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高楷鈞 Kao, Kai-Chun |
---|---|
論文名稱: |
臺灣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教育發展研究(1950-2022) A Study on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 in Taiwan(1950-2022) |
指導教授: |
周愚文
Chou, Yu-Wen |
口試委員: |
洪儷瑜
Hung, Li-Yu 王欣宜 Wang, Hsin-yi 周愚文 Chou, Yu-Wen |
口試日期: | 2023/07/31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9 |
中文關鍵詞: | 中小學 、特殊教育 、情緒行為障礙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 special education, Twelve Year Basic Education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37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3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臺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階段,中小學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教育發展的脈絡、現況與問題。本研究屬歷史研究,運用一二手史料及相關法規文件,從時間變化角度,探討我國情障教育的發展。研究發現,根據不同的教育支持服務內容及人數變化,臺灣「情障」學生的教育可分為「訓導時期(1960年代中期以前)」、「心理衛生時期(1960年代中後期至1998年)」、「特殊教育時期(1999年至今)」三個時期。本研究發現影響各時期間變化的關鍵因素是「提高就學機會的法令規範」與「落實情障鑑定工作」,而至今尚待解決的主要問題為:「情障定義與精神醫學名詞混用」以及「特殊教育教師在專業團隊中的角色未落實」,因此提出「修正情障學生鑑定辦法」、「調整特殊教育教師對情障學生教育的服務方向」兩項建議,以及未來相關研究的方向。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difficulty of , Twelve Year Basic Education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 (E/BD) in Taiwan. Using historical method with first-hand and second-hand sources, such as government statutes and regulations, government gazet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change, inquire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ith E/BD. In Taiwan, its development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ased on changes in support services methods an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ith E/BD: the discipline stage (before the mid-1960s), the counseling stage (from the mid-1960s to 1998), and the special education stage (from 1999 onward).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The key impact factors in the three periods were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moting admission rat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identifi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E/BD. Yet, the unsolved difficulties lied in the confusion between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 of E/BD and medical terms and the lack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role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professional teams. Therefore, this study recommends to revise the framework of special education identifi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E/BD, and to improve the special educational treatments for this kind of students. Additionally, the study provides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57年1月27日)公布。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身心障礙學生就學安置高級中等學校實施要點。(101年5月21日)發布全文。
中央社(1962)。積極推動特殊教育方案─教育部例入全國教育會議議程。臺灣民聲日報,2版。http://das.nlpi.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uWChhA/mygraphviewer_nlpi?dbid=Wm14MW9HbG5icFZ5YW1lWWdZbHNvbWg4aTFRPQ%3D%3D&fulltype=ospath&initpage=1&#
中央社訊(1960年8月8日)。心理診療所今天開診。聯合報,2版。
中央社電(1973年9月27日)。特殊兒童標準,教部短期內將公布實施。臺灣民聲日報,2版。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70)。特殊教育研究。臺灣商務。
中等學校訓育實施要點(1955)。(44年8月22日)公布。
中等學校導師制實施辦法(1944)。(33年6月8日)公布。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2023年6月30日)。我國心理衛生運動的發端: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緣起。本會源起。https://www.mhat.org.tw/f2cont.aspx?id=K3JOsteln/k=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1979)。國中資源教室實施概況。特殊教育通訊,3,4-5。
方炎明(1981)。綜合討論(二):特殊教育行政問題。收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殘障教育─國際殘障年特刊(頁272-27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方朝蕙(2001)。情緒債兒童社會技巧教學。收於方朝蕙、許耀分、黃忠賢、陶瑜(合著),情緒障礙教育論著(頁1-28)。臺北市立師院特殊教育中心。
方薪媛(2021)。普通班導師輔導情緒行為障礙學生之經驗─以臺東縣偏遠地區小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毛連塭(1992)。臺灣地區未來六年(八十年至八十五學年度)國小特殊教育師資供需情形之推估研究。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毛連塭、許素彬(1995)。情緒/行為異常學生的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季刊,57,18-21。
王大延(1992)。教行為偏異兒童的社會溝通技能。國小特殊教育,13,35-41。
王大延(1993)。行為與性格異常兒童的層級組織課程設計。國小特殊教育,14,25-32。
王天苗(1983)。國中小資源教室實施狀況之調查研究。殊教育季刊,10,14-24。
王天苗(1997)。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報告。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
王天苗、黃俊榮(2011)。國內身心障礙教育概況之指標項目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4(1),107-134。
王文科、謝建全、陳訓祥(1994)。我國特殊教育之現況與評估。特殊教育學報,9,1-31。
王兆奎(1656)。問題青年行為的分析與輔導。臺灣教育輔導月刊,6(20),26-28。
王如哲(2012)。教育公平議題與特定政策之整合研究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
