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瑜翎
論文名稱: 明代孔子「聖蹟圖」研究—以傳世正統九年本《聖蹟圖》為中心
指導教授: 林麗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7
中文關鍵詞: 孔子聖蹟圖正統九年張楷翻刻本文人文化相關圖式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6下載:1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出現一批以多景事蹟形式表現孔子一生的版畫作品—「聖蹟圖」。這群作品雖在學界已經漸受重視,但主要仍集中於版本收集以及版本製作之歷史背景探討。事實上,「聖蹟圖」是以圖像為主要表現之作,透過圖像可以幫助我們看見更有趣的文化現象。眾多版本裡,以傳世正統九年(1444)本《聖蹟圖》在編輯與圖像設計上皆獨樹一幟,孔子形象被賦予其他文人文化相關之圖式,再配合文本敘述,得深刻感受傳世正統本用心良苦的圖文設計。但矛盾的是,在品質上卻略微粗糙,極可能是一翻刻版本。造成如此兩極的現象,與明代當時之孔廟制度、版業發達所造成之本版競爭有關,透露出傳世正統本被出版的意圖之可能性。

    緒論……………………………………………………………………………1 第一節 文獻回顧…………………………………………………………2 第二節 論文架構…………………………………………………………7 第三節 傳世正統九年本《聖蹟圖》與文獻記載正統九年張楷本、弘治 十年何珣本「聖蹟圖」的關係………………………………………………9 第一章 歷代孔子圖像與孔子「聖蹟圖」:其表現手法、圖像內容、版本關係、圖式傳統的探討…………………………………………………………12 第一節 單景肖像式與單景事蹟式的孔子圖像…………………………13 一、單景肖像式 (一)單人像 (二)群像 二、單景事蹟式 小結 第二節 多景事蹟式―「聖蹟圖」內容概述與系統分類………………28 一、「聖蹟圖」內容概述 二、「聖蹟圖」各版本系統分類及圖式傳統探討 三、海外製作的「聖蹟圖」版本概述 小結 第二章 、傳世正統九年本《聖蹟圖》的文本內容與版刻風格………44 第一節 正統本的文本來源和文本形式…………………………………45 第二節 正統本大眾化的版刻特色………………………………………48 一、稍微粗略的品質 二、多位刻工、畫工合作的製作過程 小結 第三章 、正統本的圖像來源、圖文關係與孔子形象之特色…………57 第一節 正統本可能的圖像來源…………………………………………57 一、與文人文化相關之圖式 二、宗教類圖像 第二節 從圖文關係與明人認知看正統本孔子形象之塑造……………61 一、孔子與陶淵明—「受樂遄行」與《歸去來辭圖》 二、孔子與伯牙—「學琴師襄」與《伯牙鼓琴圖》 三、《孝經圖》、《十王圖》與孔子 (一)「誅胤兩觀」與《孝經圖》〈五刑章〉的圖文關係 (二)「誅胤兩觀」與《十王圖》的圖像關連 四、各系統「受樂遄行」、「學琴師襄」與「誅胤兩觀」的圖文關係比較 小結 第四章 正統本表現手法及出版取向……………………………………80 第一節 明代孔廟制度更迭對「聖蹟圖」出版的影響…………………80 第二節 明代「聖蹟圖」與正統本圖文關係比較………………………83 一、「聖蹟圖」多樣面貌的文本變化 (一)文本的來源、文體與內容之改變 (二)贊語的特色 (三)標題的選用 二、「聖蹟圖」富彈性的圖文關係呈現 (一)以戲劇張力為主的表現傾向 (二)與史實不符及圖文相悖的狀況 (三)傳達更深層的孔道思想之意圖 (四)容許與其他題材插圖相互通用的圖像表現 三、小結―「聖蹟圖」文本及圖文關係異動與出版商的策略關係 第三節 近似張楷本「聖蹟圖」與文人格調的正統本…………………94 小結 結論……………………………………………………………………………97 表格……………………………………………………………………………102 附錄……………………………………………………………………………131 參考書目………………………………………………………………………142 圖版目錄………………………………………………………………………154 圖版……………………………………………………………………………171

    一、古籍資料

    (周)孔丘,《論語》(縮印長沙葉氏藏日本覆刻古卷子本),收錄於台灣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九)》(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漢)司馬遷,《史記》(乾隆四年校刊本)(台北:廣文書局,1962) 。
    (漢)孔鮒,《孔叢子》;(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合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孔子文化大全‧述聞類》(山東濟南:友誼書社,1989) 。
    (宋)孔傳,《東家雜記》,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孔子文化大全‧史誌類》(山東濟南:友誼書社,1989)。
    (宋)朱熹,《四書集注》,收錄於《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宋元明清善本叢刊(十八)》(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 。
