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作逸 Tso-yi Lin |
---|---|
論文名稱: |
國小個案班級運用民主基礎系列《認識責任》教材教學與實踐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Foundations of Democracy:Authority, Privacy, Responsibility, and Justice teaching material utilization at Elementary School- A Case of the "Responsibility" |
指導教授: |
林安邦
Lin, An-Pa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13 |
中文關鍵詞: | 法治 、法治教育 、批判思考 、批判思考教學 、公民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Rule of Law, Law-Related Edu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Civic Educ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8 下載:1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民主社會需要理性、有思考能力、獨立判斷、負責任的公民。法治教育之目的除教導學生遵守法律外,更須強化人權觀念,使學生瞭解公民權利義務,在法治知識與技能和態度涵養過程,理解法治國生活與態度。以學生的具體生活經驗為中心的法治教育,能經由經驗讓學生練習思辨與提升批判思考能力。學習者中心的法治教學重在培養學生批判思考,除能讓學生體現自主、溝通、明辨、分享、正義和諧的世界公民精神外,更能確保自己和社會邁向卓越。
本研究之目的為以下:
一、探討法治教育的理論內涵。
二、探究我國目前小學的法治教育實施內涵。
三、探究以民主基礎系列《認識責任》實施法治教育的教學成效為何。
四、探究法治教育對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作用。
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教學觀察、文件分析、非正式訪談並以理解與區分資訊、證據與關係省思、對話與論辯、判斷與對話省思、策略分析與行動、討論與分析衝突價值、比較與確立價值重建分類來分析教學歷程中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表現。研究結論為:法治教育不在於透過法律威嚇制約學生、法治教育目標在實現法治國原則、法治教育目的為建構理想公民社會、法治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關係密切、單一主題長期教學有助建立法治核心概念、《認識責任》教材包含法治教育的法律知識內容、「責任」主題教學提升民主素養及公民參與、體驗學習取向「責任」主題教學有助學生概念認知學習、體驗學習取向「責任」主題教學能讓學生應用於生活情境、《民主基礎系列》「責任」主題教學課程多元豐富、「責任」主題教學的問題情境提升學生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學生中心的「責任」主題教學可練習理性對話並提升公民素養。
基於研究結果,本研究也提出一些建議,分為對教育實務的建議:成立法治教育相關主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共同成長精進以進行此教材的教學、相關的現代法治理念與法治教育內涵理解及相關教學方法及觀念探討、以《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為基礎整合其他法治教育相關議題,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落實實施、教學時適度提示教材重要概念架構及構圖並導入體驗學習策略、結合教師專業成長活動,提升法治教育教學知能與實踐、從學生生活經驗結合法治教育核心概念、「責任」主題教學結合班級經營思考,透過與家長聯繫合作結合家庭教育與社區資源,親師合作推展法治教育、「責任」主題教學結合班級經營思考,透過與家長聯繫合作結合家庭教育與社區資源,親師合作推展法治教育、運用核心概念教學「責任」主題,整合各領域的法治教育、注重「責任」主題討論與思辨特色並藉問題情境引導思考、「責任」主題與課程教材應做適度的轉化以符合學生經驗。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則分別從研究方法、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參與者、研究成效的評鑑、課程教材的深入研究等方向提出建議。
As the modern democratic society, the citizens who should have rational thinking, independent judgment, and responsibility. The purpose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not only to teaching students to obey the law but also enhance their human right concept, to let them understand civic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fostering their ideas of rule of law and attitude, skill of law, rather then to understand the life and attitude under rule of law.
By the students’ concrete live experience center law-related education, through the experience would give students the chance to practice thinking and develop qualified future citizen with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The learner’s center law-related education will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addition to make students have the spirit of world citizenship: reflecting autonomy, communication, to distinguish right and wrong, sharing, justice and harmony, more better to ensure their own good and society towards excellence.
The aims of the research are below:
1. To inquiry the theory detail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2. To study the implement situation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under Grade 1-9 Curriculum.
3.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eaching with Foundations of Democracy:Responsibility.
