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俞勛
Huang, Yu-Hsun
論文名稱: 臺北市公立高中職學生參與SH150方案現況與影響因素之探討
Discuss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H150 Program of Public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程瑞福
Chen, Jui-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臺北市公立高中職SH150方案在校運動參與
英文關鍵詞: Public Second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SH150 program, Exercise at school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20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4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公立高中職學生參與SH150方案現況與影響因素,本研究問卷採用自編設計的「臺北市公立高中職學生參與SH150方案現況與影響因素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所得有效樣本1,848份問卷,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相關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臺北市公立高中職學生參與SH150方案,最常利用課後時段在室外球場進行籃球運動,惟整體參與僅佔全體學生二成。
    二、影響學生參與SH150方案以行政規劃影響程度最大,設施設備影響程度最低。
    三、臺北市公立高中職學生參與SH150方案在運動時段、運動項目、運動場所、運動知覺強度及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會因背景變項而有所不同。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臺北市公立高中職學生參與SH150方案受自我滿足、行政規劃、社會支持及自我能力而有所影響。
    五、學生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與性別、課後補習或晚自習情形、有無參加運動性社團、自我滿足、社會支持及自我能力有相關存在。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H150 program of public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The study employed an edited questionnaire, and 1,848 effectiv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ainly in: 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t-test, ANOVA, an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four aspects.
    1.Students who joined SH150 program most often play basketball outdoor after school. The percentage is 20%.
    2.The major and minor factors influence students who joined SH150 are executive management and facilities management.
    3.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who joined SH150 remains different based on time, items, places, awareness of sports.
    4.Self-satisfaction, executive management, society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influence students who joined SH150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5.The participation of SH150 remains relative to gender, studying after school, joining sportive clubs, self-satisfaction, society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目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所長)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 i 論文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 目次 v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壹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0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0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0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05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 0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07 第一節 我國學校體育施行SH150之政策脈絡 07 第二節 學校體育推動政策之探討 15 第三節 學生在校運動參與行為相關研究 19 第四節 本章總結 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之編製 3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3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臺北市公立高中職學生參與SH150方案之現況 45 第二節 臺北市公立高中職學生參與SH150方案影響因素之分析 5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參與SH150方案現況之差異情形 61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與運動參與行為在SH150方案影響因素之差異情形 72 第五節 背景變項與影響因素對學生每週運動150分鐘之相關分析 8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結論 82 第二節 建議 84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 86 二、英文部分 95 附錄 附錄一 授權同意書 96 附錄二 臺北市公立高中職學生參與SH150方案現況與影響因素之調查預試問卷 97 附錄三 臺北市公立高中職學生參與SH150方案現況與影響因素之調查正式問卷 101

    中文部分
    方進隆 (1992)。規律運動與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中華體育季刊,5 (4),1-7。
    方進隆(1997)。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方進隆、黃泰諭 (2011)。我國學生體適能政策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 (3),451-461。
    王山 (2012)。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淑芳 (2010)。健康行動過程路徑對青少年規律運動行為的預測效果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正松、王建興 (2010)。媒體傳播效應、身體意象與運動參與程度之關係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7,31-47。
    王鍵慰、徐美惠、黃素珍 (2011)。大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蘭陽學報,10,74-80。
    王證翔 (2005)。社會化媒介對運動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伍連女、黃淑貞 (1999)。台北市高職學生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之研究。學校衛生,35,1-31。
    宇炫明 (2009)。南投縣高中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仁佐 (2011)。探討參與休閒運動之阻礙因素-以臺中市高中職學生為例。休閒保健期刊,5,23-35。
    李仁佐 (2012)。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探討。健康與照顧科學學刊,1 (1),69-88。
    李達勝 (2015)。靜宜大學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6,86-98。
    李彩華、方進隆 (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139-148。
    李俊杰、鐘瓊珠 (2014)。教育部實施中小學每週運動15分鐘推動政策之芻議。學校體育,143,15-20。
