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夏鄉
論文名稱: 皮錫瑞尚書學述
指導教授: 許錟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4下載:5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皮錫瑞為清末湘省經師,染於時代風氣,治經學宗今文,又以專攻《尚書》名家。本文即以皮氏所撰《尚書大傳疏證》、《今文尚書考證》、《經學歷史》、《經學通論》為主脈,旁及其相關《尚書》辨偽學諸著,如《尚書古文疏證辨正》、《古文尚書冤詞平議》等,述論皮氏治今文《尚書》之體系與成就。而文中所關注者,一為皮氏自身之學術發展,二為皮氏相關《尚書》諸作之體例、精義及後人評價,三為皮氏研究《尚書》一經之成就及影響。至若探究之途徑,皮氏《書》學諸作,有輯存古人引經說經之文,為之覈檢原典;有釐清兩漢今文《書》學統緒者,為之歸納其要;有由通經而致用者,為之表明微旨。要以系統之編輯,呈現皮氏《尚書》學之特色。
    本文章節之安排,首章概述清代皮氏以前,今文《尚書》興起之內、外緣因素,以見今文經學有不得不復興之因。二章考皮氏生平傳略、著述總目及其學術脈絡,冀論世而後又能知人。三至五章,分期述論皮氏重要《書》學著作,一以見其治今文《尚書》之規模大要,及其所獲漢經之勝義;再以見其學不躐等,由通經而致用層層遞進之治學歷程。末章總述皮氏《尚書》學之成就與評價,兼論皮氏之今文《尚書》學未能引起風潮之緣由。本文題為「學述」,偶及「評論」,囿於識疏學淺,不足為皮氏《書》學之定論,惟愚者萬慮,或有一得,敢獻談資,幸見示教云。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清代今文尚書學復興之背景…………………………………………1 壹 學術發展之內禪………………………………………………………1 一 考據之流弊……………………………………………………....1 二 復古之必然…………………………………………………....…2 三 輯佚之助長………………………………………………………3 貳 時局艱險之外爍…….………………………………………………...4 第二節 本文之研究範圍及方法………………………………………………6 第二章 皮錫瑞生平與著述與治學特色考述………………………………………9 第一節 皮錫瑞生平傳略………………………………………………………9 第二節 皮錫瑞著述考………………………………………………………..13 第三節 皮錫瑞學述特色……………………………………………………..32 壹 皮錫瑞治學之方法及態度…………………………………………..32 貳 皮錫瑞治學之特色…………………………………………………..34 一 嫻習史傳………………………………………………………..34 二 禮學湛深………………………………………………………..35 三 喜治今文………………………………………………………..36 四 《尚書》最精…………………………………………………..41 第三章 《尚書大傳疏證》考述——漢義之探索………………….……………..…43 第一節 輯本據陳,間加釐訂……………………………….………….……..47 壹 廣羅佚文……………………………………………………………..48 貳 刪汰繁蕪……………………………………………………………..50 叁 精密考訂……………………………………………………………..51 肆 合理編排……………………………………………………………..53 第二節 原注列鄭,必析異同………………………………………………..56 第三節 所載名物,亦詳徵引………………………………………………..58 壹 溝通經傳……………………………………………………………..59 貳 印證家法……………………………………………………………..59 叁 細辨清解……………………………………………………………..61 第四節 《尚書大傳疏證》之得失………………….………………………..62 第四章 《今文尚書考證》考述——漢經之還原…………….……………………..64 第一節 《今文尚書考證》考辨義例……………….………………………..64 壹 宗大傳………………………………………………………………..66 貳 準史記………………………………………………………………..67 叁 守師說………………………………………………………………..71 肆 考漢碑………………………………………………………………..72 伍 甄緯候………………………………………………………………..73 陸 辨鄭學………………………………………………………………..75 柒 排古文………………………………………………………………..77 捌 斥宋儒………………………………………………………………..79 第二節 《今文尚書考證》考述——今文《尚書》之復原……..………………..82 壹 題解——《尚書》事義探求…………………………….………………..83 一 據《大傳》敷陳經義…………………………………….………84 二 據《史記》考證史事…………………………………….………84 貳 隨文考證——《尚書》經字義說還原……..…………………..…………93 一 考經字…………………………………………………………..94 二 定句讀…………………………………………………………..96 三 正詁訓…………………………………………………………..98 第三節 《今文尚書考證》總評……………………………………………..101 第五章 《經學歷史》、《書經通論》考述——通經致用之津梁………………….107 第一節 《經學歷史》述要…………………………………………………..108 第二節 《書經通論》述要…………………………………………………..113 第三節 《經學歷史》、《書經通論》總評…………….……………………..120 第六章 結 論……………………………………………………………………124 壹 皮錫瑞《尚書》學之成就……………………………………………….124 一 疏證《大傳》,翔集今文家說……………………………………….125 二 嚴明條例,還原漢代《書經》…………………………………….126 三 創為通史,通經而能致用………………………………………….126 貳 皮錫瑞《尚書》學之影響——論其《書》學未能形成風氣之緣由………….....127 一 思想的孱弱…………………………………………………………128 二 今文經學命脈在《春秋》不在《尚書》………………………….129 三 缺乏方法上的創發…………………………………………………131 四 學術風尚轉移——新史料的相繼出現……………………………….132 參考書目……………………………………………………………………………….I

