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嘉華
Huang, Chia-Hua
論文名稱: 兩岸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政策之比較研究
Comparative method of decreasing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policy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指導教授: 曲兆祥
Chu, Chao-Hs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溫室效應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國際安全合作分析架構博奕理論排放實體經濟誘因機制
英文關鍵詞: Greenhouse effect, Decreasing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analysis, Game theor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entity, Economic incentive mechanis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3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溫室效應造成全球環境生態巨變,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發展,這種變化唯有靠世界各國的合作才能使其趨緩。隨著京都議定書的生效,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是勢在必行的。此外,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的崛起也伴隨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這不但造成中國大陸環境生態的浩劫,也使全球環境變化加劇,而兩岸因其地理位置的接近,更使得我國無法置身於中國大陸環境變遷事外。因此兩岸在環境議題上是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具有其急迫性。
    在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議題上,兩岸同時具有競爭與合作關係的。首先,本文利用國際安全合作分析架構,分析兩岸在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國家行為為何?其次,藉由了解兩岸因應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國家行為,進而分析兩岸在減量議題中,其相互競爭或合作的事項,並利用博奕理論分析之。
    再者,本文將兩岸在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議題的「競爭」,集中討論於我國參與國際減量談判的名稱、身份問題。此問題包括我國是否可以使用排放實體參與國際會議,或者只能依附在中國大陸之下參與談判。最後,本文將討論兩岸在排放減量議題的合作。在減量合作部份,分析兩岸各自減量的國家行為中具有那些得以合作的政策?接著再分析能促使上述減量合作的政治合作機制為何。

    Since Global warming not only lead to an extrem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became a threat of the human beings, it's no doubt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ease off the change, and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must be done in line with the Kyoto Protocol.
    The large amount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that accompanies China's rapid economic rise has not only caused disasters in China's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but also accelerate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Because of geographic approximat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environmental issue in China is an urgent concern not only for China, but also for Taiwan. This geographic bound puts the two sides in both a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First, this study will try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reduction behaviors in the two countries using the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analysis. After gett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countries' reduction behaviors, this paper will then analyze the items on which the two sides may be engaged in cooperation or competition.
    Next, the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name and identity Taiwan could use in negations on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whether Taiwan can participate in these meetings as an entity or has to do as part of China.
    Last, the paper will discuss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on reducing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 There will be an analysis on which policies in each side's reduction agenda may be suitable for cooperation, and which of these policies may help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for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A discussion on which political mechanism may accelerate the cooperation will then follow.

