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盧怡君
論文名稱: 臺海兩岸國/初中健康與體育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
指導教授: 林靜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0
中文關鍵詞: 性別意識型態健康與體育臺海兩岸教科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7下載:1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科書是教學歷程中的重要媒介,於提供知識的同時,也扮演文化傳遞與價值塑造的角色,學生從中獲取知識並習得社會主流文化和價值觀。臺灣過去的課程標準並未規範性別議題,但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已點出性別議題的重要位置;而《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1-2010)》與《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亦顯示出性別議題於中國大陸教育裡的重要性。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與中國大陸健康與體育教科書圖片所展現之性別意識型態,以內容分析法,採量主質輔取向,藉「教科書圖片性別意識型態檢視準則」為工具,分析臺灣95學年度翰林版國中健康與體育教科書及中國大陸95學年度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體育與健康教科書之圖片,所得結果以描述統計呈現。再以偏差失衡、省略不見、違背現實、切割零碎、語文偏見、刻板印象等六種偏見類型檢視教科書之內文,輔以質性敘述方式洞悉文字背後所傳遞的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兩岸健康與體育教科書雖有部分文字段落陳述較公允之性別平等觀念,然多數內容皆隱藏著性別偏見。兩岸於圖片性別比例上不僅以男性為主要焦點人物,更刻板地將男性設定為展現負面人格特質之主要群體,而「田徑」、「棒/壘球」、「籃球」、「足球」、「游泳」等運動項目亦於教科書中被區隔為男性運動項目,可見男性於多種運動項目上皆佔有優勢地位。臺灣教科書之內容雖較中國大陸豐富,但其中關於女性貢獻之省略不見、獨尊異性戀家庭意象的偏差失衡等陳述,皆為再製社會上之性別偏見觀念。相較於中國大陸鼓勵男性跨越藩籬,參與舞蹈運動並尋求屬於自己的美,更突顯出臺灣教科書中關於性別公允程度之缺乏與不足。
    教科書是教育過程中對學習者影響最直接的官方文本,本研究評析兩岸教科書性別平權之觀點並比較其間之異同,真實呈現出潛藏於教科書中之性別意識型態,盼能對教材編寫者與訊息傳遞者發揮影響力,擷取中國大陸之優點,同時修正臺灣缺乏公允之偏見觀點,共同為性別平權發聲。

    關鍵詞:性別意識型態、健康與體育、臺海兩岸教科書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謝誌………………………………………………………………………………iv 表次………………………………………………………………………………ⅵ 圖次………………………………………………………………………………ⅵ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臺海兩岸健康與體育課程內容 ………………………………… 7 第二節 意識型態與教科書 ………………………………………………18 第三節 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相關研究 ………………………………26 第四節 性別意識型態檢核規準之研究 …………………………………5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臺海兩岸國/初中健康與體育教科書圖片性別意識型態 …… 91 第二節 臺海兩岸國/初中健康與體育教科書內文性別意識型態 ……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69 第二節 建議 …………………………………………………………… 173 參考文獻 ………………………………………………………………… 177 附錄 ……………………………………………………………………… 191

    ˙中文部分˙
    仇建生(2003)。試論「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及其對學校體育現狀的衝擊與思考。湖北體育科技,22(1),105-107。
    方朝郁(1999)。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規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方朝郁(2002)。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規準<性別平等教育專輯>。臺北:五南。
    方朝郁、謝臥龍(1999)。教科書性別偏見現象與其檢視準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77-85。
    方德隆(1998)。多元文化教育中性別意識的內涵。1998南區大專院校兩性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教科教學研討會。臺北:教育部。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四版)。臺北:五南。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文化。
    王雅各(1995)。國民小學美勞教材中的性別意涵:一個多文化觀點視覺藝術教育的實例研究。多文化與跨文化視覺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王雅各主編(1990)。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臺北:五南。
    王慧靜(2000)。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王儷靜(2002)。教學原理教科書裡的性別訊息:What is not said what is said。「檢視大專教科書性別意識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25-32)。高雄市: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女性學會。
    史靜寰(2004)。走進教材與教學的性別世界。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石計生(1993)。意識形態與臺灣教科書。臺北:前衛。
    朱淑雅、黃儒傑、葉雪枝、廖裕月、蕭敏華(1997)。國民小學一年級(上)社會科教科書內容之分析。國民教育,37(3),46-49。
    朱韶暉(2003)。對《小學藏語文》教材圖片中存在的性別問題思考。青海民族研究,14(4),90-92。
    朱曉斌(1994)。從我國三種小學語文課本看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教育研究,10,52-57。。
    江雪齡(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江囇莉(1994)。我國坊間幼稚園教材中兩性社會角色之評析。「兩性平等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何春蕤(1998)。性/別教育中之偏見—性教育動力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68-73。
    吳雅玲(2002a)。國中二年級英語科教科書中性別意識之檢視。課程與教學,5,81-98。
    吳雅玲(2002b)。檢視國中英語科教科書是否符合性別平等原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8,92-100。
    吳嘉麗(1998)。從性別角度看國民中學數理化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58-65。
