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出現一批以多景事蹟形式表現孔子一生的版畫作品—「聖蹟圖」。這群作品雖在學界已經漸受重視,但主要仍集中於版本收集以及版本製作之歷史背景探討。事實上,「聖蹟圖」是以圖像為主要表現之作,透過圖像可以幫助我們看見更有趣的文化現象。眾多版本裡,以傳世正統九年(1444)本《聖蹟圖》在編輯與圖像設計上皆獨樹一幟,孔子形象被賦予其他文人文化相關之圖式,再配合文本敘述,得深刻感受傳世正統本用心良苦的圖文設計。但矛盾的是,在品質上卻略微粗糙,極可能是一翻刻版本。造成如此兩極的現象,與明代當時之孔廟制度、版業發達所造成之本版競爭有關,透露出傳世正統本被出版的意圖之可能性。
一、古籍資料
(周)孔丘,《論語》(縮印長沙葉氏藏日本覆刻古卷子本),收錄於台灣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九)》(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漢)司馬遷,《史記》(乾隆四年校刊本)(台北:廣文書局,1962) 。
(漢)孔鮒,《孔叢子》;(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合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孔子文化大全‧述聞類》(山東濟南:友誼書社,1989) 。
(宋)孔傳,《東家雜記》,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孔子文化大全‧史誌類》(山東濟南:友誼書社,1989)。
(宋)朱熹,《四書集注》,收錄於《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宋元明清善本叢刊(十八)》(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 。
(宋)薛據,《孔子集語》(清乾隆二年孫星衍校刊本),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孔子文化大全‧述聞類》(山東濟南:友誼書社,1989) 。
(金)孔元措,《孔子祖庭廣記》,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孔子文化大全‧史誌類》(山東濟南:友誼書社,1989),頁5-346。
(元)王實甫,《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注釋西廂記》(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弘治戊午1498刊本影印)(杭州:浙江古籍,2002)。
(明)不著撰人,《聖蹟之圖》,傅申藏本。
(明)不著撰人,《五車拔錦》,收錄於小川陽一,坂出祥伸編,酒井忠夫監修,《三台萬用正宗》(東京:汲古書院,1999)。
(明)不著撰人,《妙錦萬寶全書》,收錄於小川陽一,坂出祥伸編,酒井忠夫監修,《三台萬用正宗》(東京:汲古書院,2003-2004)。
(明)不著撰人,《萬書淵海》,收錄於小川陽一,坂出祥伸編,酒井忠夫監修,《三台萬用正宗》(東京:汲古書院,2001)。
(明)不著撰人,《聖賢小像》(明刊本)(微縮資料)。
(明)不著撰人,《水陸道場神鬼圖像》,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二)》(上海:古籍,新華書局出版,1994)。
(明)不著撰人,《孔門儒教列傳》(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上海:古籍,新華書局出版,1994)。
(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據明萬曆三十五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1970)。
(明)方于魯,《方氏墨譜》,收錄於中田勇次郎編,《文房精粹(一)》(京都:同朋社,1980)。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明代筆記小說大觀(四)》(上海:古籍,2005)。
(明)余象斗原著,小川陽一,坂出祥伸編,酒井忠夫監修,《三台萬用正宗》(東京:汲古書院,2000)。
(明)呂元善,《聖門誌》,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孔子文化大全‧史誌類》(山東濟南:友誼書社,1990)。
(明)錢貢繪,黃應組刻,《環翠堂園景圖》(據傅惜華藏汪氏環翠堂原刻初印本影印)(北京:人民,1981)。
(明)吳嘉謨,《孔聖家語圖》(據明萬曆間富春堂刻本影印),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三)》(上海:古籍,新華書局出版,1994)。
(明)季本撰,《孔孟事蹟圖譜四卷》(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童漢臣刻本),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冊七十七》(台北:莊嚴文化,1996)。