    壹 皮錫瑞撰著

    師伏堂叢書 台灣大學善本圖書館藏
      《經訓書院自課文》 光緒十九、廿一年師伏堂刊本
    《孝經鄭注疏》 光緒廿一年師伏堂刊本
    《尚書大傳疏證》 光緒廿二年師伏堂刊本
      《古文尚書冤詞平議》 光緒廿二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今文尚書考證》 光緒廿三年師伏堂刊本
    《尚書中候疏證》 光緒廿五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鄭志疏證》 光緒廿五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魯禮禘祫義疏證》 光緒廿五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六藝論疏證》 光緒廿五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聖證論補評》 光緒廿五年師伏堂刊本
      《師伏堂駢文》 光緒廿一、卅年師伏堂刊本
      《師伏堂詩草》 光緒卅年師伏堂刊本
    《師伏堂詠史》 光緒卅年師伏堂刊本
      《師伏堂詞》 光緒卅年師伏堂刊本
      《漢碑引經考》(附《引緯考》) 光緒卅年師伏堂刊本
      《經學歷史》 光緒卅二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經學通論》 光緒卅三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王制箋》 光緒卅四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皮氏經學叢書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古文尚書冤詞平議》 光緒廿二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尚書中候疏證》 光緒廿五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鄭志疏證》 光緒廿五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六藝論疏證》 光緒廿五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聖證論補評》 光緒廿五年師伏堂刊本
    《經學通論》 光緒卅三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經學歷史》 光緒卅二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王制箋》 光緒卅四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所收皮氏著作
    《尚書大傳疏證》 影印光緒廿二年師伏堂刊本 《書》類51冊
    《今文尚書考證》 影印光緒廿三年師伏堂刊本 《書》類51冊
    《尚書古文疏證辨正》 影印光緒廿三年思賢講舍刻本 《書》類51冊
    《尚書中候疏證》 影印光緒廿五年師伏堂刊本 《書》類55冊
    《王制箋》 影印光緒卅四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禮》類107冊
    《魯禮禘祫義疏證》 影印光緒廿五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禮》類112冊
    《春秋講義》 影印宣統元年鉛印本 《春秋》類148冊
    《六藝論疏證》 影印光緒廿五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群經總類171冊
    《駁五經異義疏證》 影印民國23年河間李氏重刊本 群經總類171冊
    《鄭志疏證》 影印光緒25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群經總義類171冊
    《經學歷史》 影印光緒32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群經總義類179冊
    《經學通論》 影印光緒33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群經總義類180冊

    《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
    《禮記淺說》,1997(第四輯第5冊)
    《左傳淺說》,1997(第八輯第2冊)
    《鑑古齋日記》,2000,(陳紹箕撰.皮錫瑞評,第拾輯第7冊)

    皮錫瑞,1967,《漢碑引經考》附《引緯考》,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光緒卅年師伏堂刊)
    皮錫瑞,1982,《鄭志疏證》,台北:世界書局。(影清光緒廿五年己亥刊本)
    皮錫瑞撰.周予同増註,1987,《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
    皮錫瑞,1989,《經學通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趙所生、薛正興主編,1995,《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第15冊收有影光緒十九、廿一年師伏堂刊本《經訓書院自課文》)
    皮錫瑞撰.盛冬鈴、陳抗點校,1998,《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

