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明珠
論文名稱: 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精神實踐之質性研究----以台中市三位合科教師為例
指導教授: 張秀雄
Chang, Hsiu-Hsi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9
中文關鍵詞: 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合科教學
英文關鍵詞: Curriculum Integration,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s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6下載:7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課程統整精神實踐之質性研究
    ----以台中市三位合科教學教師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課程統整教學的動力過程。透過台中市三位社會學習領域不同專長的教師,以文件分析法、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等研究法來進行分析。在資料收集與研究分析方面,則以紮根理論的精神,直至每一類別達「飽和」才停止。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
    壹、瞭解不同專長的教師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教學的動力過程。
    貳、探討不同專長的教師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教學時如何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統整精神。
    参、 分析不同專長的教師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教學初年及現在,因應壓力的轉變過程。
    肆、 瞭解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教學的教師,對課程統整教學的心得、建議與展望。

    研究者採立意抽樣方式,於九十四年九月下旬進入研究場域,九十五年一月份退出場域。其間,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同步進行,並以三角測定、文件分析、參與觀察日誌、省思日誌等方式,確保質性研究的信實度。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得到以下結論:

    壹、 課程統整教學動力過程。
    一、 課程統整意願決定於教師個人理念及態度,受個人背景變項影響較小。
    二、 統整教學知能的來源及增進管道,較專長科目的教學專業知能來源少。
    三、 傳統的教學評量方式,不符合九年一貫多元評量的要求。
    四、 班級經營為教師選擇課程統整教學的主要考量。
    貳、 課程統整教學對九年一貫課程統整精神之落實。
    一、 三位不同專長的課程統整教學教師,對「統整」的觀念均不足。
    二、 三位教師在課程的統整程度上,僅達「多科並列」程度。
    三、 公民科教師進行課程統整教學時,在批判思考與情意能力培養方面,融入教學的頻率、深度,高於史、地科教師。
    四、 面對學生超出範圍且當下不會回答的非專長科目問題,「坦承不清楚、需要再查資料」是共同作法。
    參、 教師課程統整教學的壓力與因應。
    一、 課程統整教學初年都有備課壓力,但不一定是主壓力源。
    二、 課程統整經驗的增加會降低壓力感受度。
    肆、 教師課程統整教學的心得、建議與展望。
    一、 三位教師皆自課程統整過程中獲得「自我成長」。
    二、 課程統整經驗使教師們的教學,更能有效融入他科知識、多元舉例。
    三、 「增加授課時數,回歸分科專業」是課程統整教師的共同想法。
    四、 「做好師資培育、在職進修」是課程統整教學教師的共同期盼。

    本研究並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對教育主管機關、教師教學與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A Quality Research of Juni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s Curriculum Integration Spirit Practice-----
    the Examples by Taichung City Three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Teacher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rocess of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s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With document analytic method, inspection method,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ree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s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specialty in Taichng City. This research will keep on with the spirit of the grounded theory until every category of the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analysis reaches “saturation”.

    The goal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o realize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ing process of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s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specialty.
    2. To discuss how the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s teachers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spirit of Grade 1~9 Curriculum when teaching.
    3. To analyze how the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s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specialty deal with the process of pressur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o the present time when teaching.
    4. To realize the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s teachers’ attainment and suggestions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ing.

    The research adopted the way of sampling to start the research in the late September of 2005 and end up in January of 2006. Meanwhile,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were conducted. By triangulation, document analysis, observing and thinking about the journals, the reliability of quality research is obtained. Finally, accord to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gained:

    1.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ing process.
    A. The attempt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pends on teacher’s personal attitude, and is irrelevant with personal background.
    B. The resources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ing knowledge are much fewer than those of professional subject.
    C.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doesn’t meat the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need of Grade 1~9 Curriculum.
    D. The main consideration of choos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ing is class managements.

    2. How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ing fulfills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spirit of Grade 1~9 Curriculum.
    A. The three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specialty have insufficient knowledge about “integration”.
    B. The three teachers only reach the extent of “multidisciplinary “when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ing is conducted.
    C. The Citizen teacher develops more critical thinking and coordinating abiding than History & Geography teachers when teaching.
    D. When students ask non-specialty or surpassing questions, the three teachers will acknowledge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answer and have to loop up some information in common.

    3. The pressure and countermeasure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ing.
    A. The three teachers had the pressure of preparing the curriculum at first, but that’s not necessarily the main pressure source.
    B. The mor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ing experiences they get, the less pressure they take.