王欣宜、蘇昱蓁、過修齊(2014)。臺中市國民中小學試辦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大綱遭遇困難之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7,1-21。
王昶盛(2015)。桃園市國中特殊教育教師對特殊教育新課綱實施現況及困境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王美婷(2017)。技術型高中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困擾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振德(1978)。特殊教育中的資源教室方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王振德(1979)。資源教室實施研討會在師大舉行下年度將積極展開實驗工作。特殊教育通訊,2,2。
王振德(1988)。我國資源教室方案實施現況及其成效評鑑。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1-20。
王振德(1998)。資源教室的行政管理與經營。特教園丁,13(3),1-6。
王振德(2002)。教育改革、九年一貫課程與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季刊,82,1-8。
王國羽(1995)。殘障的定義系統與社會福利政策的運用。公共衛生,22(1),51-60。
王菊生(2009)。特殊教育法規編輯。教育部。
王華沛(1989)。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特殊教育季刊,30,26-32。
王熙元紀錄(1958)。中國訓遇學會第一次學術座談會議紀錄。訓育研究,1(1),p.13-14。
王澤林、楊育梅(1968)。新竹縣光華國中指導工作實施報告。輔導月刊,5(4),6-7。
王麗斐、李佩珊、趙容嬋、柯今尉(2018)。臺灣輔導的基石:學校輔導工作六十年的回顧與展望。收於蕭文、田秀蘭(主編),臺灣輔導一甲子(頁3-98)。心理。
王麗斐、杜淑芬(2017)。Working WISER臺灣學校輔導工作模式本土化發展與建置。收於陳秉華(主編),多元文化在臺灣(頁613-648)。心理。
丘宏達、陳純一(2019)。現代國際法參考文件。三民書局。
丘彥南(2020年6月30日)。精神醫學部歷史。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https://www.ntuh.gov.tw/PSY/Fpage.action?muid=1263&fid=1037
田秀蘭、盧鴻文(2018)。我國國民中學輔導工作50年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64(4),77-106。
立法院(1984a)。立法院教育、法制兩委員會聯席會議1屆第73會期1。立法院公報,73(48),109-121。
立法院(1984b)。法院教育、法制兩委員會聯席會議第1屆第73會期2。立法院公報,73(61),21-32。
立法院(1984c)。立法院教育、法制兩委員會聯席會議第1屆第73會期4。立法院公報,73(78),71-82。
立法院(1984d)。立法院教育、法制兩委員會聯席會議第1屆第73會期5。立法院公報,73(80),193-200。
立法院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小組(1997)。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報告。立法院。
朱振昌(1985)。教育部執行特殊教育法具體措施。特殊教育季刊,15,1。
朱惠甄(2019)。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對特教行政支持網絡支援服務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行政院(1975)。行政院六十五年度施政計畫。行政院。
行政院(1983)。行政院七十三年度施政計畫。行政院。
行政院(1985)。行政院七十五年度施政計畫。行政院。
行政院(1986)。行政院七十六年度施政計畫。行政院。
行政院(1992)。行政院八十二年度施政計畫。行政院。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3)。「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實地查證報告。行政院。
何東墀、張昇鵬(1992)。我國特殊教育師資培育與進修途徑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7,85-126。
何金針、陳秉華(2007)。台灣學校輔導人員專業化之研究。稻江學報,2(2),166-183。
何華國譯、Dr. M. Weishahn講(1982)。回歸主流—在美國。特殊教育季刊,4,27-30。
吳佳璇(2005)。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堃傳記。心靈工坊文化。
吳宗儒(2010)。彰化縣特殊教育心理評量人員參與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工作現況與支援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怡慧(1999)。國中生情緒障礙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出版碩士論文)未。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吳武典(1976)。教育診斷工具評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吳武典(1982)。行為評量及有關障礙的診斷。收於國立編譯館(主編),特殊兒童的教育診斷(頁101-206)。正中書局。
吳武典(1993)。「朝陽方案」——少年犯罪的防治方案。輔導季刊,29(5),105-113。
吳武典(2010)。特殊教育。收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八年)(頁333-398)。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武典(2011)。我國特殊教育之發展與應興應革。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頁199-220)。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武典(2012)。以特殊教育公平指標檢視我國當前特殊需求學生適性教育實施狀况之研究。收錄於: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之教育公平理論與指標建構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七:特殊教育公平指標之研究。未出版。臺北市。
吳武典(2014)。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三):挑戰與展望。特殊教育季刊,132,1-8。Doi: 10.6217/SEQ.2014.132.1-8
吳武典、林寶貴(1992)。特殊兒童綜合輔導手冊——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結果之應用。教育部。
吳純純(1993)。情緒─行為障礙兒童與動作教育。國小特殊教育,14,19-24。
吳清山(2018)。近50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探究:九年國民教育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4(4),1-36。
吳菁蕙(2013)。新特殊教育課程大綱試辦國小資源班教師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雅萍(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下特殊教育課程運作之建議。雲嘉特教,28,8-14。
吳鼎(1968)。國民中學學生之困擾及期輔導。輔導月刊,5(8),2-3。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1994)。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復文。
宋維村(1996)。論國立兒童醫院精神科的任務。中華精神醫學,10(2),101-1-2。
宏啓(1967)。輔導工作之回顧前瞻─臺中市立三中輔導工作實驗之總檢討。輔導月刊,4(1),14-20。
李佩樺(2018)。屏東縣國小階段情緒行為障礙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佳珊(2014)。臺中市國小教師教導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所需支援服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昆霖(2012)。高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特殊教育需求及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姿瑩(譯)(2016)。殊異與特殊教育。收於張正芬(總校閱),特殊教育導論(頁1-1~15)。華騰。