    貳 經部

    孔穎達等,1993,《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蔡沈,1980,《書經集傳》,台北:世界書局。
    清聖祖敕纂,1978,《欽定書經傳說彙纂》,台北:商務印書館。(影文淵閤四庫全書本)
    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1986,《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阮元輯,1997,《皇清經解尚書類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阮元輯,1997,《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王先謙輯,1997,《續經解尚書類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王先謙輯,1997,《續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王國維,1994,《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楊筠如,1968,《尚書覈詁》,台北:學海出版社。
    于省吾,1985,《尚書新証》,台北:崧高書社。
    李泰棻,1970,《今文尚書正偽》,台北:力行書局。
    曾運乾,1982,《尚書正讀》,台北:洪氏出版社。
    高本漢著、陳舜政譯,1970,《尚書注釋》,台北:國立編譯館。
    屈萬里,1983,《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社。
    杜松柏編,1984,《尚書類聚初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金景芳、呂紹綱,1996,《尚書虞夏書新解》,遼寧:古籍出版社。
    贓克和,1999,《尚書文字校詁》,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民、王健,2000,《尚書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先謙撰.吳格點校,1988,《詩三家義集疏》,台北:明文書局。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1994,《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戴君仁,1963,《閻毛古文尚書公案》,台北:國立編譯館。
    屈萬里,1968,《漢石經尚書殘字集證》,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專刊。
    許師錟輝先生,1972,《六十年來之尚書學》(收在程發軔先生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 第一部 經學 ),台北:國立編譯館。
    陳新雄、于大成編,1979,《尚書論文集》,台北:西南書局。
    古國順,1981,《清代尚書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劉德漢等著,1981,《尚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張西堂,1985,《尚書引論》,台北:崧高書社。
    古國順,1985,《史記述尚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夢家,1987,《尚書通論》,台北:仰哲出版社。
    朱廷獻,1987,《尚書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
    蔣善國,1988,《尚書綜述》,上海:古籍出版社。
    劉起釪,1989,《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李振興,1994,《尚書學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劉起釪,1997,《尚書源流及傳本》,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程元敏,1999,《書序通考》,台北:學生書局。

    朱彝尊撰,1998,《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
    紀昀等撰,1969,《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
    〔日〕橋川時雄等主編、王雲五等重編,1972,《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商務印書館。
    本田成之,1990,《中國經學史》,台北:廣文書局。
    馬宗霍,1966,《中國經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錢穆,1978,《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古國順,1981,《清代尚書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徐復觀,1982,《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學生書局。
    黃彰健,1982,《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七十九。
    周予同撰.朱維錚編,1983,《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威熊,1988,《中國經學發展史論 上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汪惠敏,1989,《宋代經學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湯志鈞,1989,《近代經學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
    林慶彰,1990,《清初的群經辨偽學》,台北:文津出版社年。
    林慶彰,1994,《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王葆玹,1994,《西漢經學源流》,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湯志鈞,1995,《經學史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
    安井小太郎等著.連清吉、林慶彰合譯,1996,《經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錢玄,1996,《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其泰,1997,《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

    叁 史部

    司馬遷等,1997,《廿四史》,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
    王先謙,1955,《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趙爾巽等,1977,《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
    皮樹棠修撰,1974,光緒重修《宣平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清光緒四年刊本)
    王先謙,1978,《清王葵園先生先謙自定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
    王代功述,1978,《清王湘綺先生闓運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
    皮名振,1983,《清皮鹿門先生錫瑞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
    支偉成,1970,《清代僕學大師列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馮友蘭,1989,《中國哲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梁啟超,1977,《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梁啟超,1994,《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
    錢穆,199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錢穆,1974,《國史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
    孟森(心史),1982,《明清史講義》,台北:里仁書局。
    郭廷以,1989,《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錢穆,2000,《經學大要》,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
    王爾敏,1976,《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
    王爾敏,1982,《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
    湯志鈞,1984,《戊戌變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湯志鈞,1985,《戊戌變法人物傳稿》,台北:明文書局。
    曾卓撰.丁葆赤標點,1988,《湘雅摭殘》,長沙市:岳麓書社。
    洪湛侯,1994,《中國文獻學新編》,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王俊義、黃愛平,1999,《清代學術文化史論》,台北:文津出版社。

