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儀璇
Tsai Yi Hsuang
論文名稱: 新竹市國中生運動參與程度與成績表現、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
Research for Participation involvement V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leeping Qua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sinchu
指導教授: 鄭志富
Cheng, Chih-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運動參與程度成績表現睡眠品質家庭社經地位運動支持度
英文關鍵詞: participation involvem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sleeping quality, socioeconomic status, sport supportiven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2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市國民中學學生的運動參與程度、成績表現以及其睡眠品質情形,並比較新竹市國民中學學生不同年級、性別、學業自我努力程度、家庭社經地位以及老師、家長、朋友對運動的支持度等人口背景變項,在運動參與程度方面之差異,且進一步探討新竹市國民中學學生運動參與程度與成績表現、睡眠品質之關聯性。
    本研究對象以新竹市12所國民中學及3所完全中學國中部學生,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樣本,於各年級分別抽取5班,共計15個班級,523名國中生學生,回收有效問卷共計471份,佔施測問卷的90.06%,透過問卷調查法搜集所需資料,並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ANOVA和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研究分析結果如下:
    一、新竹市國中生中,男女性及年級人數比例相差不多、學業自我努力程度普通及中等社經地位家庭居多,而其所獲得的運動支持度以教師所提供的最低。
    二、新竹市男性國中生、高家庭社經地位及受到較高的家人和朋友運動支持度者,其運動參與程度較高。
    三、新竹市男性國中生及受到較高的家人、老師和朋友之運動支持度者,其睡眠品質較好。
    四、新竹市國中生以學業自我努力程度認真、高家庭社經地位及受到較高的家人運動支持度者,其成績表現明顯優於其他學生。
    五、新竹市國中生運動參與程度較高者,其睡眠品質、成績表現明顯優於其他學生。即增加運動參與程度,可以改善睡眠品質,對於成績表現也有助益。
    依據研究結果,顯現學生之成績表現、睡眠品質與運動參與程度的正向關係,建議師長除體育課外,應多帶領學生參與運動,實質增加學生運動參與之頻率。進而促進學生於國中時期即培養良好健康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

    This research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ree different factors, including involvement of spor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leeping quality of junior-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sinchu. In this study, these three factors were evaluated with respect to a variety of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The first class of indicator was personal background of the sampled student, including gender, grades and dedication of study. The second class of indicators was population background of the object, including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supportiveness from their parents, teachers and friends. Finally, the causality of interests of this study, which were involvement of spor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leeping quality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Hsinchu, against variables in this investigation were fully discussed.
    The subjects in this study were the student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12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3 complete middle schools in Hsinchu. The sample consists of 523 students distributed from 15 classes in which 5 classes were sampled from 7, 8 and 9 grade. In this study, 471 copies were effective which took 90.06% of entire surveys.
    By analyzing and processing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cluding t-test,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rrelation with gather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surveys,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ing:
    The facts found in this study include that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Hsinchu city, basically, unity ratio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amounts of students among different grades were identical, these students evaluated their own efforts on study with moderate satification, majority of their families’ socioecomic status is in the averaged level in the society and support for sports were seldom provided by their teachers.
    Second, based on the overall observation of this research, our sampling students, who were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Hsinchu, performed low degree of sports involvement, partially sufferred sleeping deficiency and poor sleeping quality. However,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was still relatively high.
