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思涵 HSU, SSU HAN |
---|---|
論文名稱: |
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對高關懷國中生自我效能、情緒智能及心理健康之研究 The study of education course in cycling around Taiwan exploration on the self-efficac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mental health for the highly-concerne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陳李綢
Chen, Li-Chou 張雨霖 Chang, Yu-L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6 |
中文關鍵詞: | 探索教育課程 、高關懷學生 、自我效能 、情緒智能 、心理健康 |
英文關鍵詞: | Adventure education course, Highly-concerned students, Self-efficac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ental health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21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4 下載: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設計一套以單車環島為內涵之探索教育課程方案,探討此課程對高關懷國中生自我效能、情緒智能及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方法主要採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桃園市某國中24名高關懷學生,實驗組12名,對照組12名。實驗組學生接受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對照組則不做任何實驗處理。
本研究使用的量化評量工具包括「中學生自我效能量表」、「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及「正向心理健康量表」,對受試者於實驗課程進行前後,個別進行前測、後測,所得分數以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同時分析質性資料包括實驗組成員的訪談內容、課程學習單、活動心得、單車騎乘日誌及回饋內容,以做為瞭解實驗結果之佐證。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分述如下:
一、自我效能部分: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提升高關懷國中生「人際關係」及「體能表現」,而在「學習表現」及「生涯發展」沒有效果。
二、情緒智能部分: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無助於提升高關懷國中生之「情緒認知」、「情緒表達」、「正向激勵」及「情緒調節」。
三、心理健康部分: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無助於提升高關懷國中生之「自我悅納」、「人際關係」、「家庭和諧」、「情緒平衡」及「樂觀進取」。
四、實驗組學生對本探索教育課程方案之內容與安排感到滿意,且認為能夠增進整體在校適應能力。
研究者依據研究之結果進行分析討論,並給予建議,以做為後續輔導實務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ign a curriculum with adventure education in cycling around Taiwan as the connotation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is course on the self-efficac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mental health b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were by highly-concerned. The research method mainly consists of pretestposttest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participants were 24 high-concerned students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ity.There were 12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12 students in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students received adventure education course in cycling around Taiwan. The control team did not do any experimental processing.
The quantitative instruments utiliz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 study were the "Self Efficacy Scal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Positive Mental Health Scale",administered before and the end of the 21 week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course. The score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t the same time, the qualitative data including the interviews with member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learning sheet, the activity report, diary of cycling and the feedback contents were used as evid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Self-efficacy:The adventure education course in cycling around Taiwan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the highly-concerne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2. Emotional intelligence:The adventure education course in cycling around Taiwan had not improved the "emotional cognition", "emotional expression", "positive motivation"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of the highly-concerne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3. Mental health:The adventure education course in cycling around Taiwan had not improved the "self-accepta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mily harmony", "emotional balance" and "optimistic and progressive" of the highly-concerne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4.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content and arrangement of the program of the adventure education course in cycling around Taiwan, and believed that it can enhance the overall adaptability of the school.
Based on the results, researcher conducted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addition to offer some suggestions for counseling practices an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一、中文部分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能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江文慈、孫志麟(1998)。情緒智力量表之編製。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江美玲(2003)。探索諮商團體對低EQ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伍淑玉(2015)。國中生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瑋珉(2017)。發展性書目療法應用於國中中輟高關懷學生之研究以嘉義市某國中資源式中介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朱子帆(2017)。歷經安置機構的偏差行為青少年在加入音樂團體後生命歷程的改變-以北區某一樂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李義男(2000)。探索教育之超越心理功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報,9,63-80。
李秀貞(2002)。電腦媒體教學與自我效能對國中理化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慧君(2009)。冒險學習應用在危機邊緣少年社會工作方案之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李慧玟(2011)。校園高關懷國中生介入方案-優勢取向小團體諮商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佩玲(2011)。體驗教育計畫在中輟生輔導之應用。社區發展季刊,135,262-273。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武典、林幸台、王振德、郭靜姿(1999)。基本人格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吳昌期、曾慧媚(2003)。服務學習的理念與做法。師友月刊,430,21-25。
吳孟錞(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祥鳳、郭素珍、鍾聿琳(2007)。學生接受經驗學習圈的體驗及經歷。健康管理學刊,5(1),37-48。
吳文琪(2016)。青少年對嘲笑經驗的反應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47(4),629-650。
吳秀敏(2018)。冒險治療團體對高關懷青少年生活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尚憶薇(2007)。淺談探索教育活動對於青少年全人發展之助益。運動教育,17(4),86-92。
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3,131-178。
林浥雰(2010)。青少年情緒智能、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範孺(2011)。正向心理學課程對國中生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宛慧(2016)。國中生人際關係、人際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宜蘭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孟欣(2019)。冒險教育對弱勢家庭學生挫折容忍力影響之研究-以桃園某團體自行車環島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美志(2010)。國中生情緒智力、領導才能與創造力的差異與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永河(1998)。柯氏性格量表(KMHQ1998)指導手冊。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洪素蘋、黃宏宇、林珊如(2008):重要他人回饋影響創意生活經驗?以模式競爭方式檢驗創意自我效能與創意動機的中介效果。教育心理學報,40(2),303-321。
