水源(1989)。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56-79。
陳欣怡(2001)。職業成就與休閒行為、休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俊豪(2001)。南投縣國小學童休閒態度及其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柏蓉(2005)。單車熱 Let’s Go For a Ride!。臺北市:滾石。
陳皆榮(2000)。冒險性挑戰活動對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自我實現的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昌。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國章(2001)。「腳踏車」用詞的種類、分布及其變化—以彰投雲嘉南各縣市為例。地理教育,27,1-5。
陳錫平(2007)。中部地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態度、深度休閒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單車誌網站(2007a)。自行車種類。上網日期:2007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cycling-update.info/
單車誌網站(2007b)。自行車側面結構圖。上網日期:2007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cycling-update.info/K/dict/images/bike_l.jpg
單車誌網站(2007c)。自行車正面結構圖。上網日期:2007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cycling-update.info/K/dict/images/bike_s.jpg
彭逸芝(2005)。遊憩自行車使用者之遊憩涉入與地方依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彭臺臨(2006)。臺灣地區國民運動行為與其政策意涵。行政院體委會,臺北市:五南。
馮祥勇(1990)。農民休閒生活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元田(2003)。嘉南地區高中職學生休閒活動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臺南縣。
黃金柱(1985)。體育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副殷(2002)。高雄市國中體育班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啟峰(2007)。二氧化碳與地球暖化。上網日期:2007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asp?add_year=2007&popsc_aid=6
楊胤甲(2005)。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楊淑閔(2008)。2008國際零售業趨勢論壇4月30日登場。上網日期:2009年6月2日,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80427/274124.html
楊舒雯(2006)。自行車道遊客特性與遊憩服務品質之研究-以臺中縣東豐自行車綠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楊瑪利、王一芝(2007)。瑞典的2020大夢,打造世界第一個無油國。遠見雜誌,256,196-210。
經濟部技術處(2006)。創新加值服務,打造臺灣成為自行車島。上網日期:2007年11月25日,取自:http://doit.moea.gov.tw/news_manager/expost/81f4.pdf
董至聖(2005)。社會階級與休閒態度、休閒生活風格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宜蘭縣民眾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運動大聯盟(2008)。自行車通勤在台行不行。上網日期:2009年6月12日,取自:http://forum.goodweber.com/redirect.php?tid=2524&goto=lastpost
廖佾晨(2008)。生活型態、遊憩動機對自行車道環境偏好影響之研究 -以臺中縣潭雅神綠園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廖明豊(2003)。東豐自行車綠廊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臺北縣市自行車道(2009)。自行車道旅遊專刊。上網日期:2009年5月1日,取自:http://tour.tpc.gov.tw/bicycle/index.htm
臺北市交通局設施科(2007)。臺北市自行車定位與自行車道建置構想【公告】。上網日期:2007年12月9日,取自:http://www.bote.taipei.gov.tw/ViewNews.asp
臺北市政府(2009)。臺灣自行車日超熱鬧。上網日期:2009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taipei.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9fd3d09:4e40&theme=3790000000/379210000A/379210100A/Msg
臺灣自行車島(2007)。自行車創新知識。上網日期:2007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bikelane.org.tw/bikelane/page2-1.html
臺灣商會聯合資訊網(2005)。品牌經營生產分工臺灣自行車業風華再現。上網日期:2009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taiwanchambers.net/IS/Dotnet/ShowArticle.aspx?ID=8761
臺灣極限(2007)。極限運動-自行車。上網日期:2007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e-kin.com.tw/image-a/05/05.htm
趙信賓(2000)。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臺中縣國小學童參加休閒運動育樂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融融(2007)。雲林縣公立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文慈(2006)。南投縣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體驗對國民旅遊卡使用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素琴(1998)。兒童休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育雄(2003)。遊憩專門化衡量指標之研究-以自行車活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鄭味玲(2007)。屏東縣國中生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態度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鄭鈞浩(2005)。臺灣電動自行車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鄧正忠(1993)。專科學校教師休閒運動態度傾向之研究-以台中地區專科學校為例,宜蘭農工學報,7,169-201。
賴允荃(2007)。自行車專用道使用者環境知覺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謝文貞(2000)。公務人員休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哲仁(1999)。臺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暨週休二日對臺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與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智謀(2000)。休閒行為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教材。
顏妙珊(2006)。臺北縣八里左岸自行車道遊客與管理者對環境屬性知覺差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蘇美玲(1998)。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英文部份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jzen, I. (1998). Models of human social behavior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health psychology. Psychology and Health, 13(4), 735–739.
Bammel, G . & Burrus-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ahavior. Dubuge, IA: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Dowd, F. T.(1981). Guest editor’ sintroduction. Counseling Psychology, 9, 3.
Driver, B.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 Recreation, 32(12), 38-41.
Driver, B. L., &Bruns, D. H. (1999). Concepts and uses of the benefits approach to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 (Eds.), Leisure studies(pp.349-368). Florence: Routledge.
Dumazedier (1967). 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 New York: Free Press.
Dustin, D. L., & Goodale, T. L. ( 1997). The social cost of individual benefits. Parks & Recreation, 32(7), 20-22.
Eagly, A., & Chaiken, S. (1993).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N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Estrem Fuller, N. E. (1990). Attitude of adult toward leisure: A life span persrectiv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sdison.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Addison- Wesley Pub.
Godbey, G.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
Goodale, T., & Godbey, G. (1988). The evolution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ress.
Henderson, k. A.,& Bialeschki, M. D. (1983). An analysis of selectd. characteristics, leisure attitude, and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of women employed in leisure servi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 50-79.
Kelly, J. R. (1982).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enyon GS. (1968). A conceptual model for characterizing physical activity. Research Quarterly, 39, 96-105.
Manne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461-473). State Collage, PA:Venture.
Mannell, R.C. & D.A. Kleiber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
Myers, D. G. (1993). An attitude of gratitude. The Banner, 14-15.
Neulinger, J., & Breit, M. (1969). Attitude dimensions of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255-261.
Neulinger, J., & Breit, M. (1971). Attitude dimensions of leisure:A replication stud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 108-115.
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 Thomas.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l. C. C. Thomas.
Parker, S. (1971). 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 New York:Macgibbon & Kee.
Ragheb, M. G. (1980).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3), 138-149.
Ragheb, M. G., & Beard, J. G. (1982).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2), 155-167.
Rea, L. M., & Parker, R. A (199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Publishers.
Rossnam, I. R. (1995). Recreation programming: Designing leisure experiences(2nd ed.). Champaign, IL:Sagamore.
Verduin, J. R., & McEwen, D. N. (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 Spring Field, III: Charles C Thomas.
Wankel, L. M., & Berger, B. G. (1991).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121-144). PA: Venture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