    呂美蓮(2008)。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純如(2004)。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性別平權教育之研究—教科書分析與教室觀察。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興忠(2002)。土地、性別、教科書—高中國文課本的再檢討。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臺北:五南。
    李云霞(2006)。新課程改革前後教材中性別問題的比較分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個版本初三英語教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首都師範大學。
    李元貞(1993)。體檢國小教科書—主體體檢:兩性觀。臺北:臺灣教授協會。
    李祖祥(2000)。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性別問題。蒙古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3),41-44。
    李勝雄(2004)。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第一階段教科書內容分析之研究。屏師運動科學學刊,1,1-19。
    李然堯(1983)。中國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水珍(1994)。海峽兩岸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取向分析。初等教育學報,3,107-130。
    林敏宜(1993)。幼兒性別恆常概念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惠枝(1999)。國小教科書性別角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林義男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臺北:巨流。
    武曉偉(2005)。教科書人物性別差異的課程社會學思考—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教育發展研究,11,70-74。
    武曉偉、關艷(2006)。教科書中人物性別分配不均的社會學思考。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2(1),8-10。
    洪萬生(1997)。國小一年級數學教科書評論:一個兩性平權觀點。體檢國小教科書座談會。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孫利(2008)。淺議學校教育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新課程研究,118,130-132。
    晏涵文(1998)。做個剛柔並濟的人—學習新的性別角色。臺北:張老師文化。
    耿培新(2001)。新頒布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與舊大綱的比較。中國學校體育,121,12-15。
    馬開劍、馬琳(2008)。小學與文教材中的性別形象差異問題研究。當代教育科學,18,15-1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1993)。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體育內容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婦女新知基金會(1988)。兩性平等教育手冊。臺北:作者。
    張枚(2008)。淺析高中與文教材中的性別角色—以人教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
    張玨、王舒芸、白慧娟(1997)。體檢國小教科書—小一道德與健康篇。教育研究集刊,41,17-50。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學富文化。
    張盈堃(2001)。性別與教育—批判教育學觀點。臺北:師大書苑。
    張盈堃、彭秉權、蔡宜剛、劉益誠譯(2004)。批判教育學導論。臺北:心理。
    張美紅(1996)。國小國語科教科書中人際關係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勛、周鴻敏(2008)。小學數學教材中性別刻板印象分析。教育學術月刊,7,23-25。
    張媛甯(2004)。批判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88-103。
    張錦華、洪佩民、黃浩榮(2003)。基礎新聞採寫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檢視與建議。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6,41-84。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臺北:作者。
    教育部編(1981)。重編國語辭典。臺北:臺灣商務。
    莊明貞(1998)。國小自然科核心課程的性別論述。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30-50。
    莊明貞(2003)。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莊明貞、林碧雲(1997)。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以第一、二冊為例。國民教育,38(1),7-20。
    郭麗娟(2006)。檢視民主法治教育叢書之性別意識型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永宏(2001)。檢視小學體育教科書中的性別偏見現象。中華體育,15,99-105。
    陳伯璋(1993)。意識型態的教育與道德教育。載於陳伯璋(主編),意識型態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陳明敏(2003)。臺海兩岸前期中等教育國文教科書性別偏見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梅玲(2006)。大學倫理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惠馨、陳韻如、劉恆妏、陳宜倩(2002)。性別意識在法律學門的呈現。「檢視大專教科書性別意識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76-84)。高雄市: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女性學會。
    陳焰(2007)。小學語文課文閱讀與性別意識的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
    彭秉權譯(2005)。批判教育學的議題與趨勢。高雄:麗文文化。
    曾天山(1995)。論教材文化中的性別偏見。西北師範大學學報,4,34。
    曾靜瑩(2000)。國民小學低中年級社會科新課程教科書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應用。調查研究,8,5-42。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與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季刊,15,98-100。
    游美惠(2004)。性別權力與知識建構:《親職教育》教科書的論述分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7,1-45。
    程福蒙(2006)。我國課程中的性別不平等的社會學分析。江西教育科研,3,59-61。
    粟慧文(2002)。國民小學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以語文領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院,新竹市。