4. To explore the role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for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The research method including: literacy review, teaching observation, informal interview. And comprehension and separate information, reflecting the relation with evidences, dialacting and conversation, reflecting with judgement and conversation, strategy analyzing and action, discussion and analyzing of conflict values, compared with the value established, all these strategy will using to analysis the performa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of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conclusions are: law-related education should not let students scared by the rule of law, the aim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is to implement rule of law, the purpose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is to build an ideal civic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with law-related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field under Grade 1-9 Curriculum is very closer, one topic long term teaching help for establish core concept with rule of law, Foundations of Democracy:Responsibility material including the law system information with law-related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topic teaching fostering democracy literacy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learning approach responsibility topic teaching good for students’ cognitive learning about concept, experience learning approach responsibility topic teaching can let students applying on live situation, Foundations of Democracy:Responsibility material diversity and richable, responsibility topic teaching foster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student center responsibility topic teaching could let students practice rational dialogue and fostering their citizen literacy.
壹、中文部分
毛連塭(1995)。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1992)。資優課程設計-有效的資優課程規劃方案(二版)。台北市:心理。
王伯琦(1985)。近代法律思潮與中國固有文化。台北市:法務通訊社。
王前龍(1998)。國民小學道德科「守法」德目教材內容之解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1),171-184。
朱柔若(譯)(1996)。T. Herzog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市:揚智文化。
江宜樺(2003)。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市:聯經。
何希慧(2000)。潛在課程之理念與應用。論文發表於東吳大學主辦:「高等教育潛在課程研討會」。台北市:東吳大學。
余佳玲、郭莞玲、郭家琪、吳愛頡(譯)(2005)。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著。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少年版教師手冊》(Teacher’s Guide of Authority, Privacy, Responsibility, and Justice(Foundations of Democracy for Level 3-5))。台北市:台北律師公會。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武典(1994)。資優教育的研究與課題。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所、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編: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紀,1-19頁。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M. 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台北市:桂冠。
吳清基(1991)。教育的目標。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愛頡(譯)(2012)。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著。認識責任(二版)(Foundations of Democracy: Authority, Privacy, Responsibility, and Justice)。台北市:五南。
呂宗麟(2003)。當代公民文化:憲法與公民教育。台北市:亞太圖書。
李永然、林彥均(2006)。淺談臺灣的法治教育。人權會訊,82,3-5。
李奉儒(譯)(2001)。R. C. Bogdan, S. K.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李奉儒等(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and. Methods)(3rd ed.)(頁5-68)。嘉義:濤石文化。
李宗薇(1992)。師院「社會科教學研究」課程應用教學設計之實驗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宗薇(2001)。教學設計。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67-116)。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宗薇、陳碧祥、紀振清、蔡兆誠、葉興華、張民杰、林曜聖(2000)。國人法治觀念認知程度調查研究。法務部委託專案報告。
李宗薇、葉興華(2000)。國小法治教育評鑑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3,1-32。
李招譽、黃宇瑀、辛采芳、林妙華、陳坤德、李詠秋、劉國兆、吳昌昇、李合惠、游木村(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品德及法治教育能力指標之探析。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臺北市北投區關渡國民小學。
