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信璋
論文名稱: 苗栗縣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間相關性之研究
指導教授: 馮丹白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偏差行為師生衝突衝突因應策略國中學生
英文關鍵詞: Deviation behavior, Teachers-students conflict, to launch good conflict strateg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0下載:7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相關之研究及學生面對師生衝突時的因應策略,並探討不同背景因素對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的關聯性以及處理因應策略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苗栗縣之公立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抽取684名學生,有效問卷為614份。調查工具為自編之「國中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之調查問卷」,施測後所得之資料以描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多重比較分析等方法來進行統計分析,其結論如下:
    一、國中學生認為「不良習性偏差行為」最容易引發師生衝突。
    二、國中學生面對師生衝突時,較常使用「逃避」的方式。
    三、國中學生會因性別、年級、家庭結構不同而對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產生認知差異。
    四、國中學生面對「違規犯過」的師生衝突,會以「逃避」、「合作」來因應;面對「不良習性」的師生衝突,會採取「合作」來因應;面對「學習困擾」的師生衝突,會以「逃避」、「抗爭」、「妥協」、「合作」的方式來因應。
    五、國中學生會因性別、年級、家庭結構對師生衝突因應策略有認知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俾供學校、師生、家長及未來研究之
    參考。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was to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an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eviation behavior and teachers-students conflict, to know how to launch good strategy for students when students came upon teachers-students conflict, an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of students’ different background factors between man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eviation behavior and teachers-students conflict. The research analyzed the strategic differences that students launched.
    The research adopted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the questionnaire whos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iaoli.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who filled in the form was 684.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was 614. The tool of investigation made up by the researcher was “the questionnair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eviation behavior and teachers-students conflict.” The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ata after constructing and examining the questionnaire. The data was carri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 correlation,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Scheffe method. Its conclusion was as follows:
    1.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e deviation behavior of the poor habits and acquired characteristics” was easy to trigger the teachers-students conflict.
    2. Students often used the method of “escape” when facing the teachers-students conflict.
    3.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ould produce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 to “the deviation behavior and teachers-students conflict” because of their own gender, school-grade, and family background.
    4. Whe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countered the teachers-students conflict--- “the violation of school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ey would adopt the manner of “escape” and “cooperation” to deal with it; when facing the teachers-students conflict--- “the poor habits and acquired characteristics,” students would adopt the manner of “cooperation” to deal with it; when meeting the teachers-students conflict--- “learning perplexity,” students would adopt the manner of “escape,” “resistance,” “compromise,” and “cooperation” to cope with it.
    5.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ould produce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 to “the teachers-students conflict” because of their own gender, school-grade, and family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the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and investigations studied in the future to think about and decide upon.

    目 錄 謝誌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目錄 Ⅴ 表目錄 Ⅷ 圖目錄 Ⅹ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四節 待答問題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8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偏差行為的意涵 11 第二節 偏差行為的成因 14 第三節 國中生偏差行為的類別 17 第四節 衝突的意涵 22 第五節 師生衝突的關係與原因分析 26 第六節 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的關係 36 第七節 師生衝突的因應策略 39 第八節 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相關實徵性研究 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5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0 第五節 實施程序 74 第六節 資料處理 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之分析 79 第二節 國中學生面對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分析 81 第三節 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在因應策略上相關分析 83 第四節 不同背景的國中學生對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的認知之差異情形分析 84 第五節 