    4. The attainment, suggestions, and expectance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ers.
    A. The 3 of them all abstain “the self-growth”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B.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ing experiences make it easier for them to integrate the knowledge of other subjects and to give more multi-dimensional examples.
    C. Increasing teaching hours and returning back to separate-subject teaching ar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ers’ common thoughts.
    D. Better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 in-service training ar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ers’ common expectance.

    This research also makes proposal to education Institution, teachers’ teaching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之內涵………………………11 第二節 課程統整之定義、模式與檢驗指標…………………21 第三節 國內外課程統整之相關研究…………………………50 第四節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教師壓力之相關研究…………64 第三章 研究設計………………………………………………73 第一節 研究方法………………………………………………73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7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82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85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87 第六節 研究者角色……………………………………………90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93 第一節 不同專長的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實施課程統整教學的 動力過程………………………………………………93 第二節 不同專長的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實施課程統整教學時 如何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統整精神………………… 123 第三節 不同專長的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實施課程統整教學的 壓力與因應………………………………………… 139 第四節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教學教師對課程統整教學的 心得、建議與展望……………………………………1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7 第一節 結論………………………………………………… 157 第二節 建議………………………………………………… 163 參考文獻…………………………………………………………… 168 附 錄 附錄一 訪談問題…………………………………………… 179 附錄二 訪談同意函………………………………………… 180 附錄三 與三位教師的互動方式紀錄……………………… 181 附錄四 逐字稿編碼的討論………………………………… 186 附錄五 受訪教師提供的學習單、小組互評單文件……… 187 表 次 表 2-1-1: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關係…………17 表 2-2-1:學者對分(合)科教學之看法…………………48 表 2-4-1:國內外課程統整之相關研究………………… 50 表 2-4-2:國內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教師壓力相關研究 65 表 3-5-1:訪談逐字稿的編碼與定義現象舉例……………88 表 3-5-2:開放性編碼舉例……………………………… 89 表 3-5-3:主軸編碼舉例………………………………… 89 表 3-5-4:選擇性編碼舉例……………………………… 90 圖 次 圖 3-2-1:研究流程…………………………………………7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尹曼莉(2002)。國小二年級自然科實施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方德隆(2003)。「基本能力、課程統整」:課程改革政策的理想與實際。載於王生傳等著,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理論基礎(頁507-528)。台北市:教育部。
    王仲孚(1991)。對於國一公民、歷史、地理合併為「社會科」的質疑。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1),207-213。
    王秀玲(1996)。台灣地區「前期中等教育」課程重要論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秀玲、林佩璇、周珮儀、陳美如、游家政、游進年、蔡清田(譯)(2000)。James A. Beane著。課程統整。台北市:學富。
    王真麗(2000)。合科課程模式知多少。國教天地,142,88-100。
    王國生(2002)。九年一貫課程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合科教學之調查研究----以新竹市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淑芬(2001)。打造新世紀課程的新圖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特色與教學策略。國民教育,41(5),33-40。
    王閔瑤(2004)。應用資訊科技於國小課程統整專題導向式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石玉潔(2004)。學校社會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以三和國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石痕(1992)。小學應否實施科任教學。師友月刊,301,14-15。
    朱韻婷(2002)。應用網路專題導向式學習於國小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婉婷(2004)。澎湖縣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統整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余安邦(1999)。夢中情人----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網址:http://www.pat.org.tw/pr08009htm。
    余添義(1999)。九年一貫課程國中課程何妨既合科、又分科。2004年8月9日,取自 http//:chinatimes.org.tw/news/1999/05/19990526-08.htm.
    余憶鳳(2001)。網住e世情─網路戀情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理論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Anselm Strauss, Juliet Cobin著。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嘉義市:濤石。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著(1990)。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發展紮根理論的技術和程序(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1998)。嘉義:濤石。
    吳俊傑(2003)。國小視覺藝術課程統整設計之初探。台北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美嬌(2003)。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班群教師協同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美靜(2003)。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1999)。1999年國民教育政策與問題調查報告。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清山、林天佑(1998)。基本能力、基本學力。教育資料與研究,25,75-77。
    吳連賞(1999,4月25日)合科教學----美日走不通的老路。聯合報,15版。
    吳曉菁(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研習活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鐵雄、尹政君、汪榮才、劉佑星(1994)。國民小學實施包班教學與分科教學可行性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6,1-106。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台北:五南。
    李玉珍(2004)。國民中學社會領域採取協同及合科教學與傳統分科教學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奉儒(譯)(2001)。Bogdan R. & Biklen S.)。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校閱),質性教育研究(頁5-68)。嘉義:濤石。(原著發行於1998)。
    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李宗薇(2000)。國小社會科的教學及展望。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教育的理念與實踐(頁389-406)。高雄:麗文。
    李泗濱(1992)。小學實施科任式教學之探討。師友月刊,297,33-35。
    李彥龍、倪佳慧、林淑華、金鎮伯、黃桂蘭(1993)。從課程標準談國一史、地、公民合科教學。史學會刊,37,17-19。
    李美玲(2003)。國小體育教師對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統整能力之調查研究。北市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勝雄(2002)。國小實施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統整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三所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新民(2000)。擺脫課程的分合爭議。教育資料與研究,33,38-44。
    李碩修(2003)。國小教師實施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緒武(1991)。國中史地公民「合科教學」的商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1),213-226。
