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奕妘 |
---|---|
論文名稱: |
尼采知識論之於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 |
指導教授: | 溫明麗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尼采 、知識論 、九年一貫課程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4 下載:5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彰顯尼采知識論中的主動、主體性和富創造力的生命概念和九年一貫課程之精神內涵相符應。因此為了達到此目的,本論文探討了尼采的知識論內涵,挖掘了知識論的本質、精神,歸結出尼采知識論中所特有的闡述性特質、藝術性的存在與生命的活躍動力。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亦可瞭解,尼采知識論的多元風貌、熱情與生生不息的原動力和現今的九年一貫課程所強調的能力本位、終身學習、貼近學習者的生命經驗與生活……等概念有彼此取用之處。除此之外,更順勢以知識論的三特質分析九年一貫的現況,由尼采三特質的視角出發,發現目前九年一貫課程,其不論是在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或教材教法,仍存在著一些問題與再改進的空間。因而對此,在論文中提出創造力、體驗學習與終身學習的概念展望,冀能針對九年一貫課程之弊病與缺失,提出更深一層的啟發
研究結果指出,尼采知識論之於九年一貫課程,其更深化了九年一貫課程知識的流動性,不論是以闡述性的方式抑或是藝術性的方式,都促使我們以另一個角度審視目前所學的點點滴滴,激發肯定自己、正視自己的生命力量,並隨著生命本體力量的消長,不斷促使自己成長、向困難挑戰,以賦予人生最大之意義與深度。
壹、 中文部分
王民安、陳永國著(2001)。尼采的幽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紅宇譯(1999)。後現代課程觀。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田立年(譯)(2000)。F. W. Nietzsche著。曙光。廣西:漓江出版社。
田立年(譯)(1993)。F. W. Nietzsche著。哲學與真理~尼采1872-1876年筆記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伍至學(1994)。尼采論形上學的心理學。哲學雜誌,10期,118-129頁。台北:業強。
朱光潛(2003)。文藝心理學。臺北縣 : 頂淵出版社
朱泱(譯)(1999)。F. W. Nietzsche著。善惡的彼岸。台北:水牛。
行政院教改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余鴻榮(譯)(1983)。F. W. Nietzsche著。查拉圖斯特如是說。台北:志文。
吳清山、張素偵(無日期)。國民教育階段推展終身學習策略之探究。2005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basis1/699/a7.htm
吳靖國(2000)。教育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李永熾(譯)(1994)。工藤綏夫著。尼采的思想。台北:水牛出版社
李克寰(2003)。尼采的教育思想。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霖生(1998)。超越善與惡—尼采導讀。台北:臺灣書店。
杜麗燕(2002)。尼采、重估一切價值的哲學家。台北:水星文化事業出版社
沈姍姍(無日期)。全球課程的趨勢。2005年5月22日,取自http://140.127.84.15/adm/academy/pub_data/1/18/36-18/%E5%B7%AB%E6%9C%89%E9%8E%B0%E8%80%81%E5%B8%AB.pdf
汪郁棨(2002)。尼采的「權力意志」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國平(1990)。尼采與形而上學。湖南教育出版社
周國平(1999)。尼采‧在二十世紀的轉折點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國平(譯)(1996)。F. W. Nietzsche著。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周國平(譯)(2000初版)。F. W. Nietzsche著。悲劇的誕生。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周賓、許均主編(2001)。勞倫斯、卡弘著。哲學的終結。江蘇人民出版社
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教育部。
林逢祺、洪仁進主編(2003)。教育哲學述評。台北:師大書苑
邱才銘(2002)。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辦理模式與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漢鼎(2001)。理解與解釋。北京:東方出版社
洪漢鼎譯(1996)。詮釋學Ⅱ:真理與方法。台灣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胡夢鯨(民86)。終生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孫周興(1998)。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還原、建構、解構-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方法初探。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孫周興譯(2002)。M. Heidegger著。尼采。北京:商務印書館
孫治本(譯)(1999)。U.Beck著。全球化危機。台北:台灣商務。
高爾基(1984)。我怎樣學習和寫作。上海:三聯書店
國教專業社群網(無日期)。2005年5月26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life-source.php
張世忠(2000)。建構: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念東、凌素心(譯)(2000)。F. W. Nietzsche著。權力意志。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念東、凌素心(譯)。F. W. Nietzsche著。看那個人:尼采自述。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張松禮編(1967)動機心理學。台北市 : 台灣書店
張雅雯(2001)。國民中學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情況與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煌熙(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問題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辦之「九年一貫課程研討論文集」(頁58-96),台北市
推展多元智慧教育以帶好每位學生(無日期)。2005年5月28日,取自http://www.szes.tc.edu.tw/nine/39_6.htm
教育部(1998a)。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1999)。九年一貫課程。2005年5月26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B-list/B-main-1.htm
莊明貞主編(2003)。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台北:高等文化教育出版公司
陳伯璋(1995) 。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臺灣教育,540: 11-15。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載於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明鎮(2001)。國民中學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可行模式與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素梅(1994)。尼采論權力意志與道德解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陳鼓應(1999)。悲劇哲學家‧尼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懷恩(1998)。尼采藝術形上學。台北:紅螞蟻
