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詹美華 Mei-Hua Zhan |
---|---|
論文名稱: |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教科書開放主要議題之論述分析 A discourse analysis on critical issues of new textbook policy under curriculum reform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1-9) |
指導教授: |
甄曉蘭
Chen, Hsiao-L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5 |
中文關鍵詞: |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 、教科書開放 、論述分析 、議題 |
英文關鍵詞: | curriculum reform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1-9), textbook reform, discourse analysis, issu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96 下載:4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科書至今仍是學校教育中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媒介。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教科書,在全面開放審定制以後,衍生了哪些具爭論性的議題?這些議題指涉的爭議性事件,是怎麼發生、怎麼發展?報紙或其他相關報導在呈現這些爭議事件的公共論述,是怎麼說、說什麼?論述背後潛藏的爭論焦點,又是什麼、如何解讀?
本研究蒐集民國90年9月1日至92年12月31日止,中國時報(含中時晚報)、聯合報(含聯合晚報)及自由時報三大報有關教科書的新聞報導。透過教科書報導形式、報導主題與消息來源等分類和次數統計,做系統、定量的內容結構分析,瞭解報紙報導都是「如何說」(如報導形式)、「說什麼」(如新聞主題、消息來源),並由此進一步作為教科書主要議題論述分析的文本選取依據。
本研究論述分析的文本,從教科書開放政策的相關研究出發,參據三報新聞樣本的主題類目,選取出現次數較高者,依據主題間的關連性,以及整體樣本資料的分佈情形,歸納出教科書開放主要議題有三個:教科書市場化議題、教科書編審政策議題、教科書使用相關議題。首先,分別就三個議題進行表面敘事結構分析,摘取新聞標題內容,按時間脈絡呈現議題的發展。其次,找出議題中的爭議性事件(或論題),進行事件(或論題)意涵構連的分析,探討支撐議題發展的文本脈絡和主要論述。最後,就議題的爭議性焦點,進行批判和省思,期望從中能達成解讀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教科書現象與衍生的亂象。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分別從內容結構層面、議題層面、政策批判省思層面提出如下結論:
一、 內容結構層面
(一)教科書新聞報導形式以純新聞報導居多,評論較少,打破「大家總是在批評教科書」的刻板印象。
(二)教科書新聞主題以「議價與書價」、「統編民編政策」兩類最多,顯示報導的內容偏向教科書市場與教科書政策兩方面。
(三)教科書消息來源以官方為主,官方以「告知者」角色於教科書新聞產製過程中居重要樞紐位置。
二、議題層面
(一) 教科書市場化以後教科書選用問題益趨複雜,教科書專業計價問題亟待解決,政府在教科書市場的角色與定位問題尚待釐清。
(二) 教科書編審政策以「部編與民編併行制」作為新課程微調機制,是企圖減緩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對教科書開放政策的衝擊。
(三) 教科書使用上有關教師自編教材已被鼓勵,版本銜接問題尚待克服,教材錯誤已進行把關改善,基本學力測驗取材範圍仍令人疑慮不安。
三、政策批判反思層面
教科書開放衍生的三個主要議題,彼此相互關連和影響。綜合而言,健全教科書市場機制,如計價和選用;避免國家課程意識型態過度泛政治化干預課程決策過程,如民編、統編的左右為難;導引大眾對教科書的重新概念和使用認知,也許有助於杜絕教科書開放政策亂象再生。
針對前述研究結論,可進一步綜理出九年一貫教科書問題的根本焦點有二:一是課程方面,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帶來教科書開放政策的衝擊;二是市場方面,面對開放的教科書市場所帶來的挑戰。本研究乃分別從課程、市場方面所牽涉到的不同相關對象,提出具體做法供參考。最後並就本研究不足之處,提供建議,以資未來相關研究。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nalysis the critical issues of textbook related to the open policy for textbook under curriculum reform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1-9). The design of this study try to examine how did the issues happen and develop? How and what did the newspapers address these issues? And what were the hidden problems?
