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奕寬 |
---|---|
論文名稱: |
基督徒父母育兒觀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簡淑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0 |
中文關鍵詞: | 基督徒父母 、教養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四位基督徒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期待、管教子女、解決教養困擾與實施靈性教育的觀點,期望透過深度訪談,詳實報導受訪者的看法,以提供為人父母者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受訪父母普遍認為兒女是神賞賜的禮物,所以他們對於孩子的性別、長相,甚至身心是否健全等的接受度都頗高。他們期待孩子具備美好的品德與正確的價值觀,並且一生能榮耀神,而他們最看重的品格則是「誠實」。在受訪者眼中,孩子的心地非常柔軟、很容易受環境影響,所以他們也一再強調「身教」的重要。另外,父母也需尊重孩子有獨立自主的需要,宜適度的保護,並教導他們倚靠上帝保護自己。
受訪者所認同的管教態度傾向於Baumrind所歸納的權宜型---即「高要求高感應型」父母。他們認為在管教時應持守的原則是:立場堅定而態度溫和;夫妻站在同一陣線;要求孩子向上帝認罪、悔改等。在親子關係方面,依受訪者的描述,可比擬為「類朋友關係」,也就是在有對錯之分的事情上父母仍需要保持其權威,而子女有順服之義務。
受訪者所提及教養困擾包括:管教子女時情緒處理的不易,夫妻、代間有教養衝突,工作與家庭兩難的抉擇,夫妻關係因孩子變得疏離等。至於如何調適,最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禱告尋求上帝的幫助,第二是清楚確認家庭與配偶的優先順序:家庭第一,工作與服事第二;配偶第一,子女與上一代父母分列二、三。最後是願意放下己見,同心尋求神的真理作為教養兒女的依歸。
受訪者指出,家庭對孩子實施靈性教育的方式有很多,諸如:禱告、讀經、唱詩歌、上兒童主日學,但最關鍵的是父母要活出生命的榜樣,並且將信仰落實於生活中。
本研究對象的許多觀點與作法值得參考與借鏡,故依此研究結果,建議父母可以更放心的將孩子交託全能的上帝,毋需過度擔憂現今社會不安全;在養育子女時,父母應建立清楚的原則與共識,並排定工作與家庭、配偶與孩子的先後順序。而教會界則需要更落實對為人父母的關懷工作,在「兒童發展理論」、「教養技巧」與「聖經真理」中給予教導、充實知能。
一、中文部份
丁雪茵、鄭伯壎(民83)。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以兩個研究為例。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技研討會-質化研究、次級分析與綜合方法。
白添成、胡美華譯,羅斯.坎培爾著(民86﹚。如何愛你的孩子。台北:大光。
江文瑜(民85)。口述歷史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余德慧(民82)。中國人的父母經。台北:張老師。
吳芝儀、李奉儒(民84)。質的研究與評鑑。台北:桂冠。
吳羅瑜(民85)。聖經新辭典(下)。香港:天道書樓。
李文英譯,喬斯.馬克道威爾、狄克.得著(民84)。虎父無犬子。台北:生命潛能。
谷鳳雯譯,羅曼.賴特著(民83)。處理憤怒的技巧。台北:大光。
周功和(民86)。信望愛:聖經倫理學導論。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
林文英譯,麥格納夫婦著(民82)。為未生的孩子禱告。台北:以琳。
林文瑛,王震武(民84)。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第三期,2-92頁。
林玉体(民82)。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
林秀玲(民83)。國小低年級學童母親的社會化價值、教養信念與自陳管教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惠雅(民85)。母親信念和教養策略的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5-2413-H-031-003。
林曾秀芬(民82)。傳承的生命。台北:天恩。
林曾秀芬(民86)。奔放的生命。台北:天恩。
姜慧音譯,狄克.伊斯特曼著(民85)。代禱的愛。台北:橄欖。
高敬文 (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宰金(民87)。聖經神學中的親子關係。載於中原大學、宇宙光:健康家庭研討會。
畢恆達(民85)。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 巨流。
陳吟華譯,布魯斯.納藍摩爾著(民84)。作個稱職的父母。台北:大光。
陳恩明譯,斯托得著(民86)。聖經信息系列-以弗所書。台北:校園。
陳逸群譯,傅萊林夫婦著(民83)。父母手冊。台北:校園。
章福卿譯,葛理聖著(民82)。基督化家庭。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
湯志安(民84)。母親以「負向言語」與「分離焦慮」為管教手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志成,王淑芬(民84)。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
黃政傑(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迺毓(民84)。台灣地區父母之子女教養方式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4-2413-H-003-002。
黃瑞琴(民8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葉光輝(民86)。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行為。第四屆華人的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
蔡敏玲(民83)。教育民族誌中研究者的角色。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技研討會-質化研究、次級分析與綜合方法。
簡志娟(民85)。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世台(民87)。成長歷程中的父母角色。載於中原大學、宇宙光:健康家庭研討會。
二、英文部份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 43-88.
Bogdan, R. C. & Biklen, S. (199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 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Carlsson, L. E. (1997). Perspectives on childrearing: a study of parenting in a christian context. DIA-C 58/04, p.1156, winter 1997.
Ho, D. Y. H. (1981). Traditional patterns of social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Act Psychology Taiwan, 23(2), 81-95.
Iverson, A. M. (1991). Parent's beliefs and parenting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emotional adjust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ipel Hill.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E. M. Hetherington (Ed.),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Vol.4):Social development. New York:Wiley.
Murphey, D. A. (1992). A multi-method investigation of parental belief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observed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iercy, S. L. (1982). The cradle of salvation: children and religion in late sixteenth and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an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