    肆 其他

    楊家駱主編,1991,《新編諸子集成》,台北:世界書局。
    董仲舒撰.蘇輿義證,199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劉向撰.向宗魯校證,1987,《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王充撰.黃暉校釋,1996,《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班固撰.陳立疏證,1994,《白虎通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朱熹,1983,《朱子語類》,台北:商務印書館。
    王應麟撰、翁元圻等注,1978,《翁註困學紀聞》,台北:商務印書館。
    顧炎武,1979,《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江藩,1998,《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
    方東樹,1977,《漢學商兌》,台北:商務印書館。
    徐世昌等編纂,1967,《清儒學案》,台北:國防研究院。
    蘇輿編,1966,《翼教叢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初編》第65輯第647冊,台北:文海出版社。
    唐才常分類纂輯,1968,《湘報類纂》,台北:大通書局。
    葉德輝,1970,《覺迷要錄》,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章炳麟,1982,《章氏叢書》,台北:世界書局。
    黃侃,2002,《黃侃國學論文》,新竹:花神出版社。
    王國維,1991,《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
    陳寅恪,2001,《寒柳堂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
    張心澂,1998,《偽書通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屈萬里先生,1983,《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屈萬里全集》第4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張舜徽,1982,《清人文集別錄》,台北:明文書局。
    張舜徽,1991,《清儒學記》,濟南:齊魯書社。
    熊公哲,1993,《果庭讀書錄》,台北:商務印書館。
    楊向奎,1994,《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

    嚴可均校輯,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曾國藩,1967,《曾文正公全集》,台北:大中國出版社。
    譚嗣同撰.蔡尚思、方行編,1981,《譚嗣同全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王先謙,1966,《虛受堂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光緒廿六年刊本。收在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初編》,第六十九輯)
    王先謙,1966,《虛受堂書札》,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光緒卅三年刊本。收在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初編》,第六十九輯)
    左舜生,1967,《萬竹樓隨筆》,台北:文海出版社。(收在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五輯,第49種)

    伍 學位論文、期刊

    許師錟輝先生,1970,《先秦典籍引尚書考》,國立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
    丁亞傑,2001,《清末民初公羊學研究——皮錫瑞、廖平、康有為》,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鄭裕基,1986,《堯典觀象授時疑義述辨》,國立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歐慶亨,1987,《三國尚書學考述》,國立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許英才,1992,《皮錫瑞經學史觀及其經學問題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高志成,1994,《皮錫瑞易學述論》,私立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胡靜君,1995,《皮錫瑞詩經通論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王韶生,1961,〈論皮錫瑞之經學〉,《崇基學報》1961:87-96,香港:崇基學院。
    孟子微,1961,〈皮錫瑞的「經學歷史」〉,《藝林叢錄 第一輯》128-31,香港:商務印書館。
    蔡榮婷,〈讀皮錫瑞《經學歷史》書後〉,《孔孟月刊》:1972.6:52-5,台北:孔孟月刊社。
    李新霖,1978,〈清代經今文學述〉,《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 第二十二號》1978:113-305。
    張火慶,1978,〈皮錫瑞《經學歷史》析論〉,《孔孟月刊》1978.11:17-22,台北:孔孟月刊社。
    丁亞傑,〈伏生「尚書大傳」的解經方法與思想內容〉,《孔孟學報》,1988.03:27-44,台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
    方克剛,1986,〈湖南中路師範史略〉,《湖南文史資料選輯 第20輯》1986:73-7,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胡楚生,1994,〈皮錫瑞《南學會講義》探析〉,《清代學術史研究 續編》93-110,台北:學生書局。
    丁亞傑,1996,〈皮錫瑞《經學通論》與陳澧《東塾讀書記》論易之異同〉,《孔孟月刊》1996.10:28-33,台北:孔孟月刊社。
    李軍,1998,〈論清代今文經學的創立復興及其思想特點〉,《管子學刊》1998.2:31-8,淄博:管子學刊編輯部。
    黃愛平,1999,〈論乾嘉時期的今文經學〉,《清代學術文化史論》242-61,台北:文津出版社。
    胡楚生,1999,〈皮錫瑞《春秋通論》析評〉,《第二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11:245-67,高雄 :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印行。
    吳仰湘撰,2000,〈皮錫瑞之史論與其政治思想〉,《求索》2000.1:112-6,長沙 : 求索雜誌社。
    黃國開,2000,〈簡論伏生與《大傳》〉,《經學研究論叢 第八輯》,2000.3:137-48,台北:學生書局。
    繆敦閔,2000,〈劉師培《經學教科書》中的經學觀——與皮錫瑞《經學歷史》的比較〉,《經學研究論叢 第八輯》2003.3:25-68,台北:學生書局。
    許師錟輝先生,2000,〈太誓考辨〉,《東吳中文學報》2000.5:1-18,台北:東吳大學。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