(明)程君房,《程氏墨苑》(據明萬曆間程氏滋蘭堂彩色套印本影印),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六)》(上海:古籍,新華書局出版,1994)。
(明)焦竑,《養正圖解》(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
(明)楊守陳,《楊文懿公文集三十卷》(據《四明叢書》四明張氏約園開雕本影印),收錄於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續編(一百八十六)》(台北:新文豐,1989)。
(明)釋寶成,《釋氏源流》(據北京圖書館藏名成化二十二年1486內府刻本影印),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二)》(上海:古籍,新華書局出版,1994)。
(明),《蘇英皇后鸚鵡記》,收錄於《全明傳奇-中國戲曲研究資料第一輯》(台北:天一,1983)。
(明)寰宇顯聖公著、劉素明刻,《新編孔夫子周遊列國大成麒麟記》(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刊本),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二集‧第七涵》(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 。
(清)孔毓圻,《孔宅志》,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孔子文化大全‧史誌類》(山東濟南:友誼書社,1989),頁343-352。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台北:世界書局,1968)。
(清)葉德輝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清宣統元年1909郋園校刊本影本)(台北:丹青,1983)。
(清)顧沅,《聖廟祀典圖考》(清道光年丙戍年間1826刻本)(上海:同文書局,1920)。
(清)顧沅,《聖蹟圖》(上海:同文書局,1920)。
不著撰人,《孔子聖蹟圖(軸)》(年畫,色版,為半印半彩。共八幅,每幅配置上下2事蹟,圖橫22 ×縱95公分,裱於橫26 ×縱126公分紙)。
孔祥林,《曲阜碑碣考》,收錄於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十三)》(台北:新文豐,1979),頁9743-9769。
闕里孔氏拓,《聖蹟圖》(清宣統元年1909石印本影本)。
二、近人著作
(一)中日韓文
專書
小林宏光,《中國の版畫》(東京:東信堂,1995)。
大木康,《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台北:聯經,2007)。
中田永次郎、傅申編,《歐米收藏中國法書名蹟(一)》(東京:中央公論社,1981)。
中國國家圖書館分館編,《中國人物別傳集》(北京:線裝,2003)。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文物,1986) 。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北京:文物,2001) 。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台北:錦繡,1989) 。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山東美術,2000) 。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山東畫報社編,《孔子文化大全―孔子(畫冊)》(山東:中國山東畫報社,1989)。
中國外文社編,美乃美製作,《永樂宮壁畫》(京都:製作者,1981)。
不著撰人,《孔子聖蹟圖》(北京:中國書店,1998) 。
不著撰人,《孔子聖蹟圖》(石家莊:河北美術,1996) 。
不著撰人,《道子墨寶》(北京:人民美術,1963)。
孔子聖蹟圖譜編修委員會編,安季邦監修,《孔子聖蹟圖譜》(台北:禹甸,1981) 。
孔祥民,駱承烈,《畫像中的孔子》(上海:古籍,2003)。
孔祥林,《圖說孔子》(台北:好讀,2007)。
孔祥林等編,《聖蹟之圖:孔府文物選》(山東濟南:友誼書社,1989) 。
孔德成,《孔子聖蹟圖》(台北:中國文教,1957) 。
王光燾,《孔子行教圖》(台北:鑽石,1974) 。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台北:蘭亭,1986) 。
王福康、徐小蠻,《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古籍,2007) 。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儒藏‧史部─孔孟史志(三)》(四川:四川大學,2005) 。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儒藏‧史部─孔孟史志(五)》(四川:四川大學,2005) 。
加地伸行,《孔子畫傳》(東京:集英社,1991)。
北京圖書館善本部金石組等編,《北京圖書館藏畫像拓本匯編》(北京:書目文獻,1993) 。
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中國旅遊出版社編,《法海寺壁畫》(北京:中國旅遊,1993)。