不同背景的偏差行為學生面對師生衝突所採取的因應策略之認知差異情形分析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建議 10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15 英文部份 124 附錄 附錄一 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之調查問卷(預試) 129 附錄二 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之調查問卷(正式) 131 表 目 錄 表2-3-1 偏差行為雙向細目表 21 表2-5-1 師生衝突原因 35 表2-7-1 師生衝突的行為層次、可能之原因分析及輔導策略 43 表3-4-1 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問卷之項目分析 64 表3-4-2 國中生師生衝突因應策略問卷之項目分析 65 表3-4-3 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問卷之因素分析 67 表3-4-4 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問卷之題項 68 表3-4-5 國中生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因素分析 70 表3-4-6 國中生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題項 71 表3-4-7 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問卷之信度分析表 72 表3-4-8 國中生師生衝突因應策略問卷之信度分析表 73 表4-1-1 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關係問卷之得分平均數與標準差 80 表4-2-1 國中生師生衝突因應策略問卷之得分平均數與標準差 81 表4-3-1 國中生偏差行為之師生衝突與因應策略相關之分析… 83 表4-4-1 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對整體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之t考驗 85 表4-4-2 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對整體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 各層面之t考驗 85 表4-4-3 不同年級國中學生對整體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 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86 表4-4-4 不同年級國中學生在整體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 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7 表 4-4-5 不同年級國中生在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各層面 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88 表 4-4-6 不同年級國中學生在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各層 面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 4-4-7 不同家庭結構國中學生對整體偏差行為與師生 衝突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90 表 4-4-8 不同家庭結構國中學生在整體偏差行為與師生 衝突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1 表 4-4-9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中生在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 各層面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92 表 4-4-10 不同家庭結構國中生在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各 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3 表4-5-1 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對整體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 因應策略之t考驗 95 表4-5-2 不同性別國中生面對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因應 策略各層面之t考驗 96 表4-5-3 不同年級國中生在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因應策 略上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98 表4-5-4 不同年級國中學生在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因應 策略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9 表4-5-5 不同家庭結構國中學生在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 因應策略上總量表的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101 表4-5-6 不同家庭結構國中學生在偏差行為與師生衝 突因應策略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4 圖 目 錄 圖2-1-1偏差行為的標籤過程 13 圖2-5-1師生衝突發展過程 27 圖2-5-2 情緒控制、說話技巧與師生衝突惡性循環過程 29 圖2-5-3 溝通流程 31 圖2-5-4 環形溝通模式 31 圖2-5-5 螺旋型溝通模式 32 圖2-7-1 Thomas衝突解決模式 40 圖2-7-2 雙向度模式 40 圖2-7-3 Rahim衝突解決模式 42 圖3-1-1研究架構 57 圖3-5-1實施程序流程圖 76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王朝茂(民81)。學校組織衝突管理問題之探討。教育文粹,21
    期,頁106-126。
    王淑悧(民84)。教師說話技巧(一)-圓融的人際溝通。教育部訓
    委會。
    王淑悧(民85)。師生關係的問題與對策。載於陳奎憙、王淑悧、
    單文經、黃德祥著,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書局。
    王叢桂(民87)。師生間的衝突事件與處理。學生輔導,67,頁42-55。
    王枝燦(民90)。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
    會學系論文。
    王俊忠(民94年4月6日)。校園有黑幫,校方忙掩護。自由電
    子報。民94年4月6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pr/6/today-so3.htm。
    內政部(民88)。少年不良行為及虞犯預防辦法。公佈日期七十年三月四日,修正於民國88年11月17日,內政部臺(八八)內警字第八八七一七六七號。
    田運虹(民90)。國小學童家庭社經地位、挫折容忍力與違規行為之關係。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民88)。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朱文雄(民84)。班級經營。高雄:復文出版社。
    李旻陽(民80)。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錫津(民82)。緩和師生衝突的青少年常規輔導策略。松商學報,1期,頁3-11。
    李梅芬(民84)。國中生的社會聯結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介至(民89)。師生衝突之類型與意函。諮商與輔導,175期,頁11-14。
    李威辰(民90)。父母社經地位、青少年緊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俊甫(民91)。國中學生知覺導師期望、自我期望與違規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李春芳(民91)。現代輔導觀念下的師生溝通術。載於苗栗縣九十一年國中教師基礎知能研習手冊,頁42-43。
    李應觀(民92)。雲林地區有無犯罪少年之隔代教養與衝突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李錫津(民93)。班級常規輔導。載於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合著—班級經營(初版十六刷)。台北市:心理。
    何俞(民81)。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自尊心與偏差行為之影響研究。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
    何美瑤(民90)。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宋鎮照(民89)。團體動力學。台北:五南。
    吳武典(民74)。師生間衝突形成之可能原因及輔導策略。載於緩和衝突的輔導策略(民75)。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武典、洪有義(民76)。心理衛生。台北:空大。
    吳武典(民77)。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