    (宋)薛據,《孔子集語》(清乾隆二年孫星衍校刊本),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孔子文化大全‧述聞類》(山東濟南:友誼書社,1989) 。
    (金)孔元措,《孔子祖庭廣記》,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孔子文化大全‧史誌類》(山東濟南:友誼書社,1989),頁5-346。
    (元)王實甫,《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注釋西廂記》(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弘治戊午1498刊本影印)(杭州:浙江古籍,2002)。
    (明)不著撰人,《聖蹟之圖》,傅申藏本。
    (明)不著撰人,《五車拔錦》,收錄於小川陽一,坂出祥伸編,酒井忠夫監修,《三台萬用正宗》(東京:汲古書院,1999)。
    (明)不著撰人,《妙錦萬寶全書》,收錄於小川陽一,坂出祥伸編,酒井忠夫監修,《三台萬用正宗》(東京:汲古書院,2003-2004)。
    (明)不著撰人,《萬書淵海》,收錄於小川陽一,坂出祥伸編,酒井忠夫監修,《三台萬用正宗》(東京:汲古書院,2001)。
    (明)不著撰人,《聖賢小像》(明刊本)(微縮資料)。
    (明)不著撰人,《水陸道場神鬼圖像》,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二)》(上海:古籍,新華書局出版,1994)。
    (明)不著撰人,《孔門儒教列傳》(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上海:古籍,新華書局出版,1994)。
    (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據明萬曆三十五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1970)。
    (明)方于魯,《方氏墨譜》,收錄於中田勇次郎編,《文房精粹(一)》(京都:同朋社,1980)。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明代筆記小說大觀(四)》(上海:古籍,2005)。
    (明)余象斗原著,小川陽一,坂出祥伸編,酒井忠夫監修,《三台萬用正宗》(東京:汲古書院,2000)。
    (明)呂元善,《聖門誌》,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孔子文化大全‧史誌類》(山東濟南:友誼書社,1990)。
    (明)錢貢繪,黃應組刻,《環翠堂園景圖》(據傅惜華藏汪氏環翠堂原刻初印本影印)(北京:人民,1981)。
    (明)吳嘉謨,《孔聖家語圖》(據明萬曆間富春堂刻本影印),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三)》(上海:古籍,新華書局出版,1994)。
    (明)季本撰,《孔孟事蹟圖譜四卷》(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童漢臣刻本),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冊七十七》(台北:莊嚴文化,1996)。
    (明)程君房,《程氏墨苑》(據明萬曆間程氏滋蘭堂彩色套印本影印),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六)》(上海:古籍,新華書局出版,1994)。
    (明)焦竑,《養正圖解》(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
    (明)楊守陳,《楊文懿公文集三十卷》(據《四明叢書》四明張氏約園開雕本影印),收錄於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續編(一百八十六)》(台北:新文豐,1989)。
    (明)釋寶成,《釋氏源流》(據北京圖書館藏名成化二十二年1486內府刻本影印),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二)》(上海:古籍,新華書局出版,1994)。
    (明),《蘇英皇后鸚鵡記》,收錄於《全明傳奇-中國戲曲研究資料第一輯》(台北:天一,1983)。
    (明)寰宇顯聖公著、劉素明刻,《新編孔夫子周遊列國大成麒麟記》(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刊本),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二集‧第七涵》(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 。
    (清)孔毓圻,《孔宅志》,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孔子文化大全‧史誌類》(山東濟南:友誼書社,1989),頁343-352。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台北:世界書局,1968)。