石可,《孔子事迹圖‧論語箴言印》(濟南:齊魯書社,1987) 。
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明清彩繪孔子像‧明清彩繪衍聖公及夫人像》(濟南:齊魯書社,2006) 。
江逸子等,《孔子聖蹟圖》(台中: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1993) 。
吳同撰、金櫻中譯,《中國古畫精品圖錄:唐至元代》(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東京:大塚巧藝社,1991)。
杜信孚,《明代版刻綜錄》(江蘇:廣陵古籍;揚州古籍,1983)。
李炳衛,《孔子聖蹟圖》(台北:文思,1984) 。
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編,《宋畫全集‧第六卷‧第三冊》(杭州:浙江大學,2008)。
柴澤俊,《山西寺觀壁畫》(北京:文物,1997)。
翁萬戈編,《陳洪綬˙中卷˙彩圖篇》(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97)。
周心慧,《中國古代版刻版畫史論集》(北京:學苑,1998)。
周心慧,《中國古代戲曲版畫集》(北京:學苑,2000)。
周心慧《中國古版畫通史》(北京:學苑,2000)。
周蕪,《中國版畫史圖錄》(上海:人民美術,1988)。
周蕪,《日本藏中國古版畫珍品》(南京:江蘇,1999)。
周蕪等編,《建安古版畫》(福建:美術,1999)。
河北美術出版社,《孔子聖蹟圖》(河北:美術,1996)。
故宮博物院藏畫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歷代繪畫―故宮博物院藏畫集(六)》(北京:人民,1986)。
相賀徹夫編,《世界陶磁全集:明》(東京:小學館,1975-1986)。
苗楓林,《孔子聖蹟圖》(山東:山東美術,1988) 。
首都博物館編,《孔子-紀念孔子誕辰2540週年》(中國:教育圖書,1989)。
首都圖書館編,《古本戲曲版畫圖錄》(北京:學苑,1997)。
孫云波,《曲阜‧鄒城石刻―孔孟聖迹圖》(北京:線裝書局,2005) 。
孫毓修等,《聖蹟圖》(上海:商務,1920)。
高居翰,《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台北:石頭,1997)。
馬場春吉,《孔子聖蹟圖鑑》(東京:山東文化研究會,1940)。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圖像選萃》(台北:故宮,197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天上人間儒釋道人物版畫圖繪特展》(台北:故宮,2008)。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書畫圖錄》(台北:故宮,1989)。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書畫錄(四)‧卷七》(台北:故宮,1965)。
國家圖書館分館,《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一)》(北京:線裝書局,2003)。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編,《西諦藏書善本圖錄:附西諦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08)。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技術學系編、許瀛鑑編,《中國印刷史論叢‧史篇》(台北:印刷學會,1997)。
張宏生,《孔子的形象及其文學精神》(高雄:麗文文化,1995)。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中國印刷史》(浙江:古籍,2006)。
張其昀,《孔孟聖蹟圖說》(台北:中華,1960)。
張國標,《徽派版畫》(安徽:安徽省美,1996)。
張道一,《漢畫故事》(四川:重慶大學,2006)。
常盤大定、關野貞,《中國文化史蹟(十一)》(東京:法藏館,1976)。
常盤大定、關野貞,《中國文化史蹟解說(下)》(東京:法藏館,1976)。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全集24‧服飾畫卷》(香港:商務,1999-2005)
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收錄於潘美月、杜潔祥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七編1》(北京:花木蘭文化,2008)。
陳階晉、賴毓芝主編,《追索浙派》(台北:故宮,2008)。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1992)。
陳燮君,《世貌風情―中國古代人物畫》(香港:文匯,2008)。
黃偉林,《孔子的魅力》(台北:宇河,1995)。
黃偉林,《孔子的魅力-重溫孔子聖蹟圖》(香港:三聯,2008)。
董光和、張國喬編,《孤本明代人物小傳(一)》(北京:新華書店,2003)。
