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惠珍
Hus,Hui-Chen
論文名稱: 雅俗概念的辯證與實踐:明代吳中地區的繪畫與商業社會
Ideas of Politeness and Vulgarity in Debate and Practice: Art World among Commercial Society at Wuzhong Area in mid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楊永源
Yang, Yung-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吳中地區吳派浙派雅俗行家利家沈周文徵明
英文關鍵詞: Wu Zohn area, Wu school, Ze school, Shen Zo, Wen Zenming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199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明代中晚期吳中地區城市化與商業社會中,藝術如何在雅俗概念的辨證與實踐中,扮演微妙的參與角色。論文討論的範圍,涵蓋明代中晚期吳中地區以沈周為核心的的畫派與畫家,以及當時書畫評論所涉及的作為雅俗區辨基礎的「利家」和「行家」身份之辨的論述。
    尚雅的概念作為流行的繪畫主題,最早有宋朝時的「唐人十八學士圖」和宋人的「文會圖」為基礎,到明朝的「雅集圖」、「博古圖」等等,意在以雅集作為尚雅的象徵;好古與尚雅在圖畫的世界是被統合起來的,好古作為尚雅的符號比較容易被理解;山水畫形式的雅集圖其表達的手法比較隱晦,不容易被理解。
    元代錢選形容士人繪畫,為帶有一點輕蔑意謂的「戾家」,在明代中晚期被「利家」和「隸家」取代;「利家」的評價高過於「行家」。在這組對照中沈周是利家、文徵明行、利兼具,唐寅無疑是職業畫家,卻因文士身分,為利家,仇英以行家身分卻努力朝利家作法前進。這些表面上二分的情形,在沈周的詩文創作上卻顯是另一種風景:吳派宗師沈周其實是雅俗兼具的。
    吳派畫家自沈周以下,在明代商業社會,以雙重面向回應社會的需求,他們制訂雅俗的範疇,也不斷的在雅俗的畛域進行辨證與實踐。

    關鍵詞:吳中地區、吳派、浙派、雅俗、行家、利家、沈周、文徵明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how art played a subtle role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idea of politeness and vulgarity during mid Ming to late Ming Dynasty in WuZhong Area. It concentrates on the period of Shen Zo and his followers. Also, it embraces art critics who contributed opinions about 'professionalism' and 'amateurism'. This dichotomy method was a base for comparison between politeness and valgarity.
    The idea of pursuing politeness as a theme in painting appeared early in Sung Dynasty of which the 'Eighteen Scholas as' and 'Scholars Gathering' were established as a base of a specific subject that might have inspired the theme of this kinds as gathering in a garden scene,
    In the cattagory of landscape painting, the sign to illuminate idea politeness is not that obvious as it was put in theme of gatherings. Chen Shuen, a painter of Yuan Dynasty, used the term 'amateur' specifically derived from earlier dynasties as a negative implication. However, this negatithe ve term was replaced by another word in Chinese '利家' to contrast '行家' , The former stands for literati or scholar and the later professional. In late Ming Dynasty, 利家 was esteemed highly than '行家'. The four masters of Wu school represented different rankings between '行家'and '利家'. Shen Zo was clearly reconized as '利家'by his contemporary critics. And, Wen Zenming was able to move from '行家' to '利家'. Tang Yin and Chio Ying were obvious professional artist but devoted to literature made them '利家' at the end.
    In a commercial society, painters of the Wu school after Shen Zo responded to needs of accomodation between politeness and vulgarity had found ways to negotiate a cultural zone that reexamines the border line of the territory they drawed.

    Keywords:Wu Zohn area、Wu school、Ze School、professionism、amateurism、Shen Zo、Wen Zenming

    第一章、緒論 P.1 第一節、前言 P.1 第二節、明代中晚期鑑藏家和收藏家的文化社會建構 P.2 第三節、問題意識與研究步驟 P.9 第四節、研究方法 P.12 第五節、文獻回顧與名詞釋義 P.19 第二章、明代藝術與社會:畫派的成立與藝術大環境之辨 P.26 第一節、藝術大環境:浮誇表演的創作態度 P.26 第二節、摹古與創新之間 P.31 第三節、明代中晚期文人的書畫收藏活動: 好古與尚雅風氣的關係 P.33 第三章、吳中畫家經營的社會網絡與尚雅的區辨 P.39 第一節、浙派與吳派勢力的消長 P.39 第二節、吳派畫家的交友圈與雅俗概念的討論 P.49 第三節、雅俗之辨:建立在戾家與行家之間的辨證 P.56 第四節、吳派畫家與品味準的制定:尚雅與審美 P.66 第五節、沈周和吳派畫家的通俗與俚俗面 P.73 第四章、吳中畫家與商業社會 P.77 第一節、吳中地區的時尚風潮與傳遞 P.77 第二節、雅俗區辨與階級身份 P.87 第五章、結論 P.93 圖版 P.96 參考文獻 P.112