    The third finding of this study was the degree of sports involvement of our sampled students were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gender, family social status, support from self, family, and friends; most of these factors also affect their sleeping quality; different academic efforts, family social status, sports support, and family support can affect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final result in this study suggested sleeping qual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degree for sports involvement; increasing sports involvement improve junior high student’s sleeping quality and benefit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To sum up, this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excell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good sleeping quali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sinchu were highly cor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involvement of sport. Therefore, teachers were highly recommended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ir frequency of exercise, for not only learning healthy life style but also promote their overall life quality.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i 目 次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運動參與程度相關理論與研究 8 第二節 運動參與程度與成績表現 17 第三節 睡眠品質之意涵 20 第四節 運動參與程度與睡眠品質之關聯 24 第五節 社會支持與運動之相關研究 25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5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實施流程 4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5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6 第一節 新竹市國中生樣本結構分析 46 第二節 新竹市國中生運動參與程度、睡眠品質、學業表現現況分析 52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竹市國中生在運動參與程度之差異情形 62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竹市國中生在睡眠品質之差異情形 67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竹市國中生在成績表現之差異情形 73 第六節 新竹市國中生運動參與程度與睡眠品質、成績表現之關係 7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89 一、中文部分 89 二、英文部分 103 附 錄 108 附錄一 專家效度考驗名單 108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09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13 表 次 表3-1 研究母群體各年級之班級數與學生人數 32 表3-2 研究對象取樣結構表 34 表3-3 家庭社經地位換算表 37 表3-4 睡眠品質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38 表3-5 睡眠品質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39 表3-6 運動支持量表(家人)項目分析摘要表 40 表3-7 運動支持量表(朋友)項目分析摘要表 41 表3-8 運動支持量表(老師)項目分析摘要表 42 表3-9 睡眠品質量表、運動支持量表(家人、朋友、老師)信度分析摘要表 43 表4-1 新竹市國中生有效樣本結構分析統計表 48 表4-2 新竹市國中生運動支持度分布情形 49 表4-3 新竹市國中生運動參與行為摘要表 53 表4-4 新竹市國中生不同運動參與程度之現況分析 54 表4-5 新竹市國中生的睡眠品質分佈摘要表 56 表4-6 新竹市國中生夜間睡眠困擾之分佈 58 表4-7 新竹市國中生睡眠不足困擾之分佈 59 表4-8 新竹市國中生不同學業表現之現況分析 59 表4-9 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竹市國中生在運動參與程度之差異情形摘要表 64 表4-10 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竹市國中生在睡眠品質之差異情形摘要表 69 表4-11 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竹市國中生在成績表現之差異情形摘要表 74 表4-12 運動參與程度與成績表現、睡眠品質之Pearson積差相關摘要表 80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30 圖3-2 研究流程圖 31

    一、中文部份
    丁凡(譯)(1998)。因才施教:開啟多元智慧,破除學習困難的迷思。臺北市:遠流。(Armstrong, T., 1998)
    丁嘉輝(2008),台北縣、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王天佑(2000)。原住民女性教育地位取得研究。社會文化學報,11, 81-110。
    王天威(2005)。台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文豐(2000)。台北市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其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臺北市:洪葉。(Howard L. Nixon II & James H.Frey,1998)
    王梅香(2003)。台北市青少年休閒參與型態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王逸君(20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運動態度、運動行為與健康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敬堯(2008)。影響高職生學習成就之重要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王禎祥(2004)。臺北市國小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尤騰毅(2008)。大學生之健康行為及健康狀態對其成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石恆星(2003)。身體活動對學前兒童認知與情緒發展之腦波心生理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伍連女、黃淑貞(1999)。台北市高職學生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之研究。學生衛生,35,1-32。
    朱嘉華(1999)。國小教師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嘉華(2001)。運動與睡眠。學校體育,11(4),92-101。
    朱嘉華、方進隆(1997)。運動與睡眠品質之探討。中華體育,11(2),98-108。
    朱嘉華、方進隆(1998)。國小教師運動習慣對睡眠品質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26,217-224。
    江佳慧(2002)。家庭休閒消費支出結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江博煌、溫啟邦、詹益辰、詹惠婷、衛沛文、鄭丁元(2007)。運動熱量談當前臺灣全民運動政策-比較臺灣與美國民眾的運動習慣、強度與頻率,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6(5),386-399。
    行政院主計處(2002)。中華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休閒生活與時間運用。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衛生署(2006)。民國94年衛生統計系列(六)衛生統計動向。2009年3月12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資料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衛生動向/94/94.htm。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建構運動與健康兼具的新生活觀。國民體育季刊,34(1),4-6。