鈴木敬,《中國繪畫總合圖錄》(東京:東京大學,1983)。
雷德侯著、張總譯,《萬物》(北京:生活讀書,2005)。
嶋田英誠、中澤富士雄編,《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六)‧南宋金》(東京都:小學館,2000)。
臧勵龢等編,《中國人名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1986)。
劉映編,《孔子聖蹟圖》(北京:線裝書局,2005)。
劉緒同,《至聖先師孔子說:圖文版》(台南:黃金屋文化,2007)。
潘運告編,《宣和畫譜》(長沙:湖南美術,1999)。
鄭名川、吳言編,《林泉高士―國寶在線》(上海:書畫,2003)。
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上海:上海書店,2006)。
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選集》(北京:人民,1985)。
鄭振鐸,《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一)》(上海:古籍,新華書局出版,1988)。
鄭振鐸,《中國古代版畫叢刊(第三函五、六冊)》(上海:古典文學,新華書店發行,1958)。
鄭振鐸,《藝術考古文集》(北京:文物,1988)。
穆益勤,《明代院體浙派史料》(上海:人民美術,1985)。
濰坊市寒亭區文化局、山東畫報出版社,《濰坊民間孤本年畫》(濟南:山東畫報,1999)。
繆詠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2000)。
薛冰,《中國版本文化叢書—插圖本:聖蹟圖》(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羅樹寶,《中國古代圖書印刷史(彩圖本)》(湖南:岳麓書社,2008)。
饒宗頤,《大哉孔子》(香港:和平圖書,1991)。
期刊論文
丁崑健,〈元世祖時代的儒學教育(上)、(下)〉,《華學月刊》136、137(1983.04/05),頁48-59、39-55。
大木康,〈從出版文化的進路談明清敘事文學〉,收錄於〈新知與舊學―明清敘事理論與敘事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7:3,頁175-178。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2003.09),頁1-85。
王國瓔,〈史傳中的陶淵明〉,《台大中文學報》12(2000.05),頁193-228。
王裕昌,〈《孔子聖迹圖》賞析〉,《圖書與情報》2004年6期,頁119-123。
王熙元,〈元散曲中的陶淵明影像〉,《國文學報》19(1990.06),頁161-214。
王靜、奕保群,〈珍奇大作《孔子聖迹圖》〉,《美術之友》1997年6期,頁53。
王耀庭,〈宋馬麟《伏羲坐像》〉,《故宮文物月刊》17:8(1999.11),頁32-33。
王耀庭,〈從《芳春雨霽》到《靜聽松風》—試說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馬麟繪畫的宮廷背景〉,《故宮學術季刊》14:1(1986),頁39-86+左4-5。
王耀庭,〈陶淵明繪畫專輯-淵明逸致的形象〉,《故宮文物月刊》6:6(1988.09),頁17-37。
古原宏伸,〈序章〉,收錄於古原宏伸,《中國畫卷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2005),頁15-54。
司馬黛蘭(Sommer, Deborah A.),〈邱濬與明代儒像廢存之議〉,收錄於祝瑞開編,《宋明思想和中華文明》(上海:學林,1995)。
石守謙,〈有關《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3(1985.09),頁565-618。
石守謙,〈明代繪畫中的帝王品味〉,《台大文史哲學報》40(1993.06),頁227-291。
石守謙,〈南宋的兩種規鑒畫〉,收錄於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台北:允辰文化,1996),頁87-129。
石守謙,〈浪蕩之風―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畫〉,《台大美術史研究集刊》1(1994.03),頁39-61。
朱曉海,〈孔子的一個早期形象〉,《清華學報》32:1(2002.06),頁1-30。
朱鴻林,〈明太祖的孔子崇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2分(1999.06),頁483-530。
佐藤一好,〈聖蹟圖の歷史〉,收錄於加地伸行,《孔子畫傳》(東京:集英社,1991),頁160-175。
吳光濱,〈陶淵明的初期形象-從〈陶徵士誄〉論陶淵明〉,《德明學報》17(2001.06),頁113-125。
吳有祥,〈子路問津:儒道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鋒〉,《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4(2002.12),頁39-44。
吳靜芳,〈明嘉靖朝孔廟祀典改制考析〉,《成大歷史學報》31(2006.12),頁113-152。