    覃琴(2007)。人教社新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性別傾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西南大學。
    黃長玲、楊琬瑩、黃競涓(2002)。政治學教科書裡的性別問題。「檢視大專教科書性別意識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64-75)。高雄市: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女性學會。
    黃政傑(1988)。生活倫理課本教些什麼。收錄於黃政傑(1988),教育理想的追求。臺北:師大書苑。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黃瑞祺(1990)。批判社會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臺北:三民。
    楊巧玲(2004)。插花的女人:臺灣的教育社會學教科用書性別意識之檢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6,85-120。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書局。
    楊萍、韓少斐(2008)。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性別關注。課改行動研究,7,32-33。
    楊錦蘭(2001)。成人基本教育教材性別意識型態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詹德基(2004)。中國大陸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之探討。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7-71)。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鄔思云(2007)。女性主義視域下中學語文教科書的性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
    寧林冰(2008)。初中國文教科書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以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2001-2002年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
    劉玉玲(2005)。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Basow, S. A.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臺北:揚智文化。
    劉秋竹(2008)。初中語文教材的性別問題研究—以鄂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
    劉貞蘭、陳志彬(1999)。檢視國小社會科教科書性別歧視與偏見(上)。教育社會學通論,11,19-21。
    劉容伊(2005)。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以視覺藝術範疇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劉霞(2008)。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性別偏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
    劉鶴群、連文山、房智慧譯(2002)。Schaefer, R. T. 著。社會學(Sociology, 7th ed.)。臺北:麥格羅希爾。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
    歐用生(1989)。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臺北:文景。
    歐用生(1994a)。兩性平等的道德課程設計。兩性教育語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歐用生(1994b)。課程發展的模式探討。高雄:復文書局。
    潘慧玲(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兩性教育議題的融入與轉化。載於洪九賢、湯梅英(主編),兩性人權教育。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潘慧玲(2003)。性別議題導論。臺北:高等教育。
    蔡瓊華(2005)。淺談批判理論與其教育觀點。觀念平臺,44(1),1-5。
    學校體育大辭典編委會(1994)。學校體育大辭典。武漢市:武漢工業大學出版。
    盧亭如(2006)。國小英文教科書潛在課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蕭昭君(2002)。國小師資培育教導的是誰的知識?初等教育入門教科書性別內容的初步檢視。教育研究資訊,10(6),19-43。
    蕭昭君(2003)。國小師資培育教導的是誰的知識?語文教育入門教科書性別內容的初步檢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6,1-39。
    賴友梅(1999)。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48-65。
    戴淑敏(2004)。國中國文科融入性別教育教科書判讀與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小岑(1994)。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分析。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謝小岑(1999)。「檢視國中一年級教科書是否符合兩性平等原則」專案報告書。臺北:教育部。
    謝臥龍(1998)。兩性平等教育的意涵與反思。高市文教,64,39-43。
    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1999)。從性別平等的教育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資訊,7,57-80。
    謝美年(2003)。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一、二年級國語課本圖畫性別角色偏見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韓雪軍(2008)。檢視課程的性別歧視。教學與管理,6,42-43。
    簡先得(1995)。政治意識型態與中國大陸小學教科書之內容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臺北縣。
    簡成熙(2005)。教育哲學導論—當分析哲學遇上女性主義。臺北:高等教育。
    顏慶祥(1997)。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臺北:五南。
    魏惠娟(1994)。國中國文教科書兩性形象與角色分析。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譚華、李勤(2003)。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體育學刊,10(2),8-11。
    蘇芊玲、劉淑雯(2002)。檢視國小一年級國語科新教材兩性觀。載於蘇芊玲著,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女書文化。

    ˙英文部分˙
    Abunasr, J. (1983). Identific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sex stereotypes in and from school textbooks--Some suggestions for action in the Arab world. Davis: UNESCO.