馮作民(1990)。尼采的哲學。台北:水牛。
馮朝霖(2001a)。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黃尹姿(1997)。尼采的真理觀與知識觀~權力意志的一種表現型態。政治大學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明嘉(譯)(1999)。F. W. Nietzsche著。歡愉的知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黃富順(1996)。終生學習的意義、源起、發展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源(1999)。尼采「權力意志」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楚國南等(譯)(1996)。尼采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
趙秋英(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難題與解決對策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趙衛民(1995)。尼采的生命哲學。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
劉小楓、倪為國選編(2002)。尼采在西方─解讀尼采。上海:三聯書局
劉崎(譯)(1996)。F. W. Nietzsche著。瞧!這個人。台北:志文。
歐用生 (2000)。課程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0)。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經驗。國民教育,40(4),2-9。
蔡清田(1999)。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學校課程發展。北縣教育,30,20-27頁。
鄭美玉(2001)。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成效之探討~以國小為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鄧曉芒譯(2004)。判斷力批判。台北市:聯經
魯路(譯)(2001)。K.Jasper著。尼采其人其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鍾慧卿(2000)。尼采生命哲學及其教育意涵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未出版
二、西文部分
Alan D. S.(1990).Nietzsche and the question of interpretation: between hermeneutics and deconstr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Baltimore: Penguin Books
Clark, M. (1990). Nietzsche on Truth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oper, A.E.(1983)Authenticity and Learning: Nietzsche’s Education Philosoph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Cropley, A.J. (2001).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and learning. London: Kogan Page.
Damanpour, F. & Evan, W.M. (1990). The adoption of innovation overtim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 San Diego.deconstruction .New York : Routledge
Deleuze,G(1983).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ervarics, C. (1997). U.S. to encourage lifelong learning. Community College Week, 10(10), 3.
Evan, William M. and Olk, Paul(1990)”R&D consortia: A new organizational form”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1(3), p.31-47.
Haar, M.(1996)Nietzsche and Metaphysic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ake, B.J. (1999). Lifelong learning in late modernity: The challenges to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9 (2), 79-91.
Heller, Erich(1988).The Importance of Nietzsche : ten essay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llingdale, R. J.(1966). Nietzsche : The Man and His Philosophy. 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interpretation : between hermeneutics and
Kaufmann,Walter(1974)Nietzsche :Philosopher, psychologist, antichrist .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rtin,Glen.T(1989)From Nietzsche to Wittgenstein : the problem of truth and nihilism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 P. Lang
Murphy, Timothy F. (1984). Nietzsche as educator.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ew York: Cambridge Univ.Press,
Nietzsche,F (1973)Beyond good and evil ( R.J.Hollingdale,Trans.):England:Clays Ltd ,St Ivesple,
Nietzsche,F (1974)The gay science ( W. Kaufmann,Trans.) : New York: Random house,
Nietzsche,F(1969)Thus spoke Zarathustra.( R.J. Hollingdale,Trans) :
Nietzsche,F(1982) Daybreak, ( R.J. Hollingdale,Trans.):
Nietzsche,F(1989)The genealogy of morals. ( W. Kaufmann,Trans.) New York: Random house,1989)
Nietzsche,F(1990)The twilight of the idols. ( R.J. Hollingdale,Trans) : armondsworth: Penguin,
Nietzsche,F(1993).the birth of tragedy(Shaun Whiteside ,Trans.):England:Clays Ltd,St Ivesple
Nietzsche,F.(1967).The will to power( W. Kaufmann,Trans.):New York: Random house
Richarddson,J.(1996).Nietzsche’s syste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Sleinis, Edgar E. (1994). Nietzsche’s Revaluation of Values: A Study in Strategies.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oll, I.(1988). Pessimism and the tragic view of life:reconsiderations of nietzsche’s birth of traged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