    吳武典(民81)。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25期,頁17-26。
    吳武典(民86)。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9期,頁25-50。
    吳百祿(民85)。衝突管理。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市:麗文公司。
    吳宗立(民89)。學校行政決策。高雄:麗文。
    吳宗立(民91)。班級經營:班級社會學。高雄市:高雄復文。
    吳忠泰(民91)。國民小學教師對師生衝突來源知覺及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朝夫(民80)。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林適湖(民80)。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學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弘茂(民81)。高中生偏差行為成因之社會學理論分析與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青瑩(民87)。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玉慈(民88)。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淑華(民91)。班級衝突管理。載於吳宗立主編,班級經營-班級社會學。高雄市:高雄復文。
    林瑞雯(民93)。國小學童家庭氣氛、內外控信念與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青少年資源整合與犯罪問題研討會(94年5月14日)。中國時報,C2版。
    周文報(民76)。國中少年內外在抑制與犯罪傾向之關性研究-抑制理論之實證探討。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美智(民90)。家庭因素、子女道德觀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進雄(民83)。衝突理論與學校領導。彰化文教,31期,頁8-15。
    胡清暉(民93年8月27日)。新生訓練帶傷回家,一場羅生門。聯合報,B4版。
    洪雅雯(民90)。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姚清煇(民91)。抓住狂放少年心,談師生互動的藝術。載於苗栗縣九十一年國中教師基礎知能研習手冊,頁27-28。
    高強華(民84)。樂在教學。台北:南宏。
    徐昊杲、邱佳椿(民91)。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基礎篇。台北市:師大書苑。
    徐淑美(民93)。家庭與學校因素對國中生偏差行為影響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士勛(民91)。國中學生抗拒型態之質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禎元(民94年6月28日)。教師管教,有紅線。中國時報,A15版。
    張鐸嚴(民74)。國民小學教師與行政人員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勝(民76)。社會原理。臺北:巨流出版。
    張金鑑(民80)。行政學典範(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
    張春敏(民83)。人格自我檢校與人際衝突處理型態關係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聰(民83)。青少年偏差行為之探討。社會科學學報,2,頁1-36。
    張德銳(民83)。教育行政研究,頁95。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頁77。臺北:東華。
    張德銳(民84)。教育行政衝突管理。載於謝文全等編(民86)教育行政學。台北:空大。
    張楓明(民88)。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照璧(民88)。國小學童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新仁、李佳琪、柳文卿、簡良燕(民88)。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台北市:五南。
    張其高(民88)。高雄縣國民中小學教師職業疏離與人際衝突的相關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雅婷(民92)。桃園市國中生校園暴力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奎憙(民77)教師領導、班級氣氛與學習成就。載於黃光雄主編(民7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民7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民82)。教育社會學(增訂三版)。台北:三民。
    陳秉華(民85)。諮商中大學生的心理分析-個體化衝突改變歷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8,頁145-175。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民85)。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陳幸仁(民86)。國小教師面子需求、溝通主體地位與衝突因應風格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芳雄(民86)。校園危機處理。台北市:幼獅。
    陳羿足(民89)。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家庭因素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輝(民90)。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遙(民93)。國中教師師生衝突經驗及化解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政宜(94年9月3日)。體罰請求國賠案,首次開庭。自由時報,A8版。
    彭怡芳、曾育貞(民92)。偏差行為之定義。載於齊力、董旭英(主編),台灣青少年行為之剖析(頁12)。嘉義:南華教社所。
    馮莉雅(民86)。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因素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教育資料文摘,39(2):頁171-192。
    湯瑪斯.高登(民82)。教師效能訓練(歐申談譯)。台北:共同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書發行於1974)。
    黃宜敏(民80)。班級違規行為之預防與處理策略。載於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編印之教室經營,頁228-238。
    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德祥(民85)。師生關係的問題與對策。載於陳奎憙、王淑悧、單文經、黃德祥著,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書局。
    黃拓榮(民89)。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雯(民92)。國中學生處理導師生衝突方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黃立翔、李穎(民94年5月19日)。藏棋被記過,請出民代將軍。自由電子報。民94年5月19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y/19/today-so3.htm。
    黃志偉(民94年6月21日)。國中生圍毆老師,畢業典禮後悔道歉。TVBS-N電子報。民94年6月21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darialin20050621125051。
    曾育貞(民91)。刺激尋求動機、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絲考特著,范見星譯(民87)。如何解決衝突。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賈樂安(民78)。暴力犯罪少年之行為相關因素與整合式團體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民67)。影響國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學校因素。載於文崇一(主編),社會變遷中的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專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24),頁33-55。台北:中央研究民族學研究所。
    楊文雄(民74)。從青少年偏差行為的成因論學校訓育問題之解決途徑。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文萃」,14期,頁145-153。
    楊國樞(民7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頁7-28。
    鄧東濱(民81)。衝突管理,第五版。台北:格致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劉玲君(民84)。國中生之家庭特質與其心理需求、偏差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劉兆文(民87)相互瞭解化解衝突。學生輔導。57期,頁118-121。
    劉惠琴(民88)。中小學教師對師生衝突的建構與行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計劃成果報。(NSC88-2413-H-031-003-F15)。