李彥慧(2011)。學生民主參與和法治理念向下扎根之研究-從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的角度出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柏佳(1998)。國民小學民主法治教育面面觀。臺灣教育,568,42-49。
李美華等(譯)(1998)。E. R.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市:時英。
李茂生(1992)。法律與生活。台北市:正中。
李惠宗(2001)。中華民國憲法概要:憲法生活的新思維。台北市:元照。
李惠宗(2006)。憲法要義(三版)。台北市:元照。
李琪明(2000)。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琪明(2010)。德育理念與實踐。載於李琪明、林煥祥、洪振方、洪瑞兒、徐元民、陳瓊花、程瑞福、蔡居澤、鄧毓浩(合著),德智體群美五育理念與實踐(頁10-53)。台北市:教育部。
李漢中、羅德水(2007)。從校園民主、法治教育談學生受教權與教師基本權-以人性尊嚴為中心。 環球法學論壇,3,34-53。
周大中(1980)。法律思想闡微。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周天瑋(1996)。蘇格拉底與孟子。台北市:天下文化。
周天瑋(1998)。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建構法治理想國。台北市:天下遠見。
周天瑋(2000)。法治理想國-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市:高等教育。
季亞南(2009)。國中實施法治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性騷擾防治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子儀(2000)。司法與人權保障。載於時報文教基金會主編:邁向公與義的社會(上),283-298。台北市:時報文教基金會。
林天祐(2005)。教師行動研究準則:普及化的基石。學校行政雙月刊,35,1-16。
林火旺(1994)。對當前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些看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2),11-17。
林火旺(2006)。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台北市:寶瓶文化。
林有土(2007)。「如何落實民主法治教育」座談會紀要。商業職業教育,104,2-5。
林作逸(2005)。未來的優質公民:從教師觀點談新世紀的品格教育。國小特殊教育,40,30-34。
林作逸、尤麗秋 、徐曉慧 、楊淑娟(2011,12月)。人權兩公約與說理的法治教育行動研究。論文發表於新北市教育局舉辦之100年度創新課程行動研究論壇成果發表會,新北市。
林佩璇(2012)。課程行動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林佳範(2001)。論人權理念與教改理念的一致性:從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說起。臺灣教育,11,34-45。
林佳範(2002a)。論人權理念與教改理念的一致性-從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說起。公民訓育學報,11,53-66。
林佳範(2002b)。從少年不良行為到犯罪行為的法令體系-探討親師的法治教育角色。公民訓育學報,12,123-142。
林佳範(2003)。尋找校園學生主體性:學生權利與人權、法治教育理論。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佳範(2004)。如何學自由?從法律社會化理論看我國的人權教育的問題與發展。人權教育理念與教學設計,11-28,台北: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
林佳範(2005)。廢髮禁是法治教育的結束或開始?-校規的教育性意涵。師友月刊,459,0-2。
林佳範(2006)。論「寓教於禁」的法治教育觀與處罰之教育性意涵。全國律師,10 (6),24-32。
林佳範(2010)。論兩公約對憲法人權保障的補充-一個初步架構的探討。全國律師,14(3),23-41。
林孟皇、陳叡智(1998)。談國小法治教育之推展。研習資訊,15(5),64-87。
林紀東(1989)。法學緒論(11版)。台北市:五南。
林素卿(2001)。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復文。
林雅慧(2000)。批判思考訓練對提升國小資優生批判思考能力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毓生(1990)。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市:聯經。
林毓生(1993)。思想與人物。台北市:聯經。
林端(1994)。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台北市:巨流。
法治斌、董保城(2012)。憲法新論(五版)。台北市:元照。
金耀基(1987)。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二版)。台北市:時報文化。
金耀基(1992)。關係和網路的建構:一個社會學的詮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2,143-157。
洪如玉(2004)。人權教育與其他相關議題理論整合:概念分析、澄清與聯繫。教育資料與研究,59,17-25。
洪泉湖、盧瑞鍾、劉阿榮、李炳南、樊中原(2000)。憲法新論。台北市:幼獅文化。
洪頌媖(2013)。活化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以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認識正義」為藍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紀淑琴(1998)。「思考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寫作能力、後設認知、批判思考及創造思考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春娜(2013)。權威、隱私、責任、正義-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公民教材述要及評析。外國中小學教育,244,21-27
夏林清等(譯)(2000)。H. Altrichter, P. Posch & B.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Teacher investigate their work)。台北市:遠流。
徐建國(2004)。批判思考與公民教育。課程與教學,7(2),25-40。
徐敏韶(2008)。法治教育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法治知識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柴松林(2001)。人權基礎、人權譜系與人權發展。訓育研究,40(1),21-28。
秦德君(2004)。法治:我們究竟少了什麼。2013年6月13日,取自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1000389.htm
翁俊生(2009)。體驗學習取向法治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以美國「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少年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翁國彥(2004)。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臺灣的法治教育。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翁國彥(2006)。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臺灣的法治教育。全國律師,10(6),4-23。