呂妙芬,〈晚明士人論《孝經》與政治教化〉,《台大文史哲學報》61(2004.11),頁223-260。
宋后玲,〈陶淵明歷代畫像變遷研究-「柳蔭高士」三幅繪畫之鑑賞〉,《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11:6(2001.06),頁10-24。
余輝,〈元代宮廷繪畫史及佳作考辨(續一)〉,《書畫研究》,頁25-36。
李云,〈孔子《聖迹圖》繪刻與收藏初探—記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聖迹圖》〉,《長沙大學學報》19:1(2005.01),頁54-55、58。
李之檀,〈第五章 版畫〉,收錄於王伯敏編,《中國美術通史》(濟南:山東教育,1987-1988)。
李怡嚴,〈也談孔誕問題〉,《歷史月刊》(2001.09),頁108-109。
李娓,〈聖賢理想境界的共同特征〉,《唐都學刊》2001年3期,頁51-54。
李娓,〈聖賢理想境界的實現途徑及其現實意義〉,《唐都學刊》2004年11期,頁82-85。
李渝福,〈孔子的傳略與尊孔型態的演變〉,《台灣教育》(2000.09),頁2-9。
李霖燦,〈蘇東坡詩和崔白《雙喜圖》—論宋畫闊絹狹絹問題〉,《故宮學術季刊》2:1(1984),頁1-7。
沈津,〈《聖迹圖》版本初探〉,《孔子研究》2003年1期,頁100-109。
沈津,〈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1996年1期,頁101-118。
孟彭興,〈明代商品經濟的繁榮與市民社會生活的嬗變〉,《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4.02),頁166-173。
屈直敏,〈從三教造像的演進看儒釋道的融合〉,《普門學報》45(200 8.05),頁107-125。
屈萬里,〈曲阜的聖蹟〉,《山東文獻》1:2(1976.06),頁8-14。
林婉瑜,〈李公麟《孝經圖》第九章及第十三章之圖文研究〉,《議藝份子》5(2003.03),頁41-55。
林莉娜,〈明代永樂、宣德時期之宮廷繪畫〉,《故宮文物月刊》137(1994.08),56-87。
林麗江,〈由傷感而至風月—白居易《琵琶行》詩之圖文轉繹〉,《故宮學術季刊》20:3(2003),頁1-50。
林麗江,〈徽州版畫《環翠堂園景圖》之研究〉,收錄於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編,《區域與網路—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頁299-328。
姚從吾,〈元世祖崇行孔學之研究〉,《大學文選》19、20(1968.07/08),頁22-32。
洪安全,〈陶淵明與孔子〉,《中國文化復興月刊》9:10(1976.10),頁63-67。
凌玉萱,〈建構神聖者傳奇—從《釋氏源流》到《聖蹟圖》的傳奇孕生圖像發展過程〉,《議藝份子》8(2007.05),頁15-42。
唐君毅,〈孔子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地位之形成(上、中、下)〉,《哲學與文化》3:3、3:4、3:6(1977.09/1976.04/1976.06),頁1-12、10-13、33-37。
徐邦達,〈有關何澄和張渥及其作品的幾點補充〉,《文物》1978年11期,頁53-55。
徐秉愉,〈金代女真進士科制度的建立及其對女真政權的影響〉,《台大歷史學報》33(2004.06),頁79-132。
秦曼儀,〈書籍史方法論的反省與實踐―馬爾坦和夏提埃對於書籍、閱讀及書寫文化史的研究〉,《台大歷史學報》41(2008.06),頁257-314。
馬孟晶,〈文人雅趣與商業書坊—十竹齋書畫譜和箋譜的刊印與胡正言的出版事業〉,《新史學》10:3(1999.09),頁1-54。
馬孟晶,〈意在圖畫—蕭雲從《天問》插圖的風格與意旨〉,《故宮學術季刊》18:4(2001.夏),頁103-140+171。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美術史研究集刊》13(2002.09),頁201-276。
張國標,〈徽派版畫《環翠堂園景圖》考〉,《美術之友》1997年3期,頁44-45。
張輝誠,〈從名士到文學家-南北朝至北宋文人對陶淵明形象接受的變化〉,《歷史月刊》218(1996.03),頁84-90。
曹晨輝,〈儒家的理想人格及其當代意義〉,《新視野》1996年4期,頁29-31。
莊萬壽,〈莊子書中的孔子〉,《國文學報》19(1990.06),頁65-79。
許瑜翎,〈明吳嘉謨《孔聖家語圖》版畫研究〉,《史物論壇》7(2008.12),頁75-126。
陳池瑜,〈興成教化與中國人物畫的功能〉,《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5期,頁66-72。
陳寒鳴,〈明代中後業的平民儒學與「異端」運動〉,《浙江學刊》1993年4期,頁53-57。
陳葆真,”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Narrative Paintings of Han and the Six Dynasties, ”in 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urcher ed,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1995).