    (清)葉德輝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清宣統元年1909郋園校刊本影本)(台北:丹青,1983)。
    (清)顧沅,《聖廟祀典圖考》(清道光年丙戍年間1826刻本)(上海:同文書局,1920)。
    (清)顧沅,《聖蹟圖》(上海:同文書局,1920)。
    不著撰人,《孔子聖蹟圖(軸)》(年畫,色版,為半印半彩。共八幅,每幅配置上下2事蹟,圖橫22 ×縱95公分,裱於橫26 ×縱126公分紙)。
    孔祥林,《曲阜碑碣考》,收錄於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十三)》(台北:新文豐,1979),頁9743-9769。
    闕里孔氏拓,《聖蹟圖》(清宣統元年1909石印本影本)。

    二、近人著作

    (一)中日韓文
    專書

    小林宏光,《中國の版畫》(東京:東信堂,1995)。
    大木康,《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台北:聯經,2007)。
    中田永次郎、傅申編,《歐米收藏中國法書名蹟(一)》(東京:中央公論社,1981)。
    中國國家圖書館分館編,《中國人物別傳集》(北京:線裝,2003)。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文物,1986) 。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北京:文物,2001) 。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台北:錦繡,1989) 。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山東美術,2000) 。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山東畫報社編,《孔子文化大全―孔子(畫冊)》(山東:中國山東畫報社,1989)。
    中國外文社編,美乃美製作,《永樂宮壁畫》(京都:製作者,1981)。
    不著撰人,《孔子聖蹟圖》(北京:中國書店,1998) 。
    不著撰人,《孔子聖蹟圖》(石家莊:河北美術,1996) 。
    不著撰人,《道子墨寶》(北京:人民美術,1963)。
    孔子聖蹟圖譜編修委員會編,安季邦監修,《孔子聖蹟圖譜》(台北:禹甸,1981) 。
    孔祥民,駱承烈,《畫像中的孔子》(上海:古籍,2003)。
    孔祥林,《圖說孔子》(台北:好讀,2007)。
    孔祥林等編,《聖蹟之圖:孔府文物選》(山東濟南:友誼書社,1989) 。
    孔德成,《孔子聖蹟圖》(台北:中國文教,1957) 。
    王光燾,《孔子行教圖》(台北:鑽石,1974) 。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台北:蘭亭,1986) 。
    王福康、徐小蠻,《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古籍,2007) 。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儒藏‧史部─孔孟史志(三)》(四川:四川大學,2005) 。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儒藏‧史部─孔孟史志(五)》(四川:四川大學,2005) 。
    加地伸行,《孔子畫傳》(東京:集英社,1991)。
    北京圖書館善本部金石組等編,《北京圖書館藏畫像拓本匯編》(北京:書目文獻,1993) 。
    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中國旅遊出版社編,《法海寺壁畫》(北京:中國旅遊,1993)。
    石可,《孔子事迹圖‧論語箴言印》(濟南:齊魯書社,1987) 。
    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明清彩繪孔子像‧明清彩繪衍聖公及夫人像》(濟南:齊魯書社,2006) 。
    江逸子等,《孔子聖蹟圖》(台中: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1993) 。
    吳同撰、金櫻中譯,《中國古畫精品圖錄:唐至元代》(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東京:大塚巧藝社,1991)。
    杜信孚,《明代版刻綜錄》(江蘇:廣陵古籍;揚州古籍,1983)。
    李炳衛,《孔子聖蹟圖》(台北:文思,1984) 。
    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編,《宋畫全集‧第六卷‧第三冊》(杭州:浙江大學,2008)。
    柴澤俊,《山西寺觀壁畫》(北京:文物,1997)。
    翁萬戈編,《陳洪綬˙中卷˙彩圖篇》(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97)。
