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幸萱
Hsing-Hsuan Chen
論文名稱: 以系統功能語法觀點分析學生科學寫作及其與學生學術成就之相關研究
An Analysis of Senior High Students' Science Writing and Its Relations with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 A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pproach
指導教授: 楊文金
Yang, Wen-G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系統功能語法學術成就詞彙密度
英文關鍵詞: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cademic Achievement, lexical dens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4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根據系統功能語法的觀點,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在觀看科學實驗影片後之科學寫作,進而探查其與學生學科學習成就之相關。
    研究的對象為某台北市立40位高中生。讓學生在觀看自行研發之浮沈實驗影片後進行科學寫作,並收集學生國文科、自然科以及物理科學習成就等資料。科學寫作內容以及物性分析為主,並將量化後資料以敘述統計、Pearson相關等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學生寫作中,觀察小句數多於推論小句數,級轉移比例為34%,
    環境成份比例為12%,物質過程的使用次數最高,詞彙密度平均
    值為3.35,其中科學內容詞比例占35%。
    二、科學寫作中的環境成份、科學推論、詞彙密度、小句深度僅與物
    理學習成就達顯著相關。
    三、科學寫作中的迷思推論數量、詞組深度僅與國文學測達顯著相
    關。
    四、級轉移小句、一般小句均與學科學習成就有顯著相關,唯物理學
    習成就與級轉移小句數的相關大於其與一般小句數的相關。
    最後,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討論其於科學教學的意涵,並對後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Drawing upon the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features of senior high students’ science writing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science writing and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Forty senior high students took parts in this study. After viewing a video clip of buoyancy designed by the author, students were asked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what happened in the film in essay form.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tudents’ writing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grammatical system of transitivity of SFL.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of physics, Mandarin, and science were collect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science writ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ajor findings were listed as the follows:
    1. The average lexical density of student science writing
    was 3.35, where 35% were science content words. Students
    produced more observational descriptions than
    explanatory clauses.
    2. The quantity of circumstantial component, number of
    explanatory clauses, and the delicacy of clauses
    correlated with students’ physics learning achievement
    only.
    3. The amount of incorrect explanation and the depth of
    phrases produced by student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ir
    Mandarin performance only.
    4. Although the amount of clauses and number of rank-shift
    deployed by students in their writing correlated with
    all academic achievements, however, in the case of
    physics learning outcome, the latter seemed playing a
    critical role than the former.
    According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teaching were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were proposed.

    目 次 第壹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主要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知覺觀察與解釋意涵------------------------------- 7 第二節 科學寫作意涵------------------------------------- 14 第三節 系統功能語法------------------------------------- 21 第四節 性別與學習成就----------------------------------- 3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5 第四節 資料收集----------------------------------------- 51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52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以系統功能語法SFL對學生科學寫作內容的分析-------- 69 第二節 學生科學寫作能力與三學科學習成就間的相關--------- 82 第三節 學生科學寫作內容的精緻度分析--------------------- 98 第四節 以理化背景知識、性別分組的學生在科學寫作 表現上的差異------------------------------------ 105 第五節 學生對科學現象之觀察與解釋類型的整理分析-------- 115 第六節 研究問題回應------------------------------------ 