李建興、林寶貴(1991)。我國各縣市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工作執行成效訪視報告。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翠玲(2018)。臺灣特殊教育課程綱要演變之特色與教學現場反思之探討。特殊教育發展期刊,65,1-10。
李慶良(1993a)。特殊教師共同必修科目之商榷。特殊教育季刊,52,22-25。
李慶良(1993b)。鑑定身心障礙兒童之法律依據。臺中師院學報,7,37-72。
李麗娟(2004)。臺灣與英國融合教育支援服務系統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私立義光育幼院。2020/5/18。取自:https://www.yko.com.tw/history-01.htm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87年10月19日)發布全文。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輔導辦法。(102年8月22日)修正發布名稱及全文。
身心障礙學生適性安置高級中等學校實施要點。(102年11月27日)修正發布名稱及全文。
阮殿元、王國檀(1968)。木柵國民中學指導活動課程實施報告。輔導月刊,5(3),11-17。
兒童福利法。(62年2月8日)公布。
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五南。
周月清、朱貽莊(2011)。檢視臺灣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與法案之歷史進程與變革。論文發表於財團法人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主辦),〈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2011年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4月15-19日)。舉辦地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會堂。
周林根(1964)。預防少年犯與心理衛生工作。訓育研究,3(3),9-10。
周台傑、吳訓生(1994)。特殊教育評量工具需求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9,33-74。
宗亮東(1955)。中學心理衛生的指導。臺灣教育輔導月刊,5(7),26-28。
林玉柔(2022)。國中ADHD學生的特殊身份有無與學校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林宏熾(1999)。嚴重情緒障礙學生鑑定問題之省思。特教園丁,15(1),p.1-11。
林宏熾(2002)。新近西方障礙社會模式理論對身心障礙教育發展的省思。特殊教育季刊,85,1-11。
林育薰(2014)。臺中市國中情緒行為障礙學生鑑定與輔導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坤燦(編)(2012)。特殊教育法規編輯。教育部。
林宗義(1969)。特殊教育與問題兒童。輔導月刊,6(2),3-5。
林宗義(1990)。精神醫學之路:橫跨東西文化。稻鄉。
林幸台、張正芬、陳美芳、王寶墉、董媛卿、王華沛、王純娟、白政民(1991)。特殊教育機構使用心理與教育測驗之現況與評估研究。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林幸君(2016)。臺中市國小身心障礙學生鑑定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林美和(1977)。特殊教育原理在國中低能力般的應用。臺師大特殊教育中心。
林純真(2012)。特殊教育。收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一○○年)(頁313-358)。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素貞(2019)。特殊教育。收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一○六年)(頁335-361)。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清江(1985)。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五南。
林瑩貞(2019)。中部地區國中資源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實施社會技巧課程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憲(1992)。社會、文化精神醫學之發展與展望。中華精神醫學,6(1),10-30。
林燕玲(2022)。特殊教育。收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一○九年)(頁303-341)。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寶山(1987)。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難題—兼評「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特殊教育季刊,23,8-9。
林寶貴(1984)。我國四至十五歲兒童語言障礙出現率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2,10-13。
林寶貴(1993)。殘障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殘障人士失學原因及教育對其適應之影響。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林寶貴、王炳欽(1990)。我國各縣市教育局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運作績效之評估與訪視研究報告。教育部。
林寶貴、邱紹春、蘇芳柳(1998)。臺灣地區特殊教育暨殘障福利機構簡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社會救助法(1980)。(69年6月14日)公布。
社會救濟法(1943)。(32年9月29日)公布。
邱大昕(2011)。誰是身心障礙者—從身心障礙鑑定的演變看「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的實施。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5(2),187-213。
侯雅齡(2000)。如何促進情緒障礙學生融合─學校本位貫專業模式的可能性發展。特殊教育,75,30-3。
侯禎塘、王素琴(2020)。特殊教育。收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一○七年)(頁327-356)。國家教育研究院。
侯禎塘、王素琴(2021)。特殊教育。收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一○八年)(頁313-351)。國家教育研究院。
政院原則同意撥款支持改進特殊教育,金額計一千三百餘萬元(1974年8月31日)。臺灣民聲日報,2版。
施安琪(2012)。臺灣少年矯正學校暨輔育院對身心障礙犯罪學生之服務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大特教系。高雄市。
施家琪、孔淑萱、陳秀芬(2020)。國小階段特殊教育教師試行十二年國教課綱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之現況調查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23,117-142。
柯懿真、盧台華(2015)。臺北市國小普通班實施適應欠佳學生轉介前介入知調查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9(1),79-106。
洪榮照(2011)。我國特殊教育師資培育之探討。收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編),特殊教育叢書─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頁75-82)。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洪儷瑜(1993)。性格及行為異常兒童的輔導。諮商與輔導,96,34-39。
洪儷瑜(1994)我國國中資源教室方案實施之我見。收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我國特殊教育問題的探討(頁239-256)。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洪儷瑜(1995)。必也正名乎─行為異常、性格異常、情緒障礙或嚴重情緒困難。特殊教育季刊,54,10-15。
洪儷瑜(1998)。多元「社會行為評量表」在鑑定國中情緒障礙學生之可行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247-268。
洪儷瑜(1999a)。學校如何因應情緒障礙學生的特殊需求─談情緒障礙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季刊,71,7-12。