    周心慧,《中國古代版刻版畫史論集》(北京:學苑,1998)。
    周心慧,《中國古代戲曲版畫集》(北京:學苑,2000)。
    周心慧《中國古版畫通史》(北京:學苑,2000)。
    周蕪,《中國版畫史圖錄》(上海:人民美術,1988)。
    周蕪,《日本藏中國古版畫珍品》(南京:江蘇,1999)。
    周蕪等編,《建安古版畫》(福建:美術,1999)。
    河北美術出版社,《孔子聖蹟圖》(河北:美術,1996)。
    故宮博物院藏畫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歷代繪畫―故宮博物院藏畫集(六)》(北京:人民,1986)。
    相賀徹夫編,《世界陶磁全集:明》(東京:小學館,1975-1986)。
    苗楓林,《孔子聖蹟圖》(山東:山東美術,1988) 。
    首都博物館編,《孔子-紀念孔子誕辰2540週年》(中國:教育圖書,1989)。
    首都圖書館編,《古本戲曲版畫圖錄》(北京:學苑,1997)。
    孫云波,《曲阜‧鄒城石刻―孔孟聖迹圖》(北京:線裝書局,2005) 。
    孫毓修等,《聖蹟圖》(上海:商務,1920)。
    高居翰,《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台北:石頭,1997)。
    馬場春吉,《孔子聖蹟圖鑑》(東京:山東文化研究會,1940)。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圖像選萃》(台北:故宮,197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天上人間儒釋道人物版畫圖繪特展》(台北:故宮,2008)。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書畫圖錄》(台北:故宮,1989)。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書畫錄(四)‧卷七》(台北:故宮,1965)。
    國家圖書館分館,《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一)》(北京:線裝書局,2003)。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編,《西諦藏書善本圖錄:附西諦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08)。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技術學系編、許瀛鑑編,《中國印刷史論叢‧史篇》(台北:印刷學會,1997)。
    張宏生,《孔子的形象及其文學精神》(高雄:麗文文化,1995)。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中國印刷史》(浙江:古籍,2006)。
    張其昀,《孔孟聖蹟圖說》(台北:中華,1960)。
    張國標,《徽派版畫》(安徽:安徽省美,1996)。
    張道一,《漢畫故事》(四川:重慶大學,2006)。
    常盤大定、關野貞,《中國文化史蹟(十一)》(東京:法藏館,1976)。
    常盤大定、關野貞,《中國文化史蹟解說(下)》(東京:法藏館,1976)。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全集24‧服飾畫卷》(香港:商務,1999-2005)
    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收錄於潘美月、杜潔祥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七編1》(北京:花木蘭文化,2008)。
    陳階晉、賴毓芝主編,《追索浙派》(台北:故宮,2008)。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1992)。
    陳燮君,《世貌風情―中國古代人物畫》(香港:文匯,2008)。
    黃偉林,《孔子的魅力》(台北:宇河,1995)。
    黃偉林,《孔子的魅力-重溫孔子聖蹟圖》(香港:三聯,2008)。
    董光和、張國喬編,《孤本明代人物小傳(一)》(北京:新華書店,2003)。
    鈴木敬,《中國繪畫總合圖錄》(東京:東京大學,1983)。
    雷德侯著、張總譯,《萬物》(北京:生活讀書,2005)。
    嶋田英誠、中澤富士雄編,《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六)‧南宋金》(東京都:小學館,2000)。
    臧勵龢等編,《中國人名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1986)。
    劉映編,《孔子聖蹟圖》(北京:線裝書局,2005)。
    劉緒同,《至聖先師孔子說:圖文版》(台南:黃金屋文化,2007)。
    潘運告編,《宣和畫譜》(長沙:湖南美術,1999)。
    鄭名川、吳言編,《林泉高士―國寶在線》(上海:書畫,2003)。