    目次 頁次 第壹章 續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途徑 0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08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進度 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貳章 文獻分析 13 第一節 國際安全合作分析架構 13 第二節 京都議定書的規範與影響 15 第三節 有助於減量的經濟誘因機制 18 第參章 國內政治對減量的影響 21 第一節 政府 22 第二節 政黨 33 第三節 利益團體 37 第四節 小結 43 第肆章 我國減量的國家行為 45 第一節 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政策 45 第二節 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51 第三節 我國再生能源發展 54 第四節 小結 59 第伍章 中國大陸減量的國家行為 61 第一節 中國大陸溫室氣體減量政策 61 第二節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 69 第三節 中國大陸可再生能源法與規劃 74 第四節 小結 80 第陸章 兩岸於減量行為中相互競爭與合作事項 81 第一節 兩岸在減量行為中相互競爭事項 81 第二節 兩岸於減量行為中得以合作事宜 89 第柒章 結論 95 參考文獻 101 〈附錄一〉台灣永續發展宣言 110 〈附錄二〉中國大陸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 111 〈附錄三〉行政院版溫室氣體減量法 119 〈附錄四〉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132 〈附錄五〉中國大陸可再生能源法 138 表次 頁次 表1-1博奕理論四種模型 06 表2-1環境保護國際公約制定的過程 15 表4-1溫室氣體減量法審議歷程表 51 表4-2我國燃料燒排放CO2,以部門別 55 表6-1:我國參與國際減量談判身份問題之博奕 87 表7-1:兩岸減量合作事項的博奕 98 圖次 頁次 圖1-1研究架構圖 10 圖1-2研究流程圖 11 圖2-1國際安全合作分析架構 13 圖3-1我國關於減量的政府組織架構圖 23 圖3-2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圖 26 圖3-3中國大陸環保管理行政體系圖 29 圖3-4我國非政府組織基本分類 38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王玉玲(1996),《由兩岸關係探討臺灣的統獨問題:以博奕理論析之》,台北:桂冠。
    王信賢(2006),《爭辨中的中國社會組織研究:「國家-社會」關係的視角》,台北:韋伯。
    王信賢(2007),〈中國大陸社會變遷〉,收於李英明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巨流,頁306-331。
    王振軒(2003),《非政府組織概論》,台中:鼎茂圖書。
    王振軒(2005),《非政府組織的議題與發展》,台北:鼎茂圖書。
    王振軒(2006),《非政府組織的議題、發展與能力建構》,台北:鼎茂圖書。
    王欽元(2006),〈中國民間組織的現狀與發展對策〉,《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第8卷,第5期,頁64-65。
    王維義編(2006),《政治學》,台北:三民。
    尤浚達(2008)〈後京都議定書時代的溫室氣體減量對策〉,《化工資訊與商情》,第55期,頁86-9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8),《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北京,http://www.ccchina.gov.cn/cn/NewsInfo.asp?NewsId=14980,檢索日期2008年10月2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7),《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北京,http://www.ndrc.gov.cn/fzgh/ghwb/115zxgh/P020070930491947302047.pdf,檢索日期2008年11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8),《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北京,http://www.ccchina.gov.cn/WebSite/CCChina/UpFile/2008/200832085752545.pdf,檢索日期2008年10月29日。
    白波編(2006),《博弈智慧》,台北:德威國際文化。
    民主進部黨中央黨部(1999),《我們的新責任台灣的新起點-民主進步黨2000政策綱領》,台北:民主進部黨中央黨部。
    全國能源會議(2005),《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整體策略方向》,台北,http://web2.moeaboe.gov.tw/ECW/Policy/EnergyMeeting/ACTION%20PLAN/議題一、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整體策略方向.pdf,檢索日期2008年11月1日。
    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2006),《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全體會議總結報告》,台北, http://www.tcoc.org.tw/IS/Dotnet/ShowArticle.aspx?ID=23022#t2,檢索日期2008年11月5日。
    台灣民主學院(2006),《民進黨的理念與執政成績》,台北:民主進部黨。
    行政院環保署(2000),《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台北:行政院環保署。
    呂亞力(2001),《政治學》,台北:三民。
    宋宗水(2003),〈溫室氣體CO2排放權交易問題〉,《中國經貿導刊》,第2003年,第14期,頁30-31。
    李怡志(2006),《迎向世界的台灣NGO:微笑、關懷、行動》,台北:中 華民國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
    李秉正譯(2005),Harvey S. Rosen著,《財政學》,台北:麥格羅希爾。
    李涵茵(2006),〈京都議定書對各國汽電共生推動之影響〉,《能源報導》, 2006年6月,頁31-33。
    李蒙据(2007),〈國家環保總局官員坦言:地方環保部門作假嚴重〉,《共產黨員》,第5期,頁52。
    李盈嬌(2007),〈京都議定書與WTO〉,《經濟前瞻》,第114期,頁85-86。
    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鈴譯(2001),David Held et al.著,《全球化大轉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
    沈正彥(2000),《兩岸主權問題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碧炤(1990),《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
    林嘉誠等著(1990),《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
    林榮仁(2004),
    林佑蒼(2006),《胡錦濤主政後中共對台政治戰略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榮泰編(2007),《守護台灣開創新局-陳水扁總統執政8年向人民報告(2000-2008)》,台北:總統府。
    吳忠澤(1996),《社團管理工作》,北京:中國社會。
    吳秀光(2001),《政府談判之博弈理論分析》,台北:時英。
    胡宜文(2008),《江澤民主政時期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1989~2004》,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秀菊等譯(1988),James E.Dougherty等著,《爭辯中之國際關係理論》,台北:黎明。
    洪世淇(2001),〈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實施下的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商機〉,《化工資訊》,2001年6月,頁76-79。
    俞可平(2002),《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徐育珠(2004),《財政學》,台北:三民。
    徐芃(2007),〈台灣主權論述與國家認同問題之研究〉,《崇右學報》,第13 期,頁181-196。
    袁易(1999),〈安全典制與美中關係:一個認知社群的分析架構〉,收於 包宗和等編,《爭辨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頁319-432。
    高輝(2007),〈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與江澤民三個代表〉,收於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頁95-120。