洪儷瑜(1999b)。嚴重情緒障礙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收於張蓓莉(主編),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手冊,(頁93-1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儷瑜(2002a)。序─如何利用「教學」改善學生的社會適應。收於洪儷瑜(主編),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頁3-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儷瑜(2002b)。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為什麼要如此做。收於洪儷瑜(主編),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頁10-2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儷瑜(2014)。情緒行為障礙學生鑑定辦法說明。收於張正芬(主編),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說明手冊(頁8-1~8-2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儷瑜、單延愷(2005)。如何鑑定嚴重情緒障礙:由理論到實務的探討。特殊教育季刊,94,1-10。
洪儷瑜、蘇芳柳(1994)。特殊教育季刊五十年回顧分析。特殊教育季刊,50,19-22。
韋振之(1954)。訓導問題兒童經驗談。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9),p.24-25。
徐澄清(1969)。心理衛生工作從學校做起。幼獅。
徐瓊珠、詹士宜(2008)。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身心障礙學生又讀普通班意見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9,25-49。
特殊兒童鑑定及就學輔導標準。(63年7月3日)公布。
特殊兒童鑑定及就學輔導標準。(63年11月13日)修正公布。
特殊教育支援服務與專業團隊設置及實施辦法(101年8月1日)。發布全文。
特殊教育支援服務與專業團隊設置及實施辦法(104年7月3日)。修正發布。
特殊教育季刊編輯小組(1982a)。為特殊教育法催生。特殊教育季刊,5,封面裏。
特殊教育季刊編輯小組(1982b)。訪問有關人士談立法及政策。特殊教育季刊,5,18-21。
特殊教育法。(73年12月17日)公布。
特殊教育法。(86年5月14日)。修正公布全文。
特殊教育法(98年11月18日)。修正發布全文。
特殊教育法。(108年4月24日)。修正公布。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76年3月25日)公布。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87年5月29日)。修正發布全文。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102年7月12日)。修正發布。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109年7月17日)。修正發布。
特殊教育推行辦法。(59年10月17日)公布。
特殊教育推行辦法。(66年2月26日)修正公布。
特殊教育教師登記及專業人員進用辦法。(76年7月27日)公布。
特殊教育課程、教材及教法實施辦法。(75年12月24日)公布。
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實施辦法。(87年12月2日)。修正發布名稱及全文。
特殊教育學校(班)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88年10月)教育部修正發布。
袁銀娟、洪儷瑜、王宣惠(2017)。臺灣情緒行為障礙盛行率與各縣市間差異的縱貫比較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201711,261-284。
訓練低能兒童特殊教學奏效(1963年2月7日)。臺灣民聲日報,2版。
高源令(1986)。兒童攻擊和發怒行為的控制。特殊教育季刊,21,41-42。
商工日報訊(1956年1月14日)。感化少年罪犯省將設感化院。商工日報,2版。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實施要點。(64年8月7日)公布。
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辦法。(85年5月29日)公布。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未入學或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109年6月8日)修正公布。
國民政府令(1929)。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國民政府公報,151,2-3。
國民政府令(1934)。國民政府訓令第四八號。國民政府公報,1358,7-8。
國民政府令(1945)。制定「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暨「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組織條例」。國民政府公報,34:渝:882,2-4。
國民教育法。(68年5月23日)公布。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2008)。永遠的良師典範:緬懷劉鴻香教授對我國特殊教育的貢獻。2020/5/13取自:https://spec.utaipei.edu.tw/files/16-1046-43049.php?Lang=zh-tw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1983)。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法規彙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中寧(1964)。學校心理衛生與訓育。訓育研究,3(3),7-8。
張世彗(2000)。特殊教育。收於吳清山(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八十八年版)(頁171-200)。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世彗(2001)。特殊教育。收於吳清山(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八十九年版)(頁215-262)。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世彗(2002)。特殊教育。收於吳清山(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年版)(頁237-282)。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世彗(2003)。特殊教育。收於吳清山(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一年版)(頁251-310)。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正芬(2014)。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說明手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張正藩(1965)。少年感化教育之理論與實際。訓育研究,4(2),9-11。
張芳慈、陳淑瑜(2016)。特殊教育專業團隊中職能治療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的處理。特殊教育發展期刊,61,71-84。
張芳榮(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鑑定安置與輔導現況及支援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恆豪(2006)。必也正名乎:關於障礙者正名與認同的反思。教育社會學通訊,71,3-7。
張恆豪(2007)。特殊教育與障礙社會學:一個理論的反省。教育與社會研究,13,71-94。
張素貞(1983)。新埔國小資源教室方案實驗三年心得報告。特殊教育季刊,10,25-28。
張素貞(2002)。從實施就年一貫課程探討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與學。特殊教育季刊,82,9-15。
張惠琦(2014)。彰化縣國中階段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安置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植珊(1978)。我國近六十年的輔導運動及其發展動向。收於宗亮東(主編),輔導學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輔導學會成立二十週年學術論文集(頁 15-76)。幼獅。
張植珊、吳正勝(1999)。中國輔導學會早期的功能與貢獻-兼論八十年來我國的輔導運動。收於中國輔導學會(主編),輔導學大趨勢(3-23頁)。心理。
張雯婷(1998)。我的回顧─資源教室經驗談。特殊教育季刊,69,39-40。
張碧凰、郭豐榮、邱顯智(2018)。情緒行為障礙特殊教育班(蘭亭書院)之開辦及成效探討。醫院,51:1,1-11。