馬長山(2003)。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4)。J. A. Maxwell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台北市:心理。
崔劍奇(2000)。談民主法治教育的推行--桃園光啟高中的實驗做法。師友月刊,392,47-50。
(1993)。自由與人權。台北市:商務印書館。
張茂柏(譯)(2005)。Dennis Lloyd著。法律的理念(The idea of law)。台北市:連經。
張舒涵(2011)。營養午餐弊案偵結,教部擬加強法治教育。台灣立報。2011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4093。
張樹倫(1998)。加強憲法教育落實民主法治。臺灣教育,568,17-23。
張澤平(2009)。無限寬廣的不歸路-我的法治教育之旅。全國律師,13(6),42-49。
教育部(1991)。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7a)。加強學校法治教育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7b)。青少年輔導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7c)。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7d)。中小學辦理法治教育實施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a)。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b)。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各級學校法治教育實施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a)。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b)。人權教育實施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a)。教育部99至102年度中程施政計畫。2012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903。
教育部(2010b)。教育部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國小版。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教育部(2012a)。教育部101年度施政計畫。2012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906
教育部(2012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莊明貞(譯)(2006)。C. Glesne著。研究前的工作:做什麼對你有益。載於莊明貞、陳怡如(譯),質性研究導論(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 an introduction)(2nd ed.)(頁23-59)。台北市:高等教育。
許育典(2001)。人、教育與自由民主法治的憲法文化。教育研究,81/82,88-97。
許育典(2002)。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市:高等教育。
許育典(2003)。民主共和國。月旦法學教室,9,32-36。
許育典(2005)。人權與法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當代教育研究,13(3),29-58
許育典、翁國彥(2005)。法治教育在台灣的建構與實踐(上)。政大法學評論,85,133-172。
許慶雄(1996)。憲法入門。台北市:月旦。
許慶雄(1998)。憲法入門Ⅰ人群保障篇(二版)。台北市:元照。
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娜宜(2011)。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責任」和「值得信賴」核心價值為例。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1,141-174。
陳介玄、高承恕(1991)。台灣企業運作的社會秩序:人情關係與法律。東海社會科學學報,32(10),219-232。
陳志龍(1998)。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台北市:作者自版。
陳彥廷(2012)。國(初)中公民教科書法治教育內涵之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浪(譯)(2008)。J. A. Maxwell著。質性研究設計(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2nd ed.)。北京:中國輕工業。
陳雪麗(2005)。非線性剪輯、電影文本重敘與職前教師批判思考。教學科技與媒體,71,30-46。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愛娥(譯)(2010)。K. Larenz著。法學方法論(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台北市:五南。
陳慈陽(2004)。憲法學。台北市:元照。
陳慈陽(2007)。人權保障與權力制衡(二版)。台北市:翰蘆圖書。
陳新民(2001)。法治國家論。台北市:新學林。
陳膺宇(1994)。批判性思考運動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9(上),141-171。
陳麗華、李涵鈺、 林陳涌(2004)。國內批判思考測驗工具及其應用之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7(2),1-24。
彭犁(1990)。激變的臺灣社會。台北市:聯經。
曾慶豹(1998)。哈伯瑪斯。臺北市:生智。
黃光雄、楊龍立(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黃旭田(1999a)。推動校園法治教育之淺見。全國律師,3(2),6-8。
黃旭田(1999b)。法治教育的起源-國民教育階段都在教些什麼﹖。司法改革雜誌,21,10-13。
黃旭田(2003)。臺灣地區中小學法治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律師雜誌,281,38-49。
黃旭田(2006)。「友善校園」的困境、反省與推動策略。全國律師,10(6),33-37。
黃旭鈞(2010)。第三章 課程與教學。載於秦夢群(主編),學校行政(頁88-124)。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政傑(1993)。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國峰(2004)。人權法治教育理念之探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民主基礎系列教材說起。學生輔導,95,105-115。
黃國峰(2009)。國小學生法治概念認知與態度形塑之教學研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的觀點談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榮村、賴惠德(1997)。各級學校法律教育之檢討。律師雜誌,210,41-47。
黃慶祥(2012)。讓老師自由:教人不教書。台北市:博雅書屋。
楊中芳(1993)。中國人真是「集體主義」嗎?。載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的觀點。台北市:桂冠。
楊巧玲(2000)。從批判教育學重新探索師生關係。教育研究月刊,86,44-56。