Through gathering news and public opinions about textbooks in the newspapers, the researcher summarized three main issues after textbooks reform: (1) textbook marketization, (2) textbooks editing and reviewing policy, and (3) the use of textbook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e of content, issues, and the reflection of polic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Structure of content
i. Textbook issues reported in the newspapers mostly were pure news with only few comments, which break the stereotype of “people always criticize textbooks”.
ii. Most of the subjects were “negotiating the prices of textbooks ” and “argument between unified editorial vs. open editorial policy”. This means the reports tends to prefer to the open marketization policy of textbooks.
iii. Most news were from officials resources. Official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king as well as the informing of textbooks news .
2. Issues
i. The adoption of textbooks is going to b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after textbooks marketization. The problems of textbooks prices are waiting for effective solution,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extbooks market should be redefined.
ii. Textbooks editing and reviewing policy will be more or less regulated curriculum reform by adding official editorial system to decrease the lash that Grade 1-9 curriculum to textbooks reform policy.
iii. The use of teaching materials developed by teachers has been encouraged, but the problem in making connections among different editions needs to overcome. The errors in textbooks have been checked on, but the materials used for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are still bothering.
3. Reflection of policy
There should be a good marketization system for textbooks, ex. prices and adoption. The making of national curriculum should avoid the interference from political ideologies, ex. the dilemma of textbook policy. Re-educating the public to know the concept and the use of textbooks may help ending stop the mess in textbook reform.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for actual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but interrelated people to help the enactment of the new textbook policy. Finally,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壹、中文部分
方稚芳、楊國揚(1998)。國民中學教科用書審查制度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1),17-26。
方德隆(2004)。「基本能力、統整課程」:課程改革政策的理想與實際。載於教育部(編印),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二)(頁507-529)。台北:教育部。
王洪鈞(1987)。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台北:正中。
王錦雀(2001)。國家在教育改革中之角色分析-台灣教育改革經驗與發展願景為例。公民訓育學報,10,149-178。
王麗雲(2002)。M. W. Apple著。意識型態與課程(Ideology and curriculum)。台北:桂冠。
石琇菁(2003)。中小學教科書品質的決定與政府政策。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立法院(1994/04/27)。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3(31),175-234。
立法院(1994/06/09)。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3(44),379-401。
立法院(2001)。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0(44),963-964。
立法院(2002/10/30)。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1(74),343-361。
立法院(2002/11/08)。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1(67),191。
立法院(2002)。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1(77),386-387。
立法院(2002/12/25)。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2(6),143-167。
立法院(2003/01/02)。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2(9),149-196。
朱敬一、戴華(1996)。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教改叢刊AA01)。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
李宗薇(1998)。教科書的編輯機制。課程與教學季刊,1(1),41-56。
李敦義(2000)。市場化理論分析及對台灣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8(6),62-88。
李萬吉(1997)。以教科書業者立場看現行國小課程標準。教育資料與研究,17,14-16。
吳清山(1998)。解嚴以後教育改革運動之探究。教育資料集刊,23,261-275。
吳清山、林天佑(1998)。基本能力、基本學力。教育資料與研究,25,75-77。
吳靖國(2000)。教育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何聖飛(2001)。誰主導選舉新聞—媒介議題設定的觀點:以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天任、藍莘譯(1995)。R.Wimmer, & J. Dominick著。大眾媒體研究(Mass media research : an introduction)。台北:亞太。
孟祥傑(2003,07月21日)。萬言書所批教改亂象。聯合報,A2版。
孟祥傑(2003,09月08日)。吳武典:拯救小六生 升國中恢復舊教材。聯合報,A3版。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
周淑卿(1996)。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淑卿(2002)。課程政策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周淑卿(2003)。今是昨非,抑或昨是今非?教科書一綱多本爭議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1,12-21。