12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133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建議---------------------------------- 141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43 英文文獻 ---------------------------------------------- 148 附錄 附錄一 科學寫作能力測驗學習單題目---------------------- 151 附錄二 學生對科學現象的觀察排名------------------------ 152 附錄三 學生對科學現象的解釋排名------------------------ 153 表 次 表3-2-1 實驗影片內容呈現步驟、畫面文字解析------------- 46 表3-5-1 語法結構、形式類別、及物性比較表--------------- 55 表3-5-2 科學現象解釋分類表--------------------------- - 66 表4-1-1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的字、內容詞、詞組與小句數統計- 69 表4-1-2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的科學詞、一般詞數的描述統計--- 70 表4-1-3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的參與者過程與環境成份數值統計- 71 表4-1-4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的物質、心智、關係、行為 以及存在過程數值統計--------------------------- 73 表4-1-5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的級轉移、一般小句數值統計----- 76 表4-1-6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的觀察小句、推論小句數值統計--- 77 表4-1-7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的正確觀察、錯誤觀察、正確推論 以及錯誤推論小句數值統計----------------------- 78 表4-1-8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的八種觀察小句 以及推論小句類別數值統計----------------------- 79 表4-1-9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中事件的數值統計--------------- 81 表4-2-1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的字、內容詞、詞組 以及小句數與學科的相關統計--------------------- 82 表4-2-2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的科學詞、一般詞數與學科的相關- 84 表4-2-3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的過程、環境成份、參與者數值 與學科的相關----------------------------------- 86 表4-2-4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的物質、心智、關係、行為 以及存在過程數值與學科的相關------------------- 88 表4-2-5 五種過程詞語八類觀察、推論小句的相關----------- 89 表4-2-6 學生科學寫作的級轉移、一般小句數值與學科的相關- 90 表4-2-7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的觀察推論小句數值與學科的相關- 92 表4-2-8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的正確觀察、錯誤觀察、正確推論 以及錯誤推論小句數值與學科的相關--------------- 93 表4-2-9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的八種觀察、推論小句類別數值 與學科的相關----------------------------------- 95 表4-2-10 學生科學寫作文本中事件的數值與學科的相關------- 96 表4-3-1 科學性、一般性、總內容詞的詞彙密度數值統計----- 98 表4-3-2 學生總內容詞詞彙密度的人數統計----------------- 99 表4-3-3 科學、一般、總內容詞的詞彙密度與學科的相關----- 99 表4-3-4 小句深度、詞組深度數值統計--------------------- 101 表4-3-5 小句深度、詞組深度與學科間的相關--------------- 101 表4-3-6 科學現象解釋力數值統計------------------------- 103 表4-3-7 科學現象解釋力與學科的相關--------------------- 103 表4-4-1 理化背景知識高、低分組學生在字、詞、詞組、小句 以及事件的數量差異----------------------------- 105 表4-4-2 理化背景知識高、低分組學生在一般詞、科學詞、 環境成份、參與者、過程以及級轉移的數量差異----- 106 表4-4-3 理化背景知識高、低分組學生在科學詞詞彙密度、 一般詞詞彙密度、內容詞詞彙密度、詞組深度、小句深度 以及科學現象解釋力的表現差異------------------- 107 表4-4-4 理化背景知識高、低分組學生在正確觀察、錯誤觀察 、正確推論以及錯誤推論小句的數量差異----------- 108 表4-4-5 性別在學科學習成就上的差異--------------------- 110 表4-4-6 不同性別學生在字、內容詞、詞組、小句 以及事件的數量差異----------------------------- 111 表4-4-7 不同性別學生在一般詞、科學詞、環境成份、參與者 、過程、級轉移的數量差異----------------------- 112 表4-4-8 不同性別學生在科學詞詞彙密度、一般詞詞彙密度、 內容詞詞彙密度、詞組深度、小句深度 以及科學現象解釋力的表現差異------------------- 113 表4-4-9 不同性別學生在正確觀察、錯誤觀察、正確推論 以及錯誤推論小句的數量差異--------------------- 114 表4-5-1 浮沈解釋與冒泡解釋在解釋類型上佔的比例------- 126 表5-1-1 解釋類型及其意義------------------------------- 134 圖 次 圖2-1-1 人類的基本認知歷程------------------------------- 9 圖2-1-2 直接觀察---------------------------------------- 11 圖2-1-3 間接觀察---------------------------------------- 11 圖2-1-4 Gagne訊息處理理論------------------------------- 12 圖2-2-1 Flower & Hayes寫作歷程的模式-------------------- 16 圖2-2-2 Glynn 與Muth科學學習認知過程的模式-------------- 18 圖2-3-1 語言的語法單位---------------------------------- 25 圖3-1-1 研究流程---------------------------------------- 44 圖3-5-1 內容詞分類-------------------------------------- 54 圖3-5-2 過程詞分類-------------------------------------- 56 圖3-5-3 語言的語法單位---------------------------------- 59 圖3-5-4 小句分類---------------------------------------- 60 圖3-5-5 小句的四種分類---------------------------------- 62 圖3-5-6 八類觀察推論小句架構---------------------------- 63 圖4-1-1 科學詞語一般詞的比例---------------------------- 70 圖4-1-2 參與者、過程與環境成份的比例-------------------- 72 圖4-1-3 五種過程詞比例---------------------------------- 74 圖4-1-4 級轉移與一般小句的比例-------------------------- 76 圖4-1-5 觀察、推論小句的比例---------------------------- 77 圖4-1-6 四種觀察、推論小句的比例------------------------ 78 圖4-1-7 八種觀察、推論小句的比例------------------------ 80 圖4-1-8 四類事件比例------------------------------------ 81