    吳明隆 (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茂昌 (2015)。新北市技職院校學生的生活態度、休閒運動動機與阻礙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春慶 (2012)。高中生規律運動、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盛文 (2012)。新竹縣公立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阻礙因素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海助、林章榜、周宏室 (2007)。高中學生運動習慣養成的可行策略、預期阻礙與因應對策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9 (3),23-34。
    何肇益、林如瀚 (2009)。如何促進規律運動?運動承諾模式應用於體育教學。大專體育,103,34-40。
    杜靜鎔 (2011)。高中職學生運動態度、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行為之研究。休閒保健期刊,5,119-125。
    何佩玲 (2005)。臺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奎延 (2006)。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亦航、林靜萍 (2016)。國中體育課之學生文化。靜宜體育,10,26-36。
    林子立 (2012)。臺灣高中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體育課學習態度之研究-以新北市、桃園縣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林正常 (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林志豪 (2013)。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貞吟 (2015)。影響國民中學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政逸 (2005)。從政策執行的觀點思考如何提高教育執行力。學校行政,37,36-49。
    林碧蓮 (2011)。台北市某國中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勳健 (2016)。SH150推動與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現況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美和科技大學,屏東縣。
    林逸、卓俊伶 (2016)。動作學習過程的自我效能變化。中華體育季刊,30 (1),25-30。
    林育輝、張言司、蔡俊傑 (2014)。國中生運動社會支持與健身運動自我效能之研究。惠明特殊教育學刊,1,91-104。
    林作慶、張志銘、許弘毅、賴永成 (2012)。大學女學生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之研究—以大葉大學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7 (2),18-29。
    林岑怡、王亭文、蔡慧敏、吳志鴻 (2016)。社會因子與青少年身體活動: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應。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6 (1),61-78。
    卓俊辰 (1997) 。提昇學生身體活動與體適能之可行方法。學校衛生,31,45-48。
    周嘉琪 (2004)。健身運動、情緒感受與心理健康。大專體育,72,156-161。
    季力康 (1997)。運動對心理的益處。大專體育,34,4-7。
    洪育慧 (2015)。國小學童身體活動、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之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嘉文 (2000)。提升學生體適能之有效策略與未來作法。中華體育季刊,14 (1),91-100。
    洪嘉文 (2001)。全面品質管理在學校體育之策略應用。中華體育季刊,15 (1),18-27。
    洪嘉文、鄭志富 (2004)。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 (1),31-43。
    洪嘉文 (2009)。學校體育經營管理策略與實務 (增訂一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胡文琪 (2010)。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施致平、黃蕙娟 (2011)。回顧與展望:我國校園體適能推廣策略與其效益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 (2),201-212。
    施致平、李俞麟、羅晨溦、謝靜瑜 (2012)。世代分析:教育部體適能政策推展績政之追蹤評估。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 (3),59-89。
    俞素華 (2008)。某技術學院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子怡 (2011)。台北市國中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立長安國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明國 (2015)。臺中市大專校院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動機及阻礙之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4 (1),37-47。
    陳律盛 (2011)。高中生知覺體育課教學品質對學習滿意度及運動行為意向之研究。Journal of Data Analysis,6 (3),51-71。
    陳瑞辰 (2014)。體育課程滿意度、休閒運動態度對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 (3),46-70。
    陳芮淇 (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高彬 (2007)。宜蘭縣國中學生課後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素娥 (2007)。國中生課後運動參與行為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俊豪 (1994)。運動行為的建立與維持的策略探討。中華體育季刊,7 (4),141-147。
    陳筱蕙 (2007) 。影響某中學學生運動行為關因素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綠茵 (2014)。台中市國中生體適能認知、運動態度與運動行為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全壽、劉宗翰、張振崗 (2004)。我國體適能政策指標之建議。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11。
    陳雅玲、林哲瑩、陳永欽 (2014)。參與運動社團對國中生的人際關係之影響。運動與觀光研究,3 (1),1-10。
    陳富莉、黃宇晴、陳映伶、林孟穎、蔡旻倩 (2014)。大學生健康行為、主觀幸福感與自覺健康關係之研究。輔仁醫學期刊,12 (4),205-214。
    連建勝 (2010)。嘉義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翁悅珍、陳五洲 (2015) 。臺灣中小學培養運動習慣與落實體適能政策之初探。大專體育,134,20-29。
    徐維辰、邱文信 (2008)。社會支持-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體育態度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2 (3),50-56。
    莊麗君 (2009)。運動參與、運動享受及自我知覺之性別差異。大專體育學刊,11 (3),27-37。
    梁雅賀、孫玉中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隱憂與前瞻。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 (2),96-100。
    許振明 (2006)。臺灣地區地方政府推動提升學生體適能實施績效之研究,體育學報,39 (4),103-118。
    許智鈞 (2008)。強化校園活動空間促進學生參與規律運動之我見,運動傳播學刊,1,44-50。
    許維仁 (2016)。大學生的身體意象與健身運動行為之關係:自我寬容的調節效果檢驗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龍池、邱建華、馬上閔 (2013)。台南市高中職生智慧型手機沉迷對運動行為影響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5 (1),1-16。
    張翔、謝清隆、郭世明、張佑安 (2015)。依零時體育計畫實施晨光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課業學習之影響-以台中市西岐國小六年級生為例。健康科技期刊,3 (2),21-39。
    張千培、鄭志富 (2009)。高中階段學生運動社團參與意圖模式之研究。體育學報,42 (3),95-112。
    張正杰、施美雲 (2015)。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與手機成癮傾向之研究。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0,41-62。