    李曉萱(2001)。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探索。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駱遜(1997)。認識方案課程。研習資訊,14(4),72-77。
    杜美智(1997)。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沈六(2002)。二十一世紀社會學習領域發展趨勢。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辦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社會學習領域高效能教學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台北。
    汪巧玲(2003)。國中生活科技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的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卓淑惠(2005)。國小六年級藝術統整課程之行動研究—以音樂與視覺藝術共通的藝術形式為主軸。國立台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音樂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周珮儀(2000)。透視課程統整。載於國立新竹師院舉辦之「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會議論文集(第二輯)(頁598-627),新竹。
    周淑卿(1999)。論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課程之展望(頁53-78)。台北:揚智。
    林正文(1987)。包班制?科任制?-對國小教師科任制看法的評析。教育資料文摘,20(5),174-181。
    林孟祐(2004)。國民小學音樂教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統整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怡秀(1999)。國民小學課程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23-260)。高雄:麗文。
    林家任(2003)。九年一貫課程課程實施後國民小學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純如、王愛君(2004)。高雄市九十二學年度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現況分析。未出版手稿。
    林純如、王愛君、韓菊美(2002)。高雄市九十一學年度社會學習領域國中教學現況分析。未出版手稿。
    林淑女(2004)。生活教科書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琇慧(2002)。國民中學國文與音樂課程統整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個班級為對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進材(1999)。促進教師教學效能的途徑。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4),45-50。
    林達森(2003)。教改現況省思與未來展望探究----以課程改革為主軸。載於林生傳等著,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理論基礎(二)(頁489-505)。台北市:教育部。
    林興兆(2001)。國小教師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統整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林靜芳(2000)。國中社會科統整課程的設計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靜芳(2000)。國中社會科課程統整設計與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滿枝(2004)。從鄉土發現歷史—高雄市紅毛港歷史變遷之課程統整設計。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施添福(1991)。國中社會科分科與合科的論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1),215-226。
    施惠真(2002)。國中國文科統整課程的設計歷程與教學實施結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越瓊(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移轉」過程之探討—以一所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教師之「課程統整」設計為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市:巨流。
    范慶鐘(2003)。國民小學課程統整的理念、模式與實施之研究—以南投市南投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孫嘉妏(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載於胡幼慧(主編),質化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47-73)。台北:巨流。
    徐宗國(譯)(1997)。Strauss和Corbin原著(1998)。質性研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台北市:巨流。
    張秀雄(2000)。「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的理念---國中階段公民部分的觀點。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1(2),頁29-42。
    張秀雄(2000)。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設計)的理念與模式。公民訓育,34,2-19。
    張秀雄、王錦雀(1997)。二十一世紀公民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以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為例。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公民訓育學系主辦之「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張劭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市:滄海。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美慧(2004)。國小四年級國語文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國財(1986)。師院課程是輕學重術嗎?中國論壇,259,21-22頁。
    張惠昭(1996)。高中英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智明(2005)。建構語意搜尋機制於SCORM學習物件管理系統—以國小之九年一貫課程統整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蕙蘭(2003)。國民中學國文科課程統整實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簡天瑞(2001)。學習型組織發展對課程統整知識管理系統之影響—以高屏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總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畢恆達(1994)。詮釋學與質性研究。台北市:巨流。
    莊秀鳳(2003)。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對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佩螢(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宗憲(1998)。教師大調查。天下雜誌1998教育特刊-跨世紀希望工程師,84-90。
    莊淑閔(2004)。「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音樂課程為核心。國裡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莊雅莉(2004)。我國國民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許坤富(2002)。教師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對其教學信念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許宗仁(2004)。國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設計與實施問題之解決方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信雄(1998)。課程統整。教育資料與研究,25,1-6。
    許素秋(2003)。Beane課程統整理論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乃菁(2002)。國小實施課程統整成效之評估—以台北市試辦國小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巧玲(2003)。國中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課程改革態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吉雄(1986)。改進國小包班制任課型態雛意。台灣教育輔導月刊,36(2),24-27。
    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台灣教育,540,11-15。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內涵及特性。教育研究資訊,1(7),1-13。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2002)。後現代與台灣九年一貫課程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月刊,102,5-12。
    陳怡君(2005)。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科書評鑑規準之研究:課程統整取向。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俊宏(2002)。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研究----第一、二、三階段知識概念層面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國彥(2001a)。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評析。載於陳國彥(主編),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頁51-80)。台北:學富。
    陳國彥(2001b)。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學富。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學習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
    陳淑青(2004)。高職商管群教師對課程統整看法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新轉(2000)。課程統整之理論型研究及其對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新轉(2001)。「課程統整」理論與設計解說。台北市:商鼎。