俞筱鈞(1997)。曾氏心理健康量表。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徐承宇(2016)。國民中學學生族群認同、自尊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教育,桃園市。
馬志豪(2018)。香港中學生緊張、負面情緒、希望感與偏差行為之關聯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淑媛(2016)。探索教育融入和平教育概念之課程發展與實施。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李綢(1983)。國小自我概念發展研究。測驗年刊,30,93-100。
陳李綢(2000)。大學生心理適應量表。臺北市:心理。
陳麒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建台(2006)。雲林縣國中生運動參與程度、運動自我效能與壓力因應能力之關連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李綢(2008)。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61-81。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自我效能量表。臺北市:心理。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臺北市:心理。
陳皎眉、李睿杰(2010)。EQ的理論與實務。T&D 飛訊,89,1-26。
陳若芝(2010)。國中生自尊、情緒智能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佳雯(2012)。教師情緒管理之探討。教育研究論壇,3(1),127-140。
陳李綢(2014)。正向心理健康量表。臺北市:心理。
陳修蕙、王俊杰、吳崇旗(2014)。繩索挑戰課程對高關懷青少年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3,58-79。
彭怡芳(2002)。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黃政昌、呂紀韋(2008)。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黃財尉、李美遠、曾柔鳴(2011)。成人心理健康量表。臺北市:心理。
黃玫穎(2013)。中輟高關懷國中生人際情緒激發狀態與人際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鳳嬌(2013)。探索教育課程對國中班級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炳煌(2008)。探索教育課程目標與內容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梅茹(2015)。運用藝術治療提升國中高關懷學生幸福感與自尊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2,83-109。
廖盈潔(2016)。探索教育活動課程融入高關懷學生行為改變之研究-以彰化縣諮詢輔導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居澤、廖炳煌(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台南市:翰林。
蔡居澤(2003)。戶外教育的通用教學模式:經驗學習圈。教師天地,127,23-27。
蔡秉兼、李景美、苗迺芳、陳政友、何慧敏、魏秀珍、龍芝寧及蕭佩珍(2006)。運用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於青少年物質濫用預防之介入研究。學校衛生,49,73-99。
蔡孟如(2010)。國中生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幸紋(2011)。以學生為本的高關懷青少年自然體驗課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歐慧敏(2006)。國中國小學生情緒反應量表之編製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4-2413-H-343-001)。臺北市:行政院。
劉焜輝(1976)。諮商理論與技術。臺北市:天馬。
劉焜輝(1984)。青少年不良行為適應行為-形成原因及輔導策略。臺北市:天馬。
劉慧慧(2002)。國中資優生情緒智力與道德判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劉宗岳(2014)。探索教育活動課程應用於建立國中高關懷學生自尊心成效之行動研究-以臺中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聖敏、王振德(2009)。情緒智能量表青少年版(EQ-i: YV)。臺北市:心理。
賴慧敏、鄭博文、陳清檳(2017)。臺灣青少年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之縱貫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8(3),399-426。
謝智謀、王俊杰、廖坤保(2014)。以體驗為本的冒險教育對高風險家庭青少年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體驗教育學報,8,165-186。
魏頡(2015)。國中生學習態度、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東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佳純(2014)。國中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之多層次分析。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0,129-160。
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嚴廷岳(2018)。安置機構院生參與課輔教師培訓方案對自我概念與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行政院衛生署(2008)。公共衛生年報(編號:ISSN-16824822)。臺北市:行政院。
陳心怡(譯)(2000)。貝克憂鬱量表中文版指導手冊(原作者: Beck,A.T.,Steer,R.A.,& Brown,G.K.)。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鄔佩麗(1997)。校園暴力行為之預防及處理策略模式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9,137-176。
二、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8).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aggress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3), 12-29.
Bar-On, R. (1997). The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Technical manual. Canada: Multi-Health Systems.
Bar-On, R. & Parker, J. D. (2000).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Gass, M. A. (1993). Adventure therapy: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Dubuque,IA:Kendall/Hunt.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NY:Bantam Dell.
Goodman, R. (1997). 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A research not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8 , 581-586.
Headey, B. ,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Jerusalem, M., & Schwarzer, R. (1992). Self-efficacy as a resource factor in stress appraisal processes. In R. Schwarzer. Self efficacy: Thought control of action. Washington, DC: Hemisphere.
Keyes, C. L. M. (2006). Mental Health in Adolescence:Is America's Youth Flourishing.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76, 395-402.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In P.Salovey & D.J.Sluyter(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Educational implications.New York:Basic Books.
Mayer, J.D., Salovey, P., & Caruso, D (2002). 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 (MSCEIT) Users Manual. Toronto, Ontario: Multi-Health Systems.
Perkins, D. N. & Salomon, G. (1988). Teaching for transfe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1), 22-35.
Salovey, P., & Mayer, J. D.(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9 ,185-211.
Sarafino ,E. P. (2002). Health psychology: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4th ed.). New York: Wiley.
Suhunk, D. H. (1989).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behavior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 ,173-208.
Tuckman, B. W. (1965). 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small group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3(6), 384-399.
Webster S. E. (1978). Project Adventure:A trip into the unknow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49(4), 15-17.
Wong, C. S., & Law, K. S. (2002). The effects of leader and followe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An exploratory study. Leadership Quarterly, 13, 243–27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1).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1: Mental health: new understanding, new hop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Zimmerman, B. J., & Bandura, A.(1994). Impact of self-regulatory influences on writing course attainmen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 854-862.
三、網路部分
AEE(2012). What is Experiential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ee.org/what-i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