    Anyon, J. (1980). Social class and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work. Journal of Education, 162, 66-92.
    Apple, M. (1988). Teachers and texts. New Yor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Basow, S. L.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3rd.)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azler, J. A., & Simonis, D. A. (1991). Are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xtbooks gender fai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4, 353-362.
    Bebermeyer, J., & Edmond, M. (1995). Reflecting equity and diversity. MI: Grand Rapids.
    Beeman, M., Chowdhry, G., & Todd, K. (2000). Educating students about affirmative action: An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ociology texts. Teaching Sociology, 28(2), 98-115.
    Bernstein, B. (2000). Official knowledge and pedagogic identities: The politics of recontextualising. In S. J. Ball (Ed.), Sociology of education: Major themes, 4: 1937-195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onnell, R. (1985). Teacher’s work. Boston: George Alien Unwin.
    Connell, R. W., Ashendon, D. J., Kessler, S., & Dowsett, G. W. (1982). Making the difference. Sydney: George Alien Unwin.
    Giroux, H. A. (1983). Theory and resistance in education: 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 South Hadley, MA: Bergin & Garvey.
    Giroux, H. A. (1989). Schooling as a form of cultural politics: Toward a pedagogy of and for difference. In H. A. Giroux and P.L. McLaren (Eds.), Critical pedagogy, the state, and cultural struggle, 125-151. Albany: SUNY Press.
    Giroux, H., & McLaren, P. (1989). Critical pedagogy, the state and cultural struggl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all, E. J. (1988). One week for women? The structure of inclusion of gender issues in introductory textbooks. Teaching Sociology, 16, 431-442.
    Hayibor, B. & Petrat, L. (1995). Gender equality and secondary school home economics textbooks. Canadian Home Economics Journal, 45(3), 102-108.
    Hooks, b. (1994). Teaching to transgress. New York: Routledge.
    Kanpol, B. (1994). Critical pedagogy: An introduction. Westport, CT: Bergin & Garvey.
    Kirk, L. (1985). Confronting the stereotypes: Kindergarten to grade 4. Manitaba, Canada: Manitob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innipeg. Curriculum Department Branch.
    Klein, S. S. (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Baltimore, M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cLaren, P. (1994). Life in schools: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New York: Longman.
    Mitchell, J. & Rhyne, P. (198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rtrayal of adults in elementary science textbooks.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eastern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San Antonio, TX.
    Oaks, J. (1985). Keeping track: How schools structure inequality.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Osler, A. (1994). Still hidden from history?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recently published history textbook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2), 219-235.
    Potter, E. F. & Rosser, S. V. (1992). Factors in Science Textbooks That May Deter Girls’ Interest in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7), 669-686.
    Sadker, D. & Zittleman, K. (2002). Gender bias in teacher education texts—New (and old) lesson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3(2), 168-180.
    Sadker, M., Sadker, D., & Hicks, T. (1980). The one-percent solution? Sexism in teacher education texts. Phi Delta Kappen, 61(8), 550-553.
    Sadker, M., Sadker, D., & Long, L. (1989). Gender and education equality.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p. 106-123). Boston: Allyn & Bacon.
    Saykanic, D. M. (1993). Improving library resources in an elementary media center by assuring greater ethnic and gender diversity. Practicum report, Nova University.
    Scott, K. P., & Schau, C. G. (1985). Sex equity and sex bias in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In S. S. Klein (Ed.),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pp. 218-232).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Titus, J. J. (1993). Gender messages in education foundations textbook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4(1), 38-44.
    Tyack, D., & Hansot, E. (1988). Silence and policy talk: Historical puzzles about gender and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17(3), 33-41.
    Vander Zanden, J. W. (1990). The social exper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Waite, R. R., & Blom, G. E., & Ziment, S. F., & Edge, S. (1967). Firstgrade reading textbook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67, 366-374.
    Walford, G. (1983). Science textbooks images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sexual in society.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1(1), 65-7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