    王信智(2000)。應用資訊檢索技術於科學寫作作品評量之探究。臺
    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德隆(1997)。多元文化教育中性別意識的內涵。取自
    http://www.gender.edu.tw/paper/paper_05.htm
    何三本、王玲玲(1995)。現代語義學。台北:三民
    吳心楷(1997):科學學習相關的認知能力與認知風格之性別差異探
    討。科學教育月刊,204,16-23。205,9-17。
    吳幸宜譯(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Margaret, E. G.著。
    李美惠(尚未出版)。科學寫作在自然科學教學與評量的應用-以電
    影中酸鹼現象之觀察與解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茂興譯(1998)。教學心理學。台北:弘智。Guy R. Lefrancois
    著。
    李嘉齡(1995)。修改歷程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成效之影響。國立嘉
    義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碩士論文。
    李濟國(2001):影響高中學生物理學習成就原因之探討。科學教育
    月刊,240期,21-30頁。
    佘曉清(1998):科學教育與性別差異的省思。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4,51-57。
    林俊智(2003)。以系統功能語言學觀點探討不同課文結構對科學文
    章的理解—以溫度與熱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美珍(1996)。兒童認知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淑慧(2003)。現代漢語口語交際語法之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碧霞(1996)。認識「食品添加物」。取自
    http://forum.yam.org.tw/women/backinfo/recreation/coop
    /20-7.htm
    洪佳慧(2002)。由教科書內容與性別面向分析我國國二學生在第三
    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TIMSS-R)的學習表
    現-生命科學以及環境與資源議題部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蘭譯(2000)。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安妮‧莫伊爾,
    大衛‧傑塞爾著。臺北:遠流出版社。
    胡壯麟(1990)。語言系統與功能。北京大學出版社。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錄(1987)。系統功能語法概論。湖南教育出
    版社。
    胡美婌(2002)。高雄地區國小學童基本科學過程技能之城鄉、性別
    差異-以傳達能力為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衛平(2003)。提高中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咋辦。取自
    http://www.pep.com.cn/200406/ca515097.htm
    科學寶庫(上)(1980)。台北:國語週刊雜誌社。
    食品資訊網。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取自
    http://food.doh.gov.tw/chinese/ruler/ingrdient_st
    andard_2.htm
    桂起權、張掌然(1994)。人與自然的對話-觀察與實驗。台北:淑
    馨。
    祝振華(1984)。語意學精華。台北:黎明。
    翁育誠(2004)。以蘊含序列與詞彙密度兩種結構探討科學課文結構
    與閱讀理解的關。係-以溫度與熱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殷榮(2002)。影響我國學生在TIMSS-R 中科學學習成就因素之探
    討,科學教育月刊, 235, 14-20。
    張敬宜(2001)。多元學習情境教學模組之研發─以「二氧化碳」主
    題為例。科學教育學刊, 9(3), 235-252。
    張綺砡(2001)。兒童的科學解釋與科學解釋類型的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郁汝(2004)。國小自然科教室實施科學寫作之行動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佩玲(2004)。從系統功能語言學觀點探討不同圖文整合方式之科
    學課文對閱讀理解的影響–以月相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原嘉(2002)。以科學寫作的方式探究國小學童科學迷斯概念之研
    究- 以空氣概念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郭生玉(2003)。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陳 原(2001)。在語詞的密林裡。台北:台灣商務。
    陳幸仁(1996)。成就與能力在性別差異上的探討。教育資料文獻,
    226, 148-155。
    陳明仁(2002)。語音唸題對傳統紙筆測驗結果之影響-以國小四年
    級自然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彥(1991)。國小學童語言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表現關係
    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皎眉(1999)。從性別差異看兩性平等教育。台灣教育,583,3-9。
    陳慧娟(1998)。科學寫作有效促進概念改變的教學策略。中等教
    育, 49(6), 123-131。
    陸炳杉(2003)。多元入學學生學業成就之研究-以高雄市立中正高
    級中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程琪龍(1994)。系統功能語法導論。汕頭大學出版社。
    黃文美(2002)。日常用語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然科學學習的影響-
    以國編本第十二冊「我們的地球」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光國(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
    黃幸美(1995):數理與科學教育的性別差異之探討。婦女與兩性學
    刊,6,95-135頁。
    黃福坤(2002)。怎樣學好物理。取自
    http://www.phy.ntnu.edu.tw/demolab/phpBB/viewtopic.php?
