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佳儀
論文名稱: 社區大學教師英語與跨文化教學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 陳雪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英語教師語言與跨文化教學任務導向教學社區大學成人學習
英文關鍵詞: English teacher,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pedagogy, task-oriented teaching, The Community College, adult learn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社區大學教師對於語言和跨文化教學之認知,及其課程規劃與課室教學,並論述其與學員語言與跨文化學習之關係。本研究目的為:
    一、探討社區大學教師對於語言與跨文化教育的認知情形。
    二、探究社區大學教師英語教材編製與學生背景和跨文化能力之對應關係。
    三、探討社區大學英語教師如何營造課室環境以促進學生之語言與跨文化能力學習。
    四、探討社區大學教師在語言與文化教學所扮演之角色。
    本研究過程主要是採取質性研究取向,以新竹縣某社區大學所開設的「基礎英語會話班」課程作為研究場域。研究過程以深入訪談、參與觀察和簡單問卷進行,對象主要為教授該課程之英語老師,並以班上同學的課堂反應、非正式訪談與問卷作為輔助。過程首先老師接受訪談,以了解英語老師對於跨文化與英語教學的信念。之後,再以課室觀察,了解英文老師實際之上課情形,對於班上學員,則以非正式訪談和簡單問卷,以了解學員對於授課老師教學與教材之反應。本研究根據收集之問卷、課室觀察及訪談所歸納之結果摘述如下:
    一、該教師認為社區大學是實現個人終身學習之場域,並認為語言學習是成人與世界接軌的重要媒介,也是社區教育之一環。
    二、該教師採取任務導向作為英語教學模式,而非批判教育學。
    三、該教師這種以學生中心導向之教學,除讓學員學習語言能力外,也可能鼓勵他們批判思考,一起合作討論決策和研究,增加溝通能力和跨越英語社會相關知識。

    This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the English teacher’s views about the knowledge of language-culture teaching for adult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urse and syllabus and teacher-learner engagement in classroom dialogue etc. in general, the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particular. Therefore,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o explore the teacher’s assumption and knowing about the nexus of language and cross-cultural pedagogy.
    2. To find out the teacher’s course design, such as planning of subject matters, requirements of the syllabu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earner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uch as interest, background and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3. To analyze how teacher and learner are constantly in engaged in building dialogues in the classroom that the learner’s language skills and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are assumed to increase.
    4. To explore the role of teacher playing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ing.
    An English program for the beginners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 was purposively selected. A multi-method design based 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into a female teacher’s English and culture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which includes in-depth interview,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teacher highlights that the Community College has a role to play to fulfill the rights to learning for adult in general; and English learning is necessary to mediate them to communicate globally in particular.
    2. A task-oriented approach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English and culture classroom respond to learner’s needs, rather than taking a critical pedagogy.
    3. The teacher proposes that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not only the best way of teaching a secondary language, but also to empower the learners’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skills including critical thinking, active engagement and experiment. Meanwhile, English learning also improve the learne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y and the knowledge related to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壹、語言及跨文化能力重要性 1 貳、社區大學的重要性 1 參、語言學習的跨文化教學 3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壹、研究動機 5 貳、研究目的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文化與跨文化 10 壹、文化的意涵 10 貳、跨文化意涵 16 第二節 英語與跨文化教學 21 壹、任務導向之語言教學模式 21 貳、批判導向之教學模式 24 第三節 相關研究探討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4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對象 34 壹、質性研究取向 34 貳、研究對象 3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0 壹、參與觀察法 40 貳、深度訪談 41 參、文件分析法 46 第三節 資料分析與信效度 49 壹、資料整理分析 49 貳、資料的信度與效度 50 第四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52 壹、關於研究者 52 貳、關於研究對象 53 参、關於資料呈現 54 第四章 英語教師背景與教學認知分析 56 第一節 教師投入英語教學之緣由 56 壹、教師簡歷 56 貳、黃老師之異文化接觸經驗 57 参、社區大學教職之接觸 63 肆、黃老師對社區大學教學之認知 66 第二節 英語教師語言教學策略分析 70 壹、語言教學願景 70 貳、語言教學實踐 73 一、語言教學重視溝通能力 73 二、依情境調整之教學策略 75 三、語言與跨文化教材設計 78 第五章 基礎英語教學歷程分析 85 第一節 教師對基礎英語教學之看法 85 第二節 英語課室中口語互動分析 97 壹、教學磨合期 97 貳、學習發展期 99 参、成果驗收期 123 第三節 英語與跨文化學習分析 125 壹、學員對英語課程之通盤感受 125 貳、學員對課程各主題之感受 130 參、小結 13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結論 135 第二節 建議 142 參考文獻 146 附錄:論文問卷 151 圖目次 圖2-1-1 英語教師知識和技能 24 圖3-2-1 基礎英語教學課室圖 41 圖5-3-1 語言課程與文化關係 126 圖5-3-2 跨文化有助於語言學習 128 圖5-3-3 學員對課程期望之認同 129 表目次 表2-1-1 1871~1993 國外人類學者對文化之定義 12 表2-1-2 1998~2001 國內人類學學者對文化之定義 13 表2-1-3 批判學派對文化之定義 16 表2-3-1 國內外英語學習相關論文 33 表3-1-1 新竹某社區大學英語課程表 38 表3-1-2 英語基礎班學員簡介 39 表4-1-1 黃老師於新竹某社區大學的開課資料 57 表5-1-1 本學期各主題及所屬領域 91 表5-2-1「學習發展期」授課單元 99