    徐東海(2006),《中國大陸民間組織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陳義彥等譯(2007),David Marsh等編,《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台北: 韋伯。
    陳光耀(1999),〈中國民間組織的現狀及發展〉,《中國民政》,第9期,頁8-9。
    陳堯(2005),《當代中國政府體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陳和全(1990),《政治博弈模型與決策》,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姿君(2003),《從賽局理論分析地區性選舉》,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博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穎峰(2001),《環境與政治》,台北:韋伯。
    國家永續發展會議(2006),《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總結》,台北, http://sta.epa.gov.tw/nsda/大會各項議題總結.doc,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日。
    能源報導雜誌編輯室(2007),〈全國能源產業溫室氣體盤查成果〉,《能源報導》,2007年4月,頁4。
    莊泓(2006),《由經濟成長、國防預算的角度,探討兩岸關係對我國軍事能力的影響:賽局理論與系統動態學的應用》,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宗煌(2006),〈我國因應京都議定書之政策問題研析〉,《政府審計季刊》,第26卷第2期,頁22-35。
    童振源等著(2004),〈九二共識的形成、實踐與瓦解〉,《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2期,頁33-46。
    賈西津等著(2004),〈兩岸NGO發展與現狀比較〉,《第三部門學刊》,第1期,頁169-187。
    經濟部溫室氣體減量資訊網(2008),《溫室氣體減量法》,台北,http://proj.moeaidb.gov.tw/tigo/page4-1.asp,檢索日期2008年10月23日
    楊光斌(2006),《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台北:五南。
    楊宏山(2004),《當代中國政治關係》,台北:五南。
    楊開煌(2003),〈兩岸關係中的主權爭議〉,收於石之瑜主編,《家國之間》,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69-70。
    楊家彥等譯(2003),《賽局理論與訊息經濟》,台北:五南。
    張執中(2007),〈中國大陸社會變遷〉,收於李英明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巨流,頁25-52。
    張五岳(2005),〈解開九二共識的歷史糾葛-開展兩岸對話協商新局〉,《交流》,第81期,頁19-21。
    張鐵軍等譯(2001),Hsiung J.C.著,《無政府狀態與世界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張明澍譯(1995),Bruce Russett等著,《國際政治》,台北:五南。
    張翊峰等著(2004),〈產業結構優化對台灣地區二氧化碳減量效應評估〉,《嘉南學報》,第30期,頁166-176。
    張鼎煥、吳威賢(2005),〈我國再生能源法規制度探討〉,《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第22期,頁32-43。
    鄒讜(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葉至誠等著(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鄭海麟(2008),〈評馬英九的兩岸關係定位〉,《海峽評論》,第214期,頁28-30。
    鄭樟雄(2002),《國家主權評析兩岸統合模式》,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麗雲(2002),〈兩岸在WTO互動的可參考模式-奧會模式〉,《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1期,頁109-110。
    劉小林等譯(2004),星野昭吉著,《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為主體與結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劉性仁(2004),《兩岸關係:主權爭議何去何從?》,台北:時英出版。
    蔣本基、顧洋、鄭耀文、林志森(2006),〈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整體因應策略〉,《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第2卷第1期,頁1-8。
    歐信宏、胡祖慶譯(2003),Joshua S. Goldstein著,《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書廊。
    賴英崑(2001),〈大陸環保市場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台灣經濟金融月刊》,2001年11月,頁88-95。
    鄧國勝(2005),〈中國環保NGO的兩種發展模式〉,《學會月刊》,第3期,頁4-9。
    謝慶奎等著(2005),《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謝海定(2004),〈中國民間組織的合法性困境〉,《法學研究》,第2期,頁17-34。
    蕭旻禎(2004),《從環境政治觀點論地球暖化現象之防制-以1997年京都議定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代基(2006),〈京都議定書生效一週年的省思:推動台灣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策略〉,《碳經濟月刊》,2006年9月,頁37-45。
    魏東等著(2001),〈溫室氣體減排與21世紀我國的能源發展戰略〉,《能源技術》,第23卷,第2期,頁87-90。
    瞿毓峯(2007),〈胡錦濤主政後的對台政策及其對兩岸關係之影響〉,《憲兵半年刊》,第64期,頁138-152。
    蘇建霖(2007),〈全球暖化-台灣的現況與因應策略〉,《能源報導》,2007年3月,頁8-10。
    聯合國(1998),《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聯合國,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kpchinese.pdf,檢索日期2006年11月20日。
    二、英文文獻
    Booth, Ken.(1995),“The level of 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considered.”,in Barry Buz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University Park, P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George, Jim.(1994),Discourses of Global Politics:a Critical (re)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lor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Duncan, Luce R.(1957),Games and Decisions: Introduction and Critical Survey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Rasmusen, Eric.(1989),Games and Information ,New York:Basil Blackwell Ltd.
    Lieber, Robert J.(1995), No Common Power :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Hurrell, Andrew.(1992),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the Environment, Actors,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