張蓓莉(1992)。臺灣地區未來六年(八十至八十五學年度)國中特殊教育師資需求推估研究。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張蓓莉、洪儷瑜、董媛卿(1993)。臺北市國民中學習困難資源班訪視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蓓莉、董媛卿、蘇芳柳(1994)。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法規彙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強迫入學條例。(33年7月18日)公布。
強迫入學條例。(71年5月12日)修正公布。
強迫入學條例。(108年4月17日)修正公布。
戚慕明(1954)。我怎樣訓導問題兒童。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9),26-27。
教育基本法。(88年6月23日)公布。
教育部(1952)。訓育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1962)。第四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教育部。
教育部(1970)。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教育部。
教育部(197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教育部。
教育部(1975a)。修訂公布「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實施要點」。教育部公報,8,12-13。
教育部(1975b)。繼續輔助縣市辦理特殊兒童之鑑定,並積極輔導該等兒童就學就養就醫。教育部公報,½,8-11。
教育部(1976a)。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教育部(1976b)。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兒童普查報告。教育部特殊兒童普查小組。
教育部(1980)。教育部七十年度施政計畫。教育部。
教育部(1981)。教育部七十一年度施政計畫。教育部。
教育部(1982)。教育部七十二年度施政計畫。教育部。
教育部(1984)。教育部七十四年度施政計畫。教育部。
教育部(1988)。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教育部。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教育部。
教育部(1996)。教育部八十六年度施政計畫。教育部。
教育部(2008)。特殊教育發展報告書。教育部。
教育部(2009)。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大綱總綱。教育部。
教育部(2010)。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
教育部(2016)。教育部特殊教育中程計畫。教育部。
教育部(20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教育課程實施規範。教育部。
教育部(2022)。中華民國111年教育統計。教育部。
教育部法制處(編)(2020)。教育法規彙編。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兒童普查執行小組(1993)。中華民國第二次特殊兒童普查報告。教育部教育研究會。
教育部特殊兒童普查執行小組(1999)。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教育部教育研究會。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00)。情緒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01)。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06)。95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08)。特殊教育發展報告書。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組織及運作辦法(101年5月31日)。發布全文。
教育部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安置及輔導工作指導小組(1997)。教育部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安置及輔導工作指導小組北區分部八十五學年度工作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教育部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安置及輔導工作指導小組(1998)。教育部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安置及輔導工作指導小組北區分部八十六學年度工作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66)。犯罪少年個案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67a)。少年輔育院個案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67b)。優良學生個案報告。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67c)。問題學生(教師)個案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70)。逃學學生個案報告。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教育部國民教育及學前教育署(20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課程手冊。臺北市立大學。
教育廳(編)(1976)。臺灣省政府向省議會施政報告教育部門報告彙編。臺灣省教育廳。
曹純瓊(1994)。自閉症兒與教育治療。心理。
梁培勇、陳韻如(2008)。臺灣兒童臨床心理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應用心理研究,40,141-164。
莊大輝(2016)。國小特殊學生情緒行為問題輔導之經驗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澤銘(1982)。談特殊教育法及有關政策問題。特殊教育季刊,5,10-14。
郭生玉(197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為藩(1970)。特殊教育。開山書店。
郭為藩(1972)。國民中學壞班學生的心理研究(國科會報告)。未出版。
郭為藩(編)(1990)。特殊教育名詞彙編。心理。
郭為藩(2014)。特殊教育法草案審查過程中的論議。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3年度,1-20。
郭為藩、陳榮華(197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美滿(2012)。解析特殊教育法。國小特殊教育,53,13-23。
郭美滿(編)(2013)。特殊教育法規彙編。心理。
郭美滿(編)(2018)。特殊教育法規新編。博思智庫。
陳正宗、吳榮鎮(2000)。學校心理衛生。臺灣精神醫學,14(1),p.3-11。
陳永穆、林廣仁(1968)。北市民權國中實施指導工作之報告。輔導月刊,5(9),11-12。
陳玉燕(2002)。社會技巧訓練課程之推行流程與執行的困難。收於洪儷瑜(主編),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頁138-14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陳光輝(1970)。感化教育實施之研究。收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特殊教育研究(頁178-197)。臺灣商務。
陳志平(2010)。國民中小學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多元介入團隊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佩玉(2018)。特殊教育的開拓者─陸莉教授。特殊教育季刊,148,11-18。Doi: 10.6217/SEQ.201809
陳明聰(2016)。從特殊教育相關法規用詞談輔助科技的內涵。雲嘉特教,24,1-8。
陳長益(1987)。過動兒的教學環境設計。特殊教育季刊,24,27-34。
陳則蔡、鄭明雄(1968)。北投初中輔導工作報告。輔導月刊,5(3),p. 7-10。
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三民。
陳奕橋(2014)。1930年代臺灣與上海的心理衛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歷史學系。臺北市。
陳昭儀(1995)。回歸主流教育安置。國小特殊教育,18,30-33。
陳珠章、葉英堃(1960)。固定性團體討論方法對國民學校教師心理衛生諮詢之經驗。臺灣醫學會雜誌,59(11-12),1432。
陳珠璋(1992)。臺灣精神醫學界的社會心理治療之回顧及展望。中華精神醫學,6(1),31-46。
陳珠璋(2014)。永遠之春─陳珠璋的杏林回憶。陳珠璋。