楊深坑(2000)。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修訂一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溫明麗(1998)。批判性思考教學-哲學之旅(增訂二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溫明麗(2003)。皮亞傑與批判性思考教學(修訂版)。台北市:洪葉。
溫明麗(2012)。批判性思考與教學-對話、解放與重建。臺灣教育,675,2-8。
葉玉珠(2003)。批判思考測驗-第一集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葉光輝(譯)(1993)。U. Gielen著。柯爾堡的道德發展理論。載於俞筱鈞等(譯),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The Kohlberg legacy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頁17-48)。台北市:洪葉文化。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董秀蘭(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結構性爭論模式的實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53-64。
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台北市:五南。
甄曉蘭(2001)。第二章 教學理論。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27-66)。台北市:師大書苑。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美慧、陳亮君、薛人華(2011,11月)。臺灣國中生在ICCS2009公民素養表現之國際評比分析。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舉辦之「ICCS2009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頁3-35),台北市。
劉美慧、董秀蘭(2009)。我國公民教育革新之反思-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之研究與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7,145-162。
劉得寬(1993)。法學入門。台北市:五南。
劉晰、胡凝(譯)(2001)。J. M. Zane。法律的故事(The story of law)。台北市:商週。
劉慶瑞(1996)。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市:作者自版。
劉靜怡(2007)。台灣的人權與民主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專刊,49-58。
潘裕豐(1992)。國小批判思考教學效果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裕豐(1993)。國小批判思考教學效果之實驗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233-248。
潘慧玲(2010)。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
蔡沛蓉(2002)。民主法治精神與公民教育。立人學報,2,140-156。
蔡明殿(2004)。人權與法治教育的觀念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59,10-16。
蔡姿娟(1998)。民主社會轉型下的法治教育。高市文教,63,38-40。
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慧雯(2005)。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法治教育課程內涵探討-以康軒版第四冊第三本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6),36-51。
蔣明珊(1997)。台北市國小資優資源班課程內容之調查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331-350。
鄧毓浩(1995)。憲法教育與公民教育--國高中公民類科憲法教材與教學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2),57-69。
鄧毓浩(1998a)。青少年法治教育及公民社會之建構。臺灣教育,568,11-16。
鄧毓浩(1998b)。論青少年法治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221-231。
鄭玉波(1986)。法學緒論(三版)。台北市:三民。
鄭瑞隆(譯)(2001)。R. C. Bogdan, S. K. Biklen著。實地工作。載於李奉儒等(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and. Methods)(3rd ed.)(頁105-156)。嘉義:濤石文化。
蕭妙香(1997)。我國國民小學法治教育之研究:課程設計與教材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妙香(2000)。國民小學法治教育之探討。臺南師院學報,33,263-289 。
蕭妙香、陳瀅淑(2006)。臺南市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之探討。教育研究學報,40(1),23-49。
蕭英勵(2002)。行動研究對於教師專業角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46,70-74。
謝國村(2002)。民主法治教育。師友,416,57-59。
韓忠謨(1991)。法學緒論。作者自版
瞿同祖(2004)。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市:里仁。
顏厥安、周志宏、李建良(1996)。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制中的理論與實踐。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
蘇永欽、王正偉、洪永泰、郭明政(1997)。法治認知與臺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從人民的執法行為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414-h-004-030b2)。
蘇俊雄(1991)。法治政治。台北市:正中書局。
貳、英文部分
Berg, B. L. (2009).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7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erry, S. K. (2004). Radical Critical Thinking: Part 1: Theoretical Background. Critical thinking and learning: an encyclopedia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pp. 463-468. CT: Greenwood Press.
Beyer, B. K. (1988). Development a thinking skill progra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ianciolo, P. J. (1988).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Stud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Grades. Elementary Subjects Center Series (No.5). Michigan.
Cynthia, M. (2004). Critical literacy: A questioning stance and the possibility for change. The Reading Teacher, 57(5), 472-481.