    陳新轉(2004)。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台北市:心理。
    陳翠梅(2005)。國民小學實施「閱讀—寫作—手工書」課程統整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個中年級班級為對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黎珍(2001)。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華(1995)。實習教師的合科教學推理----結構與意識的辯證。台北:師大。
    陳麗華、王鳳敏(譯)(1996)。美國社會科協會(NCSS)原編。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編印。
    彭明輝(1999)。社會領域的課程規劃與內容。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邁向課程新紀元。台北:教研學會。頁196-223。
    曾東模(2005)。九年一貫教學實驗設計—奈米科學之課程統整。國立中正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游家政(2000)。學校課程的統整及其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3(1),19-38。
    程健教、林美淑(2000)。九年一貫課程社會科新課程綱要探討。國教輔導,39卷4 期,2-10。
    童師薇(2004)。國中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課程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光雄(1993)。教學原理。台北:師大。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昆謨(2001)。國民小學課程統整與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民權國小為對象。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政傑(1986)。師院課程該何去何從。中國論壇,259,23-25。
    黃政傑(1991)。以科際整合促進課程統整。教師天地,53,38-43。
    黃政傑(1992)。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9)。臺灣教改1999下篇。台北:漢文。
    黃炳煌(1999a)。談「課程統整」----以九年一貫課程社會科課程為例。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課程與課程統整(6)(頁52-57)。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黃炳煌(1999b)。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科課程改革。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系列研討會社會學習領域研習手冊。台南:南一。
    黃淑真(1996)。教學內容知識之人種誌研究----以一位高三國文老師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惠珍(1998)。綜合高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一所學校之個案分析。台灣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景裕(2002)。社會學習領域建構取向之教學設計。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公民教育學會主辦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社會學習領域高效能教學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台北。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譯瑩(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4),616-633。
    楊芬林(2004)。舞蹈課程統整設計及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嘉義市崇文國民小學舞蹈班跳鼓陣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思偉(2000,6月)。日本與台灣社會科一貫性之比較分析。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舉辦之「2000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7-27),台北市。
    楊洲松(1999)。人文精神的再宏揚—新世紀台灣教育的願景。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跨世紀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頁157-172)。台北:揚智。
    楊家寧(2005)。台北縣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實施現況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益風(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課程改革中之角色衝突及其因應。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龍立、潘麗珠(2001)。統整課程的探討與設計。台北:五南。
    葉煬彬(2000)。國中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課程探究:統整與分化為主軸的論述。台北: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葉煬彬(2002)。國中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課程探究-「統整」與「分化」為主軸的論述。中學教育學報,9,153-178。
    葉興華(2000)。我國國小推行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董秀蘭(講者)(2004)。公民教育教學研究【課堂筆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及活動領導學系暑期研究所,台北市。
    詹志禹(1998)。當前中小學課程改革的趨勢。教育資料與研究,22,23-25。
    賈馥茗(2000)。序文。載於單文經著,教學引論(頁1-2)。台北:學富。
    廖添富、王錦雀(2000)。從民主教育觀點談「社會學習領域」統整課程之設計理念。載於「2000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頁110-144),台北市。
    廖經華(2001)。雕琢—從課程統整到統整課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趙秋英(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課程難題與解決對策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齊力(無日期)。質性研究方法概論(ppt)。2004年8月19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speech/930625/2.ppt
    劉欣怡(2005)。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評估研究—現職老師與行政人員的觀點。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歐用生(1987)。初等教育的問題與改革。台北:南宏。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
    歐用生(1992)。國民小學合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
    歐用生(1998)。當前課程改革的檢討。載於歐用生、楊慧文著,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改革─兩岸觀點(頁105-140)。台北:五南。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2-32。
    歐用生(2000):學校本位課程改革—爭議與回應。國民教育,40(3),2-9頁。
    歐用生(2002)。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課程改革的深度思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課程再造。台北:揚智。
    潘道仁(2003)。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課程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欣穎(2000)。我國社會科課程發展特色。國教天地,138,10-16。
    蔡清田(1999,12月)。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進行學校課程總體營造。論文發表於國立高雄師大主辦的「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1999年12月17日。屏東悠活飯店。
    蔡擎淦(2003)。社會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以雲林縣一所國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擎淦(2003)。社會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以雲林縣一所國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鄭叔慧(2000)。國民小學課程統整設計之個案研究—以華山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鄭勇智(1993)。我對國中史、地、公民合為社會科之淺見。史學會刊,37,17-19。
    鄭淑真(2004)。語文領域課程統整教師的專業自主與困境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鄧毓浩(2001)。新舊教材的銜接與教學。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七)(頁219-246)。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謝茂水(2002)。國中教師對教育改革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謝淑鈴(2003)。國中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課程態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簡妙娟(1999,12月)。合科教學的理論與實施。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辦之「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69-73),屏東墾丁悠活飯店。
    簡馨瑩譯(1997)。以美、英、澳的實例說明統整學習的歷史發展。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願把金針度與人(頁96-103)。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顏進博(2002)。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課程實施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饒見維(2001)。九年一貫課程課程與教師專業角色的省思。教師天地,113,7-13。