周珮儀(2003)。教科書研究的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頁175-207)。高雄:復文。
林文達(1984)。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
林生傳(2004)。九年一貫課程的目標與結構評論。載於教育部(編印),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二)(頁79-94)。台北:教育部。
林生傳(2004)。九年一貫課程的實踐系統之解析。載於教育部(編印),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二)(頁281-291)。台北:教育部。
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載於高強華(主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頁19-28)。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施錦村(2000)。國小教科書市場交易行為與公平交易法適用性探討(上)。師友,401,52-57。
翁秀琪(1997)。論述與再現(二):全球化與本土化。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年會暨論文研討會。2002年12月12日,取自
http://ccs.nccu.edu.tw/chtml/Conf97/con2.htm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1998)。經濟學。台北:張清溪發行。
陳伯璋(2000)。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載於高強華(主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頁29-41)。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洛薇、韓國棟(2003,09月08日)。會診教改 近百教育學者開藥方。中國時報,A3版。
陳政宏(1998)。國小教科書選用現況及其改進之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淑華(2000)。國小教科書開放審定版後衍生問題及爭議之探討-法律面與經濟面之分析。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台北:編者。
教育部(2003/01/15)。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制度採取「部編本與民編本併行制」是現階段最佳選擇。教育部新聞稿。2003年11月28日,取自
http://www.eje.edu.tw/e-policy/e-mainframe.asp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歡樂行-家長參與、親師合作-新課程貼心手冊。台北:編者。
教育部(2003)。國中小教科書採取「部編本與民編本併行制」政策說帖。台北:編者。
高強華(2001)。課程革新的社會學分析。載於陳奎喜、高強華、張鐸嚴(主編),教育社會學(頁170-181)。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唐維敏譯(1996)。K. B. Jensen & N.W. Jankowski著。大眾傳播研究法(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台北:五南。
唐維敏譯(1998)。Graeme Turner著。英國文化研究導論(British culture studies : an introduction)。台北:亞太。
張哲彰(1996)。報紙讀者投書版學校教育意見及其國民小學教育意見之意識型態分析。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祝芬(1994)。國中教科書選用制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淑綺(2000)。我是誰?青少年的再現-以平面媒體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玉霞、許淑玫(2001)。一幅課程改革實施現場的圖像。國民教育研究集刊,9,95-115。
國立編譯館(2003)。教科書審定制度之現況與改進方案。台北:編者。
黃光國(2003)。重建教育宣言-終結教改亂象,追求優質教育。重建教育連線。2003年7月20日,取自
http://www.highqualityeducation.com/m3.htm
黃志成、游家政(1998)。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的問題。課程與教學季刊,1(1),57-76。
黃美惠(2001)。媒介建構之女性參政框架-以副總統呂秀蓮的新聞報導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雪菲(1995)。台灣學校教育管制的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89)。美國中小學教科書問題的檢討。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頁371-390)。台北:台灣書店。
黃政傑(1993)。社會變遷、意識型態與學校課程。載於中國教育學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主編),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頁81-119)。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黃政傑(1994)。課程教材改革與中小學教學正常化。載於羊憶蓉、林全(主編),台灣的教育改革(頁431-466)。台北:前衛。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游家政、張嘉育(1993)。公元二千年社會環境趨勢及課題分析報告-教育課題分析。國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報告。
黃道琳(1986)。知識與權力的毀解:米修‧傅柯及其思想。當代,1,22-23。
黃嘉雄(2000)。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制度的現況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三):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頁66-82)。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黃嘉雄(2002)。新的權力分配與社會控制原則-論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社會深層意義。教師天地,116,4-11。
黃儒傑(1997)。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式及其合理性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之初步調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慧新(2003)。爭議性議題之新聞框架分析-以「農漁會信用部分級管理」議題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溫明麗(譯)(1997)。Michael W. Apple著。官方知識的政治運作策略:國定課程的意義何在?載於楊思偉、溫明麗(合譯),課程.政治-現代教育改革與國定課程(頁1-50)。台北:師大書苑。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曾秀鳳(2002)。國小教科書選用及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9,15-45。
詹正信(2000)。台灣教科書選用制度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三):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頁208-224)。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詹棟樑(1989)。教科書與意識型態。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頁1-37)。台北:台灣書店。
楊巧玲(2003)。知識經濟/商品化教育/績效學校:九○年代教育市場化的發展與挑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21,225-242。
楊思偉(2000)。談基本能力與基本學力。研習資訊,17(6),1-6。2003年10月20日,取自 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7n6/16.htm
楊思偉(2002)。基本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落實。教育研究月刊,96,17-22。