Ennis, R. H. (1985). Goals for a critical thinking curriculum. In A. L. Costa (Ed.), Developing minds: a resource book for teaching thinking, (pp. 68-71).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isher, R. (1993). Teaching Children to Think. London: Simon & Schuster.
Forgays, D. K., Demilio, L. & Schuster, K. (2004). Teen Court: What Jurors Can Tell Us About the Process. Juvenile and Family Court Journal, 55(4), 25-33.
Fox, J. W., Minor, K. I. & Wells, J. B. (1997). Three Face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Toward a Clarification of Definition. in Williamson, D., Minor, K. I. & Fox, J. W. (Ed.). Law-Related Education and Juvenile Justice: Promoting Citizenship Among Juvenile Offenders.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 (2003).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5th ed.). Boston: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Fraenkel, J. R., Wallen, N. E., & Hyun, H. H. (2011).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8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Gall, M. D., Gall, J. P., & Borg, W. R. (2003). Education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 Longman.
Gay, G. (200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eries, 8.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haye, A. & Ghaye, K. (1998).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critical reflective practice.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Greenberg, J. & Cohen, R. L. (1984). Equity and justice in social behavior. NY: Academic Press.
Guilford, J. P. (1956). 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3, 267-293.
Hess, B., Markson, E. & Stein, P. (1993). Sociology. MA: Allyn & Bacon.
Hickey, G. (1988). Goals for gifted programs: Perceptions of interested group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2(1), 231-233.
Huffman, K., Vernoy, M., Williams, B. & Vernoy, J. (1991). Psychology in Action. NY: Wiley.
Hytten, K. (2004). Democracy and John Dewey. in Kincheloe, J. L. & Weil, D. (Ed.). Critical thinking and learning: an encyclopedia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CT: Greenwood. Press.
Janet, M. (2003). Contemporary literacy: 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21st century. Multimedia Schools, 10(2), 14-18.
Janice, K. C. & Rodney, H. C. (1992). Develop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Law-related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CA.
Kincheloe, J. L. (2004). Into the Great Wide Open: Introduc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Kincheloe, J. L. & Weil, D. (Ed.). Critical thinking and learning: an encyclopedia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CT: Greenwood. Press.
Knepper, P. (1997). Three Decade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in Williamson, D., Minor, K. I. & Fox, J. W. (Ed.). Law-Related Education and Juvenile Justice: Promoting Citizenship Among Juvenile Offenders.(pp.5-15).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cKinnon, B.(1995). Ethics: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C.A. :Wadsworth.
Michaelis, J.U.& Garcia, J. (1996). Social studies for children: A guide to basic instruction. (11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Mills, G. E. (2003). 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Norris, S. P. & Ennis, R. H.(1989). Evaluating Critical Thinking. CA: Midwest Publications.
Raz, J. (1979). The authority of law: Essays on law and mor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rantakos, S. (2005). Social Research(3rd e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Schmuck, R. A. (1997). Practical action research for change. Arlington Heights, IL: IRI/SkyLight.
Schon, D.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Stringer, E. T. (1999). Action research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Swartz-Tetrault, A. M.(1989).Facilitating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 Dispositions in Children. U.S. Dep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Tremblay, L. B. (1997). The rule of law, justice, and interpretati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Vanderstaay, S. L.(2007). Law and Society in Seattle: Law-Related Education as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38(4), 360-379.
VanTassel-Baska, J. & Campbell, M. (1988). Developing Scope and Sequence in Curriculum for the Gifted Learner: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Gifted Child Today, 11(6), 56-61.
VanTassel-Baska, J. (1994).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for gifted learner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Williamson, D., Melcher, D. E., & Vanhoose, J. (1997). Law-Related Education and The Future: Recommendations to Sustain and Enhance The Momentum. in Williamson, D., Minor, K. I. & Fox, J. W. (Ed.). Law-Related Education and Juvenile Justice: Promoting Citizenship Among Juvenile Offenders.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Williamson, D., Minor, K. I. & Fox, J. W. (1997).Background for Law-Related Education. in Williamson, D., Minor, K. I. & Fox, J. W. (Ed.). Law-Related Education and Juvenile Justice: Promoting Citizenship Among Juvenile Offenders.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