    張伊萱 (2016)。智慧型手機使用對紙本閱讀與數位閱讀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張春興 (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 (重訂一版)。臺北市:東華。
    張淑美 (2012)。臺北市立北投國民中學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4)。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5a)。SH150方案-推動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策略。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5b) 。教育部體育署102年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6) 。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14766&ctNode=249&mp=11。
    教育部 (2016)。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2016年10月16日,取自教育部,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23。
    曾瑞成 (2000)。我國學校體育政策之研究 (1949 ~ 1997)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瑞怡 (2005)。臺北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馨潁 (2008)。臺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參與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北體學報,16,193-205。
    運動生理學網站 (2014)。今天的運動量夠了嗎?取自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297。
    黃壬要 (2004)。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金柱 (2007)。休閒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俊英 (1992)。行銷研究-管理與技術。臺北市:華泰。
    黃靜君 (2013)。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為支持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正杰、林靜萍 (2016)。高中生在校課間及課後運動經驗探討─以新北市某高中學生為例。臺灣運動教育學報,11 (1),35-49。
    黃淑貞、劉翠薇、洪文綺 (2002)。影響大學生運動習慣之社會心理因素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2,55-66。
    黃淑貞、洪文綺、劉翠薇、李秋娓 (2005)。青少女運動行為探討─焦點團體訪談法之應用。衛生教育學報,23,39-68。
    黃琇瑩 (2015)。大學生的身體意象、負面自我意識情緒與運動參與程度之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琇瑩、葉素汝、楊文慧 (2014)。大學生的身體質量指數、身體形象、減重意圖與運動行為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 (1),1-12。
    黃鉦凱、李安琇、孫美蓮、張家銘 (2016)。嘉義縣國中生對校內運動場地設施吸引力、使用滿意度及運動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5 (2),14-26。
    溫密欣 (2009)。高雄縣某國中影響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亮梅、陳俊民 (2016)。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運動場館滿意度及意象之研究:女性觀點的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5 (2),1-13。
    塗紫吟 (2008)。運動參與對學業表現及情緒智力之影響。大專體育,95,82-87。
    詹盛如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追求「公平」或「卓越」之評析。教育資料與研究,115,27-46。
    葉俊榮 (2005)。提升政策執行力的挑戰興展望。研考雙月刊,29 (2),3-16。
    葉明勳 (2005)。體育課教學品質、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及運動行為意向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如芝 (2009)。臺北市高中職學生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管世弘、羅鴻仁、蔡俊傑 (2011)。高中生運動健康信念與運動行為之相關性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6 (3),103-113。
    劉仙湧 (2014)。每週運動150分鐘政策實施策略,。學校體育,143,21-27。
    劉坤宏 (2003)。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翠薇、黃淑貞 (1999)。台北縣某商專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學校衛生,34,1-32。
    劉照金、周宏室 (2002)。大學生體育態度與運動技能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 (1),1-12。
    蔡俊傑 (2011)。以自我效能理論探討青少年健身運動社會支持。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9,23-48。
    蔡清田、陳延興 (2013)。國民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意涵。課程研究,8 (1),1-13。
    賴溢宏 (2005)。彰化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課後運動動機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志強 (2000)。大學生之運動社會支持研究。體育學報,28,101-110。
    謝秀芳 (2004)。運動社會支持與女性運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74,110-114。
    謝維玲 (譯) (2009)。運動改造大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臺北市:野人。 (Spark: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the Brain,2008)。
    謝偉雄 (2010)。探討大專生身體質量指數、自尊、身體意象、社會影響因素與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雲科大體育,12,99-110。
    謝偉雄、曾明郎、林添鴻、張至琦 (2010)。中華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健康信念與運動參與程度之研究。中華人文社會學報,12,42-66。
    羅文隆 (2004)。教育政策分析過程與對學校行政之啟示。學校行政,33,134-149。
    羅鴻仁、李鳳慈、蔡俊傑 (2011)。高中生運動行為調查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體育學系系刊,11,47-61。

    英文部分
    Anderson, R. J., & Brice, S. (2011). The mood-enhancing benefits of exercise: Memory biases augment the effect. Psychology of Sport & Exercise, 12 (2), 79-82.
    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 126-131.
    Coakley, J., & Hirsch, C. (1998). Sport in society: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NewYork: McGraw-Hill.
    Nunnally, J. C. (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mith, T. B. (1973).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sciences, 4 (2), 20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Retrieved from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10/9789241599979_eng.pdf?ua=1
    Wu, T. Y., Ronis, D. L., Pender, N., & Jwo, J. L. (2002) . Development of questionnaires to measure physical activity cognitions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 Preventive medicine, 35(1), 54-6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