楊祖珺譯(1998)。Tim O’Sullivan等著。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工具書(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台北:遠流。
葉連祺(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基本能力轉化。教育研究月刊,96,49-63。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44,61-90。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元照。
蓋浙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畫。台北:五南。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8,1-7。
閻立欽(2000)。大陸地區的教科書制度。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三):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頁4-11)。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鄧鈞文(2001)。台灣地區國民小學教科書市場機制運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鈞文(2003)。教科書自由化及其問題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6(1),27-42。
蔡清田、謝慧伶(2003)。小學教科書選用問題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頁143-173)。高雄:復文。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歐用生(1997)。教科書事件平議。國民教育,37(3),3-10。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九年一貫課程的獨白與對話。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a)。正視教科書問題。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教科書之旅(頁11-16)。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2003b)。教科書政策自由化的途徑。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教科書之旅(頁17-22)。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2003c)。在「教科書開放制批判」的大合唱聲中。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教科書之旅(頁60-64)。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2003d)。內容分析法及其在教科書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教科書之旅(頁149-170)。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2003e)。各國教科書制度的比較及其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教科書之旅(頁171-183)。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前衛。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
顏秀如(2003)。教育市場化的省思與反思。學校行政雙月刊,27,99-109。
藍順德(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定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藍順德(2003a)。從教科書開放談教科書的定位。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頁1-23)。高雄:復文。
藍順德(2003b)。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31,3-11。
譚以敬(2003)。2002年教育政策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教育研究資訊,11(2),135-162。
羅世宏(1994)。後蔣經國時代的國家、主流報業與反對運動:國家認同議題的媒介框架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峰山(2002)。市場、國家與教育:一個多層次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0-2745-P-343-001),地點:執行單位。
貳、英文部分
Apple, M. W. (1982). Education and power. Bost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Apple, M. W. (1986). Teachers and texts -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las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education. NY : Routledge.
Apple, M. W. (1990).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2nded). NY : Routledge.
Apple, M. W., & Christian-Smith, Linda K.(1991). The politics of the textbook. NY : Routledge.
Apple, M. W. (1996). Cultural politics and education.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
Bernstein, B. (1977).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 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transmissions. (2nded). London : RKP.
Chambliss, M. J., & Calfee, R. C.(1998). Textbooks for learning:nurturing children’s minds. Malden, Mass: Blackwell Press.
Chubb, J. E., & Moe, T. M.(1997). Politics market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chool. In Halsey, A. H. ibid.
Dole, J. A. (1989). Improving the textbook selection process: Case studies of the textbook adoption guidelines project. (ERIC NO. ED310354).
Eggleston, J. (1977). 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London : RKP.
Manning, P. K., & Cullum-Swan B. (1994). Narrative, content, and semiotic analysis. In N.K. Denzin and Y.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pp. 464-477). Thousand Oaks:Sage.
Westbury, I. (1985). Textbooks: an overview. In Torsten Husen & T. Neville Postlethwaite(Vol.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12(pp. 5233-5236)
Whitty, G., Power, S., & Halpin, D.(1998). Devolution & choice in education-the school, 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Popkewitz, S. (1987). Critical studies in teacher education-its folklore,theory and practice. NY: The Falmer Press.
Tanner, D.(1998). The textbook controversies. In L. N. Tanner(Ed.), Critical issues in curriculum(pp. 122-147). Chicago:NS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