    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上海:上海書店,2006)。
    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選集》(北京:人民,1985)。
    鄭振鐸,《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一)》(上海:古籍,新華書局出版,1988)。
    鄭振鐸,《中國古代版畫叢刊(第三函五、六冊)》(上海:古典文學,新華書店發行,1958)。
    鄭振鐸,《藝術考古文集》(北京:文物,1988)。
    穆益勤,《明代院體浙派史料》(上海:人民美術,1985)。
    濰坊市寒亭區文化局、山東畫報出版社,《濰坊民間孤本年畫》(濟南:山東畫報,1999)。
    繆詠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2000)。
    薛冰,《中國版本文化叢書—插圖本:聖蹟圖》(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羅樹寶,《中國古代圖書印刷史(彩圖本)》(湖南:岳麓書社,2008)。
    饒宗頤,《大哉孔子》(香港:和平圖書,1991)。

    期刊論文

    丁崑健,〈元世祖時代的儒學教育(上)、(下)〉,《華學月刊》136、137(1983.04/05),頁48-59、39-55。
    大木康,〈從出版文化的進路談明清敘事文學〉,收錄於〈新知與舊學―明清敘事理論與敘事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7:3,頁175-178。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2003.09),頁1-85。
    王國瓔,〈史傳中的陶淵明〉,《台大中文學報》12(2000.05),頁193-228。
    王裕昌,〈《孔子聖迹圖》賞析〉,《圖書與情報》2004年6期,頁119-123。
    王熙元,〈元散曲中的陶淵明影像〉,《國文學報》19(1990.06),頁161-214。
    王靜、奕保群,〈珍奇大作《孔子聖迹圖》〉,《美術之友》1997年6期,頁53。
    王耀庭,〈宋馬麟《伏羲坐像》〉,《故宮文物月刊》17:8(1999.11),頁32-33。
    王耀庭,〈從《芳春雨霽》到《靜聽松風》—試說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馬麟繪畫的宮廷背景〉,《故宮學術季刊》14:1(1986),頁39-86+左4-5。
    王耀庭,〈陶淵明繪畫專輯-淵明逸致的形象〉,《故宮文物月刊》6:6(1988.09),頁17-37。
    古原宏伸,〈序章〉,收錄於古原宏伸,《中國畫卷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2005),頁15-54。
    司馬黛蘭(Sommer, Deborah A.),〈邱濬與明代儒像廢存之議〉,收錄於祝瑞開編,《宋明思想和中華文明》(上海:學林,1995)。
    石守謙,〈有關《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3(1985.09),頁565-618。
    石守謙,〈明代繪畫中的帝王品味〉,《台大文史哲學報》40(1993.06),頁227-291。
    石守謙,〈南宋的兩種規鑒畫〉,收錄於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台北:允辰文化,1996),頁87-129。
    石守謙,〈浪蕩之風―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畫〉,《台大美術史研究集刊》1(1994.03),頁39-61。
    朱曉海,〈孔子的一個早期形象〉,《清華學報》32:1(2002.06),頁1-30。
    朱鴻林,〈明太祖的孔子崇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2分(1999.06),頁483-530。
    佐藤一好,〈聖蹟圖の歷史〉,收錄於加地伸行,《孔子畫傳》(東京:集英社,1991),頁160-175。
    吳光濱,〈陶淵明的初期形象-從〈陶徵士誄〉論陶淵明〉,《德明學報》17(2001.06),頁113-125。
    吳有祥,〈子路問津:儒道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鋒〉,《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4(2002.12),頁39-44。
    吳靜芳,〈明嘉靖朝孔廟祀典改制考析〉,《成大歷史學報》31(2006.12),頁113-152。
    呂妙芬,〈晚明士人論《孝經》與政治教化〉,《台大文史哲學報》61(2004.11),頁223-260。
    宋后玲,〈陶淵明歷代畫像變遷研究-「柳蔭高士」三幅繪畫之鑑賞〉,《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11:6(2001.06),頁10-24。
    余輝,〈元代宮廷繪畫史及佳作考辨(續一)〉,《書畫研究》,頁25-36。