    中文部分
    王秋絨總校閱(1999)。Peter Jarvis編著。二十世紀的成人教育思想家。臺北市:心理。
    王連生(2002)。教育人類學的原理與應用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王慧蘭(2006)。批判教育學:反壓迫的民主教育論述和多元實踐。李錦旭、王蘭慧編,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頁59-94。臺北市:心理。
    方永泉譯(2002)。Paulo Freire著。受壓迫者教育學。臺北市:巨流。
    江雪齡(1997)。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朱柔若(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分析)。臺北市:揚智文化。
    李錦旭、王慧蘭(2006)。批判教育學:臺灣的探索。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奉儒(2003)。P. Freire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載於教育研究集刊,第四十九輯,第三期,1-30頁。
    李奉儒(2006)。P. Freire批判教育學的探索與反思。李錦旭、王蘭慧編,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頁97-136。臺北市:心理。
    沈清松(2000)。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臺北市:商務。
    周德禎(2001)。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臺北市:五南。
    林姿菁(1995)。科技大學學生英語學習策略和英語學習信念。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未發表。
    洪琦婷(2004)。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初體驗----從電影關懷多元文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俞懿嫻(2000)。從文化哲學論現代文化教育的困境。載於但昭偉、蘇永明主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頁1-46。臺北市:五南。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
    陳月娥(2000)。社會研究法(含概要)。臺北市:千華。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伶(1996)。高職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及其英語學習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發表。
    陳美瑩譯(2008)。語言多樣性與教育。陳枝烈等譯,J. A. Banks and C. A.M.Banks著,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頁345-376。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建宇(1999)。英語教學中的美國文化特質。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4),137-153。
    陳雪雲(2006)。當前社會族群之「特殊性」及其對成人教育學的啟示。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編,特殊族群成人教育,頁45-63。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國明(2003)。文化間傳播學。臺北市:五南。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臺北市:五南。
    黃宜雯(2001)。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實踐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葉蓉慧(2005)。跨文化傳播-教育的體驗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黃自來(1990)。大學生理解英語會話隱含意初探。載於林耀福主編,中華民國第七界應予文教學研討會,英語文教學論文集,頁99-116。臺北市:文鶴。
    張建成主編(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玉英(2003)。英語的請求與回應:台灣地區國中生英語語言行為研究。臺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鄒川雄(2005)。通識教育與經典詮釋 : 一個教育社會學的反省。高雄市:復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明宏、陳志瑋(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韋伯文化。
    蔡宏政(2006)。論社區大學之「知識解放」如何可能?一個知識論原則的分析。周平、蔡宏政編,臺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頁273-302。嘉義:南華大學。
    蘇峰山(2005)。布爾迪厄:<教育、社會與文化中的再製>導讀。蘇峰山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頁199-121。嘉義縣:南華大學。
    簡成熙(2000)。多元文化教育的論證、爭論與實踐:從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起。載於但昭偉、蘇永明主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頁81-132。臺北市:五南。
    譚光鼎(1998)。社會與文化的再製理論評析。教育研究期刊,40,23-50。
    譚光鼎、湯仁燕(1993)。臺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之探討。中國教育學會編,多元文化教育,頁459-500。臺北市:臺灣書店。
    戴維揚(2003)。多元智慧與英語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謝高橋(2001)。社會學。高雄市:巨流。

    英文部分
    Abrams, Z. I. et al. (2006). Culture portfolios revisited: Feedback from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Unterrichtspraxis, 39(1/2): 89-90
    Alptekin, C. (2002) Towa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ELT. ELT Journal, 56(1):57-64.
    Byram, M & Feng, A. (2004). Culture and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Language Teaching, 37:149-168.
    Callins, T. (2006). Culturally responsive literacy instruction.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9(2): 62-65.
    Darder, A.(1991). Culture and power in the classroom: a critical foundation for b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 Bergin & Garvey.
    De Jong, E. J. and C. A. Harper (2005). Preparing mainstream teachers for English-language learners: Is being a gold teacher good enough?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32(2): 101-124.
    Fantini, A. E. (1995). Introduction-Language, culture and world view, exploring the nex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 19(2): 143-153.
    Freire, P. (1998). Teachers as cultural workers. Oxford: Westview Press.
    Fulford, G. (2003). Language and culture: Shifting boundaries in a postmodern world. Ethnologies, 25(2):5-17.
    Haviland, W. A. (1993). Cultural anthropology.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Knowles, S., Holton, E. F. & R. A. Swanson (1998). The adult leaner: The definitive classic in adult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5th edition, Houston, TX: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Lantolf, J. P. (2000).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Calman, C. L. (2007). Being an interculturally competent instructor in the United States: Issues of classroom dynamics and appropriatenes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instructors.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110:65-74.
    McAllister, G. nnd J. J. Irvine (2000). Cross cultural competency and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rch, 70(1) :3-24.
    Rufenfeld, S. and R. Clement (2006).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Beyond competence and identity. Language Learning, 56(4): 609-632.
    Savignon, S. J. and R. V. Sysoyev (2002). Sociocultural strategies for a dialogue of culture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6(4): 524.
    Sowden, C. (2007).Culture and the ‘good teacher’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ELE Journal, 61(4):304-310.
    Sercu, L. (2002).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implications for course development.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15(1):61-74.
    Tang, Y. (2006). Beyond behavior: Goals of cultural learn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0(1):86-90.
    Taylor, E. W. (1994). Intercultural competency : A tranformative leraning process. Adult Eduction Quarterly, 44(3) :154-174.
    Williams, K. (2004). Critical pedagogy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38(1): 143-14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