    何佩玲(2005)。台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忠鋒、胡雲雯、周資眾(2008)。國中生課後補習對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的影響。運動教練科學,11,81-90。
    余 嬪(1998)。國中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9,120-124。
    吳宏蘭、李蘭(1995)。參加某教學醫院健康檢查者之運動及攝鈉行為探討。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4(4),342-349。
    吳佳儀(2002)。社區老人睡眠品質與身體活動、憂鬱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海助、林章榜、周宏室(2007)。高中學生運動習慣養成的可行策略、預期阻礙與因應對策之研究。大專體育,9(3),23-34。
    呂有仁(2006)。嘉義地區青少年休閒參與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呂昌明、李明憲、陳錫琦(2000)。都市國小學童身體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4,95-110。
    呂淑美(2005)。大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立宜蘭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世昌(2000)。同儕對休閒活動之研究-以開南工商專科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李玉如(2000)。音樂治療對安養機構老人睡眠品質與情緒狀態成效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李水碧(譯)(2004)。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藝軒圖書。(Hoeger W. W., & Hoeger S. A., 2003)
    李宇宙(1999)。睡眠障礙。臺北市:臺大醫學院。
    李宇宙(2000)。身心疾病之睡眠障礙。臺灣醫學,4(6),673-680。
    李明憲(1998)。國小、國中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花蓮縣、宜昌國小、宜昌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枝樺(2004)。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李啟明(2008)。台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研究一以臺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彩華(1998)。臺北市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139-148。
    李毓昭(譯)(2001)。優質睡眠。臺中市:晨星。(早石修、井上昌次郎原著,2000)卓俊伶、季力康、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等(譯)(2002)。競技與建身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台灣運動心理學學會。(Robert, S. W., & Daniel, G., 1999)
    卓俊辰(2001)。大學生的健康體適能。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周嘉琪(2004)。健身運動、情緒感受與心理健康。大專體育,72,156-161。
    武文月(2004)。影響某大學學生睡眠品質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季力康(1997)。運動對心理的益處,體育論壇,34,4-7。
    林生傳(1993)。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佑隆(2006)。彰化地區國小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凱儀(2004)。桃園地區國中學生體能活動調查與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森富(2001)。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義男(1993)。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1,95-141。
    林靖斌(2001)。國中學生規律運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宜蘭縣文化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嘉玲(2000)。自費安養機構老人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嘉玲、潘美玉、張媚(2006)。社區老人睡眠品質之探討。臺灣醫學,10(4),438-446。
    林嘉玲、蘇東平、張媚(2003)。機構老人之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臺灣醫學,7(2),174-184。
    林輝雄(1996)。運動員選材與診斷方法初探。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2),193-201。
    林曉薇(2003)。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台北市高中職學生規律運動行為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邱慶瑞(2002)。不同學業成績青少年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信世傑(2003)。台北市國小學生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姜逸群、呂槃、江永盛、黃雅文(1988)。民眾的健康意識及中老年病之預防健康行為調查。衛生教育雜誌,9,67-81。
    施嫈瑜(2005)。睡眠與成長。中醫兒科醫學雜誌,7(1),1-5。
    施議強、侯承伯、馬景野(2001)。失眠的評估與治療。基層醫學,16(1),2-8。
    段秀玲(1994)。養成運動的習慣。諮商與輔導,105,31-36。
    洪玲茹(2001)。社教機構員工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公立社教機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洪祖培、林克明(1984)。睡眠及其障礙。臺北市:水牛。
    徐志輝、李素箱(2002)。大一學生運動習慣、吸煙行為與身體組成及心肺耐力研究一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朝陽學報,7(1),241-259。
    徐長庚、曾國華、陳榮基(2000)。失眠症的原因與藥物治療。基層醫學,15(8),168-174。
    翁志成(2003)。學校體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市:志軒。
    高毓秀、黃奕清(2000)。成年人運動型為影響因素之路徑分析。護理研究,8(4),435-446。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4)。學校運動團隊及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2010年5月12日,取自http://140.122.72.29/school/text/pdf/r069.pdf。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5年12月)。教育部94年各級學校學運動參與情形調查成果報告書。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2008年10月30日,取自:http://140.122.72.62/Census/census-4.pdf
    張少熙(2000)。台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臺北市:漢文。
    張志榮(2005)。國中學生個人特質與學業成就間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素珠(2002)。不同身體活動量與靜坐者睡眠品質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淑紅(2005)。社會階層、社會心理因素對大學生運動行為之影響。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4(4),325-334。
    張登聰(2003)。運動價值觀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以醒吾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張瑞璋(2006)。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張慧儀(2004)。台灣地區高中生社會網路、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莊瑞平、曾明郎(2004)。大學生生活型態與運動參與情形之研究。大專體育,71,141-146。
    許義雄(譯)(2001)。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Gallahue, D. L., 1996) 。
    許瓊文(1991)。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以台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陳文珠(2007)。慢性阻塞性肺及老年住院病人憂鬱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