    參考書目
    卜正民,《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Brook. Timothy, Confusions of
    Pleasure :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方駿、王秀麗、羅天佑等
    譯,聯經,2004。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集刊》41 (2003. 9) 頁35。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期人物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
        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0 ( 2002年12月),頁12-16、25-21。
    ---〈從陳洪綬《畫論》看晚明浙江畫壇:兼論江南繪畫網絡與區域競爭〉,
        收入《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頁 339-353。
    ---〈從陳洪綬《畫論》看晚明浙江畫壇:兼論江南繪畫網絡與區域競爭〉,
    頁 339-353。
    ---〈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收入「中國的城市生活:十四世紀至二十世紀」論文集,由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頁1-35。
    王琬婷,〈明代後期(1522-1644)書畫交易探析:以江南地區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100年。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
       卷17期4(2006, 12),頁73-143。
    ---〈明清士人的生活經驗與雅俗的辯證〉,發表於” Discourse and Practices
        of Everyday Life in Imperial China ,” a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Academia
        Sinica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October 25-27, 2002
    ---〈流動與互動-由明清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臺北:台
        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第2章
    ---〈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
        卷22期1 ( 2004年9 月),頁69-97。
    ───〈明清間士人的閒隱理念與生活情境的經營〉,《故宮學術季刊》,卷24
        期3(2007年3月),頁1-44。
    王家范,〈轉型化的市場與商人階層〉《中國歷史通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頁262-263
    古原宏伸著,王健康譯〈有關董其昌《小中現大冊》兩三個問題〉,《董其昌研
        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頁594-604。
    徐邦達,〈王翬《小中現大》析疑〉《清初四王畫派研究》,頁505-582。
    徐會瀛輯,《萬卷星羅》,卷7,頁11下
    徐永斌,〈明清時期長江下游地區文人與書畫冶生〉,《蘇州大學學報》,期3,
    2009年5月。頁97-101。
    徐泓,《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頁55。