    topic=3623&forum=40&7
    楊榮祥(1981)。觀察能力的培養。科學教育月刊,45,2-8。
    葉蜚聲、徐通鏘(1993)。語言學摘要。台北:書林。
    維高斯基著、李維譯(1998)。思維與語言。台北:桂冠。
    劉英茂(1990)。基本心理歷程。台北:大洋。
    劉國權(2001)。STS 及科學寫作活動對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相關態
    度之影響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歐陽永同(2002)。淺談怎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取自
    http://www.scnu.edu.cn/mspe/d45/jy0002.htm
    蔡振中譯(1991)。科學與知識社會學。台北:巨流。Michael
    Mulkay著。
    鄭琍玲(2003)。不同學習階段的知覺觀察類型與問題解釋類型之研
    究-以簡易實驗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蕭惠蘭(2004)。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
    選擇科系之影響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登峰(2003)。探討啟發式科學寫作融入教學對學童科學概念
    學習與改變之研究-以氧化概念學習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麗卿(1998)。數學寫作活動對國小學生解題能力及數學態度之影
    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臥龍(1998)。推動兩性平等教育教師應扮演的角色。取自
    http://www.gender.edu.tw/paper/paper_23.htm
    謝康機(1991)。語意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商務。
    魏宗明(1997)。國小實施數學寫作活動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研究所碩士論文。
    辭源大陸版(1993)。台北:商務。
    饒見維(1999)。知識場論-認知、思考與教育的統合理論。台北:
    五南。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1989). Project 2061: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pplebee, A. N. (1984). Writing and reaso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577-596.
    Britton, J. (1970). Language and Learning. New York:
    Penguin Books.
    Bell, E. S., & Bell, R. N. (1985). Writing an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rguments in favor of synthesi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5(3), 210-221.
    Emig, J. (1977). Writing as a mode of learn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28, 122-128.
    Emig, J. (1977). Writing as a mode of learn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28, 122-128.
    Flower, L. S., & Hayes, J. R. (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
    365-387.
    Flavell, J. H. (1987). Speculations about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metagonation. In F. E. Weinert, & R. H.
    Kluwe (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pp.21-29).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agne,R..(1972).TheConditions of Learning(4th ed.).
    NewYork : Holt , Rinehart & Winston.
    Glynn, S. M., Britton, B. K., Muth, K.D., & Dogan, N.
    (1982). Writing and revisingpersuasive documents:
    Cognitive demand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557-567.
    Glynn, S. M., & Muth, K. D. (1994). Reading and writing to
    learn science: achievingscientific literac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9), 1057-1073.
    Holliday, W. G., Yore, L. D., & Alvermann, D. E. (1994).
    The reading-science learning-writing connection:
    breakthroughs, barriers, and promis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9), 877-893.
    Hayes. D. A. (1987). The potential for directing study in
    combined reading and writing activity.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19(4), 333-352.
    Resnick, L. B., & Ford, W. W. (1981).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for Instruc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Hayes. D. A. (1987). The potential for directing study in
    combined reading and writing activity.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19(4), 333-352.
    Holliday, W. G., Yore, L. D., & Alvermann, D. E. (1994).
    The reading-science learning-writing connection:
    breakthroughs, barriers, and promis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9), 877-893.
    Howard, V. A. (1988). Thinking on paper: A philosopher’s
    look at writing. In V. A. Howard (Ed.), Varieties of
    Thinking: Essays from Harvard’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pp.84-92). New York:
    Routledge, Chapman & Hall.
    Klein, P. D. (2000). Elementary student’s strategies for
    writing-to-learn in science.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8(3), 317-348.
    Mason, L. (2001). Introducing talk and writing for
    conceptual change: a classroom study.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1, 305-329.
    Mason, L., & Boscolo, P. (2000). Writing and conceptual
    change. What changes? Instructional Science, 28, 199-26.
    Peasley, K. L., Rosean, C. L., & Roth, K. J. (1992).
    Writing-to-learn in a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unit.
    Elementary Subjects Center Series No. 54. East Lansing,
    MI: Center for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lementary
    Subjec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6
    143).
    Rivard, L. P. (1994). A review of writing to learn in
    scienc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9), 969-983.
    Tucknott, J. M., & Yore, L. D. (1999). The effects of
    writing activities on grade 4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imple machines, inventions, and invento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Vygotsky, L. 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IT Press.

    QR CODE