陳訓祥(1994)。國教階段身心障礙學生鑑定流程及相關問題之研究。收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我國特殊教育問題的探討(頁239-256)。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陳淑貞(2014)。我國北部地區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對實施新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大綱之認知與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惠萍(2003)。常體之外:「殘障」的身體社會學思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陳惠雯、王曉薇、韓昌宏、彭瑞蓮、張雅苓(2006)。從中小學輔導工作的挫敗看專業證照助人工作者駐校模式的救濟:走一條尋回專業的路。應用心理研究,30,155-179。
陳榮華(1979)。臺灣地區特殊教育暨傷殘福利機構簡介(六十八年修訂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陳榮華(編)(1984)。國小特殊教育輔導工作手冊。臺北市師專特殊教育中心。
陳榮華、王振德(1989)。延長國教,落實特教—談特殊兒童鑑定與安置。收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延長國教落實特教(頁7-1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陳翠紋(2013)。高中職普通班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學習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誼紋(2021)。台南市巡迴輔導教師支援服務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龍安(編)(1980)。國民小學有關特殊教育法規。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特殊教育中心。
彭震(2019)。桃園市國中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特殊教育鑑定現況之探討:從心評教師觀點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彭駕騂(1983)。從「國民小學輔導活動實施要領」談陀民小學應如何實施輔導活動。在宗亮東(主編),輔導學的回股與展望──中國輔導學會成立二十周年學術論文集(頁 519-531)。幼獅。
曾一士(1992)。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與規劃。收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特殊教育的發展與規劃(上)(頁1-70)。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曾仟雅(2022)。桃園市偏遠地區國小疑似身心障礙學生轉介實施現況及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曾漢榮(1978)。我國國民小學輔導工作之研究-輔導活動實驗狀況與意見之調查分析。輔導學報,1。
殘障福利法。(69年6月12日)公布。
游富媄(2013)。臺中市國小特教教師對新修訂特殊教育課程綱要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湯琇智(2013)。國中小特教教師對特殊教育新課程綱要認知與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賀玉琴(1954)。說謊與偷竊兒童的處理。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12),27-29。
鈕文英(2008)。身心障礙教育觀念與作法之轉變。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p.247-270。doi:10.6379/AJSE.200812.0247
黃心慧(2014)。特殊教育場域的障礙論述:以特殊教育導論教科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黃文亮(2013)。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行為問題改善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黃文慧(2014)。淺論障礙的社會模式。特殊教育季刊,130,35-42。Doi: 10.6217/SEQ.2014.130.35-42
黃文蔚、洪美連(1995)。性格及行為異常兒童的教育安置探討。特殊教育季刊,55,22-28。
黃昆輝(1972)。論教育機會均等。收於方炳林、賈馥茗(主編),教育論叢(頁89-110)。文景。
黃昆輝、林來發(1972)。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考察報告書。師友月刊,64。10.6437/EM.197210.0010
黃武鎮(1983)。臺灣省實施資源教室的現況及展望。特殊教育季刊,10,5-10。
黃芳玫(2001)。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回顧與其教育面、經濟面之影響。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1(2),91-118。
黃冠穎、林坤燦、陳建州、曾鴻家、郭又方(2018)。學習障礙、情緒行為障礙及自閉症轉介與篩選現況調查研究─以新北市為例。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20,39-67。
黃順德(1968)。成就低劣學生學習指導。新竹師專。
黃碧玲(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黃靜芳(2013)。臺南市國中資源班教師實施社會技巧教學之現況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瓊儀(2008)。臺北市國小資源班教師對疑似嚴重情緒障礙學生轉介前介入實施現況之覺知(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麗鳳(譯)(2011)。特殊教育的目標和遠景。收於黃麗鳳、蘇祐萩、劉心箖,學前到青少年期特殊教育導論─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頁1-1~1-36)。華騰。
戡亂時期竊盜犯贓物犯保安處分條例(1955年12月30日)公布。
楊希震(1964)。防治太保學生與心理衛生教育。訓育研究,3(3),4-5。
楊坤堂(1999)。特殊教育。收於吳清山(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八十七年版)(頁121-146)。國立教育資料館。
楊坤堂(2000)。情緒障礙:理論與策略。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楊深坑(2008)。社會公義、差異政治與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視野。當代教育研究,16(4),1-37。
楊惠甄(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師大書苑。
葉英堃、徐澄清、莊明哲、朱桓銘、柯永河、楊思根、林李美貞、沈慧貞(1960)。臺灣醫學會第53屆總會一般演講內容抄錄─神經精神科學分會。臺灣醫學會雜誌,59(11-12),1426-1437。
葉莉薇(1987)。推展兒童輔導工作之回顧與展望─「東門方案」實施之成效與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217。
葉靖雲(1998)。資源教室的概念之多少。特教園丁,709(6492),19。
臺中市議會(1965)。臺中市議會第六屆第四次大會議事錄。臺中市議會。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14)。續修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取自 https://tm.ncl.edu.tw/
臺北市立師專特殊教育中心主編(1980)。臺北市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臺北市教育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2023年6月30日)。院區沿革。松德院區簡介。https://tpech.gov.taipei/mp109201/News_Content.aspx?n=9F4191D28410CD40&sms=68D3321AA428E1C7&s=5022C3C76F9620C8
臺北市政府(2008)。臺北市特殊教育發展史。臺北市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75)。臺北市國民中小學特殊班教育概況。臺北市教育局。
臺北榮民總醫院(2023年6月30日)。沿革。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本部簡介。https://wd.vghtpe.gov.tw/ped/Fpage.action?muid=206&fid=359