    石守謙,〈文徵明與大眾文化〉,收入《台灣2002 年東亞繪畫史研討會論文
        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2),頁193-206。
    朱倩如,《明人的居家生活》宜蘭:明史研究小組出版,臺北:樂學經銷,2003年。
    朱彥霖,〈王世貞與蘇州交友考略〉,《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4,1): 84-88。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 聯經,2004。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頁304-308。
    杜娟,〈王世貞與項元汴:明代中後期兩種不同類型的書畫鑒藏家--兼論二者
       交由疏離之原因〉,《故宮博物院院刊》6 (2014):58-76。
    林琦妙,〈明代蘇州文學與繪畫藝術之交流〉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6。
    邱仲麟,〈誕日稱殤—明清社會的慶壽文化〉,《新史學》,卷11期3 (2000年9
        月),頁101-156。
    邵宏,《美術史的觀念》。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
    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生活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1年。
    柯律格,《雅債 :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臺北:石頭出版社,2009年。
    李開先,《中麓話品》,收於余昆編,《中國畫論類編(上)》,(臺北:華正書局,1984),頁420。
    楊婉瑜,〈論李開先《中麓畫品》〉,《議藝份子》(16):99-121。
    馬孟晶,〈晚明金陵《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研究〉臺北;台灣大學藝
    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高居翰,《畫家生涯: 傳統中國畫家的生活與工作》 [James Cahill, The Painter’s
    practice: 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北京: 三聯書店 2012。
    張長虹,《品鑒與經營:明末清初徽商藝術贊助研究》,(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
    社, 2010。
    張雅萍,〈「畫眼」之「正眼」-- 明代繪畫收藏品在藝術市場的流動性與社會
    性〉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許敏,〈試析明代後期江南商賈及其子弟的文人化現象〉,《明清史》,2005年6
    月,頁24-35。
    傅申,錢欣明譯〈《畫說》作者研究,《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
       社,1998。
    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黃湘雲,〈品味或流俗?── 明中葉吳中地區題畫詩與審美意識研究〉,《中極
       學刊》。第七輯,(2 0 0 8 ,0 6 ): 23-44。
    黃鳳池輯《唐詩畫譜》,收入《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4)。
    劉巧楣,〈晚明蘇州繪畫〉(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頁
       115-117。
    ---,〈晚明蘇州繪畫中的詩畫關係〉,《藝術學》,期6 (1991年9月),頁33-
        103。
    史偉成,〈蔣乾及其繪畫藝術芻議〉《異藝份子》(25):1-24。
    江兆申,《雙谿讀畫隨筆》,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1977初版),再版,1987。
    衣若芬,《蘇試題畫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林亭宇,〈西園雅集圖〉文字及圖像的形塑〉,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2。
    高木森,《元氣淋漓:元畫思想探微》,臺北市: 東大1998。
    高木森,《明山淨水——明化思想探微》,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
    高居翰,《隔江山色》,臺北市:石頭,1994。
    張高元,〈王紱雅集圖宇明出文藝風尚的轉變〉,西部學刊。
    吉增芳,〈沈周詩歌研究〉,(河南師範大學說士論文,2012),頁44。
    陳階晉,〈沈周的藝術淵源與交遊〉,《明四大家特展沈周》,(臺北:國立故宮博
        物院,104年),頁264-275。
    陳磊,〈行家利家語意流便考〉,《藝術探索》,28卷 5期 (2014, 10):47-54。
    曾永義,〈從明人「當行本色」論說「評騭戲曲」應有之態度與方法〉,《文與
       哲》第26期 (2015,6):1-84。
    馮建民,〈錢選「戾家畫」說發微—評史上對「戾家畫」的誤讀、曲解與過度詮
       釋〉,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5,第5期,頁101-105。
    劉毅,〈論沈周的寫生花卉〉《南京藝術學院》(美術與設計)(2010, 5):126-131。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台四版),台灣中華書局,1982。
    鄭銀淑,《項元汴之書畫收藏與藝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謝肇淛,《五雜俎》,《歷代筆記小說集成》(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尹吉男,〈杏園雅集和杏園雅集圖新解〉https://wechatinchina.com/thread 2017 07
    01瀏覽。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 卷九 欽定四庫全書 (文淵閣)。
    [宋] 張義端,《貴耳集》卷上。〈中國哲學書電子畫計畫〉。
    [明] 文震亨,《長物志校注》。
    [明]《吳中故語》〈太傅收城〉,收入王稼句著:《蘇洲文獻叢鈔初編》
    蘇州:古吳軒出版社, 2004
    [明]《皇都積勝圖》《南都繁會》《上元燈彩》、以及數卷《清明上河圖》。
    [明]《紫桃軒又綴》,《叢書集成續編》,子部,冊89。
    [明]《蓬軒吳記》,收入王稼句著:《蘇洲文獻叢鈔初編》。
    [明] 王鏊等修纂,《姑蘇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明] 謝肇淛,《五雜組》,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卷 4。
    [明] 顧炳,《顧氏畫譜》,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明] 顧凝遠,《畫引》,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明人畫學論著,上下》 下,
    [明] 杜瓊〈論畫〉董其昌,〈容臺集〉,收於《佩文齋書畫譜》卷十六。
    [明] 范允臨,《輸寥館集》第三卷,收於《明代藝術家集彙刊續集上、下》上
    冊,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民,60。
    [明] 吳其貞,《書畫記》卷2
    [明] 張丑,《清河書畫舫》亥集。
    [明] 張翰,《松窗夢語。百工記》卷4。
    [明] 周暉,《金陵瑣事二續金陵瑣事》
    [明] 汪珂玉,《珊瑚網。法書題跋》卷14
    [明] 汪道昆,《太函集》
    [明] 曹昭,《格古要論》卷上。
    [明] 陳衎,〈槎上老舌〉《佩文齋書畫譜》卷十六。
    [明] 陳師道,《禪寄筆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03 冊(據北京圖書館
    藏明萬曆 21 年(1593)。
    [明] 袁宏道,《瓶花齋集》,卷八。
    [明] 袁宏道,《解脫集。新安江行記》卷3》
    [明]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26。
    [明] 沈顥,《畫塵》,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明人畫學論著,上下》 下
    [明] 李日華《味水軒日記》《叢書集成續編》,史部,冊39 (上海書店,1994)
    [明] 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1
    [明]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
    [明] 劉侗,《帝京景物略》
    [明]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二八畫一、卷二十九畫二。
    [明] 董其昌,〈元錢選論畫〉《容臺集》收於《禦製佩文齋書畫譜》卷六。
    [明] 董其昌,《骨董十三說》一卷。楊家駱編,《玉石古器譜錄》,收於藝術叢
    編 第一集第三十五冊。
    [明]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景印四庫全書 867冊。
    [明]《魯山縣志》(1552),卷1,頁38下。
    [清]黃崇惺《草心樓讀畫集》

    Burkus-Chasson, Ann. “Elegant or Common ? Chen Hongshou’s Birthday Presentation Pictures and His Professional Status,“ in Art Bulletin 76:2 (June 1994), pp.285-298.
    Chartier, Roger. The Cultural Uses of Print in Early Modern France, pp.3-12; “ Popular Appropriation: The Reader and Their Books, “ in his Forms and Meanings, pp.83-
    98.
    Clunas, Craig. 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Honolulu U.P., 2004.
    Fong, Wen C. and James C.Y. Watt, Possessing the Past: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New York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6. Pp474-476.
    James Cahill, The Painter’s Practice : How Artists and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
    China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35-39.
    Kubler, George. Toward a Reductive Theory of Visual Style, The Concept of Style, ed. Berel Lang Cornell University, 1987.
    Preziosi, Donald ed., The Are of History:a critical ant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Fong, Wen C. Images of the Mind (Princeton: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4, pp.177-192:
    Wiener, P.P.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Studies of selected Pivotal Idea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3.
    Wölfflin, Heinrich.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1915) Art History and its Methods, ed. Eric Fernie. London: Phaidon, 1996 , 127-151.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