    李云,〈孔子《聖迹圖》繪刻與收藏初探—記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聖迹圖》〉,《長沙大學學報》19:1(2005.01),頁54-55、58。
    李之檀,〈第五章 版畫〉,收錄於王伯敏編,《中國美術通史》(濟南:山東教育,1987-1988)。
    李怡嚴,〈也談孔誕問題〉,《歷史月刊》(2001.09),頁108-109。
    李娓,〈聖賢理想境界的共同特征〉,《唐都學刊》2001年3期,頁51-54。
    李娓,〈聖賢理想境界的實現途徑及其現實意義〉,《唐都學刊》2004年11期,頁82-85。
    李渝福,〈孔子的傳略與尊孔型態的演變〉,《台灣教育》(2000.09),頁2-9。
    李霖燦,〈蘇東坡詩和崔白《雙喜圖》—論宋畫闊絹狹絹問題〉,《故宮學術季刊》2:1(1984),頁1-7。
    沈津,〈《聖迹圖》版本初探〉,《孔子研究》2003年1期,頁100-109。
    沈津,〈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1996年1期,頁101-118。
    孟彭興,〈明代商品經濟的繁榮與市民社會生活的嬗變〉,《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4.02),頁166-173。
    屈直敏,〈從三教造像的演進看儒釋道的融合〉,《普門學報》45(200 8.05),頁107-125。
    屈萬里,〈曲阜的聖蹟〉,《山東文獻》1:2(1976.06),頁8-14。
    林婉瑜,〈李公麟《孝經圖》第九章及第十三章之圖文研究〉,《議藝份子》5(2003.03),頁41-55。
    林莉娜,〈明代永樂、宣德時期之宮廷繪畫〉,《故宮文物月刊》137(1994.08),56-87。
    林麗江,〈由傷感而至風月—白居易《琵琶行》詩之圖文轉繹〉,《故宮學術季刊》20:3(2003),頁1-50。
    林麗江,〈徽州版畫《環翠堂園景圖》之研究〉,收錄於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編,《區域與網路—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頁299-328。
    姚從吾,〈元世祖崇行孔學之研究〉,《大學文選》19、20(1968.07/08),頁22-32。
    洪安全,〈陶淵明與孔子〉,《中國文化復興月刊》9:10(1976.10),頁63-67。
    凌玉萱,〈建構神聖者傳奇—從《釋氏源流》到《聖蹟圖》的傳奇孕生圖像發展過程〉,《議藝份子》8(2007.05),頁15-42。
    唐君毅,〈孔子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地位之形成(上、中、下)〉,《哲學與文化》3:3、3:4、3:6(1977.09/1976.04/1976.06),頁1-12、10-13、33-37。
    徐邦達,〈有關何澄和張渥及其作品的幾點補充〉,《文物》1978年11期,頁53-55。
    徐秉愉,〈金代女真進士科制度的建立及其對女真政權的影響〉,《台大歷史學報》33(2004.06),頁79-132。
    秦曼儀,〈書籍史方法論的反省與實踐―馬爾坦和夏提埃對於書籍、閱讀及書寫文化史的研究〉,《台大歷史學報》41(2008.06),頁257-314。
    馬孟晶,〈文人雅趣與商業書坊—十竹齋書畫譜和箋譜的刊印與胡正言的出版事業〉,《新史學》10:3(1999.09),頁1-54。
    馬孟晶,〈意在圖畫—蕭雲從《天問》插圖的風格與意旨〉,《故宮學術季刊》18:4(2001.夏),頁103-140+171。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美術史研究集刊》13(2002.09),頁201-276。
    張國標,〈徽派版畫《環翠堂園景圖》考〉,《美術之友》1997年3期,頁44-45。
    張輝誠,〈從名士到文學家-南北朝至北宋文人對陶淵明形象接受的變化〉,《歷史月刊》218(1996.03),頁84-90。
    曹晨輝,〈儒家的理想人格及其當代意義〉,《新視野》1996年4期,頁29-31。
    莊萬壽,〈莊子書中的孔子〉,《國文學報》19(1990.06),頁65-79。
    許瑜翎,〈明吳嘉謨《孔聖家語圖》版畫研究〉,《史物論壇》7(2008.12),頁75-126。
    陳池瑜,〈興成教化與中國人物畫的功能〉,《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5期,頁66-72。
    陳寒鳴,〈明代中後業的平民儒學與「異端」運動〉,《浙江學刊》1993年4期,頁53-57。
    陳葆真,”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Narrative Paintings of Han and the Six Dynasties, ”in 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urcher ed,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1995).