    陳代真(2001)。國中青少年家庭休閒活動與家庭凝聚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大直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陳秀娟(2006)。運用跨理論模式於屏東縣國中生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芮淇(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彥宏(2001)。不同體育課程模式對兒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皆榮(2002)。運動與青少年發展。國民體育季刊,132,74-80。
    陳香蘭(2001,2月13日)。實施周休二日學生照樣K書。聯合晚報,2版。
    陳美昭(2005)。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美紀、王秀紅(1995)。老年婦女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護理研究,3(4),323-334。
    陳美麗(1997)。經穴指壓對增進機構老人睡眠品質之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陳惠美(2003)。南投縣民眾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揚燕(1995)。大學新生睡眠品質與飲食因子之關係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臺北市。
    陳敬中(2008)。台灣地區18歲以上成人自評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
    陳樹城(2002)。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鴻雁(1999)。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文俐(2002)。影響某完全中學學生睡眠品質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成志(2005)。職業棒球運動員與大專甲組棒球運動員心理健康、情境壓力、壓力反應、壓力因應策略及社會支持之研究。臺中市:華統圖書。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淑貞、洪文綺(2003)。大學生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之長期追蹤研究。衛生學報,19,115-135。
    黃智雄(2007)。不同樓層的學生在校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習慣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雅鈴(2003)。休閒運動行為與睡眠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黃銘廣(2005)。澎湖縣國中生運動參與現況、運動認知與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1-31。
    新竹市教育處(2009)。新竹市國民中學98學年度普通班學生數暨班級數核定表。2009年3月15日,取自新竹市政府,教育處網址http://www.hc.edu.tw/school/BasicData/count_jh.aspx
    葉淑瑜(2002)。不同性別國中生的理化學習動機、學習方法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建銘(2000)。失眠的行為及心理治療。臺灣醫學,4(6),694-703。
    楊淑雲(2005)。國小學童課間身體活動強度與體適能表現暨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燕餘(2005)。澎湖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趙國欣、賴香如、李碧霞、吳德敏、呂昌明、卓俊辰、蔡雅惠、陳美昭(2006)。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性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5,73-103。
    劉坤宏(2003)。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長菁(2009)。從體育裡學品格。親子天下,6,40-44。
    劉俐蓉(2003)。台北市立士林國中學生中重度身體活動量、運動階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洧駿(2004)。臺北縣蘆洲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劉照金(2004)。影響台灣地區學生體育態度之關鍵因素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1-15。
    劉翠薇、黃淑貞(1999)。台北縣某商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學校衛生,34,1-32。
    劉翠薇、黃淑貞、洪文綺、李秋娓(2005)。青少女運動行為之探討。醒吾學報。30,139-164。
    歐淑芬(2004)。運動訓練與學業成績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宇哲(2001)。主觀入睡起始的腦波特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蔡志鵬(2004),不同性別國小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與學業成就之相關與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蔡政楒(2001)。認識睡眠障礙。臺北市:宏欣文化。
    蔡崇煌、吳萬慶、陳宇嘉、王雪鳳、劉金明、林高德(2000)。老人的睡眠障礙及其相關因子之探討-區域醫院之經驗。台灣家醫誌,10(3),119-128。
    蔡淑菁(1996)。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鄧麗質(2007)。新竹市高中生運動參與程度、學業成績與憂鬱傾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黎俊彥、吳家碧、賴正全、林威秀(2001)。女大學生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2,59-68。
    盧英娟(2001)。高職學生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輔導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水里商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賴妙純(2004)。應用健康促進模式探討大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龍炳峰(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1-91。
    謝文順(2001)。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的關係。中華體育,14(4),97-106。
    謝伸裕(2002)。ACSM 體適能手冊。臺北市:九州。
    謝亞恆(2004)。族群、家庭背景與國中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藍辰聿(1998)。台北市某國小學童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顏哲傑、林瑞雄(1990)。台北市北投區中老年人健康危險因素之調查研究。公共衛生,17(2),159-170。
    蘇東平(2000)。眠障礙症之診斷分類及臨床評估。台灣醫學,4(6),665-672。
    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5).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7th ed.). 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Anderssen, N., & Wold, B. (1992). Parental and peer influences o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ng adolescents. Researc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3, 341-348.
    Andrew, G. M., Oldridge, N. B., Parker, J. O., Cunningham, D. A., Rechnitzer, P. A., Jones, N. L., Buck, C., Kavanagh, T., Shephard, R. J., & Sutton, J. R. (1981). Reasons for dropout from exercise programs in post-coronary patient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13(3), 164-168.
    Aznar, S., & Merino, B. (1996).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Spanish youth through the national health survey. Preventive Medicine, 32, 455-464.