臺東新報訊(1955年5月14日)。劉廳長已注意到管訓不良學生。臺東新報,2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56年4月1日)。少年感化教育原則業已決定,失學者移送感化院,有學籍者由復興中收容。臺灣民聲日報,3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59年5月22日)。少年感化院更名,改稱少年輔育院。臺灣民聲日報,3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60年4月19日)。臺北兒童心理衛生中心昨舉行揭幕典禮。臺灣民聲日報,3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60年8月25日)。靜和醫院邀請蘇薌雨蒞中,主持心理衛生座談。臺灣民聲日報,3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61年9月4日)。教育當局請各方面合作,輔導不良學生徹底改善學風。臺灣民聲日報,3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61年9月6日)。全省三少年輔育院舉行業務檢討會議。臺灣民聲日報,3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61年11月6日)。改進不良少年輔導工作,將提高輔育院師資,充實教育習藝設備,計劃將輔育院改為學校。臺灣民聲日報,3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64年10月5日)。進德中學建校完成。臺灣民聲日報,2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65年11月10日)。輔導學生制度實驗結果成功,三中問題學生多數向善,教廳即將推廣中部。臺灣民聲日報,4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65年11月11日)。調查特殊兒童生理有缺憾者,在教學上決予設法改進。臺灣民聲日報,4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67年3月17日)。心理衛生教育,教部核示範圍。臺灣民聲日報,2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67年10月29日)。省教育廳加强辦理殘缺學童特殊教育,頒訂實施要點近期實施,智能不足學生成立特殊班,另編訂課程及教材,每班不超過十五名。臺灣民聲日報,4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67年11月7日)。教廳通令全省國校注重個別指導,並訂加強特殊教育實施辦法,智能不足學童應另編訂課程。臺灣民聲日報,2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68年2月24日)。嚴揆昨在立院答詢稱,行政院正攷慮設立法制與事務兩機構,特殊兒童决予適當就學機會。臺灣民聲日報,2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70年1月30日)。打罵開除 不合時代 訓育人員 應該注意。臺灣民聲日報,4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70年4月1日)。辦理特殊教育將擴大至國中。臺灣民聲日報,2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70年10月20日)。教部正式公佈,特殊教育辦法。臺灣民聲日報,2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71年1月1日)。加強特殊教育研究發展,教廳研究規劃,採取積極措施。臺灣民聲日報,2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71年4月6日)。特殊教育會議,訂於十日舉行。臺灣民聲日報,2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71年5月3日)。教廳普及國民教育,擴大盲生就讀,低能兒童教育,使特殊兒童充分發揮潛能。臺灣民聲日報,2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72年1月18日)。輔導問題學生各校取得默契,發揮潛移默化功能使問題學生走正路。臺灣民聲日報,4版。
臺灣民聲日報訊(1972年1月22日)。省議會建議中央早頒特殊教育法。臺灣民聲日報,2版。
臺灣社訊(1967年3月26日)。特殊兒童教育實驗,教廳積極推行,指定學校分別辦理。台灣民聲日報,3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1946)。促進臺灣省中等學校校務實施方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3366,280-281。
臺灣省政府(1954)。訂頒「臺灣省管教不良學生佔行聯繫要點」一種。臺灣省政府公報,夏(73),1004-1005。
臺灣省政府(1977)。檢送「臺灣省特殊兒童檢查及復健工作計畫」。臺灣省政府公報,66(37),3-5。
臺灣省政府(1982)。加強中等學校訓育方法之研究案。臺灣省政府公報,冬(62),4-6。
臺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8)。臺灣省政府七十八年度施政計畫。
臺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2)。臺灣省政府八十二年度施政計畫。
臺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3)。臺灣省政府八十三年度施政計畫。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2)。函各縣市(局)政府、令省立各級學校為奉教育部電飭轉發「訓育綱要」。臺灣省政府公報,秋(49),653。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5)。茲檢發「中等學校訓育實施要點」。臺灣省政府公報,秋(75),972-973。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7)。令各校應加強學生品格教育,利用各種集會時間講述有關青年修養問題及介紹中外學行精醇之偉人事蹟,並於每學期結束時將實施情形報備。臺灣省政府公報,冬(67),1089-1090。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2)。各校應切實輔導學生改進日常生活。臺灣省政府公報,3744,124。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3)。為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心理衛生中心接受各級學校申請協助有關事項。臺灣省政府公告,冬(34),2-3。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0)。訂頒臺灣省改進國民教育輔導工作計畫。臺灣省政府公報,夏(41)。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4)。檢送教育部頒「特殊兒童鑑定及就學安置輔導標準」,請依照附件有關規定辦理。臺灣省政府公報,冬(60),2-6。
臺灣省管教不良學生暫行聯繫要點(1954)。(43年6月22日)公布。
臺灣省議會第四屆第八次定期大會(1971)。擬具臺灣省議會特殊教育專案小組考察報告書案。(省府六一、一、三一府教五字第三六二八號函復)。臺灣省議會公報,26(14),600。
臺灣省議會第五屆第一次定期大會(1973)。張議員富質詢。臺灣省議會公報,28(15),579。
臺灣省議會第五屆第七次定期大會(1976)。提案人:李議員文正。臺灣省議會公報,34(22),1895。
語言障礙、身體病弱、性格異常、行為異常、學習障礙暨多重障礙學生鑑定標準及就學輔導原則要點。(81年3月5日)公布。
趙麗華(2011)。從教師教學行為與教學策略談情緒及行為障礙學生的教育。特殊教育季刊,121,38-45。
輔導月刊編輯部(1968a)。編者的話。輔導月刊,5(3),17。
輔導月刊編輯部(1968b)。實用資料選粹。輔導月刊,5(3),13-17。
劉永和(1951)。問題兒童的診斷與治療。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4),19-32。
劉明松(2018)。國民教育段特教教師實施2011年特殊教育新修訂課程大綱現況及困境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9(1),97-125。
劉美智(1968)。南門國中個案研究報告之一。輔導月刊,5(9),8-9。
劉海棠(1951)。小學生偷竊問題的處理。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7),61-62。
劉焜輝(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三民書局。
劉鉅棟(2001)。高雄市國民中學資源班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潘希超(1985)。從臺北市推展春暉密集輔導工作—談當前國中輔導工作之動向。輔導月刊,22(1),6-8。
潘貽燕、鄭烈(1968)。臺北縣永和國中指導工作推行計畫。輔導月刊,5(4),10-11。
潘維鑑(1968)。臺北市立介壽國指導活動實施報告。輔導月刊,5(4),8-9。
蔡坤瀛(2013)。特殊教育。收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一○一年)(頁315-349)。國立教育資料館。
蔡坤瀛(2014)。特殊教育。收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一○二年)(頁329-365)。國立教育資料館。
蔡坤瀛(2016)。特殊教育。收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一○三年)(頁329-365)。國立教育資料館。