    陳葆真,〈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台大美術史研究集刊》16(2004),頁1-48。
    陳寶良,〈明代皇帝與明代文化〉,《史學集刊》1992年3期,頁20-27。
    陳寶良,〈明朝人的英雄豪傑觀〉,《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0(2001),頁349-376。
    陳寶良,〈論晚明的平等觀念〉,《社會科學輯刊》1992年2期,頁74-79。
    程志強,〈明太祖的三教思想、政策及其影響〉,《史林》2002年1期,頁14-19。
    賀萬里,〈中國古代勝賢畫像贊的造像法則及其倫理價值〉,《美術觀察》2003年7期,頁32-34、85。
    黃進興,〈毀像與聖師祭〉,《大陸雜誌》99:5,頁193-200。
    黃進興,〈道統與治統之間:從明嘉靖九年(1530)孔廟改制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4(1990.12),頁917-941。
    黃進興,〈學術與信仰:論孔廟從祀制與儒家道統意識〉,《新史學》5:2(1994.06),頁1-82。
    黃進興,〈權力與信仰:孔廟祭祀制度的形成〉,收錄於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正當性》(台北:允晨文化,1994),頁163-216。
    黃耀能,〈孔子的故鄉、生平事蹟與貢獻〉,《中華文化學報》3(1996.03),頁13-37。
    雷德侯(Ledderose, Lothar),〈第七章—地獄的官府風貌〉,收錄雷德侯著、張總等譯,《萬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頁230-231。
    雷德侯(Ledderose, Lothar)著,郭繼生譯 ,〈一幅描寫地獄大王的畫(” Kings of Hell”) 〉,收錄於中央研究院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藝術史組》(台北:中研院,1981),頁191-201。
    廖咸惠,〈傳神與塑像:宋代士人的「聖」、「賢」崇拜〉,《第七屆史學與文獻學學術研討會-社會史研究之心視野》(東吳大學歷史系),未刊版?。
    趙克生,〈元世祖與入祀明朝歷代帝王廟〉,《歷史檔案》2005年1期,頁131-135。
    趙克生,〈明代地方廟學中的鄉賢祠與名宦祠〉,《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1期,頁118-144。
    趙克生,〈明代的藩王繼統與廟制變革—以永樂、嘉靖為中心〉,《中國史研究》2005年1期,頁104-110。
    180.趙克生,〈試論明代孔廟祀典的升降〉,《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6期,頁104-110。
    趙善美,〈孔子聖蹟圖考〉,《美術資料》卷60(1998),頁1-43。
    齊益壽,〈論史傳中的陶淵明事跡及形象〉,收錄於《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上)》(台北:台灣商務,1985),頁109-159。
    劉洪云,〈稀世珍品《聖迹圖》問世始末〉,《民族團結》1995年2期,頁47。
    蔡文怡,〈孔子聖像探討〉,《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8(1976.10),頁114-118。
    鄭均,〈孔子與魯國的季氏〉,《孔孟月刊》38:1(1999.09),頁1-4。
    鄭振鐸,〈《聖蹟圖》跋〉,收錄於鄭振鐸,《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一)》(上海:古籍,新華書局出版,1988),頁390-392。
    鄭國,〈談談何澄和他的幾件畫〉,《考古與文物》1985年3期,頁44-49、11。
    賴毓芝,〈文化遺產的再造:乾隆皇帝對於南薰殿圖像的再整理〉,《故宮學術季刊》26:4(2009.夏),頁75-110。
    瀧本弘之著,潘襎譯,〈《環翠堂園景圖》與《坐隱圖》―描寫萬曆文人的理想生活的名勝版畫〉,《藝術家》55:1(2002.07),頁394-401。
    羅世平,〈地藏十王圖像的遺存及其信仰〉,《唐研究》4(1998.12),頁373-414。
    譚怡令,〈百善孝為先: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故宮文物月刊》1:2(1983.05),頁79-83。
    譚怡令,〈讀孝經.觀孝經:淺談孝經與宋高宗書馬和之繪圖冊〉,《故宮文物月刊》3:1(1985.04),頁86-89。
    學位論文
    王鍾承,〈地藏十王圖像之研究〉(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論文,1998)。
    江婉瑜,〈陶淵明儒道人格的美學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林保全,〈宋以前孔子家語流傳考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麗江,〈明代琵琶行敘事畫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張靜純,〈元何澄《歸莊圖》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承漢,〈民間故事孔子項託相問書及神童教育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昱全,〈北宋《御製秘藏詮》版畫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09)。
    陳香吟,〈明清《若蘭璇璣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10)。
    彭喻歆,〈北京坊刻版畫之奇葩―《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註釋西廂記》版畫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09)。
    游顯惠,〈陶淵明飲酒詩及其生命意涵之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黃士珊,〈從永樂宮壁畫談元代晉南職業畫坊的壁畫製作〉(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二)西文

    專書