陳葆真,〈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台大美術史研究集刊》16(2004),頁1-48。
陳寶良,〈明代皇帝與明代文化〉,《史學集刊》1992年3期,頁20-27。
陳寶良,〈明朝人的英雄豪傑觀〉,《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0(2001),頁349-376。
陳寶良,〈論晚明的平等觀念〉,《社會科學輯刊》1992年2期,頁74-79。
程志強,〈明太祖的三教思想、政策及其影響〉,《史林》2002年1期,頁14-19。
賀萬里,〈中國古代勝賢畫像贊的造像法則及其倫理價值〉,《美術觀察》2003年7期,頁32-34、85。
黃進興,〈毀像與聖師祭〉,《大陸雜誌》99:5,頁193-200。
黃進興,〈道統與治統之間:從明嘉靖九年(1530)孔廟改制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4(1990.12),頁917-941。
黃進興,〈學術與信仰:論孔廟從祀制與儒家道統意識〉,《新史學》5:2(1994.06),頁1-82。
黃進興,〈權力與信仰:孔廟祭祀制度的形成〉,收錄於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正當性》(台北:允晨文化,1994),頁163-216。
黃耀能,〈孔子的故鄉、生平事蹟與貢獻〉,《中華文化學報》3(1996.03),頁13-37。
雷德侯(Ledderose, Lothar),〈第七章—地獄的官府風貌〉,收錄雷德侯著、張總等譯,《萬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頁230-231。
雷德侯(Ledderose, Lothar)著,郭繼生譯 ,〈一幅描寫地獄大王的畫(” Kings of Hell”) 〉,收錄於中央研究院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藝術史組》(台北:中研院,1981),頁191-201。
廖咸惠,〈傳神與塑像:宋代士人的「聖」、「賢」崇拜〉,《第七屆史學與文獻學學術研討會-社會史研究之心視野》(東吳大學歷史系),未刊版?。
趙克生,〈元世祖與入祀明朝歷代帝王廟〉,《歷史檔案》2005年1期,頁131-135。
趙克生,〈明代地方廟學中的鄉賢祠與名宦祠〉,《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1期,頁118-144。
趙克生,〈明代的藩王繼統與廟制變革—以永樂、嘉靖為中心〉,《中國史研究》2005年1期,頁104-110。
180.趙克生,〈試論明代孔廟祀典的升降〉,《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6期,頁104-110。
趙善美,〈孔子聖蹟圖考〉,《美術資料》卷60(1998),頁1-43。
齊益壽,〈論史傳中的陶淵明事跡及形象〉,收錄於《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上)》(台北:台灣商務,1985),頁109-159。
劉洪云,〈稀世珍品《聖迹圖》問世始末〉,《民族團結》1995年2期,頁47。
蔡文怡,〈孔子聖像探討〉,《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8(1976.10),頁114-118。
鄭均,〈孔子與魯國的季氏〉,《孔孟月刊》38:1(1999.09),頁1-4。
鄭振鐸,〈《聖蹟圖》跋〉,收錄於鄭振鐸,《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一)》(上海:古籍,新華書局出版,1988),頁390-392。
鄭國,〈談談何澄和他的幾件畫〉,《考古與文物》1985年3期,頁44-49、11。
賴毓芝,〈文化遺產的再造:乾隆皇帝對於南薰殿圖像的再整理〉,《故宮學術季刊》26:4(2009.夏),頁75-110。
瀧本弘之著,潘襎譯,〈《環翠堂園景圖》與《坐隱圖》―描寫萬曆文人的理想生活的名勝版畫〉,《藝術家》55:1(2002.07),頁394-401。
羅世平,〈地藏十王圖像的遺存及其信仰〉,《唐研究》4(1998.12),頁373-414。
譚怡令,〈百善孝為先: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故宮文物月刊》1:2(1983.05),頁79-83。
譚怡令,〈讀孝經.觀孝經:淺談孝經與宋高宗書馬和之繪圖冊〉,《故宮文物月刊》3:1(1985.04),頁86-89。
學位論文
王鍾承,〈地藏十王圖像之研究〉(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論文,1998)。
江婉瑜,〈陶淵明儒道人格的美學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林保全,〈宋以前孔子家語流傳考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麗江,〈明代琵琶行敘事畫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張靜純,〈元何澄《歸莊圖》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承漢,〈民間故事孔子項託相問書及神童教育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昱全,〈北宋《御製秘藏詮》版畫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09)。
陳香吟,〈明清《若蘭璇璣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10)。
彭喻歆,〈北京坊刻版畫之奇葩―《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註釋西廂記》版畫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09)。
游顯惠,〈陶淵明飲酒詩及其生命意涵之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黃士珊,〈從永樂宮壁畫談元代晉南職業畫坊的壁畫製作〉(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二)西文
專書