    Biddel, S., & Goudes, M. (1996). Analysis of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adult encouragement and social cognitive variable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6(2), 75-78.
    Cohen, D. C., Eisdorfer, C, Prize. P., et al. (1983). Sleep disturbances in the institutionalized age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31, 79-82.
    Cohen, S., & Syme, S. L. (1985).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Corwyn, R. F, Benda, B. B. (1999). Examination of an integrated theoretical model of exercise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23(5), 381-392.
    Crawford, D. W., Godbey, G., & Crouter, A. C. (1986). The Stability of Leisure Preferen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asearch, 18(2), 96-115.
    Felner, R. D. (1984). Prevention of problems in childhood. New York: Wiley.
    Field T., Diego M., & Sanders C. E. (2001). Exercis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dolescents’ relationships and academics. Adolescence , 36, 105-110.
    Forster, J. E. (1989). The effect of self-efficacy, and smoking habit on participant success in smokingcessation program. U.M.I. Dissertation services.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 Addision-Wesley.
    Ide, K., & Secher, N. H. (2000).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during exercise.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61(4), 397-414.
    Kim, K. U, M. OM, Liu X, & Ogihawa, R. (2000).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insomnia among the Japanese general population. Sleep, 23, 41-7.
    Kim, H. Y., Frongillo, E. A., Han, S. S., Oh, S. Y., Kim, W. K., Jang, Y. A., Won, H. S., Lee, H. S., & Kim, S. H. (2003).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Korean children is associated with dietary behaviours and physical status.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2(2), 186-192.
    Kristjansson, A. L., Sigfusdottir, I. D., & Allegrante, J. P. (2008). Health behavior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adolescent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dietary habits, physical activity, body mass index, and self-esteem.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1-14.
    Lin, Nan., Dean, A., & Ensel, W. (1986). 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ahon, N.F. (1995). The contributions of sleep to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during adolescence. Public Health Nursing, 12, 127-33.
    Middelkoop, H.A.M., Kerkhof, G..A., Smilde-Van Den Doel, D.A., Ligyhart, G.J., & Kamphuisen, H. A. C. (1994). Sleep and aging: 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 characteristics of sleep. Age and Aging, 23, 411-417.
    Pilcher, J. J., Ginter, D. R., & Sadowsky, B. (1997). Sleep quality versus sleep quantity:relationships between sleep and measures of health, well being and sleepiness i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 42, (6), 583-596.
    Richardson, C. R., Faulkner, G., McDevitt, J., Skrinar, G. S., Hutchinson, D. S., & Piette, J. D. (2005). Integra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to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persons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 Psychiatric Services, 56(3), 324-331 .
    Sallis, J.F., & Owen, N. (1999). Physicl activity and behavioral medicine. Thousand Oask, CA: Sage.
    Sateia, M. J., Doghramji, K., Hauri,P. J., & Morin, C. M. (2000).Evaluation of chronic insomnia: An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review. Sleep, 23(2), 243-308.
    Shephard, R. J. (1997). 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9, 113-125.
    Shephard, R. J., & Trudeau, F. (2005).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Trois-Rivieres physical education study.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7, 112-123.
    Sherrill, D. L., Kotchou, K., & Quan, S. F. (1998).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uman sleep orders. Archieve of International Medicine, 158(17), 1894-1898.
    Standeven, J., & De Knop, P. D. (1999). Sport touris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Tanne, D., Freimark, D., Poreh, A., Merzeliak, O., Bruck, B., & Schwammenthal, Y. (2005). Cognitive functions in sever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before and after an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103(2), 145-149.
    Teachman,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7.
    Thoits, P.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423.
    Topp, R. & Stevenson, J. S.(1994). The effects of attendance and effort on outcomes among older adults in a long-term exercise program.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17, 15-24
    Treiber, F. A., Baranowski, T., Braden, D. S., Strong, W. B., Levy, M., & Knox, W.(1991). Social support for exercise: Relationship to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ng adult. Preventive Medicine, 20, 737-750.
    Van, B., Martin, P. J., Pass, F. G., Hous, W. C., Adam, P. J., & Teeken, J. C. (1997). Aerobic capacity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a cross-sectional aging study.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9(10), 1357-1365.
    Walsh, J. (1999). Insomnia: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primary care. Sleep, 22, 402-9.
    Youngstedt, S. D., O’Connor, P. J., & Dishman, R. K. (1997). The effects of acute exercise on sleep: A quantitative synthesis. Sleep, 20, 203-21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