蔡保田(1970)。感化教育實施之研究。收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特殊教育研究(頁159-177)。臺灣商務。
蔡家惠(2018)。北北基地區國中資源班社會技巧課程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崇建(1979)。探討「輕度障礙兒童國民教育」特殊教育研討會圓滿結束。特殊教育通訊,2,1。
蔡崇建、吳武典、王振德(1982)。特殊教育政策意見調查。特殊教育季刊,5,1-9。
蔡淑妃(2002)。如何學習:教師學習社巧訓練常見的困難。收於洪儷瑜(主編),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頁134-13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蔡翠華、溫詩麗(1995)。不同安置下性格及行為異常學生課程取向。特殊教育季刊,54,16-23。
蔣建白(1961)。我國延長義務教育年期的展望。收於中國教育學會編中國教育學會編,義務教育研究(頁228)。正中。
鄭小傑(1964)。學校心理衛生中的罰的問題。訓育研究,3(3),12-13。
鄭小傑、李為(1945)。心理衛生概論。正中。
鄭宇辰(2015)。臺灣特殊教育法變革與融合教育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蕭文、田秀蘭(2018)。臺灣輔導一甲子。心理。
蕭金土(1986)。我國特殊教育學系課程的演變及內容。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我國特殊教育的現代化(頁381-39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特殊教育中心。
賴美智(1979)。一九八一年為國際殘障年(IYDP)。特殊教育通訊,5,7。
賴美滿(1968)。臺北市民族國中心理衛生個案紀錄。輔導月刊,5(8),9-10。
總統令(1955)。制定「戡亂時期竊盜犯贓物犯保安處分條例」。總統府公報,666,10-11。
總統令(1979)。制定「國民教育法」,公布之;「國民學校法」予以廢止;「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予以廢止。總統府公報,3515,1-3。
總統令(1980)。制定「社會救助法」,公布之;「社會救濟法」予以廢止。總統府公報,3682,1-3。
聯合報訊(1956年8月4日)。防止少年犯罪 有關當局座談。聯合報,3版。
聯合報訊(1957年9月3日)。防止不良少年滋事。聯合報,3版。
聯合報訊(1959年10月20日)。研討特殊兒童教育教部昨邀專家座談並將擬訂十年教育計畫。聯合報,3版。
聯合報訊(1959年12月10日)。帶子請求管訓 警局不勝其煩。聯合報,4版。
聯合報訊(1962年3月15日)。輔導問題少年 研求心理衛生。聯合報,3版。
聯合報訊(1962年11月21日)。對行為不正常學生 將予心理衛生治療。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63年9月25日)。教育部設置 心理衛生中心。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63年10月8日)。心理衛生中心 指導委會成立。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63年10月14日)。改進教育工作 必須加強輔導。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63年11月14日)。對於問題學生 將施心理治療。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64年11月30日)。減少問題少年產生 推行心理衛生運動。聯合報,3版。
聯合報訊(1965年5月26日)。特殊兒童教育 決設推行委會。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65年12月14日)。北市國民學校 心理衛生研討。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67年2月23日)。加強心理衛生教育。聯合報,2版。
謝涵書(2021)。臺北市特教心評教師參與情緒行為障礙學生鑑定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鍾權煌、卓佳賢(2021)。進德修業奮發向上─省立進德實驗中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韓繼綏(編)(1999)。特殊教育法規選輯。教育部。
簡佑安(2019)。臺灣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縣市分布趨勢與相關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心。臺中市。
藍祺琳(1997)。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瑞文(2012)。新北市國小教師參與疑似情緒行為障礙學生轉介前介入計畫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珮嫻(2012)。彰化縣國民中學普通班實施融合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蘇鈺楠(2015)。國際人權法典中的教育理念對人權教育之啟示。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2,1-22。
蘇薌雨主講(1960)。青年心理與課外活動。訓育研究,1(4),2。
鐘素幸(2019)。澎湖縣國民中小學疑似情緒行為障礙學生轉介前介入現況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Disabled Persons. Proclaimed by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3447 (XXX) of 9 December 1975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Mentally Retarded Persons. Proclaimed by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2856 (XXVI) of 20 December 1971
Forness, S. R. & Kavale, K. A. (2000).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E/BD terminology and definition, Behavioral Disorders, 25: 264–9.
Forness S. R., & Kavale K. A. (1997). Defining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 in school and related services. In J. W. Lloyd., E. J. Kameenui, & D. Chard (Eds.), Issues in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pp. 45–61). Routledg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of 1999, 20 U.S.C.§1400 et seq. (1990) (amended 1997).
Kauffman, J. M., & Landrum, T. J. (2012).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of children and youth(10th ed.). Pearson.
Kavale, K. A., Forness, S. R., & Mostert, P. M.(2004). Defining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 The quest for affirmation. In P. Clough, P. Garner, & J. T. Pardeck (Eds.), Handbook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fficulties(pp.45-58). (1st Ed)SAGE.
Prevention of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of disabled persons. 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58th sess. : 1975 : New York)
Principl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s with mental illn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care. Adopted by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46/119 of 17 December 1991
Standard Rules on the Equalization of Opportunitie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dopted by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48/96 of 20 December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