Fong , Wen C. ed., Possessing the past :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New York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6).
Lawton, Thomas, Freer Gallery of Art: Fiftie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Ⅱ.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1973).
Murray, Julia K., Mirror of Morality:Chinese Narrative Illustration and Confucian Ideology, (Canad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Reed, Marcia & Dematte, Paola, China on Paper: European and Chinese Works from the Late Sixteeth to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Los Angeles, Calif. :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m, 2007).
Wu Hung,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論文
Brokaw, Cynthia J., “On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in China,” in Brokaw, Cynthia J. and Chow, Kai-Wing ed.,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pp. 3-45.
Brook, Timothy, “Edifying Knowledge: The Building of School Libraries in Ming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7, No. 1(1996.06), pp.93-119.
Chartier, Roger, “Gutenberg Revisted From the East,”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7, No. 1(1996.06), pp. 1-9.
Chia, Lucil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ianyang Book Trade, Song-Yuan,”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7, No. 1(1996.06), pp.10-48.
Lin, Li-chiang, “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üan,” ( Ph.D.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Princeton ,1998 ).
Ledderose, Lothar(雷德侯), ” A King of Hell,” 收錄於《鈴木敬先生還曆紀念紀念中國繪畫史論集》(東京,1981),頁33-42.
Murray, Julia K., “The Hangzhou Portraits of Confucius and Seventy-two Disciples(Sheng xian tu): Art in the Service of Politics,” The Art Bulletin, Vol.LXXIV, No.1(1992.03), pp.7-18.
Murray, Julia K., “The Temple of Confucius and Pictorial Biographies of the Sag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55, No2(1996), pp. 269-300.
Murray, Julia K., “Illustrations of The Life of Confucius:Their Evolution, Functions, and Significance in Late Ming China,” Artibus Asiae, Vol.57, No2&3(1997), pp.73-134.
Murray, Julia K., “The Evolution of Pictorial Hagiography in Chinese Art : Common Themes and Forms, ” Arts Asiatiques, Vol.55(2000), pp. 81-97.
Murray, Julia K., “Varied Views of the Sage Illustrated Narratives of the Life of Confucius,” in Wilson , Thomas A., On Sacred Grounds: Culture, Society, Politic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 of Confuciu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2002), pp.222-264.
Wen C. Fong, ”The Kings of Hell,” in Beyond representation :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8th-14th century(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332-343.
Richard M. Barnhart, "Li Kung-lin's Hsiao Ching T'u, Illustrations of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 Ph. D. Dis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