    劉峻誠(民92)。青少年家庭依附、就學經驗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詩釧(民87)。國民小學班級氣氛、教室衝突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灣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鄭美芳(民87)人際衝突的發展過程與管理。學生輔導,57期,頁74-83。
    鄭照順(民88)。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佩芬(民89)。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揚智。
    鄭雅蓉(民90)。青少年的價值觀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蔡承志等譯(民80)。組織行為─概念、論題與應用。台北:桂冠。
    蔡明若(民83)。國小學童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松瑜(民92)。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歐仁榮(民93)。家庭環境、家庭結構對高職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市高級職業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龍冠海(民75)。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韓瑞信(民83)。行政機關衝突處理方式與工作滿足之研究-台南市政府之個案分析。私立東海大海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淑敏(民92)。國中學生師生衝突化解訓練方案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汶伶(民92)。國小師生衝突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鍾思嘉(民75)。家庭氣氛正管教態度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收錄於「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鍾萬煋(民92)。苗栗縣國中學生對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福壽(民87)。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親師衝突因素及其處理方式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茂興、李慕華、林宗鴻譯(民83)。組織行為。台北市:揚智文化公司。
    郭明德、陳彥文、李逢堅、陳真真、王春展合譯(民92)。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華騰文化。(原書發行於1999)

    貳、英文部分
    Becker, H.(1963). Outsiders:Studies in sociology of devi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Bird, C.(1980).Deviant labeling in school: the pupils’perspective. In P. Woods (Eds), Pupil strategies. London:Croom Helm.
    Deutsch, m. (1973). The resolution of conflict.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Douglass, L.M. (1980). The Effective Nurse :Leader and Manager. St. Louis: The C.V. Mosby Company.
    Farrington, D. P.(1979)Environmental stress, delinquent behavior, and convictions.In I. G.Sarason ﹠C.D.Spielberger(Eds.)Stress and Anxiety, vol.6(pp.93-107) Washington D.C.:Hemisphere.
    Falbo, T., & Peplau, L. A. (1980). Power strategie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pp618-628.
    Gordon, t. (1981).Problem solving: When you need to confront other people. Nursing life, 1(2):pp57-63.
    Glasser, W. (1986). Control theory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Gillies, D. A. (1989). Nursing management: A systems approach.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Hellriegel, D., Slocum, J. W., & Woodman, R. W.(198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Hocker, J. L., & Wilmot, W. W. (1991). Interpersonal conflict(3rd ed.). Wm. C. Brown Publishers.
    Kreidler, W. J. (1984). Creative Conflict Resolution.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Company.
    Merton, R. K. (1938). Social structure and anomi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 pp672-682.
    Owens, R. G. (198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Inc.
    Osinchuk, M. E. (1996).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Masters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4(4), pp1335.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AATMM-06411)
    Pondy, L. R. (1976).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Concepts and model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2), pp296-320.
    Rahim, M. A. (1983).A measure of styles of handl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2),pp368-376.
    Rosenthal, R. (1987). Pygmalion effects: Existence magnitude and social importan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16,pp37-41.
    Robbins, S.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sa, H. S. (1996). Urban classroom conflict: Student teacher perception. Ethnic integrity, solidarity, and resistance. Papper Presented at the 1996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New York, NY, April 8-12.
    Schur, E. M. (1971).Labeling deviant behavior. New York: Harper ﹠Row.
    Shrigley, R. L. (1979). Strategies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Bulletin, 63, pp428, 1-9.
    Thomas, K.W.& Schmidt, W.H. (1976). A survey of management interests with respect to conflic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 pp315-318.
    Thomas, K. W. (1976).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In M.D. Dunnette (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hicago: Rand McNally & Company.
    Waller, W. (1967).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N.Y.: John Wiley.
    Wickman, E. K. (1974). Teachers list of undesirable form of behaviour in P. Williams(ed) Behaviour Problems in school,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pp6-1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