    Fong , Wen C. ed., Possessing the past :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New York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6).
    Lawton, Thomas, Freer Gallery of Art: Fiftie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Ⅱ.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1973).
    Murray, Julia K., Mirror of Morality:Chinese Narrative Illustration and Confucian Ideology, (Canad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Reed, Marcia & Dematte, Paola, China on Paper: European and Chinese Works from the Late Sixteeth to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Los Angeles, Calif. :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m, 2007).
    Wu Hung,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論文

    Brokaw, Cynthia J., “On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in China,” in Brokaw, Cynthia J. and Chow, Kai-Wing ed.,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pp. 3-45.
    Brook, Timothy, “Edifying Knowledge: The Building of School Libraries in Ming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7, No. 1(1996.06), pp.93-119.
    Chartier, Roger, “Gutenberg Revisted From the East,”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7, No. 1(1996.06), pp. 1-9.
    Chia, Lucil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ianyang Book Trade, Song-Yuan,”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7, No. 1(1996.06), pp.10-48.
    Lin, Li-chiang, “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üan,” ( Ph.D.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Princeton ,1998 ).
    Ledderose, Lothar(雷德侯), ” A King of Hell,” 收錄於《鈴木敬先生還曆紀念紀念中國繪畫史論集》(東京,1981),頁33-42.
    Murray, Julia K., “The Hangzhou Portraits of Confucius and Seventy-two Disciples(Sheng xian tu): Art in the Service of Politics,” The Art Bulletin, Vol.LXXIV, No.1(1992.03), pp.7-18.
    Murray, Julia K., “The Temple of Confucius and Pictorial Biographies of the Sag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55, No2(1996), pp. 269-300.
    Murray, Julia K., “Illustrations of The Life of Confucius:Their Evolution, Functions, and Significance in Late Ming China,” Artibus Asiae, Vol.57, No2&3(1997), pp.73-134.
    Murray, Julia K., “The Evolution of Pictorial Hagiography in Chinese Art : Common Themes and Forms, ” Arts Asiatiques, Vol.55(2000), pp. 81-97.
    Murray, Julia K., “Varied Views of the Sage Illustrated Narratives of the Life of Confucius,” in Wilson , Thomas A., On Sacred Grounds: Culture, Society, Politic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 of Confuciu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2002), pp.222-264.
    Wen C. Fong, ”The Kings of Hell,” in Beyond representation :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8th-14th century(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332-343.
    Richard M. Barnhart, "Li Kung-lin's Hsiao Ching T'u, Illustrations of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 Ph. D. Dis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6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