    外文資料
    Cone, T. et al.(1998).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Downing, J. H., & Lander, J. E. (1997). Fostering critical thinking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Integrating secondary level physics into aweight training unit. NASSP Bulletin, 81(591), 85-94.
    Drake, S. M.(1993). Plann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e call to adventure.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5 660)
    Drake, S. M. (1998).Creat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Proven Ways to Increase Student Learning. Corwin Press.
    Dressel, P.(1958). The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57th Yearbook of the Nat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editied by Nelson B. Hen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rickson, G. H.(1995).Stirring the head, heart, and soul: Redefin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Fograty, R.(1991). Ten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 61-65.
    Fullan, F. & Park, p.(1981).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A source booklet.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Gardner, H.(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olley, P. S.(1997). An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Grady, J. B.(1994).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nual Confer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3 903)
    Guba , E. 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California: Sage.
    Hurd, P. D.(1991). Why We Must Transform Science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op, 49(2), p.33-35.
    Jacobs, H. H. (1989).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pp.1-12).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adallah,E.(2000).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The social studies,91(5),221-225.
    Kovalik, S., & Olsen, K.(1994). ITI: The Model. Integrated Thematic Instr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3 894)
    Lake, K.(1994). Integrated Curriculum. [on line]. Available: http://www.nwrel.org/scpd/sirs/8/c016.html.
    Martorella, P. H. (2001).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3rd ed.). New Jersey:Prentice-Hall.
    Martorella,P.H.(2001).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athison,S. & Freeman, M.(1998). The Logic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online]. Available: http:// cela. Albany. edu / logic/ logic. html.
    Posner, G. J. (1995). Analyzing the curriculum. New York: McGraw-Hill.
    Post, T. S., Ellis, A. K., Humphreys, A. H., & Buggey, L. J.(1997).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curriculum: Themes for teaching. N.J.: Prentice-Hall.
    Shoemaker, B. J. E.(1989). Integrative education: A curriculum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Service No. ED 311 602).
    Vars, G. F. (1993).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Why and how. Columbus, Ohio: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
    Vogt, M. E.(1997). Cross-Curricular Thematic Instruction. [on line]. Available: http://www.eduplace.com/rdg/res/vogt.html.
    Walker, D.(1996). Integrative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0 112).
    Westerman, D. A.(1991). Expert and novice teacher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2, 292-305.
    Wood, K.E.(1997). Inter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A practial guide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